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DG 100週年特別報導 [复制链接]

查看: 2745|回复: 6
1#
DG100大師篇

古典演奏巨匠的溫床

蔡啟智

自此,卡拉揚與DG維持了三十年的合作關係,完成了三百次以上的錄音,並賣出超過一億張唱片,是DG的頭號戰將。

在聽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對DG這個牌子是再熟悉不過的了。DG成立於1898年的德國,迄今已有百年時間,其間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一度被納粹當局接管、再走過東西德分裂與復合等時代巨盪,卻仍然屹立不搖,未曾被時勢淹沒。在唱片錄音上,DG可說完全見證了百年來的所有重要人物,從尼基許﹙Authur Nikish﹚到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之間,包括了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庫貝立克﹙Rafael Kubelik﹚、弗立柴﹙Ferenc Fricsay﹚、貝姆﹙Karl Bohm﹚、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阿巴多﹙Claudio Abbado﹚、席諾波里﹙Giuseppe Sinopoli﹚、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克萊巴﹙Carlos Kleiber﹚;未曾遺漏掉任何一位大師。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許多年來DG與這些大師巨匠之間的合作關係。

二次大戰前的SP時代

在錄音發韌初期,由於唱片收錄時間明顯受限於唱片本身,所以通常都只能錄些小曲子或歌劇詠嘆調。當時的SP一面僅能錄五至八分鐘,實在非常的短。然而終究還是有這個時期的錄音流傳下來。歷史上第一套交響曲錄音,完成於1913年,算起來已經是八十五年前,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由偉大的指揮家尼基許﹙Arthur Nikish﹚指揮柏林愛樂。這套唱片當年錄成四張八面SP發行,可說是劃時代的創舉。此後才陸續以此模式錄製其他較長的曲目。尼基許才華洋溢,在鋼琴與指揮兩方面都有極高成就,是本世紀的傳奇人物之一。在尼基許之後,第二位重量級的指揮家,就是被譽為具有與莫札特同等天才的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917年,史特勞斯錄下了第一張唱片,為男中音Heinrich Schulusnus指揮伴奏自己寫的藝術歌曲,樂團為柏林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史特勞斯錄下了許多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重要的交響詩作品《唐璜》、《唐吉軻德》、《英雄生涯》、《死與變容》等都有留下錄音。此外,他也有留下莫札特的最後兩首交響曲,以及華格納的《紐倫堡名歌手》序曲等。莫札特與華格納都是史特勞斯特別崇敬的作曲家。

1920年,當年才廿五歲的新銳鋼琴家肯普夫﹙Wilhelm Kempff﹚在柏林錄下了他的第一張唱片錄音。就像你我都知道的,肯普夫後來成為德奧鋼琴作品的一代大師。他的第一張錄音是貝多芬的C大調Bagatelle,作品33。1926年,尼基許的繼承人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也完成了他的第一張錄音,曲目與尼基許相同,都是貝多芬第五。到1933年為止,這些音樂家的唱片已經銷售了超過一百七十萬張以上。1934年,新式的刻片方式被發展出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造成德國經濟急速萎縮,DG當局無力發展新技術,並於1937年宣佈破產,由德意志銀行與Telefunken集團出面承接業務。

二次大戰後的蓬勃發展

由於有兩大財團的支持,讓DG得以繼續營運。1938年,頭角崢嶸的指揮家卡拉揚錄下了生平第一張唱片錄音,曲目是莫札特的《魔笛》序曲。希特勒掌權後,在國家社會主義下,大企業皆盡收歸國有,於是DG變成納粹第三帝國御用的唱片部門。在戰爭期間錄製的巴哈《馬太受難曲》,被同流合污的日本人相當欣賞,還外銷到日本一萬七千套。1943年,DG停用了「敵人」英國及美國唱片公司都使用的狗標。在次年的一場大轟炸中,位於柏林的DG總部被盟軍炸成一片白地。

在充滿罪惡的納粹控制之下,DG的唱片文化流於形式,必須高唱亞利安人的偉大血統。指揮家福特萬格勒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成為納粹的傀儡。戰後,DG在盟軍的協助下迅速恢復元氣。總公司雖然被炸燬,但是工廠很幸運的逃過一劫。福特萬格勒經過審判獲得無罪後,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留下了許多重要錄音。但是有許多版權卻留在EMI,可能是出自盟國的壓力。在福特萬格勒之外,匈牙利籍的弗立柴﹙Ferenc Fricsay﹚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錄製了不少重要唱片。年輕的費雪迪斯考也完成了他的首張錄音,曲目是布拉姆斯的《四首莊嚴的歌》。這個時期DG最重要的一位音樂家,就是日後被樂界認為是莫札特權威的指揮家貝姆﹙Karl Bohm﹚。貝姆於1953年與DG簽約,成為專屬指揮家,此後的三十年間錄下了貝多芬、布魯克納、莫札特、理查史特勞斯、舒伯特、華格納等在唱片錄音史上極為重要的錄音。

大放異彩的立體聲時期

1958年,DG開始使用新開發的立體聲錄音技術。次年,卡拉揚從EMI回歸,錄了他在DG的第一張立體聲錄音:理查史特勞斯的《英雄生涯》。自此,卡拉揚與DG維持了三十年的合作關係,完成了三百次以上的錄音,並賣出超過一億張唱片,是DG的頭號戰將。1961年,DG的首席鋼琴家阿格麗希也完成了她的第一張錄音。阿格麗希與DG簽訂了終身合約,除了極少數錄音出現在EMI與Philips之外,他所有的錄音都集中在DG。1970年代初,畢業於米蘭音樂院的義大利人阿巴多﹙Claudio Abbado﹚也被DG當局認為是極有潛力的下一代音樂家,事實證明他也的確不負眾望,在卡拉揚過世後立即填補上空缺。同樣來自義大利的鋼琴怪傑米開蘭傑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在DG留下了五張曠世錄音。年輕而富有才氣的鋼琴家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也開始在DG錄音,後來事實證明DG的策劃部門的確具有不凡的眼光與遠見。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加盟,在1970年代末給了DG相當高昂的士氣。伯恩斯坦在DG的馬勒交響曲拳擊,是他醫生指揮藝術的代表性作品。除了上述的藝術家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重要人物如慕特﹙Anne-Sophie Mutter﹚、塞爾金﹙Rudolf Serkin﹚、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二度復出的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帕爾曼﹙Itzhak Perlman﹚、鋼琴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波曼﹙Lazar Berman﹚……不計其數的大師巨匠,似乎像漢光武帝手下的一百零八將上應天命而齊聚DG一樣,成就了DG鼎盛的唱片寶藏。在大師逐漸凋零的今天,我們不但要緬懷過去,也要放眼未來。指揮家提勒曼﹙Christian Thelemann﹚、小提琴家夏漢﹙Gil Shahan﹚等人,都是具有成為大師的資質。雖然六十年代的黃金十年我們錯過了,但是希望下一次的黃金十年,能夠在我們手中,並且成為見證,相信這也是所有愛樂朋友所希望見到的。
分享 转发
TOP
2#

DG100製作篇

幕後的無名英雄

蔡啟智

對DG公司而言,有一位專業出身的音樂界人士來運籌帷握也是必須的,因為有些專業上的溝通細節,還是由音樂家之間的同質性比較容易達成共識。

錄音的策劃者

一個錄音的優劣成敗,除了參與錄音的音樂家之外,事前的各項企劃與安排也是同樣的重要。1950年,史坦豪森博士﹙Dr. Hans-Werner Steinhausen﹚進入DG公司管理階層任職執行副總裁。史坦豪森博士擅能用人,DG歷任的製作人中,從二次戰後的Elsa Schiller開始,可說都是才智傑出的一代俊彥。首先提到的就是重要的製作人傑德斯﹙Otto Gerdes﹚。

傑德斯是歷史上第一位身兼指揮家與製作人的成功範例。今天我們仍然在聽,而且讚嘆不已的許多唱片錄音,大部份都出自傑德斯之手。例如卡拉揚與羅斯卓波維契合作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卡拉揚與傅尼葉的《唐吉軻德》等,都可以在製作人一欄中發現傑德斯的大名。也許傑德斯在今天已經不怎麼有名,但是他所留下的音樂寶藏卻是彌足珍貴的。傑德斯出身於德國大城科倫﹙Cologne﹚,這個濱臨萊茵河的城市同時也是德國西部的音樂重鎮。 傑德斯在青少年時期追隨指揮家阿本多特﹙Hermann Abendroth﹚學習音樂與指揮,並在科倫許多小劇院串場指揮。傑德斯很明顯的並非天才型的指揮,不過卻很努力。在隨後的十餘年間, 擔任過德勒斯登、慕尼黑與柏林三地的國立歌劇院指揮,也經常在萊比錫登台。1950年代中期,還曾受邀至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指揮葛路克的《奧菲斯》。1956年,傑德斯受邀加入DG公司的策畫部門。他在評估時認為唱片錄音是時代必然的潮流,乃是無可避免的。而對DG公司而言,有一位專業出身的音樂界人士來運籌帷握也是必須的,因為有些專業上的溝通細節,還是由音樂家之間的同質性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在DG當局誠心的力邀之下,傑德斯決定暫時放下指揮身段,轉任唱片策劃與藝術監督。

堅強的製作群

從1960年代開始,傑德斯以自己的專業眼光,製作了一張又一張的偉大錄音。相信注重錄音效果的朋友一定知道EMI在1970年代的著名「雙Christopher」搭檔:製作人Christopher Bisho與錄音師Christopher Parker,殊不知DG早就有堅強的鐵三角陣容:製作人傑德斯、藝術監督韋伯﹙Hans Weber﹚以及錄音師赫曼﹙Gunter Hermanns﹚。1966年開始,傑德斯曾一度不甘寂寞,重拾指揮棒加入錄音的行列。他的重要錄音有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華格納C大調交響曲與歌劇《唐懷瑟》,還有威爾第的歌劇《奧泰羅》等。當傑德斯下海指揮時,唱片的製作之職便由赫許博士﹙Dr. Hans Hirsch﹚暫代。

赫許博士與藝術監督韋伯是傑德斯退休之後DG二位重要的製作人。1970年代,卡拉揚開始成為世界樂壇的主宰,而幕後的唱片規劃與製作者多半是赫許博士。韋伯則規劃了卡拉揚的西貝流士系列錄音。從這個時期開始,DG的製作人也多了起來,他們大部份都以曲目或音樂家分類。例如鋼琴作品多由Rainer Brock策畫,其成品有波里尼與阿格麗希的蕭邦,還有米凱蘭傑里的德布西等。交響曲多由Gunther Breest與Cord Garden負責,成品包括了卡拉揚的布魯克納與舒曼,以及阿巴多在1970年代的錄音等等。Breest在數位時代負責掌理所有卡拉揚的錄音計畫,而卡拉揚親自指派的錄音監督Michel Goltz則與Breest據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今天,DG的首席製作人是Michael Fine。若將這些製作人的名字作排列,可將他們列表於後:Elsa Schiller﹙1945~1962﹚、Otto Gerdes﹙1963~1970﹚、Hans Hirsch﹙1970~1983﹚、Gunther Breest﹙1983~1988﹚、Aman Pedersen﹙1988~1992﹚、Roger Wright﹙1992~1997﹚、Michael Fine﹙1997~﹚。

勞苦功高的錄音師

走筆至此,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不可不提,此君就是DG的錄音工程師赫曼。赫曼從1960年初開始為DG錄音以來,便一直在這個崗位上盡忠職守。許多錄音地點都經過赫曼的實地考察後才開始錄音工程。例如柏林愛樂廳峻工之前,柏林愛樂錄音用的教堂,就是赫曼不辭勞苦找到的。稱赫曼為DG的首席錄音工程師一點也不過份,因為他在這個位置上三十年如一日,直到卡拉揚的最後錄音都還是由他掌控﹙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DG 439037-2﹚。赫曼一手創造了DG唱片的獨特音色:高貴暈黃、淡雅樸素。諸君聽過DG的立體聲錄音有尖利刺耳的嗎﹖就筆者所聽過的是沒有。赫曼的錄音哲學與DG高雅的黃標正好相得益彰,見黃標如聞其聲。近年來拜數位技術進步,很多赫曼的錄音竟然在CD上展現出令人驚訝的美聲﹗

正如Kenneth E.Wilkinson創造了Decca之聲,Lewis Layton代表了RCA高品質錄音一樣,赫曼也成就了DG之聲。赫曼的重要,誠如卡拉揚所言:「赫曼與我合作超過廿年,他是我所知道最好的錄音師。」,卡拉揚亦曾與Wilkinson和Layton合作,言下之意,他顯然認為赫曼才應該排名第一。赫曼見證了DG最鼎盛的卅年,同時也在無數偉大錄音之中留下了不朽的烙印。目前,赫曼的棒子已經交接給Ulrich Vette、Wolf-Dieter Karwatky與Reinhard Lagemann等人,朝下一個百年傳說邁進。
TOP
3#

DG100名盤篇

我的首選十款DG唱片

蔡啟智

一、巴哈:馬太受難曲﹙1958年錄音﹚

Karl Richter指揮慕尼黑巴哈管弦樂團,Haefliger、Seefriied、Fischer-Dieskau,Archiv 439338-2/3CD

李希特版的《馬太受難曲》是迄今為止同曲目的最高演出,也是筆者心目中的唯一版本。此版錄於1958年的慕尼黑,李希特以素淨的手法,純樸的表達出對上帝的虔誠。所有的獨唱家也都具備了這種美好的特質。請聽聽開頭的合唱:「女兒們,分享我的悲傷」,那種素雅的一致性,真的令人動容。也許李希特沒有卡拉揚的精緻,也沒有柯博茲的戲劇性但是簡單樸素的手法,卻造就了令人深深感動的音樂之美。不論是合唱團或管弦樂團,都與李希特完好的結合在一起。李希特有三次《馬太受難曲》錄音,但是以這次錄音最感人。

二、貝多芬:交響曲全集﹙1963年錄音﹚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104301/8 9LP

卡拉揚一生錄過四次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其中三次在DG 一次在EMI﹙與愛樂管弦樂團﹚。一般而言,卡拉揚的愛樂錄音大都有施展不開的感覺,就算是拿手的曲目也是如此,可能是樂團受到克倫培勒的影響頗深之故。這套1963年的版本,乃是眾望所歸的名演奏。卡拉揚的活力在此完全展現,大有一吐胸中塊壘的味道。卡拉揚的意欲相當明確,在第四號、第五號與第七號中都可以明確的感受得到。筆者這套大花版唱片購於美國,當時花費美金17元,如今這套唱片已經價值台幣五千以上。誰說老唱片不能保值﹖

三、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七號交響曲﹙1975、1976年錄音﹚

克萊巴指揮維也納愛樂,DG 447400-2

我想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再也沒有人能夠指揮得這麼奔放不羈了。克萊巴信手揮舞而出的音符,有著多麼不同的悸動在其中,讓聽者幾乎不自覺的雙手跟著節拍揮動起來。屈指數來,還真的沒有別人能作到。克萊巴帶給聽者的不是像福特萬格勒的深沉感動,而是一種暢快的發洩,是對生命的禮讚,也是對命運的挑戰。一氣喝成的淋漓快感,豈只是Bravo可以代表﹗第七交響曲有如一場狂歡的慶典,除了慢板樂章的處理沒有貝姆那麼穩重之外,克萊巴迸發而出的精力真的是無人能比。這張轉製CD將兩張錄音合在一起發行,實在太大方了點。

四、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1987年錄音﹚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DG 423395-2 2CD

伯恩斯坦認為自己是馬勒轉世﹖姑且不管是不是真的轉世,他的馬勒錄音的確是與眾不同。這種不同還不是普通的不同,因為只要聽慣了這個馬勒二號,就會不自覺的被伯恩斯坦同化,潛意識會認為馬勒本來就該這樣指揮,結果別家的詮釋就會被棄置一旁。伯恩斯坦發狂似的神經質,以極為生動有勁的手法表達出來,結果不但自己一身大汗,我想紐約愛樂也被他操掉了半條命。不過這個錄音實在精彩無比,筆者每次聽到第四段合唱團出現的部分,眼圈都會一陣濕潤,有一股莫名的感動。這是伯恩斯坦最最精彩的錄音,沒聽過真的枉為音樂迷了。

 

五、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967年錄音﹚

阿格麗希鋼琴,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 DG 415062-2

如果現今鋼琴界要選出一位女王,我想一定非阿格麗希莫屬。阿格麗希一身傲視群雌的功夫,觸鍵力道即使與男性鋼琴家相比也絕不遜色。你知道甚麼叫做風馳電掣的快感嗎﹖阿格麗希在第一樂章的表現就是這樣,強力的觸鍵又像是孔武有力的女金剛在打鐵,實在令人咋舌。可柔可剛,可強可弱,阿格麗希就像是一塊彈性極大的橡皮,說變就變,說加速就加速,率性之極。1967年的錄音,當時正值花樣年華的阿格麗希,帶給世人何等的衝擊。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推出就立即獲得愛迪生唱片大獎。阿格麗希與前夫杜特華兩人一搭一唱,在終曲之前所掀起的高潮,真是一聽難忘。

六、荀白格:昇華之夜﹙1974年錄音﹚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15326-2

卡拉揚雖然錄下為數眾多的唱片,但是基本上他還是屬於浪漫樂派的範疇,國民樂派的柴可夫斯基、葛利格、西貝流士也都有不錯的成績。在現代樂派中,卡拉揚就僅止於荀白格了。荀白格的昇華之夜是他有編號的第四號作品,仍然受到後浪漫樂派的重大影響,不過曲思使用了一個B-A-C-H﹙降B、A、C、B四個音﹚主題來表達對巴哈的敬意。這張錄音是卡拉揚為數不多的現代樂派曲目,此外卡拉揚就只錄過Honegger與Henze的曲子。精緻唯美,是這張錄音的特色。卡拉揚以這樣的手法來表達這首曲子正是得其所哉,即使是無法接受現代作品的人,這張錄音也絕對不會產生排斥效應。

七、西貝流士:第四號交響曲﹙1965年錄音﹚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 415108-2

西貝流士的第四號交響曲,比起著名的第一第二要短了許多,是這位作曲家蛻變中的重要曲目。乍聽之下,倒有幾分馬勒的味道。卡拉揚在EMI還有一套西貝流士的全集錄音,不過比起這次在DG的錄音還是稍嫌遜色,我想最大的差別可能是在錄音上面。從一開頭的大提琴組,到第四樂章頗富新鮮感的小提琴旋律,卡拉揚都處理的非常得體。錄音效果非常傑出,可說是錄音師赫曼的代表作,深髓的音場與圓潤的聲音,令人大呼過癮。當然,卡拉揚精雕細琢的控制佔有首功,但是極佳的錄音卻也不能不提。這張錄音已經改為畫廊系列發行,不過聲音略遜舊版一籌。

八、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1988年錄音﹚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DG 429234-2

柴可夫斯基的憂鬱、苦悶,伯恩斯坦似乎是感同身受。除了馬勒最契合他的靈魂,我想柴可夫斯基的某些特性也與他有一些重疊。伯恩斯坦在開頭還算是克制,但從第一樂章中段開始就似乎無法克制自己崩洩而出的情感,並將之完全轉嫁在管弦樂團之上。不得不佩服紐約愛樂的功夫,伯恩斯坦在DG最棒的唱片錄音,幾乎都是與紐約愛樂完成的。第四樂章有如狂風暴雨的發洩,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伯恩斯坦除了《復活》之外的另一張最佳唱片,沒聽過的人實在可惜。

九、華格納: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1966年錄音﹚

貝姆指揮拜魯特慶典管弦樂團,DG 419889-2 3CD

沒有聽過這個錄音,永遠不會了解貝姆這位指揮家在1960年代的旺盛情感與企圖心。從前奏曲開始,當那充滿曖昧情感的憧憬主題爆發而出時,我懷疑貝姆本身是否遭遇過如崔斯坦般的情愛苦惱,否則怎能在音樂之中怎能蘊藏著如此多的複雜情感﹖溫德加森與妮爾遜正值全盛時期,妮爾遜在終曲「愛之死」時,亮麗的歌聲漂浮在管弦樂之上,像狂風暴雨中的一葉孤舟,實在過癮至極。很難想像現場錄音,聽眾所發出的干擾竟然如此之少,如果在義大利是不可能的事。1966年拜魯特音樂節實況錄音,同時也是DG最重要的歌劇錄音之一。

十、韋伯:歌劇《魔彈射手》﹙1973年錄音﹚

克萊巴指揮德勒斯登國立歌劇院,DG 415432-2 2CD

這是克萊巴第一套揚名國際的唱片錄音,比他著名的貝多芬第五還早了兩年。正值盛年的克萊巴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股腦兒的發洩出來。不論是管弦樂、合唱或獨唱,克萊巴都引發出興奮的躍動,合唱團的「獵人合唱」就似乎被克萊巴影響了,有活力粗曠的演出。許萊亞的馬克斯有年輕乾淨的歌聲,像極了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兩位女歌手雅諾薇芝與瑪蒂絲也都有精采的演唱。這套錄音是克萊巴對國際樂壇的有力宣示,同時也為他開創了不朽的指揮事業與名聲。總而言之,這是克萊巴在DG的四套歌劇錄音之中,最值得優先擁有的一套。
TOP
4#

DG100錄音篇

收藏聲音之美的鬱金香

蔡啟智

在1970年代所謂的錄音「黃今年代」中,DG的錄音技術是明顯比不上Decca、RCA與EMI。姑且撇開錄音的成就不談,若就聲音的部份而言,很顯然以首席錄音師赫曼為首的技術部門對聲音的看法與當時其它各大廠有很大的差異。

鬱金香的花冠

雖然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成立已經百年,但是她最著名的標籤鬱金香花冠﹙Tulip Crown﹚卻只有五十年歷史而已。在DG剛成立之初,由於同為Emil Berliner設立的公司,因此唱片的標籤都使用了白色的Nipper小狗側耳傾聽留聲機的圖樣當作標籤。這隻可愛的小狗,在兄弟公司EMI、RCA都可以見到,其中EMI一直用到1980年代初期,而RCA則停用過一陣子,最近又可以在Living Stereo系列上見到。在二次大戰後,DG完全切斷了這些關聯,於1949年開始採用新的鬱金香花冠標籤。這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黃標﹙Yellow Label﹚之由來。雖然後來歷經許多變動,但是這個標籤一直未曾有過任何更動。今天,這個黃色鬱金香花冠的標籤已經代表了DG的精神,也是這個百年老牌的驕傲,當然也會一直沿用下去。

SP時期的電氣錄音方式是大同小異的,然而在1950年代初期出現的立體聲錄音,造成了唱片界的大動盪。基本上,DG當局的作為是相當保守的,而且才剛從二次大戰的悲慘泥沼裡爬出來,要做重大的變革是不可能的。於是EMI、Decca、RCA、Mercury、CBS等各大廠開始風起雲湧的投入立體錄音的戰場中,而DG反而老神在在。所以DG的立體聲錄音出現的比較晚,而且技術一直未能迎頭趕上。到了數位錄音時代來臨時,DG也並未搶得先機,若非卡拉揚強勢要求DG當局必須發行他的CD唱片,否則又要落後別人一大截了。

跨世紀的4D錄音

許多人心知肚明,在1970年代所謂的錄音「黃今年代」中,DG的錄音技術是明顯比不上Decca、RCA與EMI。姑且撇開錄音的成就不談,若就聲音的部份而言,很顯然以首席錄音師赫曼為首的技術部門對聲音的看法與當時其它各大廠有很大的差異。DG堅持走自己的路,一度受到來自RCA的挑戰,也曾遭到Decca的市場侵略,但是因為旗下大師巨匠如雲,地位一直屹立不搖。進入數位時代後,雖然在錄音方式上也採用了數位器材,但仍然維持一貫的錄音哲學,未曾作過重大變動。

這個情況在1990年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DG的漢諾瓦本部發表了一套全新的錄音方式,這就是4D技術。4D技術的誕生刺激了已經略顯疲乏的數位錄音科技,後來接二連三的出現了RR的HDCD,Conifer的EDR,Apogee的UV22系統等目前各領一方風騷的尖端技術。4D技術由DG漢諾瓦錄音中心主任Klaus Hiemann和工程師Stefan Shibata共同發表,並於1993年正式應用在錄音工程上。4D最重要的部分,就是DG技術部門與Yamaha同開發的一部超級D/A與A/D轉換器,擁有高位元的解析效果,運作方式為21位元,後來更改進為24位元,大幅提高了錄音的精確度。綜括而言,4D技術包含了四個重要部份:第一是可遙控的前級放大器與麥克風,讓錄音師在調整時可以不用驚動舞台上的音樂家。第二是24位元的A/D轉換器。這部轉換器以兩部20位元的類比數位轉換器構成,有18dB以上的增益,相當於24位元。第三是新發明的Stagebox和數位網路系統,讓錄音師與錄音監督可以從遠端監控錄音,而訊號的傳輸是全數位式的,去除了原先使用類比方式在傳輸時產生的各種雜訊。第四是數位等化器的使用。控制台使用了數位式的Yamaha DMC1000等化器,將所有從麥克風拾取進來的訊號做最有效的操控。這四個部份構成了4D技術。今天以4D方式完成的錄音已經在百種以上,成果早已經被世界樂迷肯定。

原像位元處理技術

在舊錄音轉製方面,DG也開發了一套名為「原像位元處理」﹙Original-Image Bit-Processing,簡稱OIBP﹚的技術。OIBP是在1990年和世人見面的,但當時並未引起太大注意,因為它是被應用在紀念卡拉揚逝世的「黃金卡拉揚」﹙Karajan-Gold﹚系列,CD本身已經極具吸引力,因此許多朋友往往忽略了封面下方的Original-Image Bit-Processing字樣。這個系列目前還在維持發行。OIBP與4D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因為母帶轉換成數位母帶,就是使用4D特製的A/D轉換器。DG錄音中心將這樣的轉製命名為「真實位元成像」﹙Authentic Bit Imaging,簡稱ABI﹚。經過OIBP轉製後的錄音,完全剝除了原本朦朧化的老聲傾向,給許多珍貴錄音嶄新的風貌。最近發行的再製錄音都有令人讚賞的效果,包括貝多芬全集錄音、DG的2CD系列、以及最後廿款大花版等等,都有極為優秀的聲音表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