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于以下原因,黑胶很长时间内无法被取代 [复制链接]

1#

黑胶唱片 vs 数字音乐:低保真与高科技之争


Paul_CrokeTHE_E.N.D.于 2014.08.24 15:57:49 | 源自:音乐人攻略 | 版权:转载
平均/总评分:08.50/51



“我所做的就是努力去拯救过去50年我所从事的艺术领域,”Neil Young如此对Wired杂志说道。“我们生活在数码时代,但是不幸的是,音乐在这个时代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还退步了。”
乔布斯,这位借助其iPod系列给MP3产品带来巨大变革的巨人,也是一个发烧友并且常在家中聆听自己的黑胶唱片。MP3过去被认为是装载较小文件和听音品质的妥协产物。
美好的过去
讽刺的是,我们过去长大时所听的音乐及听的方式都比起现在要好得多——那时我们听到的音质比起现在的普遍方式要好多了,不管是从CD抓取来的MP3还是从iTunes或Amazon购买得到的。当数码技术成为主流并取代模拟录音技术和实体唱片消费数量时,音乐品质反而慢慢下降了。举个例子,一首MP3,不论他是CD抓取的还是下载的,亦或是采样率,比率为192kbps的,它仅仅保持了模拟录音棚里磁带母带所灌录出的黑胶唱片的5%的数据
通过普通音质的耳机在大街上听歌的你可能并未注意这点差别,但当听同一首歌时,与CD的对比很可能令你发现自己的MP3确实不怎么样。
绝大多数的现代音乐都加强了低频量,以“重低音”“低音炮”作为潮流或卖点,但却得到了闷糊的中频。同样还丢失了高音质格式的大量动态表现,尤其是模拟的质感更加无处可寻
转向闷糊的中频
数年前我曾收藏有大量的黑胶唱片,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一直试着用CD和数码下载来替换它们。过去我能在Judybats的某首歌副歌部分前听到前凸的人声,但现在这已经不复存在了,中频已变得浑浊不堪。这首从CD抓取得来的320kbps音质的歌曲丢失了本有的动态,因压缩而被衰减了
而采样率为320kbps的歌曲本该是在人耳听觉上与CD无一差别的。至少这对大多数人,包括我而言是应该如此的,但在当今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照片和视频的效果都达到了“钻石”级水平了,音乐的品质却反而走起了下坡路,尤其是模拟录音至数码格式诞生的这一发展过程的开始。
什么是模拟录音技术?简言之就是在录音棚中用8轨或16轨磁带录制下的音乐人的作品。一首歌曲的录制是连续的,声音也是连续的,不会断开。而相反的,CD则是取样自模拟或数码磁带录音中的声音,理论上它能捕捉到的极高的信息量超越了人耳所能区分的范围。
最先尝试数码格式的Steely Dan
有趣的是,至少对我而言,我所知道的第一支转向全新数码格式的乐队是Steely Dan,他们有着十分不俗的唱片质量,据说是那时候的最佳商业化典范。他们向潜在购买客户推荐并出售这种全新格式的唱片,并告诉他们播放CD不会出现黑胶常有的爆音,电流声或其他杂音,并声称CD不容易像黑胶在多次播放后损耗殆尽,或者说CD几乎是不会损坏的,刮擦和快进都不会对它造成破坏。好吧我们都知道这是谎话,已经有不知多少张损伤的CD被我重新打磨处理了。
但是麻烦和争议立马就出现了,CD确实存在着可闻且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法是声音更冷,就好像在空气中无向地漂流似的。我并不记得我的第一张CD是什么,但是声音的不同却是记忆犹新的。它们听起来都太过清澈,缺乏了模拟唱片所具有的暖味
现在你该想起了立体声技术在当时开始运用到音乐表演和录制上,其几大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中就包括了放大器/音箱(扬声器),而如果你问起我音箱的品质该如何呢,给音箱提供足够的功率来推动提升音量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的不仅仅是音量,准确来说应该是忠实表现高频和低频,以及至关重要的中频
单声道还是双声道?
60年代中期,立体声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饱含争议的话题。很多人并不知道The Beatles的录制是采用的是单声道,他们将一层层的声音叠加进同一音轨中。不管你信不信,Sgt, Pepper就是首单声道录制的歌曲,但从那以后每个人有立体声音箱,每个人都期待双轨录制的声音。
他们的制作人George Martin以及天才录音师Geoff Emerick(与The Beatles于1962年合作时才15岁),为了迎合厂牌方面对于立体声的要求,但又是极其不情愿的,所以他们只是简单地将人声和节奏吉他置于一通道,而将贝司,架子鼓和主音吉他置于另一通道里而已。从你的耳机或耳塞里你能清晰地听出这些变化来。哪怕是在今天,伴随着左声道George的主音吉他急速掠过而听到右声道里John和Paul的歌声仍是能让人感到几分震惊的事情。
现在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大多集成为了电视6.1环绕音系统,而且大多数人也并不使用音箱听歌了,取而代之的是借助电脑从网上音乐库下载歌曲,而手机听歌也成了许多人的选择。但现在的歌曲仍不是为了影院效果的环绕声系统录制的,它仍以立体声为基础,所以又一次的“声音”遭到了破坏。
就现在的我而言,没什么能比聆听接入高功率功放的高档CD机下的BOSE吸顶箱或书架箱更棒的了。
更接近摇滚
而说到私人听音,我喜欢使用Sony的Walkman系列MP3并搭配一系列良好的耳机。我认为它们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要远好于iPod。现在市面上有完全足够多的高端耳机可供挑选,而能达到满意听音结果的最低限度则需要花费大概70刀。耳机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而我认为森海塞尔是现下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它拥有良好的性价比与声音品质。而且我把自己的绝大部分CD转成了平均码率256kbps的MP3文件,这已经足够应付日常的摇滚听音了。
还有其他的高音质格式,比如录制CD时采用的PCM格式,它的比特率达到了11411kbps。还有AAC,也就是常说的MPEG-4格式,码率为256kbps且被iTunes作为数码下载的标准格式,同时也是YouTube的云音乐格式。WMA,即Windows Media Audio,同样也十分流行,最后要提及的是FLAC,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几乎所有播放器和系统都能播放的开源无损格式,当然了,除了Apple以外。
无损指的是将CD压缩至最高达60%大小但保持数据不丢失,而有损则压缩的更高,所以提取出来的数据就有限了。不管是无损还是有损压缩技术都应用于绝大部分现今的流行格式里。
上面说的这些东西可以,而且也正在烧友,音乐人,厂牌和分销商之间进行着无尽的争论。
另一改变播放的因素则源于唱片制作人与录音师于录制过程中对声音压缩的增进趋势:愈发强调的重低音,明亮的高频与绝对的音量。他们将声音录制得更“大”了,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新的不同。录音师打诞生之初就希望竭尽所能的得到独特的声音,但许多人的“手艺”远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许多过去的黑胶唱片要远优于现今CD的平均水准
回归“中正”
再让我们回到Neil Young和他对当今音乐的改革运动这一话题中来。Neil Young一直在寻求资金以生产一种新的格式文件及便携播放器(下图),它们能提供接近于录音室的音质,达到30倍于256kbps MP3播放器、甚至是超过CD的音质。而这被称为Ponos系统,夏威夷语中正直,正义的意思。他的Kickstarter项目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仅在第一天就筹资6200万美元。Neil Young亦担任了这家新企业的CEO职位,他们开发了那模样奇怪的播放器(价格仍未确定,不过预计700美元左右),同时还有专门的网络音乐库售卖高达25美元一张的专辑。


相关资料收藏此图相关图片
Ponos


他们会成功吗?问问自己吧,你是否对现在的音乐音质感到绝望以至于舍得花700美元购买这么一台能提供新型专利格式的便携播放器呢?你知道自己正麻木于那落后的格式了吗?听歌这么久了你尝试过黑胶唱片或是模拟录音的味道吗?
我的回答是,在过去能。就好比Beats把自家极其一般的耳机卖到了600美元以上,成为了发烧友配置之外的时尚标签一样,这是可行且成功的,实际上几乎没理由表明Neil Young会失败,除了这么个事实:他不是个受年轻人欢迎的如Dr.Dre.一般的嘻哈巨星。换句话说,过去的他能行,但又有哪个从小就听着Neil Young的家伙(或许他都听了50年了)会关注时尚界呢?当然了话也不能这么绝对,他的Kickstarter项目确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显然还是有很多人期待他所能做出的最终成品的。
但是呢,我猜测Ponos会变成下一个Microsoft Zune。你还不知道Zune是什么?去问问百度吧。高姿态,怪造型,高音质的引入都表明这是一场浩大的“危机公关”并意图收获各技术方面的赞誉。让我们把现在的一切都扔进忘怀洞里吧。(译者注:忘怀洞memory hole原出现于小说《1984》中,是一种回收过去“不正确”历史的管道,扔进去的东西将彻底焚毁,新的“正确历史”会重新编写,从而彻底改变过去的历史,此处译者猜测表示Pono也许带来的新历史变革)
手机永远是主导
如果你都读到这里了,那么说明你对这一玩意十分感兴趣。但事实上手机仍是当前的最主要的个人听音设备。它几乎人手一部,而且有着不能再便宜的储存空间,而云服务更是允许你随时随地地下载数以万计的歌曲,只要你能接入网络,诸如Pandora、Spotify等等的云服务端完全能满足你日常的听音需求。
而且(十分重要的一点是)iPod的销量自两年前就下滑一半了。还要我再说些什么吗?
事实上,这一文章我是一拖再拖才憋出来的。原因吗?因为我是写得越来越离谱了。那我为何还把它写出来了?
因为Neil Young让我写的。(看到最后这几句翻译和编辑的汗都要流下来了(:з」∠))
最后编辑Rossi 最后编辑于 2014-09-25 16:52:48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4/9/30 23:23:1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7# 8424 的帖子

声音本来就是连续的东西,对于新录音,唱片公司无论是用现时的数码录制,还是后期转制,就已经是一次从模似的声音转成数字的过程,然后,如果制成CD的话,用在家用器材中,从CD数码再通过家用器材还原成模似信号再通过音箱放出来,又是一次数字到模似的转换,这就是两次了。
反而,如果唱片公司一开始就用模似录制,造成LP就不用转制直接得多了,就算现在是用的是数码录制,经历了第一次的A/D转化,然后将第二次的D/A转化交由唱片公司去做成LP,也比做成CD交由家用器材完成D/A转换要好,因为家用器材多数不如专业唱片公司的器材好,而且做成CD本身就是个信息DOWNGRADE的过程。在家用系统里,CD要PK羸LP成本太高了,反而便宜的LP系统可以轻易PK羸中高档的CD系……不知这样说对否?
TOP
3#

原帖由 初烧友 于 2014-9-29 11:26:00 发表
黑胶的唯一优势在于反目前猖狂的数字化盗版比较有优势!其他都是扯淡!


有道理,超赞,黑胶本来就连一陀屎都不如。声明:转发文章不代表本人观点,大家不要上当,不要玩黑胶,又费钱又重又费地方,而且音质不如CD, 也不如CD方便。讲实在的,你爱玩什么不关我事,爱玩什就玩什么。哈哈。
最后编辑Rossi 最后编辑于 2014-09-29 16:11:43
TOP
4#

回复 17# 无胆匪类 的帖子

哈哈,那只是反话而已,我已经有自己的黑胶唱机了,而且有一定数量的黑胶了,老实说,听了黑胶后不想听CD了,回不了头了。对比同样录音,无论音场,信噪比,乐器的质感,瞬态发应,清晰层次感,动态黑胶比CD均全面胜出,而CD音乐显得平面化,没有立体感, 声音薄。我认为怀疑说黑胶不行的,根本没有好好听过,玩过黑胶。只不过我玩我的过黑胶,他听他的CD, 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也无所谓,他听得好不好,不关我事,懒得争辩。
当然,我同意不参放弃CD, 主要是CD出品较多,不少曲目只好退而求次,听CD, 同时,留一些CD与黑胶比较,作为调整的参考,也是有必要的。
TOP
5#

原帖由 yinjinjun1234 于 2014-9-30 17:40:00 发表
很多绝版的老唱片,CD片片是从LP转录过来的,信号损失、失真,再加上后期处理制作等等,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声音表现了,不可能原还原的,不过
是的,CD和LP的差异的很明显,我的黑胶系统上买回来一个多月,我的黑胶不多,但每一次听都给我很大的震撼,原来梅纽恩拉琴的声音是这样的;为什么海飞兹人称小提琴的化身而不是大卫,柯岗,以前不明白,听了海飞兹的唱片,明白了,因为他的琴音是如此的乡独特,不同一般,是那么美,别人从未拉出象他一样的声音。我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声音。
TOP
6#

我也没有放弃CD, 其实我的CD现在也搞得很好听了,但对比在同一音箱功放下出来的效果,的确LP更是好听很多, 自己的真实感受,旁人说什么都是多余,说我坐井观天,我现在坐了两个井,一个CD, 一个LP. 请问你又坐了几个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