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唐的博客不错! [复制链接]

1#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没想到楼上的兄弟反应这么强烈,呵呵。
冯唐这个博客我没全部看过。
冯唐说的话有时候是无厘头的,但我并不排斥。可能有些人无法接受吧。
冯唐在这个博客里的文章,很多立意是非常不错的,比如他推荐大家去跑步,锻炼身体。这些都非常好的。
看冯唐这个博客,我觉得他确实是有才气的。虽然博客后面的留言不一定全部可信,但有很多人认为冯唐的文章一贯精彩。
大家可以多看几篇。
冯唐的小说我没看过。冯唐最近翻译泰戈尔《飞鸟集》,有很大争议,据说出版社已经全部召回。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16/1/16 19:25:00 发表
他写慢跑的写法,他推荐你去慢跑的推荐法,很有意思,这个人颇懂读心术,会写黄庭坚的一泼三折。

冯唐的小说我没看过,本来讨论他可能不是很合适。不过如果大家了解,也可以谈谈。
之所以最近对冯唐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他翻译的泰戈尔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泰戈尔的诗歌,传统以来以冰心和郑振铎的翻译最有名和权威。冯唐翻译的泰戈尔与传统非常不一样的,甚至是很夸张的。
冯唐翻译泰戈尔是现在出版界比较热门的一个事件。
无独有偶,最近我在凤凰网看到有一位评论家对冰心和郑振铎开火,大意是认为冰心和郑振铎的翻译其实不是什么很经典的翻译。
对诗歌我个人其实没什么研究,但因为诗歌也是艺术的基础之一,所以我平时也看看。
回头我说说冯唐这个博客吧,看他那些文章,感觉他有些放荡不羁,也非常语无遮拦,但更可贵的是从他那些文章,我可以感觉到他其实是心地很不错的一个人。
不过我所说的这些也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都可以提出批评的。
冯唐的博客其实不算离谱的,您如果看看李银河的博客,可能你会更惊讶。不过我个人对李银河印象也很好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以下为转载,这篇文章就是谈冯唐翻译的泰戈尔的,大家对文学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泰戈尔的《飞鸟集》,冯唐的荷尔蒙

彭晓玲

[冯唐坚持诗歌应该押韵,在此思路下翻译的一些作品,确实不乏精彩之处。但其为押韵而押韵的翻译,同样招致批评:“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强权对世界说:‘你丫是我的。’……爱情对世界说:‘我呀是你的。’”]

作家冯唐重新翻译世界文豪泰戈尔的《飞鸟集》时,恰好在美国加州湾区租了一间屋子。

住所清幽雅静,可以听海,看云来云去。院子里有芭蕉、牵牛花、薄荷、薰衣草、鼠尾草、百里香、迷迭香,还有柠檬、橘子、无花果。一只野猫来去自由,风吹树叶,也敲响挂在屋檐下的风铃。这种声音,冯唐认为即便日本京都精于禅宗音乐的僧人,也敲不出来。

出太阳时,他把电脑和书搬到院子里。他喜欢在户外译诗,这时诗变成一种很自然的东西,“仿佛风动、云卷、树摇、猫走、雨来,人硬造的棱角减少,塑料花慢慢有了些真花的风致了。”

翻译了四五十首诗后,这个原名张海鹏的金牛座男子,自言内心开始释然。他的笔名来自《史记》著名典故“冯唐易老”,与那位至90多岁都难以施展抱负的西汉大臣相比,青年作家冯唐显然春风得意: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留学美国,华润医疗集团前CEO,他的写作被广泛关注。今年夏天,改编于同名小说的电影《万物生长》上映后票房火爆,6天就破亿。“一路追求‘第一、唯一、最’,‘我’变得越来越锋利,内心常常肿胀。”冯唐评价自己。

翻译进展至一百多首时,改变已经开始。他喜欢早上下一阵小雨,也喜欢被小男孩、小女孩紧紧拽着手去看他们想让他看的东西,“如果不是翻译《飞鸟集》,我都忘了,我曾经那么纯洁。”

孰料,这本看起来满是诚意的译作出版后,读者并不领情。豆瓣上,冯唐译本的评分已经从11月底时的5.2分跌至4.3分,近半网友只打了1分;郑振铎译本评分则高达9.1。与此同时,一篇嬉笑怒骂,将其称为“肿胀派文学领军人物”正式进军翻译界,“《飞鸟集》震惊世界文坛”的文章也在网上快速流传。“一个社会变坏是从讽刺诗人开始的。”12月16日,冯唐更新了朋友圈,写了这样一句。

自信满满的跨界选手,究竟翻译了怎样一本《飞鸟集》,才引来网友,乃至媒体、文学界几近一致的批评?

泰戈尔并非花哨风流

“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绵长如舌吻,纤细如诗行”。仅读到第三首诗,文学爱好者严小晴就无法接受。这首小诗曾被郑振铎处理成,“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诗风清新隽永,经常在各种佳句欣赏的读物里出现。

严小晴看过冯唐的小说,里面弥漫着一种“70后”男子特立独行的荷尔蒙气息,如同他取的小说名,万物生长,蠢蠢欲动。这是他受人非议之处,也是被追捧的部分原因所在。但严小晴没想到的是,“裤裆”、“舌吻”这样直白的男性化词汇,有一天竟会被移植到《飞鸟集》。类似的表达,书中还出现了好几次:“心呐,听吧,这世界和你做爱的细碎响声啊”,“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

这也是冯唐译作招致批评最多、最集中之处,“鄙俗怪诞,令人瞠目结舌。”还有评论称,《飞鸟集》是很多家长都喜欢的亲子读物,很难想象当一位母亲看到“解开裤裆”这样的诗句,如何才能给孩子读下去。这种翻译不仅与泰翁原意相去甚远,简直还突破底线。

“现在翻译的有些语言,不了解的读者看了会觉得泰戈尔很花哨、风流。实际上他不是,他从小到老都长得很英俊,年轻时有很多‘粉丝’,但在婚姻问题上很严谨。”深圳大学研究中心郁龙余看了冯唐的翻译后解释。他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印地语专业,师从季羡林、金克木、刘安武等印度文学研究学术泰斗,是当今公认的印度文学研究专家。

泰戈尔成长在加尔各答一个非常富有的家族。侄女印蒂拉在回忆录中形容年轻时的他“才华、英俊、幸运、富贵、有名气”。不过,这位倜傥诗人并非纨绔子弟,相反私德像诗歌一样无瑕。他的婚姻为包办,妻子穆里纳莉妮最初嫁过来时只有9岁多,不算美丽,也没有文化。但泰戈尔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婚后聘请著名学者教她梵语和孟加拉语,后来她还学会英语、弹钢琴和演戏剧。根据泰戈尔的《书信集》,还有印蒂拉的回忆,他们的婚姻生活堪称美满。

在泰戈尔的一些传记中,还会提到他的五嫂。她比他大几岁,陪他度过童年和少年,遗憾的是在25岁时突然自缢而亡。泰戈尔年幼丧母,比她只大几岁的五嫂给他带来欢乐。他最初写的一些诗歌,也会先给五嫂看。在当时那个封闭的时代,这种青春期男孩对家族中异性的朦胧情愫并不鲜见。

“但泰戈尔对他的五嫂仅仅是好感而已,完全是发乎情止乎礼。”郁龙余强调。印度“三圣”里,泰戈尔与圣雄甘地、圣哲阿罗频多相比,更为西化,但毕竟他是印度人,受到印度教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男女问题上不会越轨。“这些是翻译他的作品时要掌握的总的方向。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不但不是原汁原味,也不是泰戈尔。”

对于众人的口诛笔伐,冯唐倒不在意。“呵呵。算了。让大家随便议去吧。”他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在微信上发来一个笑脸符号,“写作者没有必要照顾其他人。”末了又是一笑。

重译出原有格言的味道

翻译完《飞鸟集》,冯唐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长文。他说,2014年在美国休假时,一直负责出版他简体中文书的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主动问起,想不想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给最高水平的翻译费,每个字很多钱。“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爽快还因为卸任华润医疗集团CEO后,他有空闲时间可以练练笔,“对于写作者,我能想象的最好的常规训练莫过于用现代汉语翻译经典古代汉语、用现代汉语翻译经典西方文章,用更少的字数,不失原文的意境和汁液。”

1913年,泰戈尔凭借英译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此大奖的亚洲人。但是对中国读者,他1916年完成的《飞鸟集》更被视为经典。6年后,郑振铎先生将其译介到中国,深受读者喜欢。此后,陆晋德、吴岩、徐翰林、白开元、卓如真等都翻译过,但郑振铎的译本最为出名。

“据说《飞鸟集》也是浓缩得不能再浓缩的诗集,我想仔细见识一下。”冯唐摩拳擦掌,踌躇满志。

他的自信并非没有依据。前几年,与小说“北京三部曲”出名的同时,他写的一些诗在网上流传,“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如同武侠小说中的高人,盛名之下的冯唐也自创门派,谓之“中文超简诗派创始人”。他解释,就是诗歌的长度通常比唐诗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还短。微信上,冯唐还给记者发了一个他的诗歌链接,里面相当部分诗歌写作大体也是照此路数。翻译《飞鸟集》时,“瀑布流淌:‘自由之后,才有歌唱”等诗句,也明显可以看到“超简”诗歌的痕迹。

不过,冯唐认为,他翻译《飞鸟集》最大的突破在于尽全力押韵,从而改变郑振铎译本中略显寡淡的散文体。他坚持诗歌应该押韵,否则就像姑娘没头发一样没劲,“不押韵的一流诗歌即使勉强算作诗,也不如押韵的二流诗歌。”

在此思路下翻译的一些作品,确实不乏精彩之处。“他尊他的剑为神,剑胜了,他输了。”这是冯唐得意之作,有评论家也认为算是神来之笔,远胜郑振铎译的:“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他还把“生命从世界得到了资产,爱情使它得到价值”,改译成“从世所愿,生命有了金钱;从爱所愿,生命有了金线”。郁龙余评价也颇高,认为使其回到格言诗的原貌。尽管冯唐并不懂孟加拉语,“有些地方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得还是有可取之处,有格言的味道了。”

郁龙余解释,其实《飞鸟集》中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泰戈尔用母语孟加拉文写的。原文是格言诗,特点就是短小凝练,也押韵。英文版也是泰戈尔自己翻译的,民族思维特征比较好地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毕竟换了种语言,而且要照顾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孟加拉语里面的表达方式、思维特征还是大量流失了。

用力过猛,逾越底线?

郑振铎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翻译《飞鸟集》时依据的是英文本。“有才子气,语言准确性上也把握得很好,所以他的翻译才流传得那么广。唯一的遗憾就是,《飞鸟集》中有些地方押韵不是很好。”

不过,冯唐为押韵而押韵的翻译,同样招致批评:“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强权对世界说:‘你丫是我的。’……爱情对世界说:‘我呀是你的。’”这些诗句中既有网络词汇,又有京骂,充满小说《北京北京》开篇在路边大排档吃五香煮小田螺的市井气。在冯唐贴吧上,一位网友失望地说,以前很喜欢他小说中的痞气,现在看了翻译的诗,觉得典雅才是美。

冯唐也承认,翻译《飞鸟集》时没百分之百尊重原文。他反问记者,“翻译和原文不一样。信达雅只是一种标准。为什么不可以是雅达信?为什么只能是一种标准答案?”

而在文学评论家看来,文学翻译中加入译者太多个人的东西,是对原著的亵渎。“名作翻译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即不能脱离原作者的真实意图,把译者的想法强加于作品之中,这已经不是翻译,而是一种凌驾。”


郁龙余也说,经典译作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们确实代表了当时最有名的诗人/作家的语言、激情和时代特征,这是其他时代的人不可取代的。他特别提到,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等外国著名文学家相比,泰戈尔在中国的深受欢迎不仅与郑振铎、冰心等的大力译介有关,他本人也富有东方情怀,对中国非常友好。尤其是他对日本其实很有好感,访问日本的次数也比中国多,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坚定地支持中国人抗战。

正因如此,多年来一直有人试图重新翻译泰戈尔的经典名著。郁龙余就曾收到一位七八十岁的台湾实业家寄来翻译的初稿,“是严谨的爱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名字改为了《飘鸟集》。”

几十年来这样的翻译层出不穷,翻译质量与大师相比难以望其项背。不过郁龙余倒是很淡然,觉得并不是冯唐一个人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时代病,“这是一个崇尚创新、新奇层出不穷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老调重弹、一曲不如一曲的时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原帖由 sanlue 于 2016/1/18 15:03:00 发表
冯唐智商很高,也很有才华,但是难成大家,可能是从小生活太好了,没有吃过什么苦,难以深层次的挖掘,有时候过于炫耀了。他的格局也不能算高。他的杂文确实不错

兄台说得非常好。我基本上也是这个看法。
他的小说我也没有计划去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他的诗歌我看过一些,才气是有的,但那种总体感觉不够大气,可能就正如兄台所评价的缺乏苦难人生的磨砺吧。不过对于还没看过他的诗歌的读者来说,还是要有点思想准备的,可能他会吓你一跳,哈哈。
他的杂文,相当不错,有很多虽然说话非常无厘头,但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用意还是非常好的。
他的表面和他的内心有时形成一种反差。就是:表面他很混蛋,而实质他心地善良。这也是我推荐他这个博客的原因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本来冯唐的博客我还没看完,我就发了这个贴,既然几位兄台如此称赞他的杂文和博客,那我赶快去把他的博客看完,哈哈。多谢各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冯唐的杂文《活着活着就老了》两年内印了20次,有4、5个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柴静说得逗:“他(指冯唐)文字上嚣张得很,怪力乱神,但说起话很平常。这个挺好,怕就怕反过来。”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这本杂文,冯唐自己推荐的终极版本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冯唐的新书,最近第一时间看了,娱乐版的东方美学,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已经邮购。
红星照耀 发表于 2016/7/20 15:17:38
兄台看过之后,可以谈谈啊。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香港书展丨冯唐:我的北京,我的写作

http://book.sina.com.cn/news/whxw/2017-07-25/doc-ifyihrit1410283.s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冯唐最新小说集《搜神记》“借助神力,面对AI”

http://book.sina.com.cn/news/xpxs/2017-07-24/doc-ifyihrit1331248.s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冯唐今年还出了一本书《春风十里不如你,跟冯唐聊天》。这本书适合休闲阅读,这是冯唐和窦文涛他们的《锵锵三人行》的对话记录。
这本书还是很有娱乐性的,内容广泛,谈艺术标准(主要是泰戈尔《飞鸟集》翻译风波)、社会热点比如看樱花、还有诸如跑步、男女等话题。
总之,冯唐有才华,他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无人发帖。

这个贴谈到泰戈尔,我转帖一篇泰戈尔和爱恩斯坦的对话,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们或许可以意识到泰戈尔和爱恩斯坦为什么伟大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泰戈尔被称为“具有思想家头脑的诗人”,而爱因斯坦被称为“具有诗人头脑的思想家”,他们的会晤被称为是“两颗行星在对话”
一、关于实在的本性问题
①这是1930年7月14日印度唯心哲学家、诗人、神秘主义者拉宾德拉那特•泰戈尔(Rabin dranath Tagore,1861 -- 1941)到柏林西南郊卡普特(Caputh)访问爱因斯坦的对话记录 。
爱因斯坦:您信仰同世界隔离的神吗?
泰戈尔:
      我信仰的不是同世界隔离的神。人类的不可穷尽的个人正在认识着宇宙。没有什么 东西是人类的个人所不可理解的。这就证明了,宇宙的真理就是人的真理。为了说明我的想 法,我要引证一个科学事实。物质是由质子和电子所组成,在两者的中间没有任何东西;但 物质也可能是一种连续的东西,即各个电子和质子之间可能并无空隙。同样,人类虽然是由 个人所组成,但在各个个人之间却存在着人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使人类社会具有象生命机 体一样的统一性。整个宇宙也同我们相联系,就象同个人相联系一样。这就是人的宇宙。在 艺术、文学和人的宗教意识中,我对上述思想都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爱因斯坦:关于宇宙的本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世界是依存于人的统一整体;
                                              2)世界是离开人的精神而独立的实在。
泰戈尔:当我们的宇宙同永恒的人是和谐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把宇宙当作真理来认识,并且 觉得它就是美。
爱因斯坦:但这都纯粹是人对宇宙的看法。
泰戈尔:不可能有别的看法。这个世界就是人的世界。关于世界的科学观念就是科学家的观 念。因此,独立与我们之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世界是相对的,它的实在性有赖于我 们的意识。赋予这个世界以确定性的那种理性和审美的标准是存在的,这就是永恒的人的标 准,其感觉是同我们的感觉相同的。
爱因斯坦:您的永恒的人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泰戈尔:是的,是永恒本质的体现。我们须得通过自己的感情活动来认识它。我们将认识那 最高的人,这种人没有我们所固有的那种局限性。科学就是研究那种不受个别人局限的东西 ,科学是超出个人的人的真理世界。宗教将认识这些真理,并在这些真理和我们更深刻的需 要之间确立起联系;我们个人对真理的认识具有普遍意义。宗教赋予真理以价值,而我们则 将认识真理,并且感觉到自己同真理的和谐。
爱因斯坦:这就是说,真和美都不是离开人而独立的东西。
泰戈尔:是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再有人类,是不是贝耳维德勒(Belvedere)的阿波罗(Apollo)像①也就 不再是美的了?
泰戈尔:是的。
爱因斯坦:对美的这种看法,我同意。但是我不能同意你对真理的看法。
泰戈尔:为什么?要知道真理是要由人来认识的。
爱因斯坦:我不能证明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但这却是我的宗教。
泰戈尔:美蕴藏在完美无缺的和谐的理想中,完美的和谐体现在万能的人之中;真理就是对 万能精神的完全的理解力,我们这些个人,在屡犯大大小小的错误中,在不断积累经验中, 以及在使自己的精神不断受到启示中,逐渐接近了真理;要不是这样,我们怎么能够认识真 理呢?
爱因斯坦:我虽然不能证明科学真理必须被看作是一种其正确性不以人为转移的真理,但是 我毫不动摇地确信这一点。比如,我相信几何学中的毕达哥拉斯定理陈述了某种不以人的存 在为转移的近似正确的东西。无论如何,只要有离开人而独立的实在,那也就有同这个实在 有关系的真理;而对前者的否定,同样就要引起对后者的否定。
泰戈尔:体现在万能的人之中的真理,实质上应当是人的真理,否则我们这些个人所能认识 的一切就永远不能被称之为真理,至少不能被称为科学真理,我们可以凭借逻辑过程,换言 之,通过思维器官即人的器官而接近科学真理。按照印度哲学的看法,存在着梵或绝对真理 ,而这是个别个人的精神所不能认识的,或者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这种绝对真理只有通过 个人完全入化于无限之中才能被认识。这种真理不可能属于科学。我们所说的那个真理的本 性,具有外在性质,也就是说,它对人的精神来说是一种真理,因此这个真理就是人的真理 。这个真理可以被称为玛牙①或幻觉
爱因斯坦:按照您的看法,也可以说按照印度哲学的看法,我们不是同个别人的幻觉,而是 同整个人类的幻觉发生关系了。
泰戈尔:在科学中,我们遵守规约,抛弃一切受我们个人精神深刻影响的束缚,这样我们就 可以认识那个体现在万能的人的精神中的真理。 爱因斯坦:真理是否以我们意识为转移?这是问题的所在。
泰戈尔:我们称为真理的东西,存在于实在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和谐中,其中每一方面都 从属于万能的人。
爱因斯坦: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得不认为我们所用的物品都具有离开人而独立 的实在性。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那是为了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来确定我们感官所提供的各 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即使房子里空无一人,这张桌子仍然处在它所在的地方。 泰戈尔:是的,虽然个人的精神不能认识桌子,可是万能的精神却不是不能认识它的。同我 的精神相同的精神能够感受我所感受到的桌子。
爱因斯坦:相信真理是离开人类而存在的,我们这种自然观是不能得到解释或证明的。但是 ,这是谁也不能缺少的一种信仰 --- 甚至原始人也不可能没有。我们认为真理具有一种超乎 人类的客观性,这种离开我们的存在、我们的经验以及我们的精神而独立的实在,是我们必 不可少的 --- 尽管我们还讲不出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泰戈尔:科学证实了这一点:桌子作为一种固体只是一种外观,也就是说,只存在人的精神 认为是桌子的那种东西,如果人的精神不存在,它也就不存在。同时还必须承认:桌子的基 本的物理实在性不是别的,而不过是许多单独的、旋转着的电力中心,因此它也是属于人的 精神的。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在万能的人的精神同个别人的有限理智之间发生了永恒的冲 突。在我们的科学、哲学和我们的伦理学中,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不间断的。无论如何,如 果真有某种离开人而独立的绝对真理,那末这种真理对我们来说也是绝对不存在的。不难理 解有这样的精神,从这种精神来说,事件的连续性不是发生在空间中,而只是发生在时间中 ,这种连续性有如乐曲的连续性。对这种精神来说,实在性的观念同音乐的实在性相仿佛, 而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学对音乐的实在性则是毫无意义的。纸的实在性同文学的实在性有天 壤之别。文学对于纸蛀虫的精神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文学之作为真理,对人的精神来 说,则具有比纸本身远大得多的价值。同样,如果存在着某种同人的精神既没有理性关系也 没有感性关系的真理,那末只要我们还是具有人的精神的一种生物,这种真理就仍将什么都 不是。
爱因斯坦:在这种情况下,我比您更带有宗教感情。
泰戈尔:我的宗教就在于认识永恒的人即万能的人的灵魂,就在于我自身的存在之中。它曾 是我在吉伯特讲座所讲的题材,我讲的题目就是“人的宗教”。

这篇记录同时发表在1931年9月11日出版的《美国希伯来人》(American Hebrew)和印度加 尔各答《现代评论》(Modern Review),1931年,49卷,42 -43页上。这里转译自《爱因斯 坦科学著作集》俄文版,第4卷,1967年,130 - 133页。
本文由贾泽林同志译,经陈筠泉同 志校过。其中爱因斯坦谈话的一些重要段落,曾参照R.W.克拉克《爱因斯坦传》中所引的片 断英译本作了些改动。--- 编者

①贝耳维德勒是梵蒂冈教皇宫殿的一部分,里面收藏有古典艺术的珍品,其中有希腊神话人 物阿波罗的雕像。--- 编者
①玛牙(maya),或译“幻”,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女神,万物之母。--- 译者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7-08-07 14:12:1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第二部分
随后,爱因斯坦对泰戈尔进行了回访——

泰戈尔:
我今天才和Dr. Mendel聊到,数学上的新发现使我们知道,机会在极至微小的原子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戏码并不完全由性格特质所注定。

爱因斯坦:
事实上科学界倾向采取这种观点,并不离弃因果论。

泰戈尔:
或许,但看来因果论并非主要元素,而是其他建立宇宙的秩序的力量加诸於上。

爱因斯坦:
人们想了解的高层次秩序,那些结合巨大元素并引导万物的运作的秩序,是无法在微小元素中被感知的。

泰戈尔:

因此,存在万物深处的二元性,在自由冲动与引导意志之间的矛盾上,发展出事物的秩序结构。

爱因斯坦:

现代物理学不认为这些是矛盾的。云从远方看来是一个模样,但若靠近看,却像毫无秩序的水滴。

泰戈尔:

我发现人类心理的一个平行面向,难以掌控的热情与欲望,在个性人格驾驭下,将不同的元素融为和谐的一体。请问在物理的世界中也是如此吗?物理元素具有难以控制的个体冲动吗?在物理的世界中,是否存在控制元素、整合组织的秩序法则?

爱因斯坦:

元素的存在并非无统计学的秩序可循。镭元素总是保持著特定的秩序,向来如此、现在与未来也将如此。物理元素的确具有统计学的秩序。

泰戈尔:

不然的话,存在的戏码就会变得太过杂乱。这种机遇与决定之间持续和谐的状态,让一切永远新鲜,充满活力。

爱因斯坦:

我相信无论我们怎么做、怎么活,都离不开因果论。虽然这样很好,但我们却无法看透。

泰戈尔:

灵活的弹性也是人类行为的元素之一,小范围内的自由得以展现我们的个性人格。就像印度的音乐系统,不像西方音乐那么严格僵硬,我们的作曲家仅定义乐曲的轮廓大纲,提供旋律与节奏的编排系统。乐手可以在特定限制下即兴发挥,但务先遵循某种特定旋律,而後才自然地在既定规则中融入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我们赞赏作曲家发挥才华,建立出超越结构的旋律与节奏基础,但也期待乐手以个人技巧,创造出充满装饰音的旋律变奏。我们遵循万物的中心法则,并加以创造,只要不离开那个中心,便能在限定范围内,享有足够的自由,让我们的性格获得最完整的自我表达。

爱因斯坦:

只有深具传统艺术的音乐才能如此引导心智。在欧洲,音乐已偏离大众文化与观感,变得像某种秘密艺术般,具有自己的道统与常规。

泰戈尔:

欧洲乐手必须绝对服从那过於复杂的音乐体系。在印度,个人的创作性格决定了乐手的自由度,只要有能力掌握通则与旋律,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演译作家的乐曲,创造性地诠释自我。

爱因斯坦:

这是非常高标准的艺术,乐手必须完全了解原创者的音乐理念後,才能够进而创造变奏。在我们这里,变奏通常是被预先设定好的。

泰戈尔:

只要行为举止能符合正确法则,就能享有表达自我的真正自由。透过我们的创造,也让法则更真实,并具有独特的性格。印度音乐的二元性就展现在自由与既定规则之间。

爱因斯坦:

连歌词也能自由发挥吗?我的意思是,歌手演唱时能自由地加入个人词句吗?

泰戈尔:

是的,在孟加拉〔Bengal〕有一种很受欢迎的歌叫Kirtan,歌手能自由穿插或引用原曲中没有的评论字句,使听众在持续的即兴美感冲击下兴奋不已。

爱因斯坦:

押韵的形式严格吗?

泰戈尔:

非常严格,印度歌手演译变奏时不能超过韵体的限制,必需维持固定的节奏与时间感。欧洲音乐体系在时间上自由度较大,但旋律则无法变通。

爱因斯坦:

演唱印度歌曲时可否完全舍弃歌词?没有词的歌人们还能了解吗?

泰戈尔:

可以。有时印度歌曲为了接续音符,会加入无意义的字汇与人声。在北印度,音乐是门独立的艺术,不像在孟加拉,较重於传达字句或想法。北印度的音乐形式既精细又复杂,是完全充满旋律的世界。

爱因斯坦:

有没有多音合声呢?

泰戈尔:

印度乐器的使用并非为了制造和音,而是为了维持时间感,并扩展音域及深度。你们的音乐是否常为了强调和音而牺牲旋律呢?

爱因斯坦:

确受限不少,有时和音甚至完全压过旋律。

泰戈尔:

旋律与合音就像图画中的线条与颜色,线条简单的画也许美感十足,加入颜色後可能反而变得模糊不起眼。但若能有效地融合线条与颜色,便能创造出伟大的画作,只要两者不扼杀损耗彼此的价值。

爱因斯坦:

这真是个美妙的比喻。线条比颜色古老得多,看来你们的音乐在结构上,也比我们的要丰富许多。日本音乐似乎也是如此。

泰戈尔:

很难以我们的心智来分析东方和西方音乐。我深受西方音乐感动,觉得它的优异展现在庞大的结构和华丽的编曲上。但印度音乐基本歌词的诉求,却带给我更深层的感动。欧洲音乐宽广的背景与哥德式结构,则具有史诗般的特质。

爱因斯坦:

这是个我们欧洲人无法妥切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对自己的音乐太过熟悉。很想知道究竟我们的音乐只是传统,或是人类的基本感受?究竟和谐共鸣与否是我们的通性,还是我们所接受的常规惯性?

泰戈尔:

不知道为什么,钢琴使我困惑,我比较喜欢小提琴。

爱因斯坦:

从至小不曾接触欧洲音乐的印度人身上研究欧洲音乐的影响,会是个有趣的题材。

泰戈尔:

有一次我请一位英国音乐家,为我分析并解释古典音乐的美感元素。

爱因斯坦:

难就难在真正好的音乐,无论来自东方或西方,是无法被分析的。

泰戈尔:

没错,就是那股超越自身的感受深深震撼听众。

爱因斯坦:

同样的不确定感反映在每个经验基础上,无论是欧洲或亚洲观感,总是透过艺术的反应呈现,即使是桌上这一朵红花,在你我眼中也不尽相同。

泰戈尔:

而两者之间持续协调的过程,使个人品味与通泛常规达成一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第一部分在很多书上都有的。
第二部分有很多地方是谈音乐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看过几部他的早期小说和杂文后,以为他沉沦了,不料在这里又看到谈论他了。。
冰国 发表于 2017/8/8 13:13:37
他的小说我没看过,但范冰冰的电影我还是想看的,找个机会看一下。冯唐的杂文真的非常好,诗歌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对中国古汉语很有研究。冯唐好像说过他收藏有五千本古籍之类的,他确实是下过苦工的。
他是比较有趣的一个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补充一下,冯唐的小说是被拍成电影的。
主角当然就是范冰冰。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