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方人的巴赫》:不同凡响的音乐随笔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53111257154089.jpg[/upload]
《北方人的巴赫》  作者:马慧元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得持久而真实,与人不弃不离。

  不论你是不是听很多古典音乐,读了这本书,你都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或者态度,接受生活,感谢生活。

  听音乐是需要勇气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喂养的茁壮而陌生,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这个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乐里宿命的“必然”。在音乐绽放的伤口里放进心悸,放进骄傲,于是音乐吸取血气变得动荡,动荡得能撕毁。

  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

  我在各种生活里观看过那些音乐被不同的心情照出的凹凸。

  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

  书摘

  我有个听巴赫的朋友,没什么深交,更多的是神交。他不弹钢琴,CD也不多,常常是开车过山的时候听巴赫的钢琴音乐。他就是给我租的公寓修理设施的工人罗伯特。 

  一副“老大哥”的健壮身坯,脑后一条粗辫子的爱尔兰后裔罗伯特经常开车旅行,一定得听电台里的古典音乐。他粗声大嗓地说:“我每次开车过山时都听巴赫!” 

  老天,那是什么感觉?我在城里普普通通的街道中开车有时也听音乐。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音乐铺路,那路就是发着柔辉的爱之路,而有了路,乐境好象突然宽阔深远起来,沿途吸收着人间烟火的温暖。而在山里开,还有白云,还有积雪呢.....罗伯特拿过地质学位,也曾是办公室里的白领,后来嫌不够自由,干脆当了上班时间不固定的工人。他常在遥远寒冷的阿拉斯加住,跟当地人一道猎鹿。“最冷的时候就在家安安静静地读书。我收藏了好多书!”这样的怪人我当然喜欢了,每次家里的壁炉坏了都高高兴兴等罗伯特来,连干活带跟我神侃。我没跟他讨论过版本,甚至没问过他喜不喜欢我心爱的古尔德。我更乐意听他说在那个比加拿大更靠北的地方的故事。那里的湖水冬天在冰雪簇拥下是银灰色的,还有桔红嘴巴白肚皮的海鹦,还有身材如罗伯特般彪悍的捕鱼人。我知道他在那个冷得清澈的地方不光猎鹿,还把巴赫的《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 等等都听过了。一般听这些音乐的人总有些“理由”,也许罗伯特只是想放松一下,也许只是觉得巴赫的声音最合口味。我不忍问,把自己对古尔德的向往也悄悄藏着。 

  今天我就要从这所房子搬走,也就是说,再也见不到罗伯特了。收拾东西的时候又听巴赫的帕蒂塔,忽然后悔,干吗没跟罗伯特谈谈古尔德呢。你一定喜欢他的,罗伯特。 

  你听,当《赋格的艺术》 在古尔德指下响起时,那镶着银边的管风琴声象溪水一样在五线谱里蜿蜒,我好象在这座深山里跟着它,伴随苍崖云树走啊走。巴赫把主题颠过来掉过去,象掷骰子似的寂寞地玩着德国人的游戏。古尔德更是自顾自埋头轻唱着。我退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惊叹得捂住嘴巴不能出声。

  最喜欢的还是他80年代弹的戈德堡变奏曲,从稀疏的星光般的主题开始,由珠玉之声到雷电霹雹,那寒光闪闪的声音里深埋着宽展的柔情,悄然融化掉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的恐惧和紧张。好多好多次,我看着谱子,注视着旋律在左右手间怎样穿梭,迅速砌起一座精巧剔透的建筑,瞬间融化在风里,然后出现新的一座。变幻的节奏,繁华的雕饰和鬼斧神工般的对位令听者都一筹莫展。

  巴赫的音乐对演奏者和听众来说都是让人“绝望”的世界。决定自囚其中的人,内心必有块神秘而生生不息的乐土,不然如何在这森林般的蓊郁幽深之中开怀,找到被表面的平板枯燥深藏的生命之歌?读了好多古尔德写的东西或是采访录,最令我震撼的却是那些他离开音乐的瞬间。 

  “我总是想起那些长长的夏夜。雪化了,野鹅和野鸭成群往北方飞。太阳升起的时候,空中还有最后一丝微光在闪。我喜欢坐在湖边,看那些鹅和鸭子安安静静地绕着湖飞,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平和的四周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样的时光永远不要结束......”这是古尔德60年代采访加拿大北部居民的录音片段。这些录音与音乐无关,被采访者未必知道巴赫什么的。可古尔德就是喜欢那些居住在寒冷和孤独之中的北方人,也许是因为寂寥的北方如同他心爱的,“子宫般宁静”的录音室。

  “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故事。我认识兄弟俩,住的地方相距100码远。看起来他们从不来往。不,他们彼此没有敌意,只是什么都自己做,从不请求帮助。他们都有自己的船。修船其实需要帮忙,可他们还自己干。你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他俩同一天死去,我亲手埋葬了他们,这一个在这边,那一个在那边,象他们生前一样。”这些孤傲,倔强的北方人!也许是北方塑造了他们。有个男人的声音在说“我在这里住了11年,见过各种各样的人,由于不同的原因来这里——也许是定居,也许是短期旅行。还没见过一个不受这地方影响的人。”

  听过这录音,我就觉得,我们的罗伯特也在其中呢。巴赫好多不朽的作品直到他死后才有人知赏,然而世间的冰冷从不能冻僵他心里温暖的信念。而古尔德呢,安于在录音室里独自跟麦克风亲昵,再也不肯过在舞台上等人喝彩的日子。冷天里静静看书的罗伯特,必然对那种孤单心有戚戚。 

  再也见不到罗伯特了,我连告别的话也没说,只知道他不久又要带着巴赫的音乐独自开车回阿拉斯加了。他的旅程长得要穿越加拿大。他说巴赫的音乐能维持他精神上的健康平静,只要是巴赫,什么曲子都可以。我还是不忍问他喜不喜欢古尔德。他可不是鉴赏家,他只为“快乐”听巴赫,说不定还没听过古尔德的演奏。可他早就在古尔德的视线里了——那种执着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海天冰谷里以孤独和坚韧体验着宁静和辽阔的人,那种遥望而非占有世界的人。不知不觉地,他一直在默默地等古尔德呢。
分享 转发
TOP
2#

代 序

                            陈 村

    我乐意为马慧元的书写一点话。

    我最先读到的是《北方人的巴赫》,在杂志上。一个上门服务的修理工,罗伯特,拿过地质学位,当过白领,为自由当了自己的老板。马慧元写道:他粗声说:"我每次开车过山时都听巴赫。"他说巴赫的音乐能维持他精神上的健康平静,只要是巴赫,什么曲子都可以。

    我查到原始邮件了,那是2001年6月25日。"梅雨天的早上醒来,百无聊赖地走到沙发前又躺下了,撕开新到的一本杂志包装。翻过种种音乐的技术和历史,看到一篇文章。我起来把它一字字输入电脑,校对了一遍。我把它推荐给你。"文章群发给朋友后,一个叫孙甘露的人回信说:"马慧元写得真好,比北京办的三高音乐会好上一百倍,罗伯特更好,像个好男人,一个普通的好男人,一个在街上走着就让人感动的人。"另一个叫严锋的人中转了一下,让我认识了马慧元,和她有时通个邮件说几句闲话。这样的朋友不累。中间沉寂了一会,有天忽然发现她挂在网上了,用一个"管风琴"的名。
无论是马慧元还是管风琴,要说认识,就跟我们认识巴赫、莫扎特一样,最多只看到过图片。人与人,没有一起做的事情,彼此看看图片也就行了。她陆续发我妙文,还给我一个网址让我当一回阿里巴巴,宝物都藏在山洞里。马慧元的文章不必硬读,哪天心情不错,既不想生事也不想躲事,可去洞中取一篇出来读读。她说:"其实巴赫的音乐也不过是些音乐而已,一些真挚、柔和而纯净的音乐,它们不是神启,而是来自工匠之巧手的艺术品,非但不容易让人冲动和狂热,而且要求人先以忍耐之心对待那些繁杂的复调。可它们为什么突然长得这么高,长成了天空和世界,成为我的心情和眼睛呢?"她的巴赫能够走入日常,可以在图书馆里听,也可开着车做着家务听,还把中国古诗的意象嫁接过来,毫不突兀。当然,对她自己,更好的是弹着管风琴走向巴赫。那乐器我也是在图片上才见过,手指上没有触键的质感,但琴声从磁带唱片中听过一些,那是要深透一口气的声音。巴赫与管风琴,康塔塔,卡农,赋格,弥撒,那么遥远神秘的东西,因为有马慧元,跟我也多了联系。

    说起来,在同龄人中,我听西方的古典音乐不算太晚。三十年前在中国正是文革时代,一切都红得苍白,从来的"禁止"都最能激发欲望。感谢老天,我在伙伴那里听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一听再听,最打动我的是贝多芬。他的抗争,他的滞重,他的平民,他的石破天惊。打动我的还有门德尔松e小调的青春的缠绵,老柴略带阴郁的绚丽,以及德彪西的空幻。不喜欢帕格尼尼的手舞足蹈,也不喜欢约翰·施特劳斯,虽然一听之下为他的弹性与流畅而欣喜,但维也纳的圆舞曲跟东亚的大革命放在一起实在太奇怪了。被我冷落的是萧邦和莫扎特,我知道自己太过分了,但没有安宁的心听不出他们的好,他们也最经不起像贼一样听。当时,我抵制巴赫。一个专业拉琴的朋友对牛弹琴地一再开导我,告诉巴哈是最好的,听到后来只有巴哈了(他从不说"巴赫",那个"巴"的发音是阳平而不是阴平。他把帕格尼尼一直读作巴格尼尼)。我正是开始有主见的年龄,满腹狐疑地看着他。我不是没听过巴哈,还知道复调一词呢。那时候,人造之神悬在八亿颗头上,我对神圣、崇高、伟大一类说教怀有敌意。在我的教养中,也没有宗教感情宗教观念那一课,不认原罪,不知谦卑为何物。那时节看画,我宁可看列宾的伏尔加船夫而不看那些圣母圣子。读诗,爱读惠特曼而看小雪莱、拜仑。读小说,把四本《约翰·克利斯朵夫》视为自己的《圣经》,而读不完两本《安娜·卡列妮娜》。那时连对莎士比亚要不要爱也没拿定主意。我觉得,巴赫跟神是一伙的,看看周围的这一切吧,神不是瞎眼就是死了,我不信神也不信神的歌者。我宁可相信人的,像贝多芬那样的咆哮的聋子。

    那些都是往事,我说说就远了。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人爱看什么东西,爱听什么东西真是没个准。虽然在我最最心烦时候只能听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那是年轻时候落下的病,和平常的挑选无关了。在大师们可以出来晒中国太阳之后,我先接受了莫扎特,看见他澄明的天空,再看见巴赫的森林。我也不再诽谤神了。那些苦痛,是人应该受的,与神无关。相反,那些欣喜,是神所赐。我说的神是自己心里的神,没有偶像,是"上天"的意思。
巴赫与其他人一样,只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之中,生老病死。他生育许多孩子。他的天才并非苦修而来,不用苦思冥索,他就自然而然地写下了读读目录就很累人的作品。他用一辈子建立音乐的宫殿,如不知名的大师耗用一辈子凿出卢舍那佛。他们就这样简单地安排了一生,劳作的一生。他们的神性是在日常生活中长出来的,比一切需要信徒节欲的神都清爽。于是,我们也可从日常的生活中走近他们,沾取一点恩泽。

    自有音乐以来,无数人企图用文字来描述它。音乐不是文字能写出来的,就像光是画不出来的一样,只能画被光照耀的万物。我们也只能写听音乐的环境和心情,就像弹钢琴,敲的是键,发声的是弦。马慧元敲着不同的东西都能让弦发出乐音。她知道什么东西,什么人,什么事情跟巴赫有缘,跟音乐有缘。她本能一样地知道心在哪里振荡。

    我的文章就写到这里吧,越说越玄离题也越远,而音乐,而马慧元,依旧不能被我写出。我说她的文字是湿润的,温厚的,疏影暗香的,还是真实的。这些词语就像画光一样无效。我换一个好点的说法:她是我心里闻乐起舞的那个清影。(供稿:华夏出版社)
TOP
3#

http://www.tianyaclub.com/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138&idArticle=522496
TOP
4#


北方人的巴赫
作 者:马慧元/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日 期:2005年1月
开 本:16    版 次:1次
页 数:171页
装 帧:简装
ISBN :7508036220
市场价:
   21.00元
TOP
5#

在音乐里摸到了实在      
绿茶
  “天涯--闲闲书话”是目前互联网上人气最旺的读书论坛之一,这个论坛能人辈出,尤其是才女多多。近一两年,在这里混的网友纷纷出书,仅2004这一年,据统计就有好几十本。苏七七的《声色现场》、舒飞廉的《飞廉的村庄》、雍容的《采采女色》、管风琴的《北方人的巴赫》……
  手头这本《北方人的巴赫》就是现任“才女斑竹”管风琴姑娘的书。其实在拿到这本书之前,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已经在网上“当”下来读过。每次读她的文字,俺都能找到一种像是呼吸一样自然的感觉。其实俺是很少读音乐随笔类书籍的,因为俺认为,欣赏音乐,是非常非常“私”的行为。同一个曲子,一百个人会聆听出一百种意境,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下,都会有不同的意境。
  读完管姑娘的这本书,俺搜索得出两个关键词:巴赫和管风琴。
  管风琴姑娘是位“管风琴迷”,于是给了自己一个“管风琴”的ID,其实她原名叫马慧元,听起来像一个男孩子的名字。看看她在《巴赫管风琴作品手记》一文里是如何形容自己对管风琴的迷恋的:“我是管风琴迷,自以为懂得管风琴世界的压抑和苍凉,但在空空荡荡的教堂里换上鞋子坐上琴凳的那一瞬间,看到琴上方的台灯,琴声还没响起,已经听到音乐在空间里回荡。”
  在《管风琴上,我的弗朗克》一文中,她写出了对弗朗克管风琴作品的喜爱。
  对弗朗克的钢琴小提琴作品她并不热中,而他的管风琴作品对她却有很强的杀伤力,每次听弗朗克的作品,都有一种“要有光”那种原初的声音。在管风琴方面,管姑娘认为只有巴赫能与他等量齐观。她并且说,这个散发着光和热的管风琴家一直是她心中的温暖和力量。
  除了巴赫和弗朗克,还有大量的管风琴音乐,如巴赫时代的北德、中德及南德乐派、法国巴洛克管风琴乐派、西班牙乐派、意大利乐派等。对这些乐派和其他管风琴大师们,管姑娘在书中也多有涉及。
  管姑娘还是位“巴赫迷”。她说:“如果把自己个人比喻成一台电脑,那巴赫的音乐对我来说就是超级用户,是世界上不多的能触动的‘操作系统’之一。没有太阳的时刻,我容易心生忧郁,无论雨雪还是黄昏。如果一个人在家里蹲着,能接续阳光的,我希望的声音就是巴赫的康塔塔和管风琴作品”。
  一直以来,俺都以为管姑娘应该是艺术系或中文系出身,但等读到《巴赫的怀抱》时,俺真的是惊讶于她原来出身于理工。她说“当我走近巴赫时,我的信念突然坍塌,我心中渐渐升起一种宗教感。也许以前我一直生活在虚无里,遇到巴赫时,音乐终于让我摸到了实在。”
  巴赫生前是位以管风琴蜚声于世界乐坛的天才音乐家。他的作品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
  巴赫的音乐是纯粹的音乐,有纯粹的美感和虔诚,是从虚无中升起的纯净的声音,是声音的本质。巴赫的音乐使人想到自然,聆听它,就像是面对自然风景时,那种被自然宏大的存在深深震动。人是自然中极微小的一部分。而巴赫的音乐所奉献的就是自然一样广阔的包容者。
  学音乐的人,谁也绕不开巴赫。正如管姑娘在一篇关于巴赫康塔塔的文字中写的那样:“巴赫是个魅影,从开始就要注定和它相守一生。不管这个世界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巴赫的康塔塔都温暖地持久而真实,与人不离不弃。”
TOP
6#

不想买书的看这里:http://www.bh2000.net/class6/ma/laoma.ht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