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魔咒
作曲家的「九大」浩劫
在交响曲的世界里,的确有所谓的「第九魔咒」存在。许多作曲家,都在写作第十号交响曲时去世,而这种情形却不曾发生在室内乐、歌剧或奏鸣曲上。如果说这是巧合。那么也实在是太巧了一点吧?对这些停留在第九号交响曲的作曲家而言,他们的第九号交响曲几乎都是最伟大的作品,代表了他们一生艺业的总和、毕生成就的最高峰。而这些作品也都让举世的爱乐者为之疯狂,并且感叹为何他们未能完成第十号交响曲。而这第九号的诅咒,完全只发生在交响曲上。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三重奏、管弦乐曲……等等,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形。 然而,究竟谁才是堪称「伟大」的作曲家,或者说,上帝是以何种标准来「遴选」这些符合「第九」资格的作曲家呢?或许从他们作曲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寻得一些端倪。这些伟大作曲家若依年代排列,依序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827年去世)、舒伯特(Franz Schubert,1828年去世)、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96年去世)、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1904年去世)、马勒(Gustav Mahler,1911年去世)、佛汉威廉士(Ralph Vanghan-Williams,1958年去世)。第九魔咒的源头 - 贝多芬如众所知,海顿是「交响曲之父」,百余首交响曲作品至今仍无人能在数量上加以超越。接着,昵称海顿为「海顿爸爸」的莫扎特,也写下了41首交响曲。然而真正将交响曲创造出全新印象,并引领给世人崭新风貌的,就是贝多芬。贝多芬的一生充满磨难与挫折。他在维也纳的音乐圈显得鹤立鸡群,当然,不是指他的身材,而是指他的作为。贝多芬生于当时一定非常痛苦︰他无法得到与才华相当的名声地位、不断受到恶意敌人的残酷攻击、日益转剧的耳疾更使他与别人沟通困难,最后竟然全聋,使他活在完全寂静的世界里。此外,脾气暴躁的他几乎没有朋友,唯一视为己出的侄子也不甩他,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后人将贝多芬冠以「乐圣」之名,已经证明了他的确是音乐史上无以替代的王者 - 虽然他在生前几乎称不上成功。第九魔咒就是从贝多芬开始的。早在贝多芬还未前往维也纳求发展的青年时期,就已经有为诗人席勒(Schiller)所写的诗「快乐颂」(An die Freude)谱成乐曲的念头。在贝多芬的遗稿之中,1798年时便已经有「快乐颂」的一部份旋律,旁边也抄写着诗词。在1809年、1812年、1815年所留下的手稿里,也发现贝多芬计划以d小调来谱写交响曲的意图。这些乐念,在1817年、1819年、以迄于1822年夏天都仍在酝酿发展。此时的贝多芬从未正式为「快乐颂」谱曲,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八首交响曲作品。1822年10月,贝多芬开始写作新的交响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824年初完成全曲,并在1826年印行出版,题献给普鲁士王斐德列.威廉三世。这首第九号交响曲里,整合了贝多芬许多年所构思的乐念,若从贝多芬在波昂的酝酿时期算起,第九号交响曲的创作时间可说长达近卅年。这卅年之间虽然贝多芬屡次有作曲合约,但是对交响曲加入人声的作法一直未能确立,因此直到第九号交响曲才出现。「快乐颂」被使用在第四乐章,开创了交响曲加入人声的创举。此后,孟德尔颂虽也在交响曲中使用合唱团,但是真正发扬光大的却是马勒。也因此,这首作品被世人加上了「合唱」的别名,世称「合唱交响曲」。原本贝多芬对维也纳的音乐界相当失望,打算改在柏林演出此曲,但是消息传出后,来自各界的劝说使他打消此意。此曲于1824年5月7日首演。按照惯例,贝多芬担任监督,面对着管弦乐团,背对着观众注视着乐谱,想象着这首交响曲的声响。全曲结束后,兴奋的观众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喝采,而耳聋的贝多芬因为完全听不见而毫无反应,这时女低音歌手忍不住上前将贝多芬的椅子转过来,贝多芬才知道这首交响曲是这么的成功。 第九之后的贝多芬仍然继续着作曲的工作,但是第十号交响曲却只留下凌乱的草稿,后人曾有数次续貂之举。但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第十交响曲,始终无法超越第九交响曲的成就。事实上,今天只要提起第九交响曲这个称呼,一般都是指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由此也可知贝多芬这首交响曲对音乐史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作品。穷困的悲情天才 - 舒伯特在贝多芬出殡的行列队伍里,一位戴着眼镜,相貌平庸的青年人默默地随着队伍前进。这个人就是继承了第九魔咒的舒伯特。舒伯特最崇敬的偶像就是贝多芬,他曾经将自己的作品满怀敬意的呈献给贝多芬指点,但贝多芬却把它们随手搁置,直到去世前不久才将它们拿出来真正仔细阅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贝多芬在舒伯特的心目中总是一个最崇高的偶像。但是与贝多芬不同的是,贝多芬在生前就博得了盛名,但舒伯特却是在死后才获得肯定。舒伯特的一生可说无比坎坷。他总是入不敷出,写的作品虽然有人帮他出版,但酬劳却少得可怜。同时舒伯特终身未娶,偶而有寻欢作乐之举,因而感染梅毒(另一说其梅毒是源于遗传)。甚至有近人研究,舒伯特也有同性恋倾向。无论这些事实是真是假,都无损舒伯特音乐作品的伟大 - 他的第九号交响曲别称「伟大」,因为气势宽广、格局宏伟,乐念如滔滔江水滚滚而出,的确是乐史上不世出的佳作。但是这首作品在舒伯特生前却未能与世人见面,因为当舒伯特去世后,后人在整理他的手稿时才发现了这部原稿,因此这首作品也是舒伯特的遗作。崇敬贝多芬的舒伯特,在贝多芬死后一年(1828年)也跟着去世了,享年仅31岁。舒伯特身后留下千余首作品,但是实质的遗产只有破钢琴与几件衣服、乐谱。论及身后事最凄凉的作曲家,舒伯特当居古今之冠。在「伟大」交响曲被发现之前,舒伯特有七首交响曲作品,加上后来发现的「未完成」与「伟大」,才是完整的九首。「伟大」创作于1827年,是舒伯特去世前九个月的作品。原本舒伯特是希望能在奥地利音乐协会的安排下演出,但是该会认为此曲太过冗长复杂(对当时而言),拒绝演出。舒伯特含恨而终之后的十年,舒曼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伟大」的手稿,就将之安排演出。首演由孟德尔颂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出,时间为1838年3月21日,此时舒伯特去世已整整十年光阴。舒伯特的「伟大」交响曲以延长的旋律行之,而不用单一有力的主题作为曲子的重心,为后来的布鲁克纳与马勒开启了另一扇门。这两位作曲家的交响曲作品都远比「伟大」更壮观宏伟,曲子长度与旋律线条也更为复杂。但是继承了舒伯特的道路之时,布鲁克纳与马勒却也同时继承了「第九魔咒」的传统。波希米亚的草原风光 - 德弗札克来自波希米亚地区,德弗札克是首位感染「第九魔咒」的非德奥系作曲家。在「第九魔咒」系列作曲家里,只有德弗札克与佛汉威廉士不是德奥系统出身。其实严格的说,或许德弗札克并不能说是真正「第九魔咒」的一分子,因为他的第九号交响曲发表后距离他的去世还有11年光阴,而且他在写作第九号交响曲后,身体仍然健康强壮。1893年,52岁的德弗札克接受了来自纽约一位富商之妻珍娜(Jeanette Thurber)的邀约,渡船前往纽约,担任美国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之职。德弗札克举家大小一同前往美国这块新大陆,前后一共三年时间,却留下了德弗札克毕生之中最精华、最有名的作品︰第九号交响曲「新世界」、大提琴协奏曲、第14号弦乐四重奏「美国」。从德弗札克的草稿中看来,「新世界」交响曲应该是到美国没多久即涌现的灵感,草稿中有诸多印第安与黑人民谣的素材。全曲草稿完成于1893年5月底,然后德弗札克便带着相关资料跑到爱荷华州波希米亚人群聚的城镇去继续管弦乐编曲的工作。在这个地方,德弗札克能够以更轻松自在的态度完成作曲工作,而也只有放暑假的时候能够这么做。就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德弗札克完成了他作著名的作品「新世界交响曲」,此曲也因而充满了美洲的自由精神与对波希米亚的浓浓乡愁。也由于这样,此曲被昵称为「新世界」(From the New World,意译为『来自新世界』)。至于是谁最先如此称之呢?正是德弗札克本人。「新世界」交响曲首演于1893年12月16日,由纽约爱乐担任演出之职,自此「新世界」成为世界名曲之一。德弗札克究竟算不算是「第九魔咒」的受害(惠)者?严格说来或许不是,但是看在「新世界」的面子上,还是算他一份吧﹗「耶拿」才是贝多芬的第一首交响曲?在1910年,德国耶拿大学教授在整理图书馆的乐谱库藏时,意外发现了一首由贝多芬写的交响曲。这首后来被称为「耶拿」的交响曲是由C大调写成,并无总谱,只有管弦乐分部的手抄本。乐谱记号都是使用十八世纪的符号,而且在某些分部谱上注记着「Par Louis van Beethoven」,但是学者们为此曲的手法不同于贝多芬而苦恼不已。后来在1957年,在奥地利南方的修道院又发现了一部相同的乐谱,此谱资料较多,经过验证后,确定是由作曲家维特所写,因此才解开了长达47年的不解谜团。「新世界」 = 第五号交响曲?收藏有老唱片的老仙角级乐迷一定知道,在六○年代以前所发行的「新世界」LP唱片,大多是写着「德弗札克第五号交响曲」。过去的德弗札克交响曲并未依照创作年代编码,而是以出版顺序编码,使得序号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这是因为德弗札克生前只有五首交响曲印行出版,现在已经不再采用这种序号。不过如果您见到老唱片封面写着德弗札克第五号「新世界」交响曲,可别以为是唱片公司印错了。○号与○○号严格的说,布鲁克纳应该总共作有11首交响曲。在最前面未被列入的两首,分别被世人称为「第○号交响曲」与「第○○号交响曲」。「第○号交响曲」是布鲁克纳仍在担任作曲学徒时的作品,年代大约是在1863年,在扉页上还写着「第○号交响曲……仅是试作」的字眼。这首曲子的首演比「第九号交响曲」还晚 - 1924年才有机会演出,作曲家此时已经去世28年了。至于「第○○号交响曲」,则是布鲁克纳青年时期的练习之作,他在1895年(去世前一年)整理自己的旧文件时意外发现,舍不得丢掉,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第九魔咒」唯一的例外所谓「第九魔咒」,是指在贝多芬到佛汉威廉士之间的近两百年间,列名大作曲家的音乐人物都未能写出超过九首交响曲作品,如果超过九首,那就会蒙主宠召。然而这个「第九魔咒」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米亚斯柯夫斯基(Nikolay Yakovlevich Miaskovsky,1881-1950)。他是莫斯科音乐院的教授,哈查都量、卡巴列夫斯基都是其得意门生。他曾经写下了27首交响曲,但是其名声不扬,只有最后的第27号交响曲较为有名。理查史特劳斯也感染「第九魔咒」?如众所知,德国浪漫乐派的最后大师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并未写下传世的交响曲,但却以交响诗作品而闻名于世。如果把他的交响诗作品也当作交响曲来算,那么理查史特劳斯也很可能继承了「第九魔咒」的传统。请看看下列的清单就能了解︰交响诗I 在意大利(Aus Italien),作品16交响诗II 唐璜(Don Juan),作品20交响诗III 麦克白(Macbeth),作品23交响诗IV 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arung),作品24交响诗V 狄尔愉快的恶作剧(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作品28交响诗VI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作品30交响诗VII 唐吉轲德(Don Quixote),作品35交响诗VIII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作品40交响诗IX 蜕变(Metamorphosen),遗作如此列表,「蜕变」首演于1946年,以23人编制的乐团演出。史特劳斯此后未曾再写过大型乐曲,下一部作品便是「最后四首歌」。史特劳斯去世于1949年。由此看来,是否也可说理查史特劳斯也受到「第九魔咒」的认证呢?(理查史特劳斯享寿85高龄)贝多芬的遗容,仍然看得出倔强刚毅的本色。舒伯特看似平庸的外貌下,潜藏着无比丰富的音乐细胞。这是德弗札克最后的几张照片之一,时为1903年。布鲁克纳摄于1894年,此际大约正是第九号交响曲将近完成之时。马勒的遗容,看来似乎有许多心事未了。马勒第十号交响曲的完整版,号称「最终校订完整长度演出版」(Finally Revised Full-Length Performing Version)。此版由Deryck Cooke补完,Wyn Morris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录音,时为1972年。可惜目前CD尚未发行。佛汉威廉士与爱猫Foxy回130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