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中) 賴偉峰
版本比較
一整個管弦樂團,再加上龐然大物管風琴的「全程參與」(而非點綴性的出現),「管風琴」交響曲極大的動態對比,考驗著每位錄音師以及指揮的功力!在詮釋上,專注於優美旋律或耽溺情緒的處理方式,將導致音樂有空洞化傾向,相當容易讓聽者出現膩感。但過於結構化、厚重的處理,也與聖桑的曲旨風格有所違背。因此,這首「管風琴」交響曲的管弦技巧雖然不難,但卻異常強調所應呈現的氣質與氛圍。在錄音上,如何既能錄出管風琴完整寬闊的頻段表現,又能讓樂團細膩的聲音不被管風琴吃掉,讓兩者水乳交融是最高境界表現。
現在就先讓我先從大家熟知的「新版唱片聖經」開始,以美國TAS、英國企鵝三星帶花、日本「唱片藝術」三百名曲上,理解這些較受矚目的名盤魅力何在?
美國TAS
派瑞(Paul Paray)指揮底特律交響版是1957年的錄音,由Marcel Dupre擔任管風琴。派瑞一直被大家誤以為是美國指揮,其實他是道地的法國指揮,曾得過聖桑一生的遺憾「羅馬大獎」,後來因躲避納粹才輾轉到美國。Marcel Dupre是法國老牌的管風琴家,師承Widor、教出高足阿蘭,曾以十場獨奏會演出全套巴哈管風琴作品。因此這個組合可以說是「典型法系風味」。過去LP版的錄音我不得而知,但CD版管風琴聲音低沈紮實,弦樂群亦然,派瑞的音樂表情清明、簡潔,第二樂章第一部份各聲部的對位處理精彩,整體能量全在最後高潮爆發,尤其是管風琴。整體來說依然有過去調子偏硬的味道,不過以中價位、TAS入選來說,本片依然相當值得。
法國指揮Louis Fremaux擔任過蒙地卡羅歌劇院、伯明罕市交、雪梨交響的音樂總監,在他主政伯明罕市交的九年裡,大大提昇了該團的素質,為捲毛拉圖日後打下良好基礎。此版管風琴家為Christopher Robinson,錄音效果亦獲TAS青睞,母帶版權原為EMI所有在LP時代便是發燒友爭相收藏的名盤,CD時代EMI重發過後又由老K重發,數位母帶由Bruce Leek操刀處理,效果依然不差。弦樂一開始展現陰柔的美感,木管質感清晰可聞水準極高,最可怕的是管風琴錄音真可為拔山倒海而來。第二樂章第一部份Louis Fremaux的處理不急躁,按部就班,不過第二部份就顯得有些鬆散紊亂而崩盤。
英國企鵝三星帶花
英國人對「管風琴」交響曲的品味倒是值得注意,因為聖桑與英國人算是聲息相通、惺惺相惜,因此英國樂評捧場的版本,應與聖桑應有風格相去不遠。
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1959年錄音,Berj Zamkochian擔任管風琴的版本,是最新版企鵝指南上,唯一的帶花版,此外同時還是日本「唱片藝術」三百名曲87年的第二位,實力不容忽視。第一樂章第一部份節奏感緊湊充滿流動性,第二部份孟許以非煽情的手法傳達出真摯情感,透過管風琴來調色、調情緒。弦樂清晰可辨的撥奏,更增添此樂章高貴之感,本版的確營造出崇高的典型。第二樂章第一部份速度壓縮對比強烈鮮明,頗有彈性速度味道!最後氣勢壯闊地燒出能量與自信,各聲部分離度清晰,精采!
巴倫波因以及Baitz版都是我們俗稱的「摘花版」(過去曾經帶過花,但在最新版上已經沒帶花),雖然已「摘花」但表示曾經獲得殊榮,依然值得注意。巴倫波因指揮芝加哥交響,由Gaston Litaize擔任管風琴的此錄音,目前在市面上竟然可以看到四種不同版本發行,包括:尊爵Master系列、世紀典藏系列、畫廊Galleria、日版名盤1200系列,可以說是最容易購得「管風琴」交響曲的錄音。這張畫廊系列於此曲分三軌,第一樂章不分軌,第二樂章分兩軌,補曲則包括「參孫與達莉拉」的飲酒歌、「骷髏之舞」等。巴倫波因精神奕奕、節奏明快的詮釋,頗有新世代的快意恩仇的俠士作風,帶著令人耳目一新的節奏感,難怪企鵝當時給予帶花評價,的確是相當有創意的詮釋。
1942年生於新墨西哥市的Enrique Baitz是波蘭與墨西哥混血,這回指揮倫敦交響搭配Noel Rawsthorne的管風琴,同時還多收錄「骷髏之舞」、「動物狂歡節」、「婚禮蛋糕」等曲。若以血統來分辨,此版當然不易受到重視,但企鵝帶花之後,果然讓這張錄音的命運有所改變,多吸引了不少樂迷的關注。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木管群與弦樂群的交織對壘,均衡感相當好,但錄音質感略為乾澀。該段終結時迫力夠,低音土巴吹奏富彈性,銅管也精神奕奕。第一樂章第二部分一點都不沉溺、甚至不浪漫,樂句持續保持清晰穩定,慢慢傳達出情緒。撥奏則宛如雨滴般,自然地滴下來!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節奏感顯得有點亂,破壞了上段的寧靜之美。第二樂章第二部分Baitz也以不躁進較慢的速度企圖營造堂皇感,典型相當端正。
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
藍昌松兄特地整理了「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總共四屆的一覽表(見附表二),經過歸納分析後我們發現四屆的前三名主要有兩種詮釋傾向,一種為「理所當然」代表有馬第農、卡拉揚、安塞美等版,另一種則是「嶄新觀點」,以杜特華、鄭明勳、普拉頌為代表,因此不管是「理所當然」或是「嶄新觀點」哪種路線,只要是言之有物的詮釋都會獲得日本樂評的青睞。
瑞士指揮杜特華加上蒙特婁交響,在某種程度來說算是法系,再加上杜特華原本就是法國音樂專家,以及與英國管風琴家Peter Hurford合作,因此備受矚目。本版獲得兩屆第一、一屆第三,是最受日本樂評的演出。目前止能找到Ovation系列,正價版難覓。蒙特婁管弦的音色醇美,樂句頗具造型美感。杜特華讓音樂表情制約,主要著重在主旋律線的流動上!整體詮釋頗具哲理,雖然是並非初印象就會喜歡的演出,但卻有細水長流的實力,最後的高潮結尾緊湊具昇華感!赫福德的彈奏更是正點!
法國指揮大師馬第農與法國國家管弦,加上Bernard Gavoty的管風琴在1975年的錄音,也有著輝煌記錄:一屆第一,兩屆第三。CD時代早期寶聲唱片曾進口日本版,之後科藝百代推出過紅黑系列五首交響曲2CDs全收錄的完整版,現在又有HS-2088版,算是「理所當然」詮釋的長青樹。此版還曾被「CD Hi」選為EMI百大。馬第農的詮釋激情、帶點耽溺,弦樂樂句的張力與轉韻尤為明顯,有時有點人來瘋的情緒化處理!第一樂章第二部份慢板反而冷靜純粹,與第一部份形成強烈對比,馬第農讓音樂情緒自然地宣洩,完全吻合曲意。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節奏感精妙,第二部份呈現滄桑耗弱之感,管風琴與管弦樂完全地融合且氣息相通,精彩的結尾高潮充滿興味,定音鼓的敲擊正點有味道。
說到馬第農版就不能不提他與阿蘭合作的「夢幻盤」,這樣的組合讓人有高度期待,不過此版現在不易取得,我好不容易在台中逢甲的葛萊美地下室買到它,2CD兩張高價而非2CD一張高價,另外收錄「動物狂歡節」、「序奏與輪旋幻想」、「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骷髏之舞」、「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幾乎所有聖桑的延伸聆聽都在這裡了。在第一樂章的處理與EMI版相同有略帶倉促之感,不過本版錄音較差。阿蘭的管風琴有種夢幻感,整體出呈現陰沈味道。第二樂章第一部份有點步調失焦,我想真正要擁抱此「夢幻版」還需要多一點時間的醞釀。
韓國鄭明勳指揮巴士底歌劇管弦,加上Michael Matthes的管風琴,是「名曲三百」的新科狀元,此版另外收錄梅湘「L'Ascension」。鄭明勳的一向對法國音樂相當專注,尤其是梅湘的作品!這次「意外」奪冠,讓人好奇地想一窺他詮釋之妙。他勇於用大師觀點、新的角度切入此曲,第一樂章第一部份細膩謹慎,呈現內聲部織度的清晰,錄音上中低音醇美,建議您Gain可以開大一點!可怕的第二部份處理,竟然一點火氣都沒有,幾乎慢到無倫以但張力卻維持得很好!第二樂章第一部份有點悶,但很有可能隱忍到最後一段爆發!儘管如此許多過門處處理得極有創意,會讓你發現鄭許多細膩用心,也說明他對此曲的瞭解自信。第二部份管風琴的音色暗而濃郁,相當特別!在大系統更可展現錄音恐怖實力!
法國青壯派指揮普拉頌是目前EMI的法國音樂台柱,這次率領杜魯斯首都劇院管弦,再搭配上Matthias Eisenberg的管風琴,是名曲三百的新科榜眼。此版算是純正法系的組合,還多收錄另一首聖桑所寫加入管風琴的管弦樂曲「Cypresses and laurels」。第一樂章第一部份展現凝聚力,樂句的呼吸相當綿延,音質偏向清瘦,中低音部不刻意追求厚重。第二部份速度流暢,表情明快讓人有好感,堂音空間感佳!但情緒越濃、速度越慢,著重於樂句線條造型之美,而非感傷氣氛,果真法國觀點。第二樂章第一部份依然保有自然風味,沒有刻意強化節奏感或是斷句、力度,倒是彈性速度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第二部份管風琴質感像精壯漢子而非龐然大物,樂團表情倒是灑脫俐落,音場開放不壅塞,典型新式法派!
李汶指揮柏林愛樂搭配S. Peterson的管風琴,是三百名曲上屆榜眼,不過由於找不到唱片,因此只見其封面不聞其聲,是一遺憾!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加上Pierre Cochereau的管風琴,這張1981年的錄音是三百名曲83年的榜眼。過去的正價已經難覓,市面上連後來重發的Gold版都不好買,舊版將此曲分軌成三軌︰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一部份、第二部份,Gold版才分成通用的四軌。此版為德奧系此曲最知名的詮釋,或許聖桑當年捲入「法德音樂論戰」讓德國人至今對這首作品都沒有好感!卡拉揚的表現頗令人擔心出現我開始所提的「空洞化」疑慮,不過日本人還是「曾經」給予好評過。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樂句呼吸有點呆!樂曲沒有緊密結構性的著力點,音樂就顯得有些恍惚,高潮因而顯得歇斯底里,技巧面沒有問題,但內涵面不吸引人(平板化,這樣的形容詞竟然出現在卡氏詮釋裡,或許令你不可思議)。第二樂章厚重感吃香,但風味怪怪的,有點像是「灌香腸」音樂出現壓迫的感覺!第一部份鋼琴四手聯彈處,也失去飄逸感。
C. P. Flor指揮柏林交響、J. Dalitz演奏管風琴,則是不過是純德奧組合的另一選擇,這張我在二手唱片行無意找到錄音,並沒有在「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出現過,只不過提到德奧系一起提出來說明!分軌上也是分成兩軌,另外收錄浦朗克「管風琴協奏曲」。卡拉揚版依然有可取之處,但殘酷地說本版幾乎毫無特色僅是照譜演完,難怪會出現在二手店。
安塞美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加上Pierre Segon的管風琴於1962年的錄音,若不是曾經於83年三百名曲與奧曼第版並列第三,世人恐怕已經快忘了他的存在。但此早已絕版的Weekend系列可是劉顧問的絕地收藏之一,日前在公館玫瑰搶到一張510元的Hyper重發日版。從木管的質感、穩重「超」醇厚的中低音、絲毫不亂的十六分音符連奏來感受,就可發現Weekend舊版簡直是錄音典範,各聲部層次清晰,超低音質感正點!可以出價兩千圓收購(曾有人出此價碼買我的蔡琴老歌),安塞美的詮釋速度雖慢但卻極美。第一樂章第二部份依然慢,音樂幾乎凍結,讓人心如止水。安塞美在每個樂段的速度都維持一致,讓聽者感到一種安定流暢。不過日版整體表現就差上一截。
匈牙利歸化為美籍的指揮奧曼第,在記錄有三次「管風琴」交響曲錄音應是最多的,這三次錄音都與費城管弦合作。不過三次錄音中只有第二次1973年的RCA版(V. Fox擔任管風琴)為83年三百名曲第三位,而我手邊正好是沒得名的兩版。與英國歸化為美籍的管風琴家Power Biggs1962年在Sony的錄音,第一次錄音就呈現高度熟練的手法。相當特別地分成七軌,第一樂章分三軌,第二樂章分四軌。第一樂章第一部份慢板序奏有味道,可惜定音鼓敲得有點渙散,其他樂句表情與張力都很棒,第二部份濃郁的弦樂、超誇張的管風琴(小心您的音量別讓低音單體飛出來!)。第二樂章整體就顯得急躁,飛快的樂句處理使有電光火石的激情而無造型之美,而且愈後面愈急,只能算演奏半首好曲。另外與Telarc首席管風琴家Michael Murray,1980年錄音在Telarc的錄音,Michael Murray在巴黎師事Marcel Dupre。本版僅分成兩軌,音像頗遠建議音量可開大,第一樂章有種自然散發的韻味、節奏輕盈。第二樂章依然保有第一樂章的速度感,呈現出奧曼第圓熟風格。
以「管風琴」交響曲來說,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前後四屆的前三名,幾乎包括了所有值得一聽的版本。對於大多數樂迷來說,如果再加企鵝、TAS的入選片,絕對足夠了!但為怕遺珠之憾,我們還是要再繼續比較十版錄音,以擴大版本比較的樣本母數。
「唱片藝術」三百名曲四屆排名
1983年
第一位 馬第農/法國國立管弦(1975)EMI
第二位 卡拉揚/柏林愛樂管弦(1981)DG
第三位 (並列)安塞美/瑞士羅曼德管弦(1962)DECCA
第三位 (並列)奧曼第/費城管弦(1973)RCA
1987年
第一位 杜特華/蒙特婁交響樂團(1982)DECCA
第二位 孟許/波士頓交響樂團(1959)RCA
第三位 馬第農/法國國立管弦樂團(1975)EMI
1994年
第一位 杜特華/蒙特婁交響樂團(1982)DECCA
第二位 李汶/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86)DG
第三位 馬第農/法國國立管弦樂團(1975)EMI
1999年
第一位 鄭明勳/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管弦樂團(1991)DG
第二位 普拉頌/杜魯斯首都劇場管弦樂團(1995)EMI
第三位 杜特華/蒙特婁交響樂團(1982)DECCA
(藍昌松/編輯整理)
回134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