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器材短評--TcM T-4喇叭線小投資大改變 [复制链接]

查看: 1835|回复: 1
1#
音響論壇
文/林及人

 這條線一開始我所拿到的是Single Wired版本,線身柔軟十分,二端附上的ㄚ插品質不錯,寬度也夠,連接各種端子都不成問題。

 輕壓線身後可探知,它正負二邊主要各以二股導體絞繞而成,最外部淡藍色PVC的披覆與這二條導線間填充空氣作為阻尼避振,這種避振方式並非首見,在Tara Lab線材裡也可看見。此間經銷商隨後又送來了Bi-Wired版本,原本的Single Wired骨子裡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Bi-Wired喇叭線,這條線沒有什麼花招噱頭,但我卻看見了設計者設計上的用心,即使這只是一條每對售價三千二百元的廉價線材。

 T-4是專為Bi-Wired所設計的。在外表上,四條線內層PVC披覆表面分別標示了L、H字樣,高、低音傳輸所使用的導體粗細、柔軟度以及絞繞方式都有不同。高音所用的銅十分柔軟,看起來就是品質很好的銅質,在這裡它總共用了6股來絞繞;低音銅線不但比較硬也比較粗,這對於提供高能量傳導會有明顯的幫助,相對於較細的高音線徑當然是為了避免集膚效應而生。這種方式多半在高價線材中才會見到,會花這麼多心思在設計低價位產品,這條TcM T-4可說是頭一遭。

 第一套搭配的系統是雜誌社小聆聽室裡的Philips DVD-963SA、Ayre K-5x/V-5x前後級與mbl 300E喇叭。老實說,要在雜誌社內找到價位接近的參考標準還真的有點困難,我順手拿了一條過去定價三萬餘元的白色半透明喇叭線,至於品牌我在這裡就避開不說了。為什麼呢?因為白色半透明喇叭線並未全面勝過Bi-Wired版的TcM T-4,光是形體大小和規模感二項,T-4就毫不給情面地勝過了10倍價格的白線。

 基本上T-4的聲底著眼於中低頻的量與厚度上,高頻最頂端讓人覺得略有滾降,說得更明確一點,T-4最飽滿的在於中頻部分,其次是低頻段,再來才是高頻。這樣的特性不管用在什麼樣的系統,應該都不會有噪耳的現象產生。其次,它的速度感和衝擊力還算不錯,爆起棚來樣樣都不欠缺;音場內的細節並不能直視見底,但卻有讓人聲喉韻持續加厚的一大本錢。

 第二套系統則是Linn Ikemi CD唱盤、Conrad-Johnson Premier 7B/Graaf GM 20 OTL前後級以及Zingali Prelude 1書架喇叭。這對圓號角喇叭在高音加上了號角驅動器,低音也以反應靈敏的紙盆為振膜,很清楚就可以聽出T-4的特性。參考線呢?我特地找來Audioquest白色扁平的F 14,這可是Audioquest十年前最為暢銷的喇叭線之一,也應該是它們有史以來最低價的產品。那相互廝殺的結果呢?很殘酷的,F14只在高頻延伸、聲音透明度二方面有所勝出,我在前面所說的T-4優點在這裡還是佔了些便宜,特別是大音壓下所具有的聲音穩定性,瘦小的F14則是怎麼也比不上的。

 那Single-Wired與Bi-Wired二條線有什麼不同呢?Single-Wired的T-4聲音較厚,高頻相對也比較少,拿來整治空間調性太硬、高頻量過多、中頻段空洞的系統會有實質幫助。而Bi-Wired的通透性較高,聲音比較明朗,聽起來速度感就比較快。

 如果您的系統沒有上述困擾,又不想投資太多錢在線材上,我會傾向推薦這個Bi-Wired版本。使用方便,質感不錯,聲音穩定性也高,直接購買裸線用於多聲道系統更是最經濟的投資。

【參考資料】:

◎本店TcM T-4的介紹
◎本店店頭使用心得

【售價】:3200元(ㄚ插,3m)/3500元(香蕉插,3m)/3800元(Bi-Wire版,3m)‧總經銷:樂音(08-7362327)

【焦 點】:低價位線材中,T-4的中低頻段量感顯得特別豐厚,規模感與形體感特大,音像分離度也夠水準。

【搭配建議】:適用於高頻過多、中低頻不夠飽足的中低價位系統。另外,柔軟易折彎的特性,也是使用空間狹小音響迷之最愛。
http://home.kimo.com.tw/abramsk.tw/tcm/t-4sp.htm
TcM Transmission-4
電源線‧頂級環繞聲道專用喇叭線
喇叭線‧Bi-Wire喇叭線
樂音唱片行 代理

有關於T-4,我也說一下小弟我個人的心得。

 沒有BI-WIRE的T-4一般版喇叭線適用什麼呢?我認為蠻適合使用在中平價聽感可能偏吵雜的日系AV多聲道音響,或者沒有像一些發燒友已有牽設電源專線,有著寬裕電源能量的音響系統。

 原因在於AV多聲道大部份的工作狀態在「很大聲」之下工作,這時很多擴大機在電流需索很大,其實在晶體擴大機在輸出時往往已有失真,且擴大機輸往喇叭的電流容易被低音單體搶走之下,將T-4喇叭線接在低音端子,先讓低音吃飽再經由喇叭端子上的跳片(買這價位喇叭一般不會買高級喇叭跳線)傳往高音,對聲音反而有正面性的改善。而且這時因一般等級的擴大機失真(這時人耳有時還沒有感覺,但其實已失真很嚴重了),此做法會讓低頻比較飽滿,較柔順的高音反而對聽感有幫助。

 而且很多使用中平價音響,或者是使用中平價AV多聲道音響的使用者,其電源狀況理想度不大,有時候限於一些因素,不太可能牽設電源專線什麼的,這時電源寬裕度已不夠,或者一些市電雜訊等等不同狀況的干擾,有時在中平價AV音響之中,柔順一點的高中音,且能量較大但能控制得住的中低音表現,反而會更好,因為至少聽感不會偏吵雜。因為在聆聽環境不理想、視聽室電源處理不夠理想的情形之下,所謂有著忠實還原前端訊源特性,忠實再生音源的音響器材、喇叭,對使用者來說,這只是會減少聽音樂玩音響的樂趣,會讓使用者耳朵痛不欲生的照妖鏡罷了。

 那麼對純AUDIO或者是有比較高級的喇叭、分音器設計良好的喇叭,或者聆聽音樂的聲音比較不像AV般沒有人性的大音量時,這時有沒有BI-WIRE的喇叭線,有時同一對喇叭的聲音是可以差別達到二到三成。

 但一般樂友想玩BI-WIRE時總會遇到一些情形,第一點就是推高和推低音的線材的材質要傷腦筋,第二是一般BI-WIRE的線材在線身內部都是統統混絞一通,所以也就是接高音的和接低音的統統一起干擾(中平價位線材尤甚,因為中平價線材在絕緣和披覆方面用的材類不可能用一些特性很好的鐵弗龍當絕緣,其實用這種特性很好的鐵弗龍,在中平價線材裡也未必好聽),也因此在線材通電使用時,在低音高音的正負極充放電時引發的電磁場等干擾時「通通受惠」(廣告時間:除了T-4之外,想玩BI-WIRE者,想體會真正Bi-Wire喇叭線的威力,本店推薦POWER SOURCE Blues Ultra Bi-wire版喇叭線、MAX. POWER Bi-Wire版喇叭線)。

 而T-4雖價廉,但針對此現象早有考慮了,所以在做BI-WIRE接法時,傳輸高音和低音的線蕊是完全隔離的,這樣,會讓傳輸低音因電流較大引發的電磁場等干擾,較不會影響高音,如此一來,高音自然就上去了。而且此線有一特點,接高音的線蕊是用多蕊細線,以求較柔和順耳的高音表現,接低音的是設計成單蕊多股絞線,低音的感覺會比較凝聚硬朗一點(我個人比較不喜歡高音接上一根的單蕊線,聲音往往偏硬),而且T-4線蕊的絞繞非常花功夫(和本店的Musical sound BluesMKII、MASTER同樣花了大成本的絞線法),這種所花的成本是不會被看見的(很多廠牌的線會省略這層要用的功夫),但對聲音表現實有很大影響。針對一般中平價擴大機推力普遍不夠時,或者以台灣一般聆聽環境,這種校聲調音法會有比較正面性的表現。

 那麼T-4為了要讓長距離傳輸做環繞聲道時,也能讓電容值不能那麼高,而且讓線身扁平可以放在室內裝潢常用的壓條裡,這時線身披覆層反而不能多,所以才設計空氣避震層。環繞聲道並不是拿頂級喇叭線當環繞聲道就會好聽,比如拿BASS POWER拉個十餘公尺,我可以保証絕對比T-4衰聲^^。

 也因T-4形狀較為扁平,所以線身在避震上如果下一點功夫,則性能馬上有增進約一成的提昇,主要在高音的音色質感、FOCUS、樂器邊緣。不一定要用紫檀錐(手頭有當然墊上去會更好),用一些便宜的木塊、木衣夾子、甚至樂高積木也可以,其實此點也適用於很多喇叭線和任何線材。好好的處理分散一些訊號線、電源線、喇叭線在接點、接合處的受力方向和分散應力,聲音都至少有半成到一成的改善,但沒有花到什麼錢。

 還有,這種結構的線材,請記得玩音響最基本的--請勿和任何電源線平行。

 T-4雖然便宜,但設計者小鄧兄也花了很多苦心和心力在上面,這線最主要的是針對中平價音響,而中平價音響的優缺點我想大家都知道,但中平價音響要發揮實力,那麼就要需要思考優缺點互補,以及校聲和調音,不是將其中一個環節換上更為昂貴的線材或者器材,那麼就會更好聽,因為有著更平順平直、更大頻寬的器材,也可能曝露出這組合的缺點和一些bug。

 但是在使用中平價的器材,性能也未必是如此不濟,有些限於機殼成本或者電源處理、用料等等,但好好思考去校聲調音,在不必變動器材之下,往往也會有立竿見影的改善,比如一台中平價的CD唱盤,好好的以其重心墊三顆錐,聲音性能馬上就增進了。
http://home.kimo.com.tw/abramsk.tw/power/blues.htm
http://home.kimo.com.tw/abramsk.tw/power/master.htm
分享 转发
TOP
2#

u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