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激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比培养只有技术的“神童”更重要! [复制链接]

1#

(摘自《文汇报》,原标题《音乐神童去哪了》)

王健、郎朗、李云迪、牛牛……从上世纪80年代到新千年,一批又一批“音乐神童”为人所熟知。然而,到了眼下,论起家喻户晓的“音乐神童”,除去现已成为影视圈宠儿的欧阳娜娜,人们或许很难再多说上几个名字。

“音乐神童”缘何在国内越来越少?在业界看来,这和古典音乐教育的普及密不可分。当琴童的整体水准都得到大幅提升时,一个琴技卓越的孩子便不再显得稀奇。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朱昊冰认为,音乐的表现固然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技术永远是为音乐的灵魂服务的。“而真正有灵魂的音乐,来源于一颗充盈丰满的心灵。”

当人们的视线不仅只盯着琴童的技巧,开始关注琴技背后的情感和心灵,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激发孩子对艺术的热爱,比培养只有技术的“神童”更重要

根据中国乐器协会的数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钢琴的年产量每年都超过30万台,达到世界之最。我国学习钢琴的琴童数量同样称冠全球,超过3000万。在北上广等大都市,从街头到巷尾都能听见窗户里传出的悦耳琴声。一个孩子至少会一门乐器,音乐教育逐渐变得和语、数、外同等重要。

X岁学琴、X岁学完钢琴10级的全部内容、X岁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物以稀为贵,过去人们见到这样的报道,可能会对琴童的水平啧啧称奇。“音乐神童”被“造”出来的背后,也曾潜藏着一些家长的期待:希望孩子天赋异禀,成为比肩郎朗、李云迪的大明星。不过现在,高水平的琴童早已屡见不鲜,更多家长对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也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学琴,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而不是让他们去做能赚大钱的音乐家。”根据大提琴家王健十几年来的观察,他发现整个中国社会不仅在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也越来越寻求心灵和精神层面的美好。从音乐到美术,让孩子学乐器、进博物馆参观,提升他们对美的感知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在不少家长心中,已比培养出一个“神童”更重要。

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取得钢琴演奏博士学位后,归国致力于钢琴演奏和教育朱昊冰告诉记者,如今国内钢琴教育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以前动辄要求学生手指能动得多快,现在老师们更注重如何通过教授一门乐器,使孩子们能在领略音乐之美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并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

音乐教育环境愈加完善,学会一门乐器不再那么困难

有“音乐神童”之誉,有人认为王健的成功,与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有直接的关系。可很多人有所不知,王健幼时的学琴环境并非那么“友好”。他出生时,家里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小小的床。王健学琴就是坐在那张小床上,父亲用中提琴插上一根筷子,做成一把“袖珍大提琴”让儿子练习。那时王健的母亲不在上海,日复一日,父子二人在琴声中相依为命。

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访华时,聆听了小王健演奏的大提琴声后,称他为“东方最有希望的音乐天才”。图为王健小时候照片(资料图片)

若和王健小时候对比一番,不难发现今天琴童的学习环境要好得太多。如果经费足够,几乎不愁找不到好乐器和好老师。出身波兰音乐世家的社会学博士伊莎贝拉·瓦格纳,更在她的著作《音乐神童加工厂》中抛出以下观点:在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中,绝大多数正常人都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学会一门乐器,并没有太多所谓的天赋。

反过来说,幼时艰苦的学琴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健。当时他的生活很简单,没有电脑或电视,拉琴就像玩耍一样。“并无其他事情分散我的注意力,所以我在练琴时倾注了百分之百的专心。”而现在的小朋友,人手一个平板电脑、游戏机,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当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学琴,并处于“标准流水线”培养模式时,或许也损耗了一定的独特性。

能学会甚至学好一门乐器已不再困难,但真正的大家绝不只靠“手艺活儿”取胜。朱昊冰的导师——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常常这样教育她和其他学生,“你们不仅仅要成为钢琴家,更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延伸阅读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回应“神童”话题:

最难是追求深刻情感的回应

很多人对“音乐神童”的评判标准,往往是看孩子几岁就能演奏多难的曲目。而享誉国际的大提琴家王健可谓非典型“神童”。当年9岁的他之所以被大提琴大师斯特恩称为“天才”,并不在于技巧有多么高超。

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王健,多年来听过不少年轻人拉琴,他认为技术优于少年时自己的数不胜数。“不过,很多人会将练琴作为父母或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只有极少数人还会努力通过音乐寻找一种更深的情感。”回望起记忆里的那个9岁少年,王健认为这才是自己打动斯特恩的关键。

“小时候练琴,虽然老师也表扬过我,但中国文化讲究含蓄,没有人会直接对我说你是‘神童’。”事实上,王健从小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心中有着理想的声音、情感和境界。“哪怕别人说我再好,还是会暗暗较劲,希望能更轻松地奏出想要的效果,仿佛在追逐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

王健说,想要在音乐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孩子,必须敏感于韵律、音准和声音,并且对深刻的情感有所反应。而“音乐神童”年少天赋异禀,亦只是把小小的钥匙,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还得继续走好未来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姜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童年**的求学经历

(摘自网络,讲梅纽因小时候求学的故事的)

他的学生尼格尔.肯尼迪这样评价恩师:“他端着一盒巧克力,不断地分给大家--这就是他的人生态度.”他赠予人们最美的音乐,人们以对音乐最真诚的挚爱回报他,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耶胡迪.梅纽因1999年3月12日在柏林一家医院治疗期间,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82岁.

梅纽因的一生一直对音乐充满着激情,他的音符响彻国际乐坛,他的演出以其优雅、敏锐与丰美令世人陶醉.一提起梅纽因,人们会想起他的求学经历.十岁的梅纽因随父母来到巴黎拜见名师艾涅斯库.“我想跟您学琴.”梅纽因说.“大概您拜错了吧,我向来不给私人上课.”艾涅斯库回答。“但我一定要跟您学琴,我求您听听我拉琴”,“这件事不好办,我正要出远门,明天清晨六点半就要出发”,“我可以早一个钟点来,趁您正在收拾东西时拉给您听,行不行?”孩子恳求道,梅纽因的直率又天真烂漫,稚气十足却意志坚决,使艾涅斯库产生了好感:“明天五点半到克里希街26号,我在那里恭候.翌日早上六点钟,艾涅斯库听完梅纽因的演奏满意地走出房间,向等候在门外的孩子的父亲说:”这个徒弟我收下了,上课不用付学费.孩子给我带来的欢乐完全抵得过我给他的好处.”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梅纽因的脑海里.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他每当听到孩子拉琴,就会想起自己的恩师.

1952年,梅纽因到日本演出,听说有一个檫鞋童为听他的音乐会,想方设法凑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票.谢幕后,梅纽因穿越了贵宾席上社会名流的盛情簇拥,径直来到低档席,找到了那位檫鞋童,轻轻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孩子羞怯地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听听您的琴声.”梅纽因的眼泪夺眶而出,一把搂住衣衫褴褛的孩子,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送给了他.

30年后,当梅纽因再度访日演出时,又想起了当年的情景,他想方设法找到了在一家贫民救济院工作的当年的小知音.梅纽因得知,30年来尽管他的生活坎坷,却多次断然拒绝了想以高价购琴的人.这次会面,他仍和上次一样回答梅纽因:“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听听您的琴声.” 梅纽因默默接过那把阔别30年的旧琴,奏起当年的那支旧曲,所有的在场者无不落泪.




梅纽因与盛中国在一起: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6-02 16:07:1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