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乐评人手记》即将出版 [复制链接]

查看: 3071|回复: 13
1#
出版社新闻稿 非本人原创

由邵奇青先生主编的《中国乐评人手记》即将出版了。本书中,一批常年活跃在京、沪、港、台的重要乐评力量,面对死气沉沉的音乐批评现状,以焦虑的心情,发出了心中积攒许久的真诚呐喊:“音乐批评需要生存空间;社会,不该再回避应承担的责任;莫让赞歌式报道长期污染与愚弄音乐大众的眼睛!”

无疑,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本角度奇特,观点犀利,文章发聩、直白敢言、专业性强的好书,很值得一读。

音乐,从立体声穿越时间隧道进入DVD时代,在中国仅仅二十多年时间。而今,音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了大众寻常的生活中,甚至整个世界都认为,“中国是音乐世界未来的福地”。在这种态势下,音乐批评变得尤为重要,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回避,也不能够再回避的严肃命题:在当今日趋繁荣的音乐生活与日益活跃的国际艺术交流中,媒体责无旁贷的艺术批评不能再遭长期冷落和忽略。

时下,在各类媒体上,电影、文学、体育、戏曲、娱乐等各个文化领域内的批评和评论都相当活跃,唯独严肃音乐还保持着一种不正常的“和谐”与沉寂,除了演出前的百字告示和演出后“千文一面”、令人心声厌恶的赞歌式报道外,我们听不见其他声音。音乐批评成为一块禁地,那些古典明星们,成为人们应该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们的演绎似乎没有一点瑕疵,即便有也是可爱的感人的令人幸福的。音乐批评的“植物人”现状,使得乐坛上那些“空中飞人”为钱而四处疲命奔波而失去了艺术纯真与价值,古典明星们在中国找到了“避风港”,他们远离了媒体的压力而悠哉游哉,因为这里的媒体上,永远只会说“性高潮”后“满足”一种话。

对此现象,作者之一施雪钧在《音乐批评的空间与社会责任》一文中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娱乐圈中的腕儿或明星们任何一条绯闻,在新闻取舍中的评判价值,远远高于一篇严肃的乐评。比如,明星们稍不留神春光乍泄、与情人开房间上床、嗑“摇头丸”疯狂蹦迪、同性恋、汹酒打架、逃税、离婚、私生子暴光乃至在名人博客上调情等等花边新闻,一些报纸都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大篇幅报道,惟恐漏了新闻“挨板子”。可一篇严肃的音乐评论的“命运”,与之相比就显得可怜与悲哀。媒体往往不屑一顾,给予其“空间”非常吝啬,犹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郎台。郁闷!”

显然,媒体没有起到作用,压根就没有让评论体系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古典音乐评论人尚在演绎着“鸡肋”的角色。到底是否需要音乐评论人?评论人的生存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地步,并因此影响到中国音乐发展之根本。正如杨燕迪教授所说:“用文字说音乐,能够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为好,以及文字是否真的能说出听音乐本身得不到的东西,这都是些悬而未决的疑难。”乐评的“能够说”与“不能说”,再加上“程度”,这就是国内乐评的郁闷现状了。”英国《泰晤士》报专栏作家、乐评界奇才诺曼·莱布雷希特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中说:“乐坛就像狱政一样是法律管不到的,灯熄之后,铁栏杆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让民众知道了,因为民众不想失去那种安全的幻觉,同样,民众不想失去对明星的幻觉。不管怎么样,民众总是输家,经纪人和表演机构之间的勾结,如果不加以监管,结果就是低劣的表演,舞台上和后台皆然”。

综上所述,可见音乐批评力量应该施发的威力却被无情地扼杀而变得“死水一潭”。

本书中参与的乐评人较有代表性,陈志音、韩斌、蒋力、景作人、金兆钧、李澄、李严欢、刘蔚、刘恩惠、刘靖之、刘雪枫、倪绍陆、任海杰、邵奇青、沈次农、施雪钧、史君良、夏宏、杨圣捷、杨忠衡、张克新、赵世民、郑安平、郑延益、周凡夫、朱军等他们分别来自京、沪、港、台等不同城市和地区,从事着音乐杂志编辑、报社专栏记者、音乐表演、作家、教师、医生、商人、公司职员、退休干部等与乐评有关或无关的职业,他们的业余时间,除了挖空心思收集唱片,就是出没于大小剧场和音乐厅,用第三只眼睛,对发生在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剖析,作出判断,并在报刊杂志、网络论坛、博客和日记中,抒发自己对于音乐作品、音乐风格、流派、音乐家、音乐书刊和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见解、评价和感受。他们是音乐人或爱乐人熟悉的职业的或非职业的当前活跃的、重要的音乐批评人。

在本书中,乐评人们不仅描述了自己的爱乐生活和与乐评结缘的经历及其中存在的困惑和疑虑的思考,并代表着自己的职业身份、站在不同的视觉角度,对音乐批评的本质和现象、功能和使命、音乐批评人自身应有的气节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音乐评论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观点鲜明的探讨。这些信息和内容既能使广大读者更为直观的了解他们身边的乐评人,也能对音乐评论本身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本书不是一本乐评理论学著作,也不可能解决由现状而引出的各种问题。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他们通过这些作者对音乐评论本体面临的问题,通过阅读这些客观生动的阐述,可以了解到聆听一场音乐会、采访一位乐坛人物、完成一篇重要乐评的种种细节。每一位乐评人在书中所选撷自诩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不仅是乐评作者个人风格的展示,同时也代表了目前中国乐评人的水准。
年过七旬的刘靖之先生曾在电话里对本书主编邵奇青说,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写过自己,为了这本有意思的书,就写写自传吧。现已八十三高龄的郑延益先生在给邵奇青的信中说,由于年迈耳聋,眼花手抖而无法应命邀稿,嘱找刘大可先生从已出版的《春风风人》中选文,并祝书安。邵奇青与李严欢已在他另一部尚未出版的乐评稿件中选编。在这期间,许多乐评作者以及圈内人通过电话、邮箱和信件等向主编表述了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和它的现实意义。

由于本书从选题到出版的时间极短,因此还有诸多德高望重的、资深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并重的乐评人,像辛丰年、陈唯正、伦兵、卜大炜、陈立、庄裕安、毛时安、谢立昕、吴维中、曹利群、鲁成文、王崇刚、唐若甫、朱贤杰等人,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列入,该书第二集的问世也不很遥远。

使人叫绝的是,当本书选题在今年一月酝酿、二月撰写的短短两个月里,音乐专业书店里仅有的也早已蒙尘的音乐批评学之类的书突然畅销起来。《音乐爱好者》、《大剧院之友》、《爱乐》等报刊先后发表了《乐评,你不该沉默》、《音乐,需要舆论监督》、《音乐批评的空间与社会责任》、《一片荒漠的上海音乐评论》、《有关音乐评论的一些想法》等一系列署名文章,可见乐评人毕竟耐不住寂寞。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mahler2004a 在 2006-3-25 13:20:52 发表的内容
经过几天犹豫,向楼主进言几句,希望不是冒犯:
1.此文充满把楼主自己所属的那个评论家圈子美化与神圣化的语言,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事实基础.那一长串作者名单中也包括楼主的大名,岂非自吹自擂?
2.社会现状已摆在面前,请抛弃那种对流行文化既羡慕又忌妒的心态,这样对聆听古典音乐一点好处都没有.古典音乐是小众艺术,古典音乐文化是小众文化,即使采用比当下媒体更哗众取宠的方式.也不能动摇这个根本.
3.楼主以前在168的文章我每篇必看,首先承认楼主是非常勤奋的和愿意维护古典音乐纯洁性的.但是我很少有兴致回复.请彼此一起回顾,上海是否有那么多的音乐会值得来回奔走,"出没于大小剧场和音乐厅",回家还写那么长的乐评?应景交差还好理解,不能理解的是自发地写那些东西,对我而言简直有些可怕.
4.那些二三流音乐会已常常使人不能忍受,我实在想不出道理来阅读对那些二三流音乐会的乐评,这件事情恐怕只有在你们的圈子里来完成了.
以上愚见,欢迎指正.我就事说事,无针对楼主的意思.


1、这篇东西是出版社日前发给我的新闻宣传稿,不是我写的。因为我对网络比较熟,跑的论坛比较多,发行方让我将此文转贴到网上作为发行前的宣传。感谢您的质疑,我已经在文章前面注明了“出版社新闻稿 非本人原创”。

2、作者不是我,自然不代表我的观点,我也无心为作者辩解。

3、我写的那些东西非但不是应景交差,而且还是自发自愿,没有人强迫我。写完之后杂志社、演出方如果觉得有用,那就拿去用,我乐得赚稿费。您觉得可怕,我觉得有意义和价值。最好不要用个人的衡量标准去要求别人,正如老兄迷唱片,继而开唱片店一样,且不论是亏是盈,总之你是乐在其中的,那么你是否欢迎谁来质疑你自发追求这种快乐的目的和初衷?

4、写音乐会笔记和观后感是我的兴趣,只要写出来、贴出来就算大功告成,至于有多少看这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某些东西您没有兴趣阅读,却还是有人来读,实际上我的东西不止贴在这里,还贴在其他很多BBS,没有遭到过质疑、没有被删掉,更没有人说不欢迎我来贴,那我自然乐的继续下去。

其实我也写其他东西,我博客上很多,也欢迎您来批评指正。我在适当时候也会把我在这本书写的部分,贴到这里来,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最后编辑liuenhui
TOP
3#

其实这本书所要讨论的问题正是音乐评论在当今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位的质疑正说明这些问题值得探讨,而且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大功告成未必大告成功”,也就是说,即便推出了这样一本书,国内音乐评论的气氛和水平未必就能有所改善,但有这么一本书总比没有好,至于大家有没有兴趣去买,只能看作者所写的东西是否能吸引人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