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提琴神童吉村妃鞠! [复制链接]

1#
吉村妃鞠(Himari Yoshimura)这位小妹妹是日本天才小提琴家。
日本是亚洲的音乐大国,盛产音乐家,尤其是小提琴家。吉村妃鞠2011年出生,2岁学琴。6岁可以登台演奏门德尔松和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7岁时演奏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2019年12月,年仅7岁的吉村妃鞠赢得莫斯科胡桃夹子电视音乐比赛弦乐组第一名;在2019年3月份格鲁米欧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Grand Prize)。有观众评论说:真是精彩!这么年轻的人能拉得这么好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你闭上眼睛,不知道她有多大,你会认为是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演奏者。此外,有观众说,这个孩子拥有创作杰作的真实性和纯真性。吉村是一颗敏感的宝石。
但很多观众认为希望她的生活也能在其他方面得到满足,包括像所有孩子一样玩玩具和有很多兴趣爱好。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吉村妃鞠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1082101/?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吉村妃鞠演奏巴赫无伴奏第三小提琴组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1082042/?spm_id_from=trigger_reload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可爱,灵气。
xtrfl 发表于 2020/2/20 10:44:3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了不得,还这么小理解很到位啊!
nmggw 发表于 2020/2/22 16:39:34

看了这两个视频,我也觉得很惊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绝对是神童啊!
leewang 发表于 2020/2/22 18:21:04
估计莫扎特小时候也是这样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苏千寻:

我国也有一个小提琴神童叫苏千寻,她10左右时就可以很好地演奏巴赫《恰空》。
苏千寻(生于2005年5月)现就读于英国威克姆阿贝全寄宿中学( Wycombe Abbey School),此前在香港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中学附属小学。苏千寻从小喜爱文学和艺术,热爱网球,游泳和滑雪等户外活动。她四岁开始学钢琴,五岁开始学小提琴。学小提琴一路来,她荣获过很多奖项,包括多次荣获香港校际音乐节小提琴比赛冠军及公开赛冠军,2015年9月在波兰卢布林第十三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上获得亚军(当时10岁),并成为这届比赛唯一获得法国波兰扶轮社( France-Poland Rotary Club)颁发特别奖项的参赛者。2016年5月,她又在新西伯利亚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荣获第一名。苏千寻2014年与香港管弦乐团首演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同年5月与福建交响乐团合作同一曲目,11月获澳洲和中国**邀请于G20晚宴独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同时出席香港及深圳各大音乐会演奏经典名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苏千寻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92304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苏千寻演奏維尼亞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看视频她当时年纪非常小(好像是8岁),但是演奏有板有眼。

https://video.tudou.com/v/XMTc5ODc5ODkwMA==.html?__fr=oldtd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勤奋”还是“天份”?

(摘自网络)

1993年一项研究提出的「一万小时理论」认为,古典音乐演奏者在20岁之前是否练习满一万小时,将决定他们日后的表现,这个说法至今仍广为流传。不过,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研究者布鲁克‧麦克纳马拉(Brooke Macnamara)和梅加‧梅特拉(Megha Maitra)日前尝试複製这项研究,却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更细腻的资料分析表明,虽然20岁前练习不满一万小时的人通常很难成为一流音乐家(因为如果真的想当演奏家,还是需要认真练习才行),但同样是练习超过一万小时的人,却还是有很多称不上真正厉害的音乐家。

  2008年,畅销大众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出版通俗心理学书籍《异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引用1993年一项研究的结果,研究团队观察了一群杰出小提琴家和钢琴家的练习习惯,经过分析后他们得出结论:音乐演奏者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基因或天赋,而是他们在20岁之前所付出的练习时间。研究团队发现,要能完全掌握这两种乐器需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从那时起,开始有很多人引用这项数据来解释其他领域的成功原因。

  但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先前的发现有误:研究报告提到,基因、环境和许多其他因素都能影响演奏者对小提琴的掌握程度。简而言之,他们认为一万小时理论并非事实。

  研究者尝试複製研究团队过去得出的结果,希望得到相同的结论。他们调查了三组小提琴家,一组被评为最顶尖,一组被评为优秀,还有一组被礼貌地描述为不那麽成功,并且要求参与者写日记来记录练习量。

  这篇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的研究论文表明,他们发现造诣不高的小提琴家在20岁之前平均只练习了6000小时,但是最顶尖和优秀的小提琴家在20岁之前平均练习时间都是11,000小时。这个结果显示,单纯靠练习无法解释小提琴水准的高低,因为基因和其他因素也会有所影响。简单来说,这项新研究再度证实了我们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有一种东西叫天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这篇文章原来是繁体字的,有可能是香港或台湾人写的。
这篇文章大体上是说,天才是客观存在的,但天才也要勤奋才行。
要成为高水平的小提琴家,并不是勤奋就行,而天份是很重要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对这些问题,不知国内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也可能有吧,但我就不是很了解。
我记得但昭义老师好像说过(我不知有没有记错),
大意是说,他不是只教天才学生的,也教普通学生。这说明确实有天才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但昭义:学钢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加方法





在钢琴教育界,“但昭义”已成为一个专用名字,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一个象征。迄今为止,但昭义的学生中,有29人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其中有8次获第一名,进入前3名的有24个,这些纪录还在不断被刷新。

但昭义说,自己并不是像传言中那样只教有天赋的学生,只是一个擅长基础教学的老师。

在教出陈萨、李云迪之后,你被誉为“冠军教练”,你对这个称呼怎么看?
别这么叫我,我对这个称呼有点反感。其实陈萨、李云迪最初都不是我的学生,他们投到我门下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种缘分。而我自己,天生对音乐也不是很敏感,还曾被认为是没有乐感的。所以要求我像大师一样去演奏,那是不现实的。

我热爱钢琴教学这份工作,对孩子都尽心去教,后来有素质好的孩子主动来找,形成良性循环,这可能是有一点成果的原因。

如果说有什么教学的诀窍,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基础,要踏实勤恳,容不得一点马虎。二是要注重音乐表现。因为钢琴弹奏不是耍杂技,钢琴家是艺术家,不是匠人。我常常跟学生讲,不要盲目追求技巧,音乐没有抓住情感和灵魂,无论弹得多猛,都只能说震撼人,但不一定打动人。

对于择徒,你有标准吗?你怎样看待天才和神童?
我教学生是不拘一格的,当然,对于真正热爱钢琴、有乐感的孩子,我打心眼里是蛮喜欢的。比方说,你看一个孩子的童声合唱,你会去看她的表情,看她的笑容是否和歌唱联在一起,在一起的就是一种乐感表现,是自然的感觉,说明她有好的乐感。

不过,天才和神童虽然天赋可贵,但只有天赋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艺术全身心的投入和百分百的勤奋,没有捷径可走。一个音乐家,哪怕他有很好的才能,但假如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也不会有更大突破。

如果让你给那些想学钢琴的孩子们一些忠告,你想说什么?
不要轻易把钢琴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就业面有局限。目前古典音乐市场很小,很难通过学习钢琴致富,以此糊口都难,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挤这个很困难。有很多家长让孩子来学钢琴,就是希望他们参加考级,然后申请特长生,还有的家长一心希望孩子能复制李云迪的成功之路,成名、发财。这样可不行。

对学琴的孩子来说,钢琴是很好的学习音乐的中介,通过钢琴来走入音乐这个广阔天地,通过音乐提升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样即使哪天他们不学钢琴了,音乐还留在心中。而不是说哪天丢了钢琴,什么都没有了。

来源:重庆晨报

记者:曹嘉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