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并非完全原创】巴赫是个永远的话题! [复制链接]

1#
阿兰管风琴。阿兰是法国女管风琴家,父亲是作曲家,哥哥杰恩是风琴家兼作曲家,中学时就衷情于管风琴演奏.进巴黎音乐学院后拜科莎德为师,1950年又进林普雷班级,同年参加日内瓦国际比赛获风琴奖,翌年在巴赫音乐节上获巴赫诠释奖,这以后,阿兰担任巴黎圣马利教堂管风琴师.其演奏流畅,明快,优美,她是演绎巴赫作品的专家,Teldec公司录有着名的全集,她与瓦尔哈、卡尔·李希特等男性演奏家比,更注重细部的线条与层次。

[upload=jpg]Upload/200721815583616002.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分享 转发
TOP
2#

莫罗尼大键琴版巴赫《平均律》:莫罗尼是法国大键琴高手,演绎巴赫的著名专家。他的巴赫《赋格的艺术》曾获1986年留声机大奖。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91699321.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3#

巴赫在莱比锡:在音乐机构方面,莱比锡不仅有一个高等音乐学府、一个歌剧院和一个国际著名的音乐厅,还有托马斯合唱团,它以特殊的方式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联系在一起。巴赫到莱比锡的时候,正是他将传统的东西国际化,又不断创新的阶段。所以他对于莱比锡来说,好比一个陌生的天外来客,他带来了新生事务并唤起莱比锡人对此的追求。从1723年至1750年,他创作了大量极为出色的圣咏音乐,包括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神剧等,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作品是伟大的《B小调弥撒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巴赫致力于探索音乐最深处的奥秘,在《音乐的奉献》(1747)和《赋格的艺术》(1748—1750)这两部浩大渊深的作品中,他详尽地探究了对位与赋格思想的全部领域。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54584669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4#

巴赫《管风琴小曲集》:巴赫的《管风琴小曲集》是风琴圣咏曲中的重要作品,这部曲集编定于1717年,其中的作品大约作于1708—1717 年,魏玛时期。巴赫在亲笔谱开头,有这样的文字:“风琴小曲集,这是给以初学的风琴家,以各种各样方式发展圣咏曲的指引。由于收入此集的圣咏曲是以助奏方式处理脚键盘,所以也是学习和熟练脚键盘技法的指导手册。愿高高在上的神以其神光,助可怜的人依此能有所帮助。”这部曲集,巴赫原计划要作曲160首,实际完成的只有45首(BWV599—643)。这些圣咏曲按教堂行事历次序记录:待临节4首,圣诞节8首,为季节迁移而作的3首,救世主显节2首,蒙难节7首,复活节6首,圣灵降灵节1首,然后是一般性的圣咏曲。按巴赫研究专家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说法,这部《管风琴小曲集》是巴赫的“独有形式,因为它不同于以前的圣咏前奏曲的任何形态,巴赫以4分音符为基本时值,自由构想,副声部不以定旋律为模型,是自由、如歌的发展。”施魏策尔认为,此曲集是“整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副声部的特殊动机是“从圣咏歌词内容中诞生,又含丰富的诗意”,“把定旋律处理成了诗一般的清晰。”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201296203.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5#

佩拉西亚巴赫《英国组曲》:钢琴家佩莱西亚Murray Perahia对于钢琴有着纯真而又神秘的理解,他的每一个音符如此温暖,每一乐句洋溢着无穷诗意,都是深情流露。再难弹的乐章,佩莱西亚弹来像是诉说心情故事般地自然轻松;再炫技的技巧,佩莱西亚弹来都像是每日练习般地平实内敛,令人不敢置信他曾因手伤而退隐过,浴火凤凰的成就令人们津津乐道。被赞为“当代钢琴美声”之冠的佩莱西亚,录制了他的第一套巴赫钢琴作品集《英国组曲》。在这两张各收录三首的《英国组曲》录音中,充份体现了巴赫复音舞曲之美,在巴洛克近乎洁癖的音乐性格中加入了二十世纪末华丽、复杂的精神建构,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份深入尘世而毫不娇作的音乐直言。这里面没有那种刻意雕琢和小心翼翼,却是尽情的挥洒和对于对位色彩的大胆高歌。如果说在古尔德的手中,体现了巴赫机械式和毫不退让的复音性格,那么在佩莱西亚的手中,则是一份充满有机变化的对位巴赫,他不规则的音乐线条和即兴色彩浓厚的节奏,都展现出一位成熟大师不受传统约束,深入了解巴赫音乐风格后的成熟。可以想见的,这不是媚俗讨好的巴赫,却是能在一听再听之后,让人心情沉淀的巴赫。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341648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6#

巴赫的《尊主颂》(Magnificat in D,BWV243)是巴赫的后期作品,在巴赫所创作的少数以拉丁文为词的乐曲中,这首《尊主颂》和《B小调弥撒》一样伟大,直到今日仍被视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尊主颂》是巴赫1723年在莱比锡为圣诞节前后所举行的晚祷会所写(在晚祷会时,演唱完《尊主颂》,牧师进行讲道。)《尊主颂》是巴赫以《圣经》之《路加福音》第一章46-55节拉丁文为词而谱写的,这段《圣经》记载着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生耶稣以前,听见天使向她说她将被圣灵感孕,生一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后,就唱起了这首歌。歌的首句是:“我的心尊主为大”,拉丁原文为Magnificat(意为尊主),因而就将此首歌称之为《尊主颂》。巴赫共写了两首《尊主颂》,一首为高音独唱,现以遗失。1855年编辑巴赫作品全集时,就没有找到此首;另一首,现存两个原稿,早期的原稿是E大调,后来巴赫又写了一个D大调的,今日所出版、演唱的,多为D大调稿本,手稿上标有1730年抄写。全曲共分12段,但在巴赫的原稿上,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及第九段的后面各都插入了一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现行的乐谱、演唱会、录音带、唱片及CD版本上都没有这几首《众赞歌》。据考证这些《众赞歌》是在莱比锡大教堂每次晚祷时都要咏唱的,而且也不由担任演唱《尊主颂》的圣诗班的歌手们演唱,而是另一个小型圣诗班,用另一架小型风琴伴奏咏唱的。当时教堂安排在晚祷时唱《尊主颂》的时间并不长,不得超过半小时,因此巴赫谱写此曲演唱的时间,也不超过半小时,但这仍然是一首极美而快乐的乐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135139356.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7#

有空就增加一些文字。
TOP
8#

都是hm出的吗?
TOP
9#

巴赫《古大提琴奏鸣曲》:巴赫为古大提琴和大键琴一共创作了3首奏鸣曲,BWV1027—1029。这3首奏鸣曲为当时克滕宫廷的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所作,大约作于克腾时期。当时的古大提琴是六弦琴,用现在的大提琴来演奏技巧上有一定难度,这3首奏鸣曲也不如6首无伴奏组曲变化多端,所以现在演出机会不多。但这一组奏鸣曲充分表现了低音弦乐器优美的表现力。这3首奏鸣曲,第一号,G大调,BWV1027,共4个乐章:1.慢板,田园曲风的优美主题。2.不太快的快板,赋格曲。3.行板,虔诚的、沉缓的冥想曲风格。4.稍慢的快板,赋格曲。第二号,D大调,BWV1028,共4个乐章:1.慢板。2.快板,二段体,第一段大部以二重奏方式进行,第二段是古钢琴呈示的主题形成的赋格曲。3.行板,平静而富歌谣性质的主题。4.快板。第三号,G小调,BWV1029,没有缓慢的序奏,共3个乐章:1.较快的快板。2.慢板,二段体,大提琴与古钢琴互为模仿地对答歌唱。3.快板,赋格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17421640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0#

布兰登堡协奏曲:尼古劳斯·哈农库特1929年12月6日生于柏林,早年就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格吕默尔(Grummer)学大提琴.23岁毕业后担任维也纳交响乐团大提琴师. 1953年创建维也纳古乐合奏团(Concentusmusicuswien),采用古代乐器与当初的演奏方法专门演奏1200-1800年间的音乐作品.录制了大量的古乐唱片,备受好评,名声大振,成为现代最著名的复古音乐表演流派之一,与霍格伍德(C.Hogwood)领导的伦敦古乐学会乐团(TheAcademyofAncientMusic)并驾齐驱.在不来梅主理蒙特威尔迪与巴赫作品指挥训练班,并在各国主持古乐研讨会.他的录音多数都要尽可能地恢复古代的原貌(包括古乐器、乐队编制、排列方式、调音标准、原版乐谱、演奏方法、声音效果等),即所谓的原汁原味.他的古乐演绎方法用在现代乐队,既深刻表现原作的精神和基本的风格,又具有现代的音响和时代的特征,理性和感性结合得非常之好,那种哲理之美很能激动现代人的心灵.

[upload=jpg]Upload/200721815592831372.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1#

莫罗尼版《音乐的奉献》:《音乐的奉献》是巴赫晚期的作品,写于1747年,这时的巴赫已经62岁,离他病故还有三年。《音乐的奉献》是一部器乐曲集子,包括两首供键盘乐器演奏的多声部利切卡尔、两部共10首卡农曲、一首四乐章奏鸣曲,由长笛、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演奏。这里的利切卡尔又叫做追寻曲,在音乐曲式里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词汇,作品所见无多,形式上指赋格或卡农风格的对位精致的器乐曲。有一种说法是巴赫首创了把追寻一词用作曲式称谓的做法,他在《音乐的奉献》乐谱上写了一句献词,"奉敕依御赐主题所作卡农曲",这句话每个单词的字头正好拼写成"追寻"这个单词,于是利切卡尔后来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以上这个小掌故只是作家写音乐史话中穿凿而出,不足以取信,但巴赫生平喜欢玩拼字游戏却是事实,而且这部《音乐的奉献》也果真是奉诏所作。《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被音乐史学家认为是复调音乐大全,在这里艺术技巧的解决已达到复调音乐的顶峰,他几乎已经穷尽了复调音乐的各种可能,又解决了和声与对位之间的冲突和旋律与复调之间常常发生的混沌,使音乐求得平衡。这里有凝练鲜明的主题、层出不穷的音乐创新、无穷无尽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精湛的音乐技巧表现出了巴赫的精深的思想和热情奔放的情感。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11186296.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2#

巴赫《三重奏奏鸣曲》:巴赫所作的三重奏奏鸣曲共有:《D小调双小提琴与数字低音三重奏》,BWV1036;C大调,《双小提琴与数字低音三重奏》,BWV1037;G大调,《长笛、小提琴与数宇低音三重奏》,BWV1038;G大调,《双长笛与数字低音二重奏》,BWV1039。其中,《D小调双小提琴与数字低音三重奏》,现在被怀疑是伪作。三重奏奏鸣曲是巴洛克室内乐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音域相近的两个上声部和支持这个二声部的数字低音声部组成三个声部,通常用4种乐器演奏(双小提琴或双长笛或双维奥尔琴)加低音声部的一把古大提琴(或低音古提琴),烘托伴奏用的一部大键琴(或风琴等)。巴赫的时代,许多作曲家都创作了大量的三重奏奏鸣曲,相比之下巴赫创作得太少。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145328290.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3#

他应该也有《平均律》和《歌德堡》吧?
TOP
14#

柏林古乐学院的巴赫《乐队组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32385705.jpg[/upload]
TOP
15#

柏林古乐学院的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292967653.jpg[/upload]
TOP
16#

巴赫《古大提琴和大键琴奏鸣曲》: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34281079.jpg[/upload]
TOP
17#

阿尔法是好唱片公司,可惜唱片太贵。
TOP
18#

巴赫鲁特琴:鲁特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其中长颈的长鲁特的历史至少可以推溯到公元前2000年,短颈的鲁特约公元前800年诞生。大约14世纪从西班牙演变为颈上有7条弦的欧洲鲁特 ,16世纪,发展为6个弦组11条弦。16、17世纪的鲁特琴分为曼多拉、曼多林(我猜是曼陀林)、安杰列卡等。巴赫为鲁特琴所作的组曲共有:《G小调组曲》,BWV995,大约作于1727-1731年,莱比锡;《E小调组曲》。BWV996,大约作于1708-1717,魏玛;《C小调组曲》,BWV997,大约作于1737-1741年,莱比锡;《E大调组曲》,BWV1009a,大约作于1725年,莱比锡。为鲁特琴而作的音乐还有《降E大调前奏曲、赋格和快板》BWV998,大约作于1740年,莱比锡;《C小调前奏曲》,BWV999,大约作于1720年,克腾;《G小调赋格》,BWV1000,大约作于1725年,莱比锡。现代吉他是从鲁特琴演变过来的。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是世界上最负才艺和盛誉的吉他大师之一,他通过在国际性演出中的精彩表现和众多最佳销量的专辑让古典吉他在现代社会中复兴并赋予其个人的风格。早在四十年前,当约翰•威廉姆斯在美国完成了他个人首演后,他即和当时的“哥伦比亚名著”(CBS Masterworks)(现称索尼古典唱片Sony Classical)签定了独家合同。他录制了很多巴赫唱片,《夏空》很有名。另外他还改编过巴赫大无。

[upload=jpg]Upload/20072181754165083.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19#

一位逝去的吉他大师亚力山大·拉戈亚的巴赫作品:拉戈亚生于埃及亚历山大(Alexandra),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意大利人。他八岁开始学习吉他,十三岁便首次登台演出。在中东地区进行了大约300场音乐会之后,他移居到欧洲,在意大利西纳夏季学校(Sienna Summer School)跟随安德列斯·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以及在巴黎音乐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de Musique)学习。这是他改编的巴赫作品。

[upload=jpg]Upload/20072181641498774.jpg[/upload]
最后编辑shinelb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