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组曲,BWV 1007-12
六首大提琴组曲。
在这六首组曲问世之前,从未出现专为大提琴独奏而写的作品。这六首组曲作于1717——1723年巴哈担任科登乐长期间。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与这些大提琴组曲,共同展现巴哈深厚的创意及对位法功力。此曲将节奏,和声及动机等要素,融合为独奏弦乐器演奏的曲子,可谓空前绝后。
每首组曲都有一首流畅的、半即兴式的前奏曲展开(只有C小调组曲的前奏曲为严谨的法国式序曲),而且每首曲子里六个精雕细琢的乐章,都包含了标准的舞曲,如阿勒曼、库朗、萨拉班德、基格等。而一些额外加上的舞曲,也都是以标准形式展现,包含加沃特、布雷以及小步舞曲。这套组曲最有别于传统之处,在于这么丰富的内容与处理方式居然可以融铸为“标准”的曲式。
六首组曲中有四首是大调。就巴哈的作品而言,这种配置比例有别于他的习惯,因为他向来喜欢用小调呈现浓烈的音乐表情。但是《第三号组曲》的C大调调性,是巴哈能为大提琴安排大量的四声部和弦,并利用C弦与G弦等较低的空弦为基础,以便配置主调音及主导的和声,其丰富的结构及音质是这首曲子最显著的特色。第一号及第六号(分别为G大调和D大调),也同样利用了中间一对空弦(G弦与D弦)与较高一对空弦及(D弦及A弦),前者含蓄且优雅,后者开朗而戏剧化。
至于其他两首小调作品,其精神可在萨拉班德舞曲中窥得全貌,也是巴哈最有深度的乐曲之一。《第二号D小调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流露令人心碎的失落感,乐曲极其沉重。在《第五号C小调组曲》中,巴哈要独奏家把大提琴的A弦降音为G弦,足足降了一度,使琴音变得暗深。整曲的晦暗在萨拉班德舞曲中呈现得最彻底,主题由大提琴的高音域演奏至低音乐域,有如一阵玄妙的轻叹。
理论知识介绍完了,我来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想吧:
最初知道马友友是因为巴哈的大提琴组曲,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大提琴原来可以这么好听,大提琴原来可以使人这么投入。从那个时候起开始喜欢上了大提琴——这个笨重的家伙。在我的心理形象中,大提琴犹如男中音那般富于磁性的音色,沉稳、厚重、优雅、却不乏浪漫的色彩。中国爱乐人总喜欢以马友友来作为一种中国人的骄傲,但准确来说,马友友并非是中国的骄傲,他并非拥有中国国籍,并非中国音乐界培养的中国音乐家,客观的来说,他从小经受的是纯西方的教育,尽管在家庭中父母对于他的中国文化传统影响很深刻,我们只能成马友友是一位优秀的华裔音乐家。我想这个定位,对于马友友才是比较客观的定位。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时刻在马友友的音乐中品位来自古朴东方传统气质——优雅,含蓄,深沉,却不失幽默风趣。我想马友友在华人中的影响力会如此之大和东方文化不无关系。在反复聆听唱片与撰写稿子的同时,我脑海里总是会联想到著名已故的文学家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于代表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旧译〈吾国吾民〉,在1994年的全译本译为〈中国人〉)其中对与中国人的整个性格形象及艺术生活所谈到的许多观点,我们都可以在马友友的大提琴中窥得,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气质萦绕在马友友的演奏风格中了。这方面,在Solo这张专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东方文化的渗透力。
但是,个人认为马友友并非所有的音乐涉猎都是成功的,在有些方面的音乐涉足,似乎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思。一个音乐家对于自身领域的专注与执著程度毕竟对于音乐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友友在其他音乐领域所做出的尝试。例如,这次马友友录制的这套DVD专辑——巴哈灵感。马友友通过音乐与六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进入六个不同艺术领域进行神游所得到的这套专辑,我认为就是成功的。
马友友的演奏在某些大提琴爱好者看来有的时候比较柔和、优雅,缺乏一些力度,这方面我觉得也有些道理。个人最喜欢的是马友友在这整张唱片中演奏的第一首组曲,充满想象力和张力。每次扣动琴弦所发出的响声犹如大提琴在瞬间充满了活的生命而发出的声声沉吟喘息之声,使人觉得非常过瘾!对于上文所介绍的整个六首组曲中的细节处理,大家可以自己根据介绍细细的品位。大家特别要注意一下《C小调组曲》中那个特别的低音C。看看马友友的处理和大提琴演奏大师傅尼埃那种仿佛将所有大提琴音乐做了总结的演奏有什么不同……
音乐的聆听在于用心,在于细致入微的解读。那样你会得到最真切的灵魂体会……
(因为是转贴,错漏的地方请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