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但愿天堂里也有电路课……”——看完我哭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952|回复: 36
1#
“但愿天堂里也有电路课……”——上海交通大学学子今天痛别晏才宏老师(附照片)

作者:曹奕  日期:2005.03.19  版次:4


“但愿天堂里也有电路课……”——上海交通大学学子今天痛别晏才宏老师
    今天,是交大人送别晏才宏的日子。
    清晨,思源湖畔的杨柳,挂上了洁白的纸鹤;树下,放着几册素面小书,一如书中主人公的朴实无华。那是他的学生不休不眠编辑赶印的纪念文集。
    不过几个月前,就在这树下,重病缠身的晏才宏还在为学生释疑答惑。如今,思源湖上仍波光涟影,水泊岸边还垂柳依依,微风拂过,却再不能隐约传来他洪亮的声音。他已用生命,拼出最后的气力,完成了此生育人的绝唱。
    三尺讲台一个大道无术的教书匠
    也许,这是个残酷的悖论——
  如非过早离去,晏才宏注定将是个难受关注的普通教师。57岁,教了一辈子书,却还只是讲师;而英年早逝了,他却如璞玉放华光夺目。
    在大教授云集的学府,晏才宏没得过什么表彰,头上没有光环。但他的挚友说,作为大写的人,他活得精彩;作为育人的师,他干得成功。因为,他拥有堪让任何人羡慕的最高荣耀——所有学生的爱戴!
    不是吗?被查出癌症晚期前,交大首次开展了无记名评课,百分百的学生给他写了满分。晏才宏很满足:“这就是荣誉啊!我就是个教书匠。”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是晏才宏一生的写照。
    作为“普通”讲师,他却有一般教授都没有的特立独行。课堂从不点名,讲课从不看笔记,两三个小时讲来洋洋洒洒。而那一袭飘逸的板书,更让同学没有时间开小差。
    是一本讲义几十年,背熟了吧?不!每个学期,他都要备全新的课,几乎每一节课都与前一学期不同。倘有同学另辟蹊径借学长笔记省事,只能徒劳。
    他以“铁面无情”著称。作为学生公认的“交大四大名捕”之一,他拥有“关公”的绰号。但“铁石心肠”的背后更柔情似水。刚考完试,有同学找上门去,劈头就遭厉声呵斥。骂完了,还是忍不住当场批改。完事了却语重心长:“考得还不错,不必这么重视考试,精力应当放在掌握知识上。”
    有同学万般无奈选了他的课。第一课苦着脸来,却开心地回去,还到处宣传为他广告:“理论讲述深入浅出,分析解题信手拈来,备课讲义自成体系,真是‘魔电啊魔电’。”
    几位在隔壁班级未听懂课的学生慕名旁听,也再舍不得走。“没学分?也要听!”
    一心永存一位大德无名的人师
    “掌握了学习方法,没有我晏老师,你们也能学好电路课,”这话犹响耳畔,晏老师却已去了。
    去年国庆长假后的第一课,他满含歉意地告诉大家:“我得了晚期肺癌,课无法上到最后,对不起同学们了。”
    说罢,在同学们的惊愕中,他一气呵成地讲了两个小时。从不拖堂的他久久不肯下课。
    可下一课,晏才宏又来了。“误诊了吧?”同学们满心期待。
    “不,是后任老师还没到位,我继续把这一册教完,这样新老师衔接也方便。”话音未落,课堂里唏嘘一片。终于又下课了,满身疲惫的他向同学道别,“再查一次吧,老师!”一个哭腔高喊,几位女生掩面而泣。
    晏才宏住院了。他终于休息了,而这休息,不过155天。他的妻子王珏珉,一位下岗已多时的女士这样说:“他这一生,只有这生命尽头的155天,才真正属于我,属于女儿,属于我们家。”
    住院之后直至弥留前,晏才宏依然牵挂着心爱的学生。
    讲课,是他短暂一生的全部追求。为此他一周只回家两次,其余日子都住在闵行校区一间宿舍的上铺。无数个夜晚,他被同学簇拥着传道授业解惑。直到住院前,那小屋的灯还夜夜通明。
    为了这份爱的追求,20多年的教学生涯,晏才宏放弃科研,不接项目,不争职称。他说,做教师,三尺讲台是根本。既然我醉心于斯,其他放弃又何妨?教学的成功,学生的优秀,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为着这份追求,病榻上,他牵挂着学生,捎去了最后的嘱咐:“世上没有爬不上的高山,没有学不会的学问……忘掉它是学习,把它当作游戏……”
    3月12日,晏才宏走了,那一日突降了大雪。
    他的挚友这样说:“人最高贵的在灵魂,最遥远的地方是人心,最公正的裁判是时间,老晏,你此生成功不虚度!”他的学生说:“但愿天堂里也有电路课……”
    是的,追求无限景,始是不凡人。大爱无言的晏老师,一路好走……
    本报记者曹奕
    
  ●晏老师生前教过的学生用整理遗作和写悼念文章的方式纪念晏老师本报记者张龙摄

[upload=jpg]Upload/20053209115921013.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可是他的待遇那么差,始终是个讲师!家中LP还是下岗,如在别处,这样优秀的老师应该衣食无忧,并且小康了吧!!
学校里的教授是怎么评的?可想一斑!
如此拜金社会,依旧清风如他,难得难得啊!!!
敬仰!!!!英雄!!!!!

也向支持他的家属致敬!!!!!
最后编辑leslie
TOP
3#

dong33 在 2005-3-20 13:06:13 发表的内容
平凡的人,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2005年度感动中国风云人物,我投他一票。



支持下!

为什么这些好人只有去世了才能为大家所知呢??!!!!!

可悲啊!!!
TOP
4#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追悼会侧记

作者:曹奕  日期:2005.03.20  版次:4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上海交通大学晏才宏老师追悼会侧记
    天妒英才。57岁的交大老师晏才宏,昨天永远地与他热爱的亲人和学生分别了。下午,龙华殡仪馆大厅挤满了赶来送行的人。一朵朵淡雅的康乃馨,一本本朴素的追思录,在人们手中传递,传递的是真切的哀思——
  “再来一回突击测试吧”
    88级3381班的孙尧红紧紧拉住悲痛欲绝的师母:“晏老师调进交大,第一个接手的就是我们班呀。当年,他在课堂上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丝不苟讲课;课余还三天两头扎进我们的寝室,当我们亦师亦友的引路人。”
    新世纪里进校的学生来了。大家泣不成声:“老师啊,您有多少奇思妙想我们没有听够,多少精彩理论我们没有学够,又有多少学弟学妹在慕名期待着进您的课堂,多少全新的书稿讲义期待着您的演绎。太多太多的工作,您还没完成;太多太多的牵挂,您留给了我们……多希望再次见到您突然冲进课堂,高喝一声‘今天测试喽’!”
    一个坚守七年的承诺
    许多老同行与老同学赶来了。挚友申幼犁含泪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才宏他七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都从闵行校区或宝山家中赶到静安寺,为当年插队落户的东北农场知青的子弟们义务补习。直到生病住院,他才不得不放下这副‘编外中学全科辅导员’的重担。七年呐,每一次义务辅导,他都那样神采飞扬心满意足,仿佛这就是他的使命。”
    “从不曾获得荣誉的晏才宏,已经获得了最高的荣誉;没评上高级职称的晏才宏,已经赢得了最高的职称。因为他已拥有至上的殊荣,这便是满天下的桃李为他大写了‘人师’二字”!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含泪说道。
    本报记者曹奕
TOP
5#

这位白发苍苍的教授为何没在他身前让他获得更好的待遇和职称呢??此时来哭,又能如何????
TOP
6#

是社会问题,但是否大家还有坚持呢?
TOP
7#

上海交大讲师去世续:晏才宏境遇考问教育体制



时间:2005年04月06日05: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所有追思晏才宏老师的文字中,下面的一句感人最深:“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见本报昨日A12版)如果不是痛入肺腑,出不来这样充满诗意的凄美文字。

  犹可感慨又令人无法释怀的是,这样一位身后被千人怀念、颂扬的老师,至死还只是一位讲师。
晏才宏老师生前鄙薄虚名,我们也不必以为没有当上教授对他就是多么大的损失。真正让人感慨甚至痛心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它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竟与学生们的评价如此相悖、如此遥远?换句话说,晏才宏老师的境遇是对他的不公,却更是教育体制的悲哀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损失。

  上海交大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作为一般的道理,上述的理由当然成立。但是如晏才宏老师一般把传播知识当做毕生的事业,又能以出众的智慧、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进入人类知识殿堂者,其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存在意义,早已超出是否“全面”的层面。面对这样的杰出教师,即使既有的制度僵化如桶,也应该有一块“板”能够适当地松动一下,以给晏才宏老师这种“不够全面”的特例以应有的肯定和评价。可惜,晏才宏老师至死也没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体制在他的面前表现出比木桶还要坚硬的僵化。

  然而滑稽的是,这个在晏才宏老师面前表现得无比刚性的制度,却又时时破绽频现、漏洞百出。拼凑抄袭的论文,加汤兑水的“成果”,专门为“需要”者拼凑论文数量服务的“核心期刊”,成全了不知多少“全面”却全然不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教授。即使是晏才宏老师本人,只要稍肯变通,当也很容易让自己“全面”起来而获得既有制度的接纳。是对传播知识工作的热爱和对知识创新的郑重,使晏才宏老师放弃了圆熟变通,选择了坚守原则,却被既有的制度所拒斥。

  应该承认,任何制度设计都难以万全,但奖优逐劣,是对一项好制度最基本的要求。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初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理念和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的胸怀,我们不但将失去胡适、梁漱溟等大师通家,也将无缘承泽余韵百年的北大精神和中国现代大学传统。同样,如果我们至今无法在制度设计中,为晏才宏老师这样愿以毕生精力和智慧奉献于知识传播使命的人才,予以足够的肯定和褒扬,则在这僵化制度的另一面,就必然会给那些平庸而“全面”的投机者,留下足够的空子。

  不久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丹青教授不惜辞职以表明对僵化的招生制度的不满;现在,虽非出于晏才宏老师本意,但他的逝世还是以最极端和沉痛的方式,提醒我们认真反思僵化的教师评价机制。而当教、学两个方面都受到如此质疑和挑战的时候,这个教育制度,也确实到了必须反思和改革的时候
TOP
8#

同样的

时评:江苏女教师为救学生以身挡车震撼人心



时间:2005年04月05日10:11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揪错】【推荐】【打印】【关闭】
我来说两句 即时新闻通知 进入新闻论坛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TOP10
军事:英国新特种部队 国内:美众议员警告扁 国际:美中定期会谈 社会:女模特裸体参展  

新闻人物:查尔斯新婚妻子卡米拉 | 每日军情站:传歼10亮相北京南苑机场 | 争鸣:好老师的标准?

  一位年过半百的女教师,在一辆狂奔而至的车辆面前,奋不顾身地用身躯护住路过的学生,从“虎口”下夺回了六七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却被车辆撞飞25米远,生命垂危。这位教师叫殷雪梅,是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有近30年教龄的先进教育工作者。
她的事迹令人感动。笔者看到,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网上好评如潮,令人震撼。

  女教师奋不顾身救学生是对所谓“生活好了,精神缺了”的有力驳斥。应该承认,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确有一小部分人出现“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的现象。但这不能代表全局,不能代表主流。殷老师在危急关头,毅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小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在她身上闪烁着舍己为人的道德光芒;不久前,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工为从火车车轮下抢救一位儿童而献身,震动了神州大地上每一位公民的心弦;3月20日,25岁的安徽合肥肥东县农民张秀云刚刚度完蜜月,为了让一个陌生的儿童避让大卡车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倒在了车轮之下……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献身仍然是最备受尊崇的道德。

  女教师奋不顾身救学生还是对英雄成长道路的揭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狂奔汽车,殷老师是没有心理上准备的。然而,在生死之际,她毫不思索,毅然展开双手奋不顾身救学生,这说明,在她脑中,危机面前先救他人的意识早已扎根。而她奋不顾身救学生的壮举,尽管闪现在瞬间,却有个长期累积过程。正如事后殷老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殷老师参加工作近30年,深受学生及家长爱戴,多次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因此,平时加强思想教育社会磨练非常重要。只有平时注重世界观改造,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女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令人震撼。人们将从震撼中得到启迪,也会从震撼中得到充实。(亦菲)


如果她没有成功的把学生救下,是否她的学校,她自己就要陷入被家长索赔的境地之中???
死难道是她唯一的出路?
也难道只有这样才能被大家所赞颂???她一直都是个好老师啊!!!

真是悲哀!
TOP
9#

上海交大一位颇具才华讲师的“最后一课”(图)



时间:2005年04月05日01:18  来源:新京报 【我要揪错】【推




  因没论文去世时仍未评上教授,但教学水平广受学生称赞,学生网上发表千余篇文章悼恩师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
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2004年10月15日,晏才宏(左一)已得知自己身患肺癌晚期,仍平静地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讲解难题。新华社发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去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课,晏才宏向学生这样宣布,口气平静,然后照常开讲。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有听到下课铃声,继续往下讲,似乎想把他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告诉他的学生。最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粉笔时,眼里透出深深的无奈和哀伤。

  一周后他又出现在讲台上。“由于新老师没到,我继续把第一章讲完再告一段落。”那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致歉,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一位学生在校园BBS悼文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他去世后,多位老师坦陈:“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学生在校园BBS的悼文中说:“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为什么至死连个副教授也评不上?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根据高校现行考核体制,教师评职称主要看科研论文的数量,而晏才宏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

  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在中学,这样一个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

  一个学生在BBS上写道:“我不禁要问:究竟如何才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授只是把授课当作副业,并未具备足够的认真程度,又或是讲得过于深奥难懂,上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晏才宏的表现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学生们清楚记得他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些细节,每每说起,总是扼腕叹息。

  住院后,晏才宏依然想着他的学生。在病房里,他还给前去看望他的学生现场画图讲题。即使癌细胞扩散,颅内大量积水,说话已出现困难时,他还对妻子说:“帮我到学校订一间大点的教室,把学生召来。你带上一杯水,我说不出话时给我喝一口,我还想再讲一课。”然而,这个心愿至死未能实现……

  几乎所有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认为,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都用在了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课余时间。为方便接待学生,他贷款在校区旁买了新房,并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

  记者屡次听到学生说: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太少了。传道授业解惑本是为师者的天职,如今这样忠于职守的人反倒成了另类。

  晏才宏陷入“钻牛角尖”误区?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晏才宏究竟有没有能力写出科研论文?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看法。

  一些人说,他没有论文是因为长期只顾教学而与科研脱离,已经“手生”了。另一些人却说,他聪慧超群、学识渊博,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根本不在话下。

  在上海交大,讲师评副教授的标准是要发表两篇期刊论文,或主编一本教材,或发表三篇教学研究论文。知情者认为,这一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因为即使不写论文,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一下音,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一本教材。而他竟没有这样做,令许多人难以理解。

  晏才宏生前也有人就此问过他,他的回答是,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他不忍为。

  有人对他这种想法不以为然:如今成千上万的高校老师在各个领域进行着大量艰苦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不可计数,尽管不都是“重大发现”,也不能说毫无价值。如果都要求能拿诺贝尔奖才可发表,不仅太钻牛角尖,也不符合科研的规律。

  另一些人则说,原创的科学研究十分艰难,不少科研成果要经历时间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大师都自甘清贫寂寞,“十年磨一剑”,而当前国内学术界浮躁之风堪忧,追名逐利,“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实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晏才宏宁肯不要头衔和待遇,也不制造“学术垃圾”,实属难能可贵。

  “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在空中划着电路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

  “在门口见到一位吞云吐雾的先生,身材不太高,略微有些发福,一副大眼镜,乱乱的头发。”这是一个学生对晏才宏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晏才宏的许多趣事。一次他跟妻子上街,在家具店里,看到店主读初中的小女儿正面带难色地做题,为数学不及格而懊恼。他立马坐下来帮孩子讲解,后来孩子找上门,晏才宏为她一补就是两年……诸如此类的答疑补习数不胜数,他却从来分文不取。

  有时他从学校回到家已是一脸倦容,闭着眼斜躺在沙发上,右手还在空中划着电路图。一个学生甚至怀疑:“这个老师,是不是吃饭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面也都是二极管呢?”

  他对教学工作那样投入,以至“影响”了评职称,但从未有人见过他对自己清贫无闻的处境表现出苦闷。他爱吃肉,时常开玩笑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有人称赞晏才宏有“古君子之风”,有人则说他“傻”,而晏才宏却在生命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专家观点

  高校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

  “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在评论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悲剧命运”时说,重科研轻教学、对大学教师考核“一刀切”的现状必须改变。

  唐安国指出,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其中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而现在很多大学片面重视科研,以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主要指标,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上讲台的名教授更成了“稀有物种”。

  “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唐安国说,“当然,不能否认那些潜心科研的教师是人才,但对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热心教学者的惩罚。”

  他认为,现行大学教师考评体系的弊端主要是“一刀切”。为了全面实现大学的功能,鼓励教师上讲台,考评体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可以制订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选择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李柯勇刘丹
[upload=jpg]Upload/20054101139090257.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