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Brahms乐迷吗? [复制链接]

查看: 7247|回复: 28
1#
网上有多少Brahms乐迷?谈谈他的交响乐的意义?谈谈他的协奏曲特征?谈谈他的室内乐。
分享 转发
TOP
2#

对Brahms 来说,管弦乐曲的最高理想是交响曲。年轻时他就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奋进,他的两首小夜曲其实都是为了创作交响曲而写的暖身之作,同期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则是交响曲的副产品。
Brahms平生的第一首协奏曲其实是个意外。此曲原是一首双钢琴作品,最初是准备把它改写成交响曲的,但由于作曲家对他的第一交响曲要求极高,这个构思最终流产。他最终将第一乐章的素材重新组合,另加上尾随的两个乐章,写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至于剩下的材料,则被放进了令他声誉鹊起的《德意志安魂曲》。第一钢琴协奏曲首演由作曲家亲自独奏,反响极差。但Brahms表示“失败对我毫无影响。无论如何,我只是在进行探索路向的实验。”并扬言“我的第二将会很不同”。
结果要等到21年后他才为第二钢琴协奏曲写了一些草稿,但后来却搁置了,先完成了他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Brahms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很大的因素是基于他的好友兼支持者、小提琴家约阿西姆。
Brahms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费心最多的是第二乐章,改了又改,也曾经计划加插一段诙谐曲。这个四乐章的构思最终却用到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上。1881年夏天Brahms在一封信中写到“我创作了一首小小的协奏曲,其中有一段小小的诙谐曲”。事实上,这首Klavierkonzert Nr.2 B-Dur是他同类型作品中最长的一首,而其中的诙谐曲共有457个小节,演奏需时约九分钟。
第二钢琴协奏曲与包括《二重协奏曲》在内的其它三首协奏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特别的创作动机”,作曲家只是很单纯地将三年前的一些草稿扩展成一首协奏曲,完全没有夹杂任何外在因素。
而创作《二重协奏曲》却完全受外在因素使然。1879年,约阿西姆怀疑妻子红杏出墙,Brahms站出来替他妻子讲公道话,原本是一片好心,却断送了两人的友谊。1887年,Brahms创作第五交响曲,可能是出于为挽救两人的友谊,他把这部交响曲改成协奏曲,借以讨教约阿西姆小提琴部分写法,并加入大提琴部分,成就了他的最后一部协奏曲,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但两人的友谊已大不如前了。
在Brahms生前就有说法认为他的协奏曲极为交响化,那时几乎他的每部协奏曲初演,就会有乐评家提出类似的见解,尤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甚,连萨拉萨蒂也指责它是“把独奏片断混进了管弦乐曲内”。
TOP
3#

Dr kuang 在 2004-7-22 23:09:47 发表的内容
几乎所有音乐家都试图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认真聆听他们的作品你基本都可以和他们在精神上有所交流,但他是把自己掩藏得最深的一个,不但在他的言行,也在于他的音乐。


这都是Brahms的个性使然,就连他的爱情都是这样含蓄和含情脉脉而又浓烈。
TOP
4#

可惜没这个空闲啊!
TOP
5#

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出之后,也有乐评家把它称为“大型室内乐”。这种说法针对的其实是钢琴独奏与乐队的合作性而非竞奏性关系,违反了协奏曲Concertate这个词本身具备的基本原则。
那么,各位Fans讨论一下,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到底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乐曲,到底应该哪种演绎是最合乎勃拉姆斯心意的。
TOP
6#

勃拉姆斯的协奏曲与交响曲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协奏曲最特征性的富于交响化之外,还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素材和主题也有错综复杂的杂交。第二钢琴协奏曲与二重协奏曲是其中最为交响化的,都是“交响曲改编而成”的,故其具有交响化特质不难解释。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第二交响曲》的一年之后,两首作品同属D大调,如果说协奏曲中的一些元素取材于原属于第二交响曲的乐思也不足为奇。至于第二钢琴协奏曲,四乐章的结构本来就很容易令人想到交响曲,加上钢琴的独奏性(特别在慢板)本来就不强,也会产生交响化的感觉。但最重要的理由可能是:勃拉姆斯心目中的管弦乐曲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交响曲的声音。
TOP
7#

一年多以后出现了许多勃拉姆斯乐迷,这个帖子真是生不逢时。
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