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消息:与于建兵老师交流后得到的关于艺术家几款产品的最新动... [复制链接]

查看: 25716|回复: 65
1#
      网友基音兄所发的艺术家280后级+290前级推动丹拿的帖子应该很多网友都关注过,我也是其中之一,对帖子中所提到的新品280后级和定位高端合并机262都颇有兴致。虽然近几年羽商艺术家在产品宣传推广方面一直不温不火,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产品的研发过程一直精益求精且声音素质皆有一定保障。这在我上周在代理处听了最新款的艺术家260后,更加对262与280的声音素质和量产时间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日打电话到了厂方,万分凑巧的是于建兵老师刚好在,据说平时非常难于联系上的。这样一来便在电话里和于老师做了近20分钟的交流。得到了一些关于产品设计理念和生产方面的最新消息。这些消息中有令人欣喜的,也有一部分令人无奈和感叹的。下面我给大家做一下分享。
    
以下是交流得到的具体内容
    首先,大家所最关注的的高端合并功放262,和后级280研发和材料方面已经完全到位。机器的调教也已经基本定型,由于两者是在同一平台上研发的,后级部分都是采用电流负反馈与电压负反馈结合的方式,所以一部分元器件可以通用,所以如果量产的话会同时推出。但,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量产了!这个“短时间”不是几个月或半年,有可能一年以后,当然也很有可能会遥遥无期。一直关注这两款机器,短期内急于购机的朋友可以放弃了(或者上260)。并不是于老师不想推出,而是其对整体hifi市场的状态持相对消极与观望的态度。很担心产品一旦定位不准确,推出后销量不佳的话,直接会影响到成本资金的回收甚至导致公司的资金无法再上新项目。交谈中,于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一套国产功放2万多将近3万的话,不管声音素质有多好你还会买国产的吗?”足以说明于老师现阶段的观点,也说明面对hif市场而言,考虑到公司下一步的发展,于老师在功放项目资金的投入上是非常犹豫和踌躇的。于老师还说:“也许明年hifi市场能景气点吧,如果那样的话在考虑投产。”对于一个优秀的功放设计师而言,研发的产品由于考虑市场因素无法投产,确实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也感到很不是滋味。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4-01-27 13:59:08
分享 转发
TOP
2#

     接着就是好消息了,于老师说今年马上就会投产一款用于PC hifi的,带有hdmi接口的dac,芯片是近两年比较热门的es9018。之所以带hdmi接口,也是考虑蓝光音视频能发挥出优秀的效果。与世纪格雷的见解相似,于老师也十分推崇蓝光纯音乐格式的效果,认为其在音场,密度等方面都要远远优于cd音频格式。于老师没有跟风做播放器而是走pchifi这条路,他建议搭配这款dac最好用macmini和amarra软件以便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关于这款解码,于老师说12年广州展确已完成也可以量产,但他看到当时DSD已初露端倪便暂时放下,等待芯片,研发程序直到最近才完成,而最近据说于老师又研发了一些新东西用于该dac,期望素质再度提高。这款dac应该在今年上半年就会量产,于老师也口头约定到时发一台过来作试听。

     260这款机器的情况于老师也做了一些介绍,他认为新款260主要是在元器件的稳定性上做了优化,当然这自然会对整体音质有正面的提升。但基本较声风格走向是统一了。老于硕260在与4,5万的进口合并机比较并不落下风。2万元级的进口机器很难战胜260。他认为国产机器(起码是他自己的产品)在在于中端进口功放的较量上已经有一定的素质和底气。但在与某些国外品牌高端机型比较还有点距离。他也承认一些国外品牌在技术积淀和能力上是非常有优势的。

   事实上在实际聆听中,我个人也觉得260有着非常不错的素质,在年后我会将260接入自家系统中做实际的搭配试听已验证于老师对该机器的自我评价。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4-01-28 22:56:24
TOP
3#

时间关系,内容无法一次上完。我尽量今日内上传完毕。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4-01-27 11:41:39
TOP
4#

内容已经上完了。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4-01-27 17:04:42
TOP
5#

原帖由 哈市韩 于 2014-1-27 11:45:00 发表
喜欢看残剑老弟的帖子,十年前买过一台艺术家的6.6,虽然只用了很短一段时间(现在偶尔会翻出来用用),但回过头看,艺术家即使在十年前,其外形和内部的“工艺和制作水平”还都是很不错的,当年卖5K的价格也确是市场上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只是像残剑老弟这么客观评价的不多,这样就使购买者无法正确认识产品的价值和差距。幸好,于先生低调,这些年稳扎稳打,相信这个品牌还可以走得更远些。

谢谢韩兄。6.6当年在168论坛的关注度可谓空前的高。后来我也仔细听过该机,声音以中频为基准向上下自然延伸,保持着非常宽松饱满耐听的特质。这在当时很多国产功放还呈现一种“粗苯”式声音表现的情况下确实是此价格段上难得的产品。现在的260声音风格和6.6呈现出明显差异。更多的带有了些北欧机器的声音取向。不过老于确实在营销宣传方面没有什么道道。产品虽不错但影响力已经明显下降了。
TOP
6#

原帖由 ma5277780 于 2014-1-27 12:29:00 发表
十分期待262与280的登场~这两款是为我的ATC SCM40选择功放的重点考察对象

那老兄估计有得等了。
TOP
7#

原帖由 灰色的彩 于 2014-1-27 13:12:00 发表
羽商的外覌也有特色,说超过二万都会买进口的,那么从性价比角度看超过二万的国产机相当进口机是什么价位的挡次呢,没有疲软的巿㘯,只有疲软的产品。一家之言,随便说说  。  

老兄对于老师话的意思理解有误。老于的意思指的是hifi市场对国产品牌产品的普遍认知度而非指的声音素质。对于目前的hifi市场而言,很多烧友考虑从国产品牌更多的仍然是从价位方面考虑。希望能找到物美价廉的“穷人劳斯莱斯”。所以成交价在15000内的(更多是1万内)的产品才会更受关注。而能去掏腰包买3万元级别功放的烧友,相当大一部分是不那么差钱的,同时对声音的要求和品牌的考量(出二手的角度)也更多。所以很多烧友宁可去搜二手的进口货也不太去理会2万5--3万的国产机器。所以这一档的市场国货的销售量是非常低的。老于的顾虑应该就在于此,开发量产一款新品的生产线各个方面要需要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十足的回收把握,像艺术家这样的传统hifi功放厂家是很难冒险去量产的。
TOP
8#

原帖由 bcline 于 2014-1-27 17:06:00 发表
国内近几年在汇率、工资、原材料、加工、房租等方面价格急剧上漲,受此影响,中国音响企业面临挑战,单靠制造巳无优势可言,未来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必须加大研发力度,积累经验。就hifi音响而言,中国还是有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的金字塔尖的机会,问题是这些民营企业必须先生存下来,才有然后……。

是这样的。没有雄厚资金投入作为保障,研发和生产也都会受到制约。设计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影响出现消极和观望态度。
TOP
9#

原帖由 吴川李董 于 2014-1-27 11:58:00 发表
艺术家应推出20套样机给论坛烧友试听,同时推出预定购机,凭260打下江山,闯出一片天空是肯定的。
这种方式确实能起到推广和避免资源浪费的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