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一些欣赏古典音乐的问题,总结了一些归纳如下,欢迎大家提提意见和问题哦!
1、 我不懂看谱,不懂乐理,不懂演奏乐器,可以欣赏音乐么?
学乐器或者懂得乐理顶多只是从侧面让人觉得自己与音乐有关,当音乐学者把音乐当成学术深入研究时,可能有其必要,但不懂乐器乐理乐谱,并不妨碍我们成为音乐爱好者。当我们阅读享受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很少会考虑之中的语法;当我们玩一个电脑游戏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难道我们会考虑这个游戏是怎么样创作编写出来的?
其实就算你把一首作品的乐谱被出,甚至能够演奏,并不代表就真正理解这首作品。很多不朽之作不是技术难以搞清,而是精神境界难以把握。能演奏到肖邦钢琴作品的职业演奏家对这些杰作的了解还不一定有某些业余爱好者深入呢!
2、 在听某些作品的时候,我不明白它在讲些什么,应该怎么理解?
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故事,一幅画描绘的是一幕情景,但这些音乐,它们讲的是什么呢?国内不少徘徊在古典音乐大门的朋友往往都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许我们受到《梁祝》《黄河》的影响实在太深刻了!
因此就有了各种音乐欣赏指南。通过书籍,通过电波,通过互联网……不少人也喜欢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翻着指南“哈,这是命运的敲门声”,“哈,英雄出现了”……有了这种指引,似乎可以读懂音乐里的故事了。
但问题在于,这些解析后的音乐,是否还具有原来的生命力,是否还能打动人心,还是仅仅成为了一个平庸的英雄与命运的故事?如果是后者,贝多芬又何必费那么大的功夫把他写成乐谱,又让我们费那么多的心思把乐谱重新翻译回来呢?记住一点,听音乐不是当翻译,听音乐是为了享受作品中的美,感受作曲家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语言。
音乐可以分为纯粹音乐(absolute music)和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两大类。纯粹音乐并没有明确要表达的内容,对这种音乐,我们只要反复的听,就能慢慢的觉得好听,从而喜欢上,从刚刚开始的感官美,逐渐的感受到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种情感到底如何是没有任何标准答案的。其实我们所熟悉的很多作曲家创作的都是这一类音乐,莫扎特曾经说过自己创作的很多作品就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猜测音乐在讲什么故事么?);肖邦也表示对很多人为他的作品加上标题非常反感,他主张音乐的内容应该留给听者自由想象。贝多芬也讲过《田园》交响曲更多是一种自己心灵热爱大自然的抒发,而不是什么具体景色的描写,所以我们欣赏这首作品也没有必要整天想着什么管代表的是什么鸟。
以前有人问我,当你听着一部古典作品的时候,你心中会有怎样的画面呢?我说我不会去想象画面,音乐不一定要与想象相联系,当然欣赏音乐的方法因人而异,可是强迫自己去想象显然只能使欣赏陷入茫然。音乐有时是复杂的,但在大多数时候,它尽可以是异常纯粹和简单的。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往往也是主观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标题音乐其实是李斯特以后才真正出现的,在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作品当中非常常见。标题音乐有着明确表达的内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当然就是法国作曲家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其中每个乐章都有明确表达的故事情节。欣赏这一类作品按照欣赏《梁祝》《黄河》的方法,阅读作曲家自己的注释,当然相当重要了。
3、 要欣赏一部作品,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创作背景么?
欣赏一个美女,我们需要知道她姓甚名谁,何年何月何日在何处出生,在哪里长大,父母如何如何么?
享受音乐的关键在于反复多次聆听,当我们聆听次数越多,就能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美,获得的乐趣也越多。若是不能认识到这点,却一直想从音乐中听出什么背景故事,其实是对音乐的极大误解。某些人觉得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就等于了解了这部作品,其实能否从音乐当中获得感动和快乐与是否了解创作背景没有必然联系。
国内某些人讲欣赏音乐,经常只探讨背景或一些未经证实的八卦,这种做法略微本末倒置,误导听众。其实欣赏一部作品,一开始的时候直接感受音乐本身,听了一定次数感受到一定的美感以后,再了解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加自己欣赏的角度。这样欣赏音乐更加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乐趣。
其实有些情况,音乐家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内容近乎是完全无关的。比如莫扎特晚年的很多作品洋溢着非常欢乐的气息(比如我们熟悉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但那时候的他却是贫困潦倒的。而g小调40交响曲之中略微悲伤忧郁的情绪也不能仅仅理解为莫扎特队生活现状的不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未必有很大联系。台湾著名乐评人刘炬渭这样比喻:“创作动机像是一个火苗,但是当它燃烧起来以后,一片火海,接下来的发展并不是原先可以预料到的,更加绝非那火苗本身。”比如莫扎特的六首海顿弦乐四重奏,其实只是一个题赠给海顿的礼品,具体内容其实跟海顿没有关联,如果试着联想,反而就有偏差了。
4、 怎么才算是听懂一段音乐了?
古典音乐,不存在听不听得懂的问题。音乐首先是让人感觉到美。我国著名指挥家余隆说过:“如果你觉得这段音乐好听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你听懂了。”除了标题音乐有固定的情节和内容之外,大部分音乐并不存在确切的含义,谁也不能说清作曲家在作曲时究竟想了什么,其实音乐只是一种情绪,也许是喜悦,也许是哀伤,也许是思念等等。如果你听这音乐的时候,感觉到了这样一样情绪,那么或许就可以说你已经听懂了。音乐只是在制造一种时空,一个场境,你可能会感受到和他一样的心情,你还有可能会感受到和他完全不一样的内容。对于音乐的理解往往也是主观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过,如果你反复听巴赫的《耶稣,人类欢乐的源泉》几次而不觉得好听,那么尽可以不听古典音乐了(当然,这种情况及其罕见,相信心灵上精神上有追求的你一定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无论仅仅是觉得好听或是发现了如何多的高妙,都不失为“听懂了”。让你有无限驰骋思绪的空间,这就是音乐永恒的魅力的所在。
如果作曲家真有表现某种意念的企图,当听众经过反复聆听而与音乐合而为一的时候,自然可以感受得到,而不必依赖各种文字上的提示,我相信这也是作曲家希望达到的效果。马勒的作品之中有着很多大喜大悲,这种喜或许来自事业上的进展,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爱情的甜蜜;这种悲或许来自失恋、疾病、生死离别等等。但其实这个并不重要,很多具体上的东西往往是牵强附会的,音乐往往并没有具体的意义,它要传达的是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意境,这种意境或许让我们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也或许引起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许是其他什么。当然无论怎么样,这种意境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5、 聆听古典音乐需要很好的音响器材么?
好的音响器材对欣赏古典音乐肯定是有帮助的,它能够还原音乐当中更多的细节,还原更加准确的音色,使得节奏和声更加清晰可辨。如果是已经参加了工作的朋友,本人非常建议买一套几千块的书架音响系统聆听,绝对值得。5,6千以上的系统差别非常细微,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
如果囊中羞涩,买一副比较好的耳机也是可以的,荷兰的Philips,奥地利的AKG,德国的拜亚动力,歌德等等欧洲牌子都是比较适合古典音乐的。
如果器材实在太破,只是两三百块的多媒体有源音箱,其实也是可以用来欣赏音乐的,特别是较为早期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等都可以接受的,包括本人在内的不少朋友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不过要欣赏后浪漫时期的大型交响曲,比如马勒的音乐,就比较难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了。
音响器材上的追求要视自己经济能力衡量,雪糕不是只有哈根达斯才能入口,五羊牌同样能够让我们舒畅。
6、 欣赏唱片和现场音乐会,哪一样更重要一些呢?
德国著名指挥家切利比达克说过,听唱片就像吃罐头食物,听现场音乐会就是品尝新鲜蔬菜。聆听现场音乐会的意义,无非是躬逢其盛的临场感,感受唱片之中不能感受到的音响震撼;除此以外,演奏家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也会给我们带来感动,当然还少不了演奏家和观众的某些交流。
但无可否认,在中国这个音乐并不普及发达的地方,要聆听高水平的现场音乐会机会并不多,切利比达克之所以这样说,或许是他长期居住在德国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这些几乎每天都有音乐会的大城市。但即使是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一个星期也仅仅有一两场音乐会,所以唱片在我们音乐生活中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我们有很多机会聆听“高级罐头”(来自世界最著名演奏家的唱片),这种享受当然不可以放过拉。当然如果有“新鲜蔬菜”,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作品,还是要抓紧机会品尝的。
7、 欣赏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么?
相当多的人认为,欣赏音乐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对这点,我觉得要看欣赏的类型而定,如果欣赏大型作品,那么全神贯注肯定会让你获得的乐趣更多。但如果欣赏一些小品,个人觉得当成背景音乐也未尝不可。
据本人了解,某些爱乐者会这样伴随肢体语言:听钢琴时,大多会做手指敲击钢琴的动作——虽然连钢琴都没摸过几次,但是仍然乐此不疲,即使是手势完全错误被人取笑也在所不惜;听交响乐时喜欢指挥(当然是用筷子),有几次在指挥时被别人看到,被讥讽为疯子;听到自己喜欢的旋律时会随着哼唱。也有人关上灯闭眼听,免得受到视觉上的干扰,能够更加集中于听觉。当然更有些资深爱乐者会边看书学习边听。还有些人深夜对着窗外的景色,边思考人生边听。
其实怎么欣赏音乐是个人的自由的选择,只要你能够从音乐当中获得足够的乐趣就可以了。当然听现场音乐会就要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了。
8、 我习惯了听有歌词的歌曲,对没有唱词的曲子不知道怎么理解?
其实音乐的美不需要歌词来衬托装饰的,歌词是一种文学的形式去点缀音乐,但音乐的美比文学的美来的更加直接和感性,我们需要懂的感受音乐当中那种“非语言方式”的干动力。莫扎特说过他的歌剧之中的唱词只是音乐的奴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懂意大利语和德语,仍然能够从他的歌剧当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笔者在喜欢古典音乐之前,也喜欢过流行音乐,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跨界钢琴音乐,感觉上这段经历让我慢慢摆脱了对流行歌歌词的依赖;而后来逐渐地发觉这些跨界音乐的确不怎么耐听,跟很多流行音乐一样,经不起时间考验,之后尝试过莫扎特的几首经典作品,从此坠入古典音乐的大海遨游了。所以在正式接触古典音乐以前,先听这些较为流行但没有歌词的跨界音乐作为过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