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MESTER音響組合
文/吳立民
仔細妥善的處理每個元件及線路,深思熟慮的設計操作方式及外觀,Burmester音響器材所散發出的高完成度製作,實非一般Hi-End音響所能比擬。蘊含在Burmester音響組合的豐富內涵 ,讓人體驗到了Hi-End音響的真諦。
--------------------------------------------------------------------------------
由 於本身理工背景使然,因此對於強調技術能力的廠商特別感到濃厚的興趣。
Hi-End的世界中,CellO、Krell都非泛泛之輩,不僅前級操控、解析良好,能將高功率擴大機做得如此完美、保護如此妥善,更是一大難事。至於Wadia、Theta,更將數位科技發展到極致,彌平客觀科技與主觀音樂的差距。這類廠商憑藉強大的實力在Hi-End立足,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不僅顧及第一流的音樂感受,同時也具備良好的完成度。
完成度,始終是評價Hi-End的最後關口。畢竟「好聲」的定義太過客關模糊,難免有魚目混珠之嫌。相信你也曾遇過打著高階旗幟,卻又頻頻燒機,不然 ,則是匹配性欠佳 ,挑剔工作條件…這值得付出動輒百萬計的代價嗎?Hi-End絕對不該只是聲音而已,它還廣義地包括成品的素質與包裝,充分且靈活的匹配與使用技巧,否則,那不過是變相、高價的DIY罷了!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完成度」。
泛著高熱的939CD唱盤
高熱,是我們對Burmester 939CD的第一印象。
這部唱盤在電源部分的著重程度,比之許多高階前級,有過之而無不及。它不僅透過逐級濾波的方式,以刨刀效應將電源溥波一層層的削去,直到平靜無波的水準,其所採用穩壓IC數量之多,幾乎讓人無法細數,獨立且分離的供應各主動元件。也由於這些穩壓零件以數十計,勢必造成顯著的高熱。
既然Burmester非常重視最佳的能量供應,為了大幅降低穩壓電源內阻,自然會悉心處理每個細膩角落,Burmester並不藉助單薄的電路板來傳遞電源,而是以銅片搭架在電路板上,真正做到低阻抗的目標。至於數位類比的轉換部分,由於Burmester已將左右聲道兩只28腳IC塗去編號,讓我們無從得知更詳細的資訊。
在935前級龐大的電路板上,除了一如939CD唱盤般地著重電源外,更多的面積是用在操控上。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935前級幾乎是「塑料包裝」的天下,塗去編號的八腳OP之外,絕大多數均為小型繼電器,既可用來切換音量電阻網路,同時也將所有輸出入訊號的選擇納入數位控制的掌握。你也不必太過擔心這些微型繼電器的壽命,因為它們幾乎是半固態的:憂慮音質生變?不會的,因為它們都具備極低的阻抗,早見於要求更為嚴苛醫學儀器上。
這裡是看不到半只旋鈕的,包括音量控制在內,都是以微動開關來進行操作。靠近面版之處幾乎塞滿了複雜的邏輯元件,結合密實,我們地無從拆卸。
老實說,對於偏好解析Hi-End銘機內在的朋友來說,拆935前級是很讓人失望的,不單因為「聲音」構造簡單,還包括無從查知的IC編號,更讓人陷入一頭霧水。除了優異的電源供應與第一流的控制回路,再也沒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這似乎是目前歐美Hi-End器材的趨勢:大膽採用集成化回路的OP,愈來愈重視操控的便利性。
靈巧的平衡設計
此後級並非Burmester線上最龐大者,但在外觀上已有相近的氣質。拆下四個內六角螺絲,掀起相當沈重的上蓋,映入眼簾的是規劃得當的迴路架構。956後級為單變壓器設計,從目測判斷,此一碩大的環形變壓器起碼可以KVA計量,對一部百瓦級的的擴大機來說,已然相當足夠,至少達到歐美Hi-End設計所謂「變壓器功率在額定輸出功率五倍以上」的高標準。
自單橋式整流而後的,是四只47,000uF/63V的德製TFT大型濾波電容,供給功率放大級穩定、低溥波的能量來源。此時最引人注目的,讓是那些比尋常喇叭線還來得粗壯的機內配線一正負電源線如此、接地與喇叭接駁亦是相等待遇。這些粗線都不僅以單純的錫焊處理,還牢牢螺鎖在電路板與各端子上。956採用四只中容量濾波電容(還是高漣波電流的高級品),而非兩只近萬微法拉的大容量電容,固然是考慮到箱體的比例,同時亦對於降低ESR等效串連電阻有所幫助。低ESR與充沛的能量供應,所帶來的音質好處是:快速、凌厲,同時兼顧了透明度與瞬間爆發的力道。
956後級位於左右兩側的電路板與散熱片密切結合,這是兼顧最短訊號路徑與達到最佳熱耦合的作法,也是多數Hi-End後級所慣用的技巧。所不同者,在於Burmester956外露的散熱片顯然經過相當程度的設計修飾,完全配合該廠慣有後現代風格與美感。
此機為平衡式輸入,但並非設計兩組對應的放大器來分司正反相訊號,也非透過OP合成、轉換平衡訊號,而是非常乾脆的將平衡訊號直接送入雙差動輸入級的正、反相輸入。這種作法其實也蠻好的,因為這同時兼顧了簡化設計的較低成本與雜音,卻仍保有平衡設計抗拒共模訊號的特性。
956的架構一如標準的LOW TIM雙差動設計,但在零件上的設定,可以明顯發覺設計師強化電流的企圖。本電路的驅動級與功率級均為日本Sanken A1216/C2922音響專用功率晶體,每聲道共用上三對之多,是比較少見的作法。
喇叭端子是Burmester向來最賞心悅目之處,雖然並非我們常見的WBT品種,但確有不遜於WBT的粗壯。最重要的是,這些以色彩區分的端子相當易於鎖線,直接以手指扭動略微扁平的塑膠包敷螺帽即可。對於經常換粗線、換喇叭比試的朋友,會非常喜歡Burmester這項貼心的設計。
956功率擴大淺獨樹一格的外型設計,和其絕佳的表現相輔相成 。
設計精良的大型喇叭輸出端,讓發燒玩家可方便的使用各式粗壯發燒線。
961喇叭
Burmester所設計的喇叭向來具備小巧的特質,而在聲音上的表現,則是明顯地凝聚而精準。類似961喇叭側面副低音的作法,已可在許多歐美系統上發現,低價位的AR310HO與十餘萬級的NHT 3.3均如此。或者是由於副低音的分頻點較低的因素,使得方向性並不明顯,實際的擺置並不困難。我曾與DieterBurmester 對此交換過意見,Burmester本人也對自家喇叭能夠「輕易」發揮八成以上的效果感到驕傲。
我想這是由於Burmester在設計理念上極為強調產品的完成度,發展系統之初,即將整個環境換境變數考慮在內。從這個角度來看,Burmester倒相當適合追求Hi-End素質,卻又無閒暇時間投資在Hi-End器材擺設的發燒友。
961所採用的高音單體為著名的Jet設計。所謂Jet單體,乃是源於AR氣動發聲原理,將發聲振膜與音圈融而合一,並充分沈浸在均衡的磁場中。這與一般高音動圈單體切割磁場的原理不甚相同,顯而易見的是,由於Jet高音特別加強了磁場與電流在各種位移下的規律性,自然會擁有相當低的失真表現。
Burmester所追求的音質,並非鬆散且膨脹的低頻響應,相反的,我倒覺得該廠寧可犧牲一些虛假的低頻響應,來換取更為結實、加倍緊湊的中低音域。為了強調速度感與俐落的反應,961所採用的中低音單體不過五吋大小,幸得在適度箱體結構的配合下,長衝程單體即便在大音量的催促下,也末發生任何失真、甚至碰圈的問題,足見961動態之大,已超越我們對於一只五吋單體所有的想像。
在整個涵蓋音樂的頻段中,如果僅是中高或者中低頻上的完美,顯然並不足夠,這仍有待超低頻來支撐整個場面的規模感。超低頻所帶來的好處,絕對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低頻延伸而已,更重要的是,還會連帶地拉開整個音域,使得音樂不再緊躄眉頭,整體表現更為輕鬆活潑。
要促成各單體正確且有效率的分工動作,分音器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961的分音器大的嚇人,刻意以足可容納高電流的粗線繞製電感,大幅降低影響分頻點準確與效率甚巨的直流阻抗。分音器所採用的電容,多為塑料品種,同樣是為了低損失的考量。
961背後反射式的結構,加上針對交直流特性最佳化的分音器,非常明顯地突顯出Burmester著重效率、追求低失真的企圖。
蓄勢待發
Burmester有著德製器材一貫的凌厲、精準,對於音樂重播反應非常忠實,卻不至於冷酷。
961喇叭除了在整個音域上呈現相當緊致的音色外,音像的實體感更令人矚目。很多人抱怨H i-End音響上所描述的音像太過模糊,就算有,多半得閉眼傾聽才能略窺一二。此時請務必一聽Burmester,它的音像足以明確到如臨現場,舞者踩踏與定音鼓點都清晰可辨。如果以這套系統來播放錄音優異的小規模爵士樂,無論是Double Bass的撥弦或者薩克斯風吹奏的氣音,種種細節都足引人入勝。另外更嚇人的是,聆聽這些音像上的描繪,你未必得坐在「皇帝位」上,其實就可以把握到正確的音像比例與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至於大規模的管弦樂,儘管後級功率並不十分龐大(至少比起其他Hi-End廠的旗艦是如此)、單體尺寸也不大,但仍在十幾坪的試聽室中繃發出強大的聲響與力道,絲毫不顯懼色。此時的Burmester如同充分彈響的好琴,洋溢在每一個角落,沒有任何死角。
系統的音樂性是活潑自在的,並不似Burmester外觀的冷峻;細節分析力有高於Hi-End水平的表現,還不至於刺耳(但極度搶眼的特質卻無法掩飾)。至於音域的延伸更不成問題,低頻在雙只超低音的「對打」下,拉得夠深、夠廣,營造很不錯的音場規模感。
當然,我們不可能過份膨脹這樣一對喇叭的物理天限,但以不過及胸的高度來說,Burmester已超越大多人的想像。在足夠的低音與非常優異的高音的詮釋下,音樂的精純是可以想見的。此外,Jet高音在十幾KHz以上的微量響應突起,豐富了不少泛音層次,同時亦使得聽感更加跳躍,是相當討好之處。
後級助力區大
高效率與高承受功率,是數位音響時代的基本要求。傳統CD的動態範圍已近百分貝 ,而新近的Pioneer的96KHz/24bit更將音樂動態拉高到百分貝以上,如果沒有一對合乎上述兩大要件喇叭,勢必難以成事。我們理解,Burmester對於提升961的效率不遺餘力,但小單體的效率是無法強求的。此時便有待一對強大的後級,來充分驅使喇叭這般難以對待的抗性負載。
兩對並聯功率晶體輸出的956後級,是不折不扣的低輸出阻抗、高輸出電流機種。由於輸出阻抗夠低,除了確保後級的能量完全傳遞外,更將動圈單體的雜散振動壓抑到最低,使得低頻層次清晰分明、分毫畢現。高輸出電流的好處,讓956能在完整的頻譜範圍內提供全功率的輸出與穩定的響應,才能獲得堅定不移的音質。
Jet高音雖然纖細,同時以抵失真著稱,但卻也對器材的異動或變化相當敏感,如果不是956後級夠細緻(這是大功率後級的通病一有了低音卻失了高頻),實在很容易暴露短處。
在拆卸的過程中,我們得知939CD唱盤對於類比部分頗為注重,多級的濾 波與穩壓,絕對不下一部Hi-End前級,更絕非尋常唱盤或者DAC所能比擬。相較之下,Burmester935前級在「聲音」方面的設計就顯得簡潔許多,而將絕大多數的心力與成本擺在操控特性上(那些開關元件真是一把、一把的用,奢侈的很)。你是否與我有相同的聯想?沒錯,939CD與935前級是絕配!在交互整合後,恰可構成最好的阻抗匹配、最少的主動放大元件,當然也成就最低量的雜訊與失真。兩者密不可分,可以想見!
結論
其實與Burmester的認識很早,十年前就曾在友人家中見識到一套百萬級德製音響 (還是他們從國外帶回來的呢)。在那個時代,德國Hi-End音響並沒有太大的空間,也不廣為人知。 十年之後,Burmester憑藉良好的技術實力與優異的消費口碑,大有席捲國內Hi-End領域之勢。對許多人來說,Burmester毫無疑問地已是新一代Hi-End的代表,此時不嘗鮮、更待何時?
More News ...
961揚聲器使用特殊的氣動式Jet高音單體,可表現出絕佳的高頻延伸效果。
揚聲器備有雙線分音設計,由於喇叭端子距離夠遠,使用粗壯的喇叭線時相當的方便。
http://www.winkey-audio.com.tw/bu-news-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