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尔斯的平均速度也较快,仅次于费尔曼。第一乐章大提琴刚进入的地方,他的速度是最快的,与此相比,马友友却在这儿选择了很慢的速度,节奏也很随意。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第一乐章里的第二主题。在这儿,费尔曼和卡萨尔斯的速度和作曲家“ =100”的标记最接近,老罗慢一些,皮氏更慢,马友友最慢。费尔曼、卡萨尔斯和斯塔克3人忠实于德沃夏克的速度标记,另3位都偏慢。
揉弦(Vibrato)也是比较6位大师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名大提琴家的揉弦各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习惯。从6人的德沃夏克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区分他们的揉弦风格。
费尔曼的揉弦在大提琴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悸动的音符蕴含着一股生命活力,和克莱斯勒、海飞兹、埃尔曼等小提琴家属于同一种类型,揉弦均匀地贯穿每个音符的始终,而且几乎每个音都揉弦。卡萨尔斯揉弦的速度慢许多,听上去声音有点缺乏活力,也不够圆润灵活。而且卡萨尔斯的揉弦是有选择性的,在一些音上他故意不用揉弦,还有一些音刚发出时有揉弦,但渐渐减弱直至揉弦消失。“迟到的揉弦”也是卡萨尔斯常用的手法,也就是说,音的颤动不是起音时立即就有,而是稍微落后一刹那。这在费尔曼的演奏中是绝对见不到的。
皮亚蒂戈尔斯基的揉弦最稀疏,和费尔曼恰成鲜明对比,他在每个音符上颤动的次数不如费尔曼多,速度也慢于费尔曼。揉弦最宽的是老罗。他也经常在一些音上故意不用揉弦,以突出某些音符。“迟到的揉弦”在他的演奏中也很明显。
斯塔克的揉弦又快又窄,即使在很激情的段落也用窄的揉弦,给人冷峻克制的感觉。正是为此,他的音量不大,胜在音准精确(揉弦太宽会影响音准)、音色纯净。
马友友的揉弦是6人中最慢的一个,幅度也很宽,偶尔会不匀称,不是绕着主音摆动,而是稍稍偏向高音。“迟到的揉弦”在马友友身上最显著。许多音符刚一发出时是没有颤动的,随着音符的绵延揉弦慢慢增强,犹如一个微小的渐强。我觉得,这不象是马友友有意为之,而更象是他的“不良习惯”。然而,尽管马友友的揉弦有瑕疵,却是变化最多的,揉弦速度经常随着需要而变,有时干脆不用揉弦。
尽管我的本意只是指出差异,不是评判高下,但我得承认:我最喜欢费尔曼的揉弦。听第一乐章末尾的八度上行,只有费尔曼在八度音上揉弦,激昂的效果跃然而出,令我联想起海飞兹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揉弦。别的大提琴家在这儿几乎都不揉弦,不知是不是因为能力做不到。
费尔曼的滑音运用也是独具特征的。他演奏中的滑音比别人多,因为他把大提琴看成是一种歌唱的乐器,认为大提琴应该模仿人声的滑音,取得优美感人的效果。他的演奏之所以给人高雅温馨的感觉,音与音之间靠滑音连接是重要原因。尽管他滑音用得很多,但从不故意突出滑音,再加上滑得又快又稳,连接得天衣无缝,所以听觉上并不突兀,并不打断旋律线的进行。相比之下,卡萨尔斯的滑音也不少,但更慢一些,更突兀一些。其余四位大师滑音用得较少,但都不如费尔曼那样自然而然,毫无人为痕迹。比如,老罗的演奏中有一种很独特的下行滑音,既快又突出,听感上很刺耳(也有人喜欢)。马友友的滑音也很慢很重,仿佛故意要让人知道他在用滑音。这种审美观和费尔曼截然相反!费尔曼总是尽量不让滑音突出来影响大线条,马友友却偏偏喜欢用很重的滑音来“添油加醋”。
上文谈论的只是大致情况,其实6位大师的演奏在很多细节上存在差异,逐小节比较的话,可以写出一篇论文!仅第一乐章独奏大提琴刚一进入的两小节,6位大师节奏重心和力度的处理便各不相同。类似的细节差异到处都有,反映出艺术家们不同的处理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