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喜爱的10张瓦格纳歌剧CD [复制链接]

查看: 12357|回复: 58
1#
chopin 在 2005-1-5 12:42:52 发表的内容
因为优秀的歌剧太多了,难以取舍,应该独立排行。



用10张CD涵盖浩渺的歌剧瀚海,实在为难,所以粗粗找了10张最喜爱的瓦格纳歌剧CD权且对付。

[upload=jpg]Upload/20051521473567502.jpg[/upload]

二战时的大都会俨然第二个拜罗伊特,甚至比正宗的还红火,那十年中大都会名匠云集,新人辈出,像这出剧中的Astrid Varnay就是在这场演出中临时顶替Lotte Lehmannn演唱Brunhild而一夜成名的,在二战后的欧洲舞台上她成为Birgit Nilsson之前最叫座的瓦格纳女星,甚至后来尼尔森君临拜罗伊特后仍然不能掩盖她的光芒。这场演出绝对称得上气象万千,唯一遗憾的大概就是Traubel要换成Flagstad就更好了。其余的你看连Kirsten Torberg都只论着配角啊。这个阵容就象Klemperer的《马太受难曲》那个演出一样,到哪儿去找啊!别看莱因斯多夫嫩,但瓦格纳在他手下,行云流水,高潮迭起。连录音都一级棒,不知Naxos花了什么代价,挖出了这么个宝。
[em26][em2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45417169.jpg[/upload]

卡拉扬51年的这个拜罗伊特《名歌手》,其经典地位就是再过几百年都是不容撼动的,真正是万世流芳的名演出,详细介绍在我的旧贴《名歌手》中。
[em26][em2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462594888.jpg[/upload]

这个历经种种坎坷的没世演出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再次Testament真是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这个演出和当年的《名歌手》、《合唱》、《帕西法尔》并称二战后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最耀眼的盛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在这个《神界的黄昏》中,充满着激越的浪漫主义激情和沸腾的气息,虽然我辈没法见证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聆听这历史的回响,已足够令你感到拜罗伊特那崇高的德意志民族精神重生的焕发。在此,我们特别怀念那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记录下这些现场演出的录音工程人员,包括伟大的Legge和Wilkinson。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82062732.jpg[/upload]
[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3#

ludwig2000 在 2005-1-6 10:57:36 发表的内容
为何楼主所列多是单声道录音?而且一套SOLTI的都没有?看来老兄对WAGNER的录音的口味很独到啊~~呵呵~~



我选的尽量都是现场录音。因为我觉得歌剧在录音室内精雕细琢出来的无论怎样都会丧失剧院内那种浓厚的舞台气息和动态(即便单声道录音也是如此)。瓦格纳的作品就更是如此了。为什么人们都要上拜罗伊特朝圣呢?不单是因为偶像崇拜,在那儿连歌手、乐手、指挥都象在布道一般虔诚,更遑论那里面独特的音响效果和现场气氛了。至于索尔第,对于瓦格纳来说,他绝对是居功至伟的,在他开始为DECCA录《指环》时,他还刚刚在欧洲乐坛站稳脚跟哪,完成这样的伟业,不单对唱片公司,对他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哪!但无论怎样,这个全集的制作横跨6年之久(卡拉扬的那套也用了3年,但那是建立在已经在维也纳、萨尔茨堡连续演出几年之后才开始录制的,卡拉扬的一贯路数),在录音工程学上,这里的创制、成就就不说了,但连贯的听,尤其《莱茵的黄金》与以后的《齐格弗里德》、《神界的黄昏》明显不连贯,演员阵容的变动当然是主要原因,但要在6年里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实在是做不到的。所以,尽管索尔第的这套是瓦格纳乐迷无论怎样都应该搜集到的,但我始终把它放在我的目录最后,就因为这,我把56年的克那和66年的伯姆放进了我的选择之中。至于卡拉扬他参加了51、52年的拜罗伊特,51年他和克那交替指挥《指环》,克那的只留下了《众神的黄昏》,卡拉扬的只留下了《莱茵的黄金》和《齐格弗里德》全剧以及《女武神》的第三幕,而且由于是私家录音,年代久远,磁带保存不佳,录音实在不能与《名歌手》和Decca班子的克那《众神的黄昏》比拟。至于卡拉扬52年的拜罗伊特好象只指挥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4#

其余的详细介绍到明天安排。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51658785.jpg[/upload]
[em26][em2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54898259.jpg[/upload]
[em26][em2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6910739.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03379370.jpg[/upload]
[em26][em2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2999378.jpg[/upload]
[em26][em26]
[upload=jpg]Upload/20051521532460163.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5161450943973.jpg[/upload]

富特温格勒这个1952年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尽管是在录音室里录制的,但这代表着富特一生演绎瓦格纳的最高成就,也是可以说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绎中的最高成就。富特温格勒曾经说过:“这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风格给音乐带来了多少祸害!……唯一的没有受制于这种风格的人就是这种风格的创造者……在写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时,……瓦格纳唯独关心的是为他的诗意幻想,为他的‘特里斯坦’世界寻求最动人的语言”。通俗的讲,由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开始,代表着音乐从此走向堕落,此后的音乐走向了感官的肉欲,马勒、施特劳斯、德彪西、莱斯毕基、奥尔夫、布鲁克那……概莫能外。那么,说到底,富特温格勒又是怎么来演绎《特里斯坦.依索尔德》的呢?在这里,富特遵从的还是瓦格纳要求的舞台上的演员与乐池中的乐队之间的深刻的情感上的互动,音乐的叙述采用的是平铺直叙,舒畅伸展的音乐旋律,经历了富特的自由呼吸的绵延不断的平稳发展,最终顺理成章地来到《爱之死》。这里没有一蹴而就的高潮迭起和大浪漫,绝没有伯恩斯坦那样的漫烂觞情,也没有卡拉扬那样的恢弘光泽,但音乐就是那么明朗、顺畅地流动着,色调富有层次。听完全曲,音乐和时空的交汇恍若隔世,这确实是富特温格勒在生命总结前创造的奇迹呀!祖特豪斯演唱的特里斯坦实在是绝响,那种矜持的情感表达流露出他的深厚功底和精确的人物刻画能力,他的嗓音深沉、带有磁性,是最好的特里斯坦无误。年轻的菲雪尔-迪斯考出色地演唱了库文那尔,丝毫没有逊色于男主角。唯一有点遗憾的大概就是唱伊索尔德的弗拉格施塔德,这里她的嗓音退化不成问题(就算施瓦茨科普芙顶替她唱了第二幕中的两个高音C),主要的还是她没能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多少有一点“庸俗化”的嫌疑,多少次聆听这个录音就是有这么一种感觉(仅代表个人观点)。

[em26][em26][em26][em26]
最后编辑yilinliulin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516171558662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61716231925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617165632452.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
TOP
9#

几套指环:

[upload=jpg]Upload/2005161646345775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61646567600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1616471091253.jpg[/upload]

[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