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音乐会观后感 [复制链接]

查看: 7809|回复: 20
1#
        谨将此帖献给李源 AUDIO 加肥猫,三位哥哥。
    

    好久没有来168了,看看现在论坛上的朋友,似乎新朋友颇多。自从去年暑假写了一篇“我的李源之路”碟评以后(刚才搜索了一下,竟然没有了,可能是被删了,也可能是服务器坏过丢失了。感觉有点可惜,当初写那些碟评是很用心的,几乎是边听边写,不断地把新感受新发现汇总。也不知我有没有留底稿,总之现在很想再看看),就几乎没有再来过,也没有再从李源大哥那里买碟。也许是因为感情有点麻木了,音乐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就不再说这些没用的话了。
    这个学期来北京实习,现已听了3场音乐会,加上去年听的一场一共4场。
    去年听的是李心草指挥国交。上半场: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一首三乐章打击乐协奏曲,独奏是个日本女人。下半场:马勒第一交响曲。
    我去年是7月10号到的北京,幸运的很,那是03-04乐季的最后一场。北京的朋友也许记得,那天北京降的是N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从傍晚开始下,当我快7点出门去国图音乐厅的时候,北京交通已全面瘫痪。街上的车基本不动,无数个人在卖10元一把的雨伞。地下通道的水能有齐腰深。本想打的去,但最终还是跑着去的,也幸亏离得近。我想,也许我是最早到的。当时连乐手都没
来。本来7点半的演出,8点多也没开始。广播里有个男人不停地在说指挥已经开车到哪里了,大家再耐心等等。最后李心草是开车到首体,但后跑到音乐厅的。(后来在网上看新闻才知道,当天北京有的立交桥下水深超过轿车高度,车进去连顶都不露。这也算是奇闻了,雨大到如此,排水差到如此)
    这是我第一次听交响音乐会,在此之前我只在大连听过孔祥东的钢琴独奏会,而那时我才上高中,曲子也没听过几首。如同第一次XX,这第一次听音乐会也是兴奋而朦胧的。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被演奏的充满激情,其实这首曲子只要是乐队素质过关就都能演得像模像样,李心草是拿这个热身,同时也刺激一下观众,让观众兴奋起来。
    第二首的打击乐协奏曲,乐器没听说过,曲子就更没听过。曲子很现代,感觉很杂,也听不太懂,但国交的演奏还是给我很大的愉悦,而且曲子还有几个极美的片断。
    中场休息时,我从50元的座位换到了120元的中间座位,其实还有更好的,中间有两排蒙着金黄椅罩的座位,看介绍似乎是购买9999元的乐季套票者专座。我的脸皮还没那么厚。
    之前马勒的碟我只有一张,一张Bernstein在DG的高价版第一,可惜是打眼,前几十秒听不了。碟我听过几遍,但对曲子的印象也不是很深。
    也许上半场完全是在为下半场的马勒热身。国交的演奏对得起他的名字,李心草的控制力也非常强,对我来说那就是梦幻般的感觉。我对第3,4乐章的印象很深。3:李心草将乐句拉得很长,很慢,弱却很有韧性,声音美得我都流泪。4:开始就是巨大的声响,(在家是永远也听不出来那种震撼的)震得我一愣一愣的,震得我浑身发热,肾上一顿腺素分泌。
    第4乐章的前面我还能感觉到乐曲感情的延伸,但后面我就不知马勒或者是李心草在说什么了,当时就在纳闷,怎么还不完啊?后来听bernstein的就没有这种感觉,不只是我感觉上的误差还是指挥水平的差距。但总的来说,李心草绝对是中国的大师了,而且很年轻。
    然后就是观众拼命地鼓掌,李心草最后也没有加演。也许是太晚了,或是大雨搞得他心情不好。
    今天就写这么多,以后继续。
    写得不好请多包涵,凑合看看。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年来北京是8月16日,那时候音乐季还没有开始。直等到9月份(具体日期忘了)才有演出。爱乐和国交的曲目不喜欢,就没有听。杰吉耶夫的票价又太贵,最后听的是北京交响乐团得李斯特第一钢协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交响曲,票很便宜,50。
    那天周6,和同学逛完王府井分手的时候大约是6点多一点,演出在中山音乐堂,在故宫西侧的中山公园里面。我想时间还早,就走着去。走到天安门前,突然看到大片人群向我涌来,正在诧异,听到有人大喊“向后退,退到线外”再看到对面有武警的身影,里面想到“降旗”。还不是一般的背,再早一分钟也就是过去了,这何苦来还要等。想来想去除了下去坐一站地铁,也只有等了。周围人站了一地,等了许久也没有动静。怕音乐会迟了到,只好下去坐地铁,心中一顿暗骂。凭票可以免费进公园,来得在早些还可以游园。还算是很顺利地找到了音乐厅。
    指挥是谭利华,以前也许听说过。看节目单上的介绍,说是指挥过xx乐队,yy乐团,一大堆,但我都没听说过。钢琴是孙颖迪,获过李斯特大赛第一名。
    钢琴没搬,放在角落。先来了首柏辽兹的序曲,以前没听过。听不出所以然,首席小提琴是个外国小老头。
    入场时不让带水,怕浪费,一口气全喝了。于是趁着搬钢琴的工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到楼下,上了趟厕所。
                                                051011
        
        (昨天病了,很是难受,所以写得甚少,请大家见谅。)
    舞台有点小,钢琴放进去更显拥挤。
    乐曲刚开始,我就泻了气。钢琴像女人,声音很弱;乐队也是婆婆妈妈,没有气势。我也就不期待什么了。
    乐队与钢琴就一直这样麽麽唧唧。
    孙的自由速度很过,弹得太粘,显得那么做做,也许他这么处理第二钢协我还可以接受。李斯特被他弹成了一个莫名伤感,想博得别人同情的小脚女人。有几处他弹得很怪,分句怪,强调的音也与别人不同,不能接受,因为很难听。波格莱利希弹李斯特奏鸣曲有一处也很怪异,节奏很是诡异,如同换了曲子,但让我觉得美妙。孙的技巧还是很不错的,手的柔性很好,弹起来显得很轻松。我觉得,即使他的技巧好到可以完美地弹好“马捷帕”,但他弹得是否如作者所愿就不得而知了。也就是说我觉得他弹李斯特很一般,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他加演的是李斯特的彼得拉拉14行诗第104,算得上俗曲。孙选这首曲子也反映出他对李斯特第一钢协的看法。他弹得很碎,没有什么结构,把曲子一片一片的交给听众,自顾自的“浪漫”。这就是李斯特大赛第一?!我不敢相信。曲子结尾的时候,他如同一个舞蹈家,身体后倾,头后仰,左手举到了空中,仿佛整个人被钢琴弹开了似的。这让我想起了朗朗的小丑般的脸。
    他弹完,我只拍了三下手,没有丝毫的兴奋。
    拉赫第三交响曲是我的最爱,一年多以前从李源哥哥那里买来Previn那套中价交响曲集后如获至宝,听得很频,尤其拉三第二乐章,隔几天一听,还时常落泪。那段时间过了以后,就在没有仔细听过音乐,这曲子直到演出前也算是有些生疏了,一些很具体的细节是写不出来了。
    说起这个指挥谭利华,他的水平其实真的很滥,北交的水平更是一般,怪不得观众寥寥。谭的指挥很死板,拉赫的感觉根本出不来,细节也没有,感觉还不如回家听碟细节来得多。谭唯一的能耐就是乐队齐声大作的时候显得有那么点气势,这只是骗骗人罢了。不多乐曲本身还是给了我很大的享受。
    谭谢幕n此后与首席小提琴老头耳语一番,老头点了点头。但谭还是走了人,没有加演。本来我是大骂谭混蛋的,但听ludwig2000兄的话后,也许我误会了。我以为谭问老头“加演不?”,老头点头说“加演”。
    回头在一楼买了本“爱乐”,封面是里赫特。
    
    我认为第三交响曲是拉赫交响作品的巅峰之作,值得大家仔细聆听。至于版本,我只推荐Previn & L S O & EMI 。李源处应该有,算是给他做个广告。我还有阿什肯纳奇的版本,可惜很一般,音响好,音乐差。我甚至没有听完过一次。如果可能,我想卖掉。
最后编辑paniszt
TOP
3#

ludwig2000 在 2005-10-9 17:45:06 发表的内容
另:那是国图的一场常规的乐季内演出,虽然是2003-2004乐季的闭幕演出,但是常规演出一般是不加演的——除非是国外来的客座指挥有可能加上一个小曲子。


第一次听说,原来是这样。
TOP
4#

50还不算贵
20号波格莱里希德票我买的最便宜的80。
有时候外面票贩子的票会便宜。
有机会还是要看现场的
TOP
5#

felixcat 在 2005-10-12 9:00:19 发表的内容
呵呵真高兴又看到熟悉的面孔! 本来想这个周末写一个马勒第一的版本比拼,想不到让paniszt兄抢先一步了 :)


我这不算什么,只是觉得大家有条件应该多到现场去听去看,写点东西让大家感觉一下。
期待felixcat 兄的碟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