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北京是8月16日,那时候音乐季还没有开始。直等到9月份(具体日期忘了)才有演出。爱乐和国交的曲目不喜欢,就没有听。杰吉耶夫的票价又太贵,最后听的是北京交响乐团得李斯特第一钢协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交响曲,票很便宜,50。
那天周6,和同学逛完王府井分手的时候大约是6点多一点,演出在中山音乐堂,在故宫西侧的中山公园里面。我想时间还早,就走着去。走到天安门前,突然看到大片人群向我涌来,正在诧异,听到有人大喊“向后退,退到线外”再看到对面有武警的身影,里面想到“降旗”。还不是一般的背,再早一分钟也就是过去了,这何苦来还要等。想来想去除了下去坐一站地铁,也只有等了。周围人站了一地,等了许久也没有动静。怕音乐会迟了到,只好下去坐地铁,心中一顿暗骂。凭票可以免费进公园,来得在早些还可以游园。还算是很顺利地找到了音乐厅。
指挥是谭利华,以前也许听说过。看节目单上的介绍,说是指挥过xx乐队,yy乐团,一大堆,但我都没听说过。钢琴是孙颖迪,获过李斯特大赛第一名。
钢琴没搬,放在角落。先来了首柏辽兹的序曲,以前没听过。听不出所以然,首席小提琴是个外国小老头。
入场时不让带水,怕浪费,一口气全喝了。于是趁着搬钢琴的工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到楼下,上了趟厕所。
051011
(昨天病了,很是难受,所以写得甚少,请大家见谅。)
舞台有点小,钢琴放进去更显拥挤。
乐曲刚开始,我就泻了气。钢琴像女人,声音很弱;乐队也是婆婆妈妈,没有气势。我也就不期待什么了。
乐队与钢琴就一直这样麽麽唧唧。
孙的自由速度很过,弹得太粘,显得那么做做,也许他这么处理第二钢协我还可以接受。李斯特被他弹成了一个莫名伤感,想博得别人同情的小脚女人。有几处他弹得很怪,分句怪,强调的音也与别人不同,不能接受,因为很难听。波格莱利希弹李斯特奏鸣曲有一处也很怪异,节奏很是诡异,如同换了曲子,但让我觉得美妙。孙的技巧还是很不错的,手的柔性很好,弹起来显得很轻松。我觉得,即使他的技巧好到可以完美地弹好“马捷帕”,但他弹得是否如作者所愿就不得而知了。也就是说我觉得他弹李斯特很一般,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他加演的是李斯特的彼得拉拉14行诗第104,算得上俗曲。孙选这首曲子也反映出他对李斯特第一钢协的看法。他弹得很碎,没有什么结构,把曲子一片一片的交给听众,自顾自的“浪漫”。这就是李斯特大赛第一?!我不敢相信。曲子结尾的时候,他如同一个舞蹈家,身体后倾,头后仰,左手举到了空中,仿佛整个人被钢琴弹开了似的。这让我想起了朗朗的小丑般的脸。
他弹完,我只拍了三下手,没有丝毫的兴奋。
拉赫第三交响曲是我的最爱,一年多以前从李源哥哥那里买来Previn那套中价交响曲集后如获至宝,听得很频,尤其拉三第二乐章,隔几天一听,还时常落泪。那段时间过了以后,就在没有仔细听过音乐,这曲子直到演出前也算是有些生疏了,一些很具体的细节是写不出来了。
说起这个指挥谭利华,他的水平其实真的很滥,北交的水平更是一般,怪不得观众寥寥。谭的指挥很死板,拉赫的感觉根本出不来,细节也没有,感觉还不如回家听碟细节来得多。谭唯一的能耐就是乐队齐声大作的时候显得有那么点气势,这只是骗骗人罢了。不多乐曲本身还是给了我很大的享受。
谭谢幕n此后与首席小提琴老头耳语一番,老头点了点头。但谭还是走了人,没有加演。本来我是大骂谭混蛋的,但听ludwig2000兄的话后,也许我误会了。我以为谭问老头“加演不?”,老头点头说“加演”。
回头在一楼买了本“爱乐”,封面是里赫特。
我认为第三交响曲是拉赫交响作品的巅峰之作,值得大家仔细聆听。至于版本,我只推荐Previn & L S O & EMI 。李源处应该有,算是给他做个广告。我还有阿什肯纳奇的版本,可惜很一般,音响好,音乐差。我甚至没有听完过一次。如果可能,我想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