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交恰恰图良专场小记】 [复制链接]

查看: 1366|回复: 1
1#
时间:2006年3月25日
地点:上海音乐厅
艺人:多拉·瑟维利安-库恩(美国、钢琴独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
曲目:恰恰图良-《加雅涅》选曲、《假面舞会》组曲、降D大调钢琴协奏曲

我对亚美尼亚(前苏联)作曲家恰恰图良的印象仅限于那首脍炙人口《马刀舞曲》,大概上学前就听过,印象很深,但后来听到这个旋律就有些反胃了。虽然今年以来,对上交的印象越来越好,但他们的这个恰恰图良专场我还是提不起什么兴趣,若非严锋老师的盛情邀请,恐怕是会错过的。

25号晚上在上海音乐厅与神交多年的“贪玩教授”严锋终得见面,对我这个仰慕者而言相会叙谈的意义自然远远要超过音乐会本身的价值。但既然进去听了,就简单谈谈观感吧。

上交该算是我听得最多的一支乐团了,声音很熟悉。但若不是这场恰恰图良,或许自己依然无法对该团的铜管组存留有什么好印象,但他们在该场音乐会上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在《加雅涅》选曲和《假面舞会》组曲中,整个铜管声部显得精力充沛、声音饱满。尤其是首席小号(夏非?)吹得那叫一个带劲,某些段落他昂起脖子,显得神采飞扬,虽然在《假面舞会》一段中的独奏曾出现细微瑕疵,但大多数时间里还是令人满意的。或许是因为这些曲子本身难度不大,因此让我感觉整个铜管组的演奏状态显得很放开、很自如,不再“谨小慎微、忍气吞声”。或许他们在以往的演出中也曾有过出彩的表现,对我而言确实是头一次见识到——原来上交的铜管也能让人“血脉贲张、毛孔舒张”。打击乐组通力配合,再加之乐团向来口碑不错的弦乐和木管,将恰恰图良的这些舞蹈、戏剧配乐中那些强烈的节奏、丰富的配器色彩以及喧闹的气氛,演绎、渲染的很突出,那种能量和气势绝非唱片和音响所能带来。唯一不足的或许就是陈燮阳总监打拍子时那不怎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手势,好在对于这种类型的作品倒也无伤大雅。

因为下半场是钢琴协奏曲,因此乐队的加演被提前到上半场结束前。一首《加雅涅》中的俄罗斯舞曲把亢奋和激情推向了极致,到最后的高潮处似乎是收也收不住,完全失去了控制一般,听起来有些杂乱,但乱些就乱些吧,反正作品的气质本就如此。上半场两长串儿组曲听过来,《马刀舞曲》还是最令我反胃,反倒是诸如《加雅涅》中的《玫瑰少女之舞》、《假面舞会》中一部分旋律令我心生好感。不过恰恰图良的这些东西,头一次听绝对开胃,却经不起琢磨,不怎么耐听。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找来了一些《加雅涅》的录音资料,听起来已经不怎么入耳了。

下半场是美国钢琴家多拉·瑟维利安-库恩与乐团合作恰恰图良的《降D大调钢琴协奏曲》,实话实说,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部作品。按节目册上的介绍,这位气质冷峻的中年妇女被评论界誉为此协奏曲最权威的演奏者之一,为此查了一下《企鹅指南》,果然评价很高。待多拉·瑟维利安-库恩一登场,再次印证了艺人宣传照片的“欺骗性”,原来已是一位半老妇人,毫无照片中的那份英姿飒爽。

与上半场那些通俗而喧闹的音乐相比,下半场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格调迥异,因为对曲子很陌生,所以我无从描述和评价独奏者的艺术表现力。但可以感觉到瑟维利安-库恩很注意对声音的控制,技术也是过硬的,第三乐章难度不言而喻,她应付自如。但台风似乎有些小问题——没有独奏的时候偶尔会一脸茫然、略带紧张地望着台下的观众,让人觉得她思想不怎么集中;末乐章甚至出现了一次趁演奏细微间隙甩手的尴尬动作。我与严锋老师一同坐在一楼前排靠左的位置,曲子结束后不约而同都感觉到了琴声的混浊。两周前菊池洋子弹莫扎特K.466应该用得是同一架琴,那天的声音却清澈见底,今天怎么会这样?第二天发消息向坐在二楼的Novich老师讨教,他说楼上很好,楼下确实会出现这种状况。看来和琴本身与演奏家的关系不大,是环境问题造成的。

严锋老师说他已经二十年没有进过上海音乐厅,却曾多次在波士顿交响大厅听演出;此番也是他多年来第一次听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而在海外留学、工作时优秀洋乐团倒听过不少。曲目间隙时他对我说,曾看到过我对上交的评价(弦乐最好、木管次之、铜管垫底),但今天听下来铜管似乎并不差啊。看来进步确实是有目共睹,其他很多乐友也都有同感。他们今天的强势,导致在协奏曲尾声,彻彻底底地把钢琴独奏给淹没了!至于钢琴的声音,严锋老师以他对钢琴的多年深究、探索,始终怀疑台上这架琴有问题;但经过Novich老师的解释,看来场地环境也该难辞其咎。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