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音響才是好音響?我的意思是:能夠有什麼表現的音響器材才是好音響器材?在此,我要摒除大部份好音的複雜定義,將複雜的事情單純化,而只取一種表現。那就是:能夠隨便唱就隨便好聽的音響才是真正的好音響器材。說得更明白些:如果您的音響系統很挑片,只有唱少數幾張CD才好聽,而唱大部份的CD都不好聽時,那一定不是好音響系統,因為它偏(Bias)得很厲害。反之,如果您的音響系統隨便唱大部份的CD都覺得順耳好聽(嚴格挑出傑出的錄音另當別論),那就代表著您的音響系統聲音很平衡,對各種類型的音樂、各種的錄音都能夠接受,而且有相當水準的表現能力。
只聽片段音樂容易見樹不見林
很多音響迷在追求完美音響效果的過程中,往往會迷失自己而見樹不見林。他們拼命去追求某個人的聲音表現、三角鐵的清脆或電貝斯的強烈衝擊等等單一的音響效果。久而久之,就好像被遮住左右二邊視線的馬,只能聽從馬夫(可能是媒體或某些朋友)的鞭策、被人控制著往一定的方向走去。他們所看到的只是一條窄窄的路,殊不知路二邊竟然是無限寬闊的美景。
老實說,大部份的音響迷在同好面前「秀」音響時,基於時間以及事實的需要,都會挑一些特殊的音響片段播放,以凸顯其音響效果的驚人,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樣的音響文化也養成了音響迷忽略音樂「整體平衡性」的習慣,以至於造成我前面所說,只能唱幾張他們所認為的好錄音。沒錯,真正傑出的錄音永遠是少數,但是在一般水準之上的錄音卻很多。只要是在一般水準之上的錄音,都已經足以讓音響迷享受到非常美好的音響效果。
以我自己為例,當在家為自己的享受而聽音樂時,我很少會拿那些刺激的音樂片段來聽,而是放一張CD從頭到尾聽完。此時,我不會刻意去聽某些片段的音響表現,而是浸淫在音樂整體平衡感所帶給我的感動中。例如我在寫器材評論時,很少會用貝多芬的交響樂來做佐證,事實上貝多芬的交響樂卻是音響迷測試音響的最佳測試片。
貝多芬交響曲是最佳測試片
這話怎說呢?首先,我們要瞭解貝多芬是個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裡充滿著平衡對稱的美感。聽他的交響曲,無論是最底部的基礎或最頂部的尖端,所有的樂器音響效果都充滿平衡感,那是一種飽滿穩重的平衡感,包括弦樂群亦然。再者,貝多芬音樂有一項特質,那就是「突強」的表現。在樂曲中,您經常會聽到平和的音樂突然像峰值般跳起來,製造出強弱對比。這種突強的特質考驗著器材的暫態反應、強弱對比與速度感。聽貝多芬的交響曲如果覺得死氣沉沉,不是指揮樂團差勁就是音響爛。
最後,貝多芬交響曲的樂曲結構非常清晰有條理,您應該很有機會聽到很好的定位感、層次感、解析力等等「音響二十要」表現。假若您聽到的是一團糊、而不是整體雄渾圓融的音樂中帶著樂器清楚的個別特性,那當然是糟蹋了貝多芬的苦心。同時,我也可以說您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過貝多芬的音樂為什麼偉大。
卡拉揚的1961/62年版最好
看到這裡,或許有讀者會說:你不要光說不綀,乾脆舉幾個清楚的例子讓我們來驗證。當然,我要舉例來驗證我的看法。我想,就以大家可能都會有的貝多芬九大交響曲為例。在此,我所選擇的版本是卡拉揚1961/62年間指揮柏林愛樂所錄下的版本(我舉例的是五張一套版)。 卡拉揚一生總共錄下四全套貝多芬九大,分別在50年代為EMI錄下一套,60、70、80年代為DGG錄下三套。其中1961/62年間這套是在柏林耶穌基督教堂所錄製的,由DG著名的錄音師Gunter Hermanns操刀。在這四套中,也就是這套被公認為是卡拉揚最好的一套貝多芬九大,不論是詮釋或錄音皆然。
以詮釋的觀點來看,這套貝多芬九大充滿精力,動態幅度寬廣,強弱對比鮮明,展現出既平衡又飽醞動力、既想掙脫束縛又制約於古典框框的特質,與貝多芬的性格極為契合。就音響效果而言,龐大厚實的弦樂群、溫潤的木管光澤、雄壯的銅管以及結實的定音鼓交織成極緊密又實體的音響塊狀移動。尤其是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更是音響系統的極大考驗,龐大的管弦樂驅動力以及合唱團的大音壓往往摧毀了輸出功率不夠的擴大機以及體積不大的喇叭,使得貝多芬這首偉大的作品幾乎很少在音迷家中再現原貌。在此我可以很不客氣的說,除非曾經去過音響效果很好的音樂廳,聆聽過高水準的指揮與樂團演奏,否則大部分音響迷對於「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感動僅止於「想像」而已。
「命」無法改變,「運」卻可以自已掌握
基於這樣的事實,以前LP時代,由於刻片技術的限制,唱片的溝紋無法做太大富度的擺動,而對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做了極大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卡拉揚在晚年還要以數位方式錄下最後一次貝多芬九大的原因之一。進入CD時代,訊源動態範圍的問題大致上解決了,擴大機與喇叭有都有能夠應付貝多芬九大的能力。問題是,不是每一個音響迷都買得起大功率後級與大體積喇叭。更要命的是,很多音響迷不瞭解古典時期交響樂音響效果的特質:高頻段不會太亮,應該是稍暗:中頻段與低頻段要夠飽滿夠穩固;弦樂群的進行應該像潮水湧來,而不是單薄如紙。因為不瞭解音樂的特質,使得調整音響的大方向走偏了。
富貴在天,我們不一定買得起大套的音響器材,這是「命」。但是,我輩音響迷事實上有能力糾正自己的音響觀,以自己對音樂的正確瞭解來調整音響系統,使得音響系統能夠平衡的表現出各類音樂,這就是「運」。或許我們不能改變生下來的「命」,但是我們可以將後天的「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現在,我們就可以藉由這套卡拉揚的貝多芬九大來改變我們的運。
弦樂群要像潮水般湧來
首先,我們來驗證從第一號到第八號的交響曲。您就從第一號聽起吧!弦樂群會不會太亮?會不會太薄?在此,弦樂群應該如我所言,像潮水般湧來,而且是稍暗的,不會亮。此外,到處都可以聽到弦樂群的木頭味以整群的擦弦質感。木管呢?木管有沒有光彩?有沒有形體?銅管是不是很含蓄的擔任著增加聲音厚度的角色?音樂的進行是否一直都很鮮活、充滿朝氣?強弱的對比反應是否夠快,不會死氣沉沉?低頻段是否紮實雄厚、一直擔任管弦樂的良好基礎?整個樂曲是否充滿堂音,尤其是定音鼓猛擂時堂音夠清楚嗎?
假若您認為管弦樂不夠紮實,低頻太薄、弦樂又亮又尖又薄,小提琴群沒有稍暗且適當的光澤,整體聲音乾乾的沒有水分沒有光彩,我認為這些都是錯的。從第一號到第八號,您先不要說被貝多芬的音樂所感動(我相信這份功力的人比較少),您應該會先被它們的音響效果所感動才對。
即令是最早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它的音響效果都很迷人,如果您所聽到的音響效果是乾乾尖尖瘦瘦剌耳的,我不相信您能瞭解貝多芬音樂的真正迷人之處。
再來說到第九號交響曲。對於音響器材與聆聽空間而言,這實在是高難度的考驗。它難在那裡?難在要將音量開得夠大聲,否則龐大磅礡的氣勢出不來。您接受一個管弦樂團、一個龐大的合唱團以及四位歌手擠成小鼻子小眼睛的音響效果嗎?如果是這,乾脆把這首交響曲改為弦樂四重奏算了。再來您聽聽整個音場,它是既寬廣又深的音場。假若音場小小扁扁的,那也不對。
「合唱交響曲」第一樂章就要您中箭落馬
其實,不必說那麼多,就光是第一樂章一開始幾次由弱轉強的樂段,其動態對比就很驚人,表現不好的器材在此就會中箭落馬,根本無法熬到第四樂章。您覺得卡拉揚指揮夠「凌厲」嗎?如果不覺得,那就不對。您覺得合唱團夠雄厚夠有力夠清楚嗎?如果不覺得,那也不對。您覺得四位歌手的聲音會薄而剌耳嗎?如果會,當然也不對。聽到最後,您沒有被驚心動魄的音響效果所感動而意猶未盡嗎?如果這些都沒有,唉!您的音響系統恐怕從來就沒有正確的響過。這麼多年來,您都還沒有享受過音樂真正迷人之處呢!
這套CD的側標上寫著:「貝多芬,給我力量!」。是的,貝多芬,如果真有在天之靈,您就給予凡間的音響迷力量,讓他們改變自己聽音樂的命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