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兰士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 3062|回复: 3
1#
  
马兰士传奇

作者:若青 (来自<家电大视野>)


马兰士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音响品牌,已有40多年的历史。接触过一段时间音响的朋友, 大多都会知道马兰士CD机的优良品质与独特魅力,其中MARANTZ 63系列是其最大众化的平价音源之一,从问世至今已经过63、63SE、63MKⅡ及63 MKⅡKI等多个版本的更新换代,它的拥有者在国内也不在少数。而有过更长一段发烧 经历的朋友,可能就会知道赫赫有名的马兰士胆机Mode 1 7+Mode1 9等等,它们是发烧友心中的艺术珍品,在音响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
马兰士在音响界久负盛名。沿革随世,经历几分复杂,回顾这个具有纯正音响设计血统的品牌发展轨迹,颇具传奇色彩。在下略表一二。 马兰士名垂青史 我们印象中的马兰士是一个日本音 响品牌,产品繁多,从功放到碟机、从胆机至石机都有涉猎,价位与档次也高低不一,其实它的老家在美国。而提到马兰士音响,有一个人是不应该忘记的,他就是苏尔·B·马兰士(Saul·B·Marantz)先生。马兰士先生是一位才华横 溢的音响设计师,可以算得上是音响发烧友的“祖师爷”,现在马兰士这个品牌几乎可称是“发烧友”的代名词也是与他密切相关的。
马兰士本人是一位工业设计师,曾在美国海军中从事电子方面的工作,也是一位业余音乐爱好者,并且是一个乐器演奏员,特别喜欢拉大提琴,当然具备了相当的音乐修养与造诣。当时的美国,高保真的音响器材极少,音响发烧友唯有靠 自己设计安装放大器和扬声器,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称的“土炮党”。那时晶体管尚未出现,设计所用的主要材料就是现在视为古董的电子管,俗称“胆”。他也热衷于此,所具深厚的电子学 的知识也使他游刃有余。最初只是设计供他自己使用的放大器,自己用当然就要追求音质的完美,所以特别精细,在后来与朋友之间摆擂台进行比试时,他的功放技压群雄,也就是所谓的全面胜出,也得到了朋友们的赞同,这与我们发烧 友的行为一样,看来玩音响都是相通的,于是马氏器材开始了在烧友圈中内部流通。 在朋友的鼓励和协助下,在音乐与音响上颇有积累的马先生勇敢下海,建立起一家放大器制造公司。
“机如其人”,马兰士本人的修养及经历和爱好在其设计的产品中得到反映,精美的外型设计、考究的布局、优异的音色。这些艺术 化的产品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欣赏与赞同。而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假如马兰士先生仅仅局限于本人及朋友间的玩赏,没有投入进一步的生产开发,世间将会少一个艺术佳品,多一份音响空白。 马先生设计的产品几乎全部为功率放大器,现在都成为了发烧友们心中的古董级艺术品,如果能收藏到马氏胆机,将是一件发烧幸事。而马兰士先生在晚年时,自己保留的一台胆机也被一个朋友多方游说而去,致使其如同失子般的伤感 。如不是心血之作,何以至此?马氏推出的胆机共十款,从Mode1 1至Mode1 10,基本情况如下: 1954年,马兰士推出其第一部作品:真空管式单声道控制放大器Audi o Con-sol ett e,即Model l,它的主要特色是设有RI AA均衡器和磁带监听电路,并有信源的选择与切换,音量控制和音调控制。这是当时最精细的音响器材 ,它以巧夺天工的制作与操作的灵活性打响了马兰士品牌的第一炮。 1956年推出Mode1 2真空管式单声道功率放大器,它采用了超线性放大电路。输出级采用6CA7推挽电路,输出 功率达40瓦,不久马兰士公司开始摆脱家庭作坊的局面,转移到纽约的一个1000平方尺的厂房,随后更发展为一家拥有5000平方尺面积的大工厂,员工增至60人,规模开始扩大起来。 1957年,马兰士推出一代名作Mode1 3电子分频器,它可作单声道二路分音用,并可选择12种频率。同年推出Type 4,作为Model l和Mode1 3之附件,用作电源部份。
1958年推出Mode1 5真空管式单声道功率放大器,基本电路和Mode1 2相同但已降低成本。 同年推出用于Model l的Mode1 6立体声适配器和真空管式立体声控制放大器Mode1 7,后者采用6枚ECC83/12Ax7,配备三段负回输型均衡器和负回输型步进音调控制。
1960年,马兰士推出Mode 1 9真空管式单声道功率放大器,它采用6CA7构成并联推挽电路,输出功率达70瓦,改为三极管接法时输出功率为35瓦。同年推出Mode1 8A真空管式立体声功率放大器,电源部份采用硅整流器,输出功率为3 0瓦+30瓦。Mode18B是在1961年对电源变压器进行改良后的产品,其输出功率提高到35瓦+35瓦。1963年推出半导体控制放大器Mode1 7T。 马兰士在开始创业后第一个10年推出的产品并不多,这是因为他本人特别重视产品的音质、音响的趣味性、操作方便性以及品牌的声誉,认为宁缺勿滥。例如其采用独立电源的电子分频器 分别在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设有挡分频点选择,选择范围从100Hz到7k Hz,并分别设有l 0分贝的电平控制,这对于现在的音调控制器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设计。该项设计不仅可以说是Hi-Fi音响放大器的福音,也可以说是音调 控制器的先祖。 双声道立体声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并很快开始大行其道。为了跟上潮流,马兰士也开始向大功率立体声系统进军。而马兰士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投入极高,因为他的追求点与普通产品十分不同,按发烧精神的程式,精益求精,是不 会特别注重市场的开拓,或者说是对商业运作并不在行,必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困难。此外,他们当时还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由电子管到晶体管的 技术过渡的问题,马兰士显然希望平稳的顺利过渡。 为了维护该公司当时在高保真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64年,苏尔·B·马兰士决定把公司卖给专门制造、进口和分销高保真音响器材的Superscope公司。其老板为泰辛斯基。这家公司也在制造自已的产品,但基本上以制造供出口的 OEM制品为主,所以未能树立音响器材厂的形象。但当它在继承马兰士品牌以后,虽然发展缓慢,总算发展成长为一家具有音响精神的公司。以后又得到另外的支持,重组易名为“日本马兰士”,重组后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品面 貌一新,很快得到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为马兰士扬名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马兰士本人在最初的几年里仍留在该公司工作,后来又转向其它有关高保真度开发的工作。当然马兰士品牌的名字并没能带走,这是一个音响业中常演的趣事,很多著名的大设计师也有同样的难堪,如MARK LEVI NSON(马克列文森 )创立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功放品牌,在自己离开重新开发新的产品时,竟不能再用自己的名字,只好重新给自己新产品命名。这也说明一个优秀音响名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客观存在的价值不菲,当然这金字招牌也不是广告或推 销得出来的,甚至也不是用钱买得来的。 10年修行,马兰士公司的名器在发烧友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形象,这也充分证明马兰士的成就。世界各地都有不少资深的音响发烧友家中一直摆放着近半世纪前的马兰士胆机,具我所知,国内也有一些朋友手中拥有此类宝贝。而且直到 今天,寻找这些古典器材的发烧友仍大有人在。音响的品质也是以时间来验证的,半世纪的岁月冲刷,不少品牌已随风而逝,马兰士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投身名门再创辉煌 飞利浦是电子业的巨人,它的家用电器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在中国也有很多的用户。其实它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的电子工业的跨国公司,势力强大,影响深远,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在所有的电气工业中都是地位显赫的,是名副其实的名门。 影音只是它的很小的一部分产业,甚至根本就拿不出更多的精力于此,因为影音相对于其它门类并不是一个十分的热点,从中也不可能获得超过其它行业的更大利益,但其在影音业界也具有十足领导地位,这是“比较骆驼与马”的故事 。它当然也会吸收一些相对较小的优秀品牌,对于马兰士,当然是早有意向了。1980年,泰辛斯基卖掉日本马兰士公司,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取得了马兰士除了北美洲之外的所有国际销售权。并拥有其工厂、市场、分销网。到了1991 年飞利浦又取得北美的全部控制权,从而也使马兰士这一名牌更响遍全世界。 马兰士至此得到了一个新的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已非昨日可比,它不仅继承了丰富的历史“遗产”,而且实力得到大大的加强,身份也是大大的提高。从以后的发展结果来看,马兰士的确因为与飞利浦的联姻,得到了更佳的发展机遇,受 益非浅。 马兰士是在CD问世时与飞利浦开始结合,以后竟有点像是飞利浦的音响事业部门。有了新的身份,在音响器材的制造方面当然可以踏上新的里程,在CD机的技术与市场上就是一炮打红的。实际上,这一个专业级设计和生产公司加上数 码音响和光碟技术发展的科技力量,当然是如虎添翼。马兰士本身就底子不俗,它与飞利浦结合在一起,与其说是马兰士可以从飞利浦吸取资本,毋宁说是飞利浦也可以从日本马兰士方面得到制造Hi-Fi音响器材的知识和经验。从表面 上看来,似乎是按照飞利浦方式办事,但事实上也是日本马兰士在推著飞利浦的音响事业向前走。飞利浦是规模庞大的电子行业的大集团,很难有十足精力策划和制造专门为音响发烧友服务的顶级音响器材。而飞利浦的研究所却掌握 大量最先进的电声科技资料和研究 成果。因此,两家公司的结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各得其所。不管怎样说,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马兰士很快就生产出第一部马兰士牌子的CD机63(1982年)。而该款CD机与现在我们使用的63外观大不相同,为上开盖式,在今天看来还是一 个造型十分漂亮精致的小精怪,而现在的63却只是工业化的一个产品罢了。 马兰士在八十年代推出过的其他重要音响产品,在国内曾经有过影响的还有M64合并式放大器、PM54合并式放大器、CD-34单体CD机等等。 近水楼台先得月 血统纯粹现CD 马兰士CD机是颇具实力的产品,在CD问世不久就推出了63型CD机,无疑是强大的支持者在背后的作用。而在对CD机的概念上,有人甚至认为马兰士就是飞利浦,其实马兰士与飞利浦肯定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必竟还是打着不同的商标。但 也让不少发烧友(甚至资深发烧友)迷惑的是,两者外观不同,型号不同,重量当然也不一样,但马兰士所用的机芯是飞利浦的,芯片也是飞利浦的,甚至连设计与布局都有几分神似。 其实并不奇怪,PHILIPS是CD唱机的始祖,马兰士是集团成员之一,自然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利用其技术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部CD唱机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也是马兰士在合并后得到的科技上的实惠。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先进的机种, 而后来几乎让人们将马兰士定义为CD机的代名词不能说不是飞利浦的强大后盾的功力。 飞利浦的DAC7是十分著名的解码芯片,是负责将读取到的数码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装置。在马兰士的CD机上不只是十分常见,而是机机必备的。 CD转盘也是飞利浦的首创,曾经是世界上最好的,目前也是最优秀、最稳定的转盘,同样应用于马兰士之上。如马兰士在不同的机种中,应用了飞利浦的CDM4、CDM4 PRO,CDM9、CDM12.X等等,马兰士CD机身上带有飞利浦的明显标志。 马兰士也连续不断地推出了脍炙人口的产品,品种不少,大多都是发烧友的心中优秀产品,如马兰士15、23、72、63、17、19、16等等型号。其中还有不少在机型后面加上了如SE、MKII、KI等不断的修正版,可见品种是相当不少的。 其中CD 23D是该公司在九十年代的顶级CD机,顶部入碟,正方形结构,有人将其叫作电饭煲,其实外观十分漂亮,而且由于经过精细调校,音质更出色,这也是我心仪的品牌之一。当然定价不低,约为一万五千港元,只限生产二百台。 1996年后,马兰士的主要新产品有CD 16SE和CD 23D CD机,而更高一级的CD机CD 16SE也是畅销机种。现在的16D成为了新的热门高档品,价位相对不高,但音质温柔细腻,是不错的音源。而63MKⅡ与67MKⅡ等则是其最广泛的机种。 在新的DVD大潮下,CD机将可能会在以后的一定时间内被取代,这是必然。不知马兰士这一主打产品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变化,而是否会在DVD上再展雄风就不得而知了。 90年代辉煌再现 90年代可以说是马兰士光芒四射的时期,产品的知名度大大增强,市场遍及全球,产品的多样性也是占据胆石两体,价位或档次也是高价、低价同在。在发烧友心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牢固。 这是马兰士公司从日本、欧洲等地区广泛地吸收了音响技术和产品制造的精华,不断地发展壮大的结果。所设计的产品连年获得一些著名音响刊物的大奖,当然在日本获奖的次数是最多的,而且每一年都有多种产品获得“BEST BUY ”的称号。 1991年,马兰士推出PM90合并式 放大器,配备四连音量控制,输出级可作甲类及甲乙类放大切换,后来此机被评为BEST BUY产品。92年又推出PM99SE,这是其上级机PM90的“特殊版’,主要特色是音量控制电位器仍安装在负反馈电路中以便改变整体的增益,有利于改 善低电平时的高讯噪感,但已改为电阻器旋转式,以 期进一步提高讯噪比。 而PM80则是其一款曾在国内颇具市场的产品,它是PM90的下位机种,当时曾被赞赏为名器,现在也是比较稀罕的物件了,价位也由原来的6000元变为了3000元,无法具备马氏胆机的升值能力。 如果说上面的还只是马兰士的普通型产品的话,以胆机出身的马兰士在95年底时,推出了一个超级产品,电子管单声道的功率放大器PROJECT T-1,这个放大器宽度约55c m,高度约40c m,深度,约50c m,重量为65公斤,立体声重播时 必须用上两部,在当时可是一个真正的巨无霸,而现在世上比它大十倍的都有,它在日本的零售价两部为500万日圆。为什么马兰士还要用胆管,这不是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吗?但听过就会知道:因为在以前从来没有过一部放大器的质量能 够像T-l那么强劲,那么纯真,那么美艳迷人。以音频放大器的放大元件来说,半导体虽然是现代的主流,但是真空管却有着半导体难于获得的丰富音质。只不过是由于难于大批量生产,除了音响器材之外,可以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少,真 空管的产量也相应地少了,因此优质的真空管较为难得,为了制作这个T-1,马兰士公司特别订购了以前不少著名放大器都曾经用过,而且声名显赫的300B及845真空管。经过了严格的挑选,符合标准才加以使用,从而解决了以上所述的 难题。除了真空管之外,变压器也是影响放大器性能的关键元件之一。为此,马兰士公司的人员跑遍了世界各地,最后决定向一家美国厂商特别订购了一批回来。这一点,也完全符合马兰士这个国际型厂商的特征,所用的变压器,除了 面板内侧藏有4个之外,另外还有6个用作电源输出以及三级放大线路之间 的连接,可以说是达到奢华的地步了。其主要特色是各级采用变压器偶合,末级作A类推挽,不加负回输。推动级采用通常被用作输出管的300B,末级采用845,整流管更破天荒地使用充汞二极管,直热式二极管的灯丝一律由直流恒流源 供电。另一方面,为了取得这种效果,就无可避免地要采用高压的电源。为此,T-1内装有多重控制线路,以确保工作状态的稳定和安全。这些线路同时也起到了减轻真空管的负担,延长真空管寿命的作用。只有像马兰士这样的大企业 ,才能够在细节上设想得如此周到,产品的可靠性当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达到这么一种无可匹敌的品质水准,完成这一个无可挑剔的T-1,马兰士足足花了6年的时间。能制成这么一个放大器,这本身也就是一项创举。因而日本著名的音响杂志STEREO SOUND,在举行最有权威性的COM-PONENTS OF TH E YEAR’95-’96年评选时,T-1也被评为获奖产品,并受到超级玩家的关注。 同年又推出了一部小型合并式晶体管放大器PM16,它采用甲乙类放大方式,备有MC/MM唱头输入级,其功率放大部份,输出功率90瓦+90瓦(8欧),该机体积不大,外观漂亮,价位不高,后来也成为畅销机种。 重现马兰士经典 圆烧友一生梦想 由前所述,读者可能看得出来,老马与小马是不同的,历史并不等于现今。相信老一辈的音响爱好者都会知道,苏尔·B·马兰士先生于60年代推出的著名制作是他的黄金时代产物。可惜的是天才的苏尔·B·马兰士只完成了Model 1 0B,便离开了马兰土公司。但它们长久留在发烧友心中,让不少音响爱好者视之为至宝,念念不忘,重复修理、翻新以前的老机器,每天将其伴随在自己的身边。长久已来,有很多发烧友及原用户提出复制的要求,致使马兰士不能对他们 的需要视若无睹,于是在1996年再度推出这些古典名器的精密复制品,这种现象在其他音响厂家是很罕见的。 1996年初,马兰士公布了重新推出的三个真空管放大器,分别是前置放大Mode1 7、功率放大Mode1 8B和Mode1  9这三个机种。这些产品,如果只是复制电路图和外观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马兰士公司的复制要求却是必须和原来一模一样,这就不容易了。于是在美国的马兰士分公司负责找到了以前的零件制造商,包括变压器开关在内,所有的零 件都和以前所用的一般无异。其结果是:所不同的部份就是比当时要求更高、更严的安全标准下所设计成的电源线路以及各种开关类,任何粗大的扬声器线都能牢牢地加以固定的扬声器接线端等。而所重播出来的音质,当然也都是完 全和当时毫无两样。这些复制的艺术性的产品,刚一推向市场,马上就受到了热心的音响爱好者的狂热支持。 当然,马兰士公司连续地推出了几个受人瞩目的电子管放大器,并不等于说马兰士公司已经转变为生产电子管放大器的厂商。因为电子管和晶体管,本来就各有各的优点,孰优孰劣,根本就不能一概而论,Project T-1这个开拓了新的 发展空间的放大器,选择了电子管来作为原材料,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已。至于复制品系列,在经过了约半个世纪的岁月之后,今天又能够再次面世,却是肯定了自己的存在意义。无论是其中的哪一个产品,都表现出了马兰士作 为音响专业厂商,那种竭尽所能,力求能够满足高级音响爱好者愿望的满腔热诚。 旗舰出世一展雄风 如果说以上功放产品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那么表现出马兰士公司的旺盛挑战精神和其高度技术能力,而又是真正的旗舰级型号,则有于1994年11月推出的控制放大器SC.5和功率放大器SM.5等。这两个型号双双成了COMPONENTS  OF THE YEAR’94的获奖产品。我曾在一次展示会上对其观赏试听良久:它是真正的Hi-end高科技产品。 前级SC.5机身分成了两块,相信很多人只望一眼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中间装有仪表的部份是电源b b-5。电源是功放的关键,容易混入噪音,这一向都被认为是放大器制作上的头痛问题,所以有一些放大器干脆将电源装在另外一个 机壳之内。马兰士的这个bb-5却是更进一步地内置充电电池,利用交流电源来充电,工作时利用电池来驱动,从 而达到了杜绝由电源混入噪音的问题。此外,它还将电压放大部份的体积缩小,装入了一个称为NEW HDAM,采取了完善屏蔽措施的组合线路之内。而对于影响音质最大的音量控制器也采用了高精度、音质劣化程度极低的制品等,每一 个细小部位都考究无比,保证达到最高音质的要求。 后极SM.5因为要满足100 W+100 W(8欧姆)功率输出的供电量,所以只在缓冲放大器部份到初级放大部份采用电池驱动。就是这样做,效果也比全用交流电源来驱动明显地要优越得多。具体地说,原本强劲有力而爽朗的音质,因为采 用了电池驱动而变得更为晶莹,音场更为通透,SM.5的输出功率是100 W+100W,相对于其体积,似乎是显得有点保守。但是因为设计上要求对于近期常见的低效率扬声器,也必需具有充沛的驱动能力,所以即使难于驱动的扬声器也能收 放自如。该机采用BTL连接时,还可以变为400 W(8欧姆时)的单声道放大器,使用两部来进行立体声重播时,声音的气势更为强大、更加富有实体感,也更能满足达到高温发烧程度的音响爱好者的要求。 马兰士公司还有不少高档功放产品也是品质优秀的重料之作,如PM15、PM16等,相对价格低一些,但也获得了无数的好评。马兰士就是凭着这么一种无比执着的态度,以及从旗舰级型号的制作中所取得的诀窍,又制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优 质分体式放大器以及合并式放大器的系列产品。我们希望马兰士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音响产品。 少不了的家庭影院 马兰士先生如果活到现在,我想是设计不出家庭影院产品的,因为他是在追求真实与完美。但日本的家电厂家几乎没有不出品家庭影院的,日本马兰士公司推出AV器材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马兰士除了在纯音响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之外,在AV器材方面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无比的热诚。1997年,推出了家庭影院音响系统,包括有AV600 THX影音控制前级放大器、DP870 5.1声道杜比数码解码器及MA500 THX单声道功 率放大器。而另一套THX 5.1杜比数码组合SR96+ DP870分体式影音扩音机组合则为普及型影音产品。除此以外,马兰士更推出一系列合并式影音扩音机,品种也多得与其它日本企业一样,怕是连经销商也有点搞不清楚了。 比如集放大器、FM/AM调谐器、环绕声信息处理器和音频转换器于一身的AV接收器,马兰士也曾经推出过多个实力机种,并且全都装有杜比定向逻辑的解码器,在家庭内享受电影院般的音响效果。 在现在的各个机种中,大多都带有杜比定向逻辑、AC-3及DTS等功能。都内置了可供驱动五声道扬声器的功率放大器,只需要LD或DVD机信号,再与扬声器相连,就可以享受到犹如 电影院一般的音响效果了,它们是高技术的产物,在重播时我们就会从中听到丰富的信息,这里面,最新的机种型号是繁多的,不再累述。它们在家庭内重播杜比定向逻辑或AC-3及DTS信号时,可以获得很不错的电影院音响效果。在欣赏 电影时,会感觉到视听用的房间突然变得更为宽阔,声音也变得更为自然,如在森林场面时,从360度四面八方都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空战时又会听到火箭由前方飞向后方的声音。而听音乐时如同置身于演奏会场内般的演奏厅效果。 这就是家庭影院的魅力。 马兰士这一名牌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音响之林中的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大树。从苏尔·B·马兰士起 就树立了很好的形象,又落入泰辛斯基手中,诞生了“日本马兰士”,现在的日本马兰士上嫁飞利浦的豪门,得天时地利,已取得了无数的佳绩。可以相信马兰士一定与飞利浦共同发展,创造更大的辉煌。 (本文的参考资料:美国STEREOPHILE《发烧天书》,香港《影音极品》、《现代音响》、《发烧音响》、《音响技术》、《HI-FI音响》等杂志,《国际影音名牌》,日本STEREO《立体声》杂志、《HI VI》杂志,台湾《音响论坛》《 唱片音响指南》等,在此特致谢意) ......



回到首页
分享 转发
TOP
2#

很经典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