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動還是被動? 談前級擴大機的設計形式 江俊德 [复制链接]

查看: 3689|回复: 9
1#
主動還是被動?

談前級擴大機的設計形式 江俊德

前言:
一樣的材料在不同的廚師手裡,自然有不同的烹飪方式,現在我給一籃雞蛋,十個廚師煮出來的雞蛋,自然是不同的作法與味道。而現在出的題目更大,十位電子廚師可以使用任何找得到電子材料,任意搭配設計與作法,條件是做一部前級,您想想看這會有幾種結果?

上一期編輯部製作了「數類轉換器」專輯,針對目前市面上種種品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設計方式,有人使用現成的IC,也有人想辦法自己寫晶片程式,當然也有人不嫌麻煩硬把真空管塞入機箱之中。方法各家不一,條件只有一個:把數位轉成類比!

前級的構造

就前級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而言,其實並不複雜。前級只需要負責切換訊源、處理訊號以及控制音量即可。它是進入後級之間的最後一道處理程序,在音響系統當中,它的位置介於訊源器材與後級擴大機之間,因此前級擴大機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很明白,它負責訊號整理與調整的功能。

依照不同的用途,前級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 由於最簡單的前級只需要具備訊源輸入選擇以及控制音量,因此以一個訊源切換開關以及音量電位器,加上一個機箱及輸出入端子,就可以構成一部前級了。最複雜的前級,可以集各種功能於一身,從訊源輸入開始,設計師可以針對每一個輸入設計一個緩衝電路,用來隔絕前級與訊源之間的緩衝介面,訊號經過切換開關之後,則以最複雜、最嚴謹的心態,架構一個龐大的電路架構,其中包含緩衝、等化、調整等等步驟,最後再經過一級緩衝電路,將組抗降低之後輸出到端子。當然,有心者可以使用簡單的IC,也可以使用大量電晶體架構電路,如果對於真空管有興趣,當然可以在機箱內塞入滿滿的真空管,外加上電池供電等等額外的設計,只要具備前級的功能,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撇除簡單至極的被動式前級以及誇張複雜的全功能型前級不談,我們將焦點集中於一部標準的前級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架構。

前級也有人稱為「前置放大器」,由於設定的放大倍率為十倍,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十倍放大器」,在此則通稱為「前級擴大機」,簡稱「前級」。輸入端子是任何器材皆必備的,前級僅使用訊號線輸出入,目前市面上的前級除了Mark Levinson早期的機型使用Lemo頭之外,其餘不是單端的RCA端子就是平衡的XLR端子。XLR端子也有人稱為Canon頭,這種三孔插頭與數類轉換器使用的平衡頭完全相同,不過在名稱上請特別留意。XLR、平衡頭、Canon頭指的是插頭本身,而「AES/EBU」指的是數位傳輸的格式,因此不要在前級上見到了XLR頭,就說是「我的前級具有AES/EBU插頭」,那可會把人嚇壞的。

部份歐洲器材也會使用特製的輸出入端子,Linn、Naim都曾經使用過多孔DIN插頭,這種插頭與平衡頭一樣,具有負端先接地的功能,因此在未關機的情形下可以直接拔除訊號線而不會發出雜音,使用單端RCA頭的用家絕不可冒然一試。

訊號藉由輸出入端子進入前級之後,利用電路板或隔離訊號線,將訊號引導至切換開關,切換開關負責切換輸入的訊源,透過數個切換開關的搭配使用,也可以控制錄音輸出的訊源種類,方便您一邊聽音樂,同時錄製另一訊源的音樂。訊號經過切換開關之後,再進入左右聲道平衡控制電位器,音響使用的平衡電位器為特製的MN型,此種電位器設計特殊,向左邊旋轉時,左聲道的音量維持不變,但右聲道則隨著角度逐漸衰減,旋鈕轉至最左邊時,右聲道恰巧沒聲音;同理,向右邊旋轉時,左聲道逐漸降低音量,藉此達到控制左右聲道音量的目的。正常的使用之下,並不需要調整左右平衡,因此部份前級逐漸省略這項設計,或者將左右平衡電位器隱藏於機箱角落,反正它不常用到。

經過平衡電位器之後,訊號接著進入音量電位器。音量電位器也使用專用的A型電位器,這種電位器依照指數特性製造,使旋鈕旋轉的角度,可以隨著耳朵的感受而線性增加。正常使用的音量電位器應該轉至那個角度才屬正常?這沒有一定的答案,要看整體器材搭配的總增益而定。喇叭效率高、後級增益大者,前級所需負擔的放大倍率就得降低,音量開一些些就很大聲了;反之,單增益前級由於放大倍率僅有一倍,因此往往把音量開到底,仍然還有不夠大聲的缺憾。正常而言,旋鈕位置由九點鐘方向至十二點鐘方向之間皆正常,轉動時也最順手。

訊號經過音量電位器之後,便直接進入放大電路。放大電路有繁有簡,設計形式不一,因此這部份請見下面說明。放大電路輸出之後,有的前級會設計Mute繼電器,藉此控制前級訊號的輸出與否,經過Mute開關之後則直接連至輸出端子。

因此簡單的講,前級的架構就是:輸入→訊號切換→左右平衡→音量控制→放大電路→靜音開關→輸出。

前級的功能可簡可繁,只要具備上述功能,就有資格稱為前級。此為前級工作方塊圖。

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主動」的意義在於電路中使用主動元件,香港書籍稱之為「有源」,主動式前級便是有源前級,是必須插電才能工作的前級。有前級不需要插電的嗎?有的,這就是被動式前級。

以前級的定義而言,只要這部機器具有訊源切換以及控制音量的功能,不論繁簡就有稱為前級的資格。

從電路架構上分析,被動式前級其實就是省略了「放大電路」這一個過程,訊號輸入之後,經過訊號切換開關,進入平衡控制(或者將此功能省略),再使用一個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最後直接輸出。就控制音量的角度而言,它僅能衰減而無法放大,就阻抗匹配的功能來說,它也無法扮演緩衝的角色,因此被動式前級是最經濟也最直接的前級。

First Sound是最有名的被動式前級之一,內部僅由切換開關與音量控制器組成,由於沒有任何主動元件,因此S/N比相當高。

主動與被動之間各有哪些優缺點呢?主動式前級具備放大電路,可以將輸入的訊號放大後輸出,因此增益絕對充足有餘;被動式前級除非使用被動式昇壓器提昇輸出電壓,否則是永遠不可能的任務。就緩衝與阻抗匹配的角度來看,主動式前級由於具有主動元件進行訊號放大,因此可以將阻抗特性較高的訊源,轉換為較低阻抗的訊號輸出,易於驅動後方的後級線路。這也是被動式前級所望塵莫及的要求。被動式前級充其量只能衰減,即使在音量全開的情況下等於訊源直入後級,其中並沒有任何緩衝的作用。即使如剛剛所言使用昇壓器將電壓放大,放大之後的結果也必須遵照質、能不變的物理原理,而增加了輸出阻抗。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一部被動式前級願意使用昇壓器進行電壓放大,頂多使用一顆音量電位器控制音量罷了。

既然被動式前級缺點這麼多,為何還有存在的必要呢?因為被動式前級沒有放大電路,其訊號通路直接,可以將訊源器材的訊號以最簡短的路徑直接輸出給後級,因此這變成了被動式前級的最大優勢。由於不使用主動元件,因此沒有任何的失真、音染、雜訊、相位飄移等問題,也由於使用機械開關,因此被動式前級也沒有增益頻寬積的限制,正常設計的被動式前級可以傳輸數MHz的訊號,尤其是雜訊以及S/N比規格兩項,幾乎沒有任何主動式前級得以匹敵。各有優缺點吧!只要該前級適用於您的系統,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真空管前級

依照電子材料發展的歷史來看,最早發明的電子元件是真空管,隔了數十年之後半導體發明,半導體之中先以鍺晶體問市,之後才是矽元件的天下,等到製造矽晶圓的技術成熟,才有積體電路(IC)的出現。因此前級使用主動元件的過程,也是遵循著半導體元件發展的歷程而進步的。最早的前級擴大機當然以全真空管設計,從電源部份開始,變壓器輸出交流電壓後,便以二極管進行管整流以及管穩壓的動作,真空管的整流特性與穩壓特性並不理想,因此早期的真空管前級聲音普遍也不理想,哼聲中夾帶著嘶聲噪音,S/N比不高頻寬也不夠,不過對於當時而言,這已經是不錯的產品了!

電子元件不斷進步,擴大機的電路水準也逐步提昇,半導體發明之後,便以半導體取代部份真空管,效率不彰功能不佳的管整流與管穩壓逐漸被半導體元件所取代,體積小、動作穩定的半導體,製造出了穩定的電源,前級擴大機的性能也提昇不少,背景噪音大幅度降低,S/N比馬上提高不少,哼聲消失了,聆聽音樂開始進入更高級的享受。

至目前為止,大部份的真空管擴大機仍然以半導體穩壓為主,其實對於聲音而言,真空管確實是無可取代的好元件,它的體積雖大,但卻有其獨特且無法取代的音色,溫暖、醇厚,都是管機常見的特色。堅持使用真空管放大的Audio Research以及Sonic Frontiers,兩家的前級幾乎全為真空管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設計師仍然偏好使用半導體進行整流與穩壓的工作。其實,真空管的電路架構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經發展完成,差動、串疊、推挽、倒相,無一不在早期的真空管前級中出現,使用相同的元件要達到相同的目標,方法不外乎是那幾樣,因此對於現代的真空管設計者而言,電路的創新反而不再是追求的目標,為真空管線路提供一個穩定、乾淨的電源,搭配品質優秀的被動材料,便能讓真空管好好的工作。最後,再藉由零件的搭配,進行調整聲音的工作。

也許您會說,有的真空管前級線路很複雜,有的僅使用一支真空管,這其中有什麼差別?難道管子越得越多聲音就一定越好嗎?

這答案當然不一定,目前前級當中真空管使用最多的可能是Sonic Frontiers Line 3,它是Sonic Frontiers最高級的前級,一口氣用了12支真空管;而也有不少真空管前級僅使用一支雙三極管進行放大,如Audio Research LS-2。前級使用數量的多寡當然不能表示聲音一定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必須以更嚴謹的態度進行規畫與設計,否則真空管的音染、失真等問題,還沒開聲就已經難以收拾了。設計者進行高級器材的規畫時,必然考慮到線路架構與其價格的等級分佈,即使以相同的理念設計出不同等級的產品,價位高的聲音必然要勝過旗下機種,不然也應該擁有更雄偉的造型。不論如何,真空管使用多寡與聲音沒有絕對的關係,設計者不過將器材設計得更完整嚴謹,以贏取消費者的信賴罷了。

真空管前級的巔峰之作,多年前Audio Research的SP-11以及最近熱門的Sonic Frontiers Line3。Sonic Frontiers喜歡使用精密的半導體穩壓,配合真空管放大,聲音兼具晶體機的透明度與管機的厚度。圖為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級。

混血真空管前級

混血前級曾經流行過一陣子,最早Luxman推出了以真空管及電晶體電路的Hybrid線路。混血前級的發展,主要目的在於截長補短,將半導體以及真空管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號召設計。

當半導體元件成熟的運用於音響電路中時,真空管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沒有人對於體積龐大的真空管提起興趣,音響器材不斷標榜著全半導體、全電晶體的設計。但早期的半導體在製造以及線路的構成上,很難避免的會讓聲音變硬、變冷、甚至於變吵。於是開始有音響迷回頭重新尋找管味,原來,音響迷需要的不僅僅是優異的特性,更重要的是重播聲音的音樂性。

真空管比較有音樂性嗎?這當然無法論定,但對於當時而言確是不爭的事實。Luxman率先把真空管擺入電晶體線路當中,讓真空管負責一級的放大,藉由真空管的獨特音色,「感化」電晶體的聲音。Audio Research在推出了半導體前級不獲好評之後,也重新回頭檢討真空管受歡迎的原因。聲音,其實才是音響迷注重的焦點;技術,不過是附屬的噱頭罷了。

Audio Research想到,FET與真空管同屬於高輸入阻抗元件,但FET卻擁有真空管難以企及的頻寬,但早期的FET聲音偏冷,而真空管卻洋溢著溫暖的氣息,何不將兩者的長處融合,於是Audio Research使用FET輸入,在輸出段加入一支6922真空管,這就是膾炙人口的LS-2膽石混血前級。

LS-2的成功推出,確實為混血前級設計開出一條成功的道路,目前市面上仍有許多混血前級,它們同時擁有高頻寬的特性,S/N比與晶體機無異,用家還能自行換管調聲,反正只要聲音好,殊途也同歸。

Audio Research喜歡使用半導體與真空管的混血設計,打開內部之後可以發現真空管與電晶體、IC供列於電路板上。

電晶體前級

電晶體前級當然不限於場效應電晶體(FET)或雙極性電晶體(BJT),電晶體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的規格而來的,因此當電晶體製造技術逐漸成熟時,音響的用料也朝向全電晶體的方向發展。電晶體與真空管的線路架構雖然類似,但卻大不相同。電晶體體積小,可以在有限空間的電路板中大量使用,因此可以將線路設計得更嚴謹、更精密,不同的電晶體擁有不同的特性,適度的搭配便可以創造極佳的效果。

電晶體線路的發展仍然來自於真空管架構,差動是最長使用的放大方式,單差動、雙差動、電流源、達靈頓、串疊等等電路技巧,可以依照設計者的喜好像拼圖一般逐步建構,最簡單的電晶體放大電路為單端放大,以一顆或以兩顆電晶體直接放大;也可以利用複雜的架構,慎密且嚴謹的蓋出高塔。Mark Levinson、Cello以及Krell、Thershold等公司,是最喜好使用大量電晶體製造器材的公司。他們使用電晶體有幾個特色:一、數量其多無比,可以使用兩顆的絕對不會以一顆解決。二、偏好雙極性電晶體,雖然在特性上FET擁有較佳的性能,但也許是習慣加上喜好,一部前級從頭到尾幾乎全是雙極性電晶體。三、對於電源供應相當講究,以電晶體為主的穩壓線路,其實就可以達到相當優秀的性能,使用低雜音零件所製造出來的直流電源,雜音特性足以與電池相比。但完美之外還要更完美,Mark Levinson、Cello等設計師,嗜好以多層次穩壓,電源從變壓器輸出之後,以二極體整流,再以電容進行穩壓,好戲從這裡才開始,利用精密的電晶體穩壓電路,穩壓之後再穩壓,一連兩三次的串聯穩壓,讓電源漣波完全沒有發生的機會。

近代這幾家嗜好以電晶體設計前級擴大機的廠家,也開始嘗試加入FET以及IC的設計,電路架構依舊複雜無比,但聲音卻擁有極高度的透明感與解析度,細節多到嚇人的地步,卻不見古早電晶體生澀的表情。可見,空憑電路架構與材料種類,並無法推斷其聲音的絕對表現,過去總有人說:FET的聲音較清亮,MOSFET的聲音具有真空管味,電晶體生澀沒彈性,現在這些說法已經完全不正確了。

Mark Levinson、Krell以及Cello等廠商,酷愛使用大量電晶體堆砌線路,打開機箱一看,盡是滿滿的電阻與電晶體,圖為Cello調色盤前級,見到這些電晶體還夠嚇人的。

IC前級

有人說6DJ8是為音響而設計的真空管,那麼NE5534應該就是第一顆專為音響而設計的IC。1981年對IC設計而言,尚不到發達的年代,Philips的子公司推出了NE5534 IC,宣稱特別為音響用途而設計,特點是採用雙極性晶體差動輸入,低阻抗輸出,適合在前級線路中使用。NE5534是一顆運算放大器,它將放大器線路濃縮於一顆八支腳的IC內,只要附加幾顆電阻以及防止震盪的電容,就可以構成前級放大器中所需要的放大電路。消息一出確實轟動業界,原本要使用不算少量零件構成的放大電路,竟然可以使用一顆IC取代,不禁讓設計師看了傻眼。不過當時大家普遍不相信IC的聲音,總認為它的特性其差,聲音不理想,因此並沒有人願意真正拿OP來做前級的主要放大元件,除了mbl 6010之外。

早期的OP特性確實相當不理想,它的迴轉率低,雜音特性不佳,還得依照不同的電路給予不同程度的補償修正。但現代的IC性能可不能同日語,現代專為音響而設計的OP,具有如FET及真空管高輸入阻抗的優點(具有數M歐姆的輸入阻抗,其實比FET還高),同時也有BJT低輸出阻抗的優點(可以降至數十歐姆,也比小信號電晶體還低),它的迴轉率高達數千V/μs,輸出中點電壓低不可測。不必加裝交連電容也可以直入後級,它的頻寬更是驚人,直接拿來放大射頻訊號也沒問題,價格低廉特性超強,早已經成為音響設計必備的放大元件。

雖然現代的OP特性極佳,但體積卻依舊小巧,設計師認為如果一部前級內僅以幾顆OP構成,賣得了大錢嗎?因此IC前級的發展不在於聲音,而是有沒有辦法賣高價錢。這世界上肯定沒有任何前級比mbl 6010更幸運的了,一部前級僅使用十來顆NE5534 OP,身價卻高達六十餘萬元,德國人確實有一套。

mbl 6010與McIntosh C100皆以NE 5534做為主要放大元件,所不同的是,mbl 6010的線路相當簡潔,而McIntosh C100則使用大量OP蓋成一部兩層樓的作品。

數位前級

這是前級發展的新趨勢,但礙於技術的研發並不容易,因此能夠設計數位前級的廠家並不多。數位前級意味著控制與放大皆採用數位的方式進行,以前級的功能來說的確不必如此麻煩複雜,但嘗新總是發展的原動力。數位前級如何工作?類比訊號輸入前級之後,利用內部的A/D轉換,將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訊號,再依據音量控制器的大小數據,以DSP進行運算,再以數類轉換器的技術將計算之後的數位資料轉成類比訊號,再輸出至後級擴大機。如此兜一圈是不是很浪費力氣?但Accuphase認為,他們推出DC-300的用意在於宣告,類比前級他們擁有高完成度的C-290V,為了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推出複雜處理程序的數位前級正是邁入下一個挑戰的開始。

就兩聲道的世界而言,數位前級的確多此一舉,但Accuphase其實已經見到了未來。多聲道的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多聲道等於環繞系統,從訊源的解讀開始,就必須仰賴高度計算的數位技術,現今每一部環繞處理器必須使用數位化設計,利用數位技術解出每個聲道的訊號之後,再利用類比的方式進行放大。何不嘗試直接以全數位化處理,將解碼後的聲音資料直接轉換為輸出,而省略了前級放大的部份?如此即可達到更直接的效果,對於音質的提昇應該有實質的幫助。

其實數位前級的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這些數位前級存在於數類轉換器之中。Vimak DS-2000應該是第一部融合數位前級的數類轉換器,我們暫且不談論這部數類轉換器的種種設計,光就內部附屬的數位前級進行解說。Vimak DS-2000的數位前級是這樣的:在DS-2000內部擁有一個高位元的DSP運算器,將CD資料以128倍超取樣之後,再依據面板上的數位音量控制器,直接改寫數位資料,進而決定DAC晶片的輸出。換句話說,DS-2000的訊號輸出正是DAC晶片的直接輸出,而非經過音量電位器的衰減,它提供了最簡潔路徑的設計,也提供了最直接的音質。當然,Vimak的設計者來頭可不小,這些數位技術對他來說並不困難,音響世界缺乏了Vimak,讓很多數位廠家鬆了不少口氣!

最出名的數位前級是Accuphase DC-300。

單增益前級

一開頭提到,主動式擴大機內部具有放大電路,一般的增益為0至十倍,而被動式前級使用音量電位器衰減,其最大輸出即等於輸入。也有一種主動式前級,其放大倍率與被動式前級一樣,這就是單增益前級。

單增益前級的目的在於:將前級想像成一個緩衝器(Buffer),在英文意義裡,Buffer具有隔離、緩衝的作用,亦即不改變訊源器材的信號強度,但以高輸入阻抗接收,以低阻抗輸出的觀念將訊號送出,因此單增益前級便具有阻抗轉換的功能。市面上的單增益前級並不多,最主要原因在於增益往往不足,音量開至最大依舊意猶未盡,國產廠商交直流工作室推出的Encore前級,正是單增益前級的具體代表。這部前級使用孿生場效應電晶體做輸入,以ZTX雙極性電晶體做輸出,具有高輸入阻抗、低輸出阻抗的特性,由於零件極少,因此S/N比奇高,將音量開至最大,耳朵貼近高音單體聽不到任何嘶聲,音色通透無染,細節呈現自然,是一部價格極其便宜音質極其優異的單增益前級。

回127期目錄
分享 转发
TOP
2#

--------------------------------------------------------------------------------


从单声道到环绕多声道
前级回顾与展望 江俊德
对于音响器材而言,前级是必需品吗?我想各方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没有了前级,声音会变得软弱无力;同时也有人会说,多了前级就等于多了渲染,最好赶快拔除以绝后患。 就声音回放的目的而言,前级并非绝对必要,只要整体放大电路的增益足够使用,就可以以讯源直接进入后级的方式,将前级移除系统。但为了连接多组讯源,还必须在讯源与后级之间增加一部控制音量以及切换讯源的开关箱,因此话说回来,前级似乎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只不过重点在于需不需要一部主动式前级罢了。音响最早当然没有前级的概念,犹如刚刚所言,只要系统整体的增益足够使用,而且具有讯源切换以及控制音量的开关,一套音响系统有没有前级根本不重要。但从生意以及器材搭配的角度来看,前级却是必备的产品,没有了前级,将少了一项生意;没有了前级,如何搭配不同的后级?因此就整体设计而言,前级最终仍然是必备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最早的音响不必插电,使用机械振动发声的留声机,就是当时走红的音响。单声道时代的前级音响的起源是由留声机而来的,留声机使用机械方式震动发声。最早的留声机由爱迪生所发明,并且以爱迪生为品牌推出蜡筒留声机。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插电的扩大机,因此所谓的唱盘、前级、后级以及喇叭等等根本还没有发明。在这个时代有的,只是现场音乐以及藉由号角扩散所发出的蜡筒音乐而已。音响器材的发展应该从无线电的发明开始说起,许多上了年纪的音响老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音响业务的。英国的Quad、美国的McIntosh、Dynaco、日本的Luxman等等,都是接触无线电之后转而对音响发生兴趣的。在无线电发明的同时,磁带录音已经被成功的发展,音响系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有钱人家自然会准备一套简单的音响器材在家中欣赏。单声道音响怎么听?其实很简单,喇叭摆正中央,直接听!这是1957年Quad音响的宣传照片。当时音响系统的发展,就已经具有综合扩大机以及前后级分体式扩大机的雏形。McIntosh推出的C8,以简单的真空管线路搭配讯源开关以及音量旋钮,就成为当时最风光的前级。Dynaco也不落人后,当时对于音响器材的造型还无法达到精美的要求,以一个简单的金属底盘加上木箱之后就是最基本的机箱。这种机箱其实对于DIY而言,是非常便利组装与维修的设计。金属制造的底盘,具有导电的效果,将底盘设定为器材的地电位,所有的线路就依照底盘的电压为准,同时达到接地以及屏避的效果。这样的设计由于兼具实际与理论,因此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器材的机箱皆设定为地电位,用手触摸金属机箱是不会触电的。早期的扩大机全为真空管电路,加上当时印刷电路板尚未发明,因此所有电路必须以手工搭棚方式制作,在金属底盘上钻孔,藉此锁上真空管座,而真空管座底部的接线恰巧于底盘背面,因此所有的电子零件便在底盘背面进行搭棚,而底盘之上仅露出真空管以及其它体型较大的组件,说是恰巧也说是便利。这样的设计一直沿用到现在,真空管必须散热,也必须更换,半露式的机箱最方便真空管使用,目前绝大部份的真空管机都采用这样的机箱设计方式。早期的音响及录音皆为单声道,当时的音响当然不会自作主张做成两声道使用,单声道音响?听起来很奇怪,但当时的音响确实如此。单声道的讯源加上单声道的前级,再来一部单声道后级,以及一支会发出声音的喇叭,是真正的单声道设计。早期的扩大机皆为搭棚制作,倒不是为了效果如何如何,而是当时印刷电路板尚未发明,以金属机箱做为共同接地点。单声道转立体声单声道如何听音乐?哦,请别用现在的眼光想象以前的生活,就如同最阳春的手提收音机来说好了,收音机就只有一个喇叭,要如何摆位呢?要如何听出音场呢?其实这些都是多虑的,对于当时人们的要求而言,音响只要有声音就很满足了,一支喇叭当然不会有立体声,一支喇叭也不必刻意摆在正中间聆听,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喇叭随便摆,能发出声音就行了!因为这样已经是天大的享受了!第一张立体录音正式发明,这项消息震撼着唱片界与音响界,对于唱片界而言这是全新的尝试,所有的录音观念必须重新建立,麦克风不在只是摆在舞台中央正对着演奏者,也不是想象中的左一支、右一支,录下来的音乐听起来要有音场的感觉,如何办到呢?对于早期的录音师而言,这不仅仅是全新的尝试,也是突破的开始。对于音响制造商而言,他们必须想办法在同一个机箱内制造两声道的扩大机,以迎接立体声时代的来临。对于原来使用单声道音响的人,这时似乎遇到了抉择,这就好比现在的音响迷一般,辛苦建立了两声道系统,如今家庭剧院系统盛行,该如何从两声道和平转移成5.1声道?甚至于更完善的7.1声道?当时的设计者很天真,但也很实际,他们怂恿消费者:「再买一声道就行了!」没错,当时的音响从单声道进阶到两声道系统,最快速直接的方法就是:再买一套一模一样的一声道就行了!看倌们若有机会逛逛古董器材店,都可以发现最早期的音响器材皆为单声道设计,单声道的前级加上单声道的后级,若要组成一套系统则需要四部扩大机(两部前级两部后级)。McIntosh从单声道时代启蒙,在两声道开始流行的时候,其产品也做出了因应的设计。原本单声道设计的C8变成C8S,C8S仍然是一部单声道扩大机,只不过与另一部C8连接时,可以一起连动控制,这就是最速成的立体声前级扩大机。后级可以再买一部,喇叭也可以多买一支,但前级怎么办,真的多买一部吗?没错,要获得真正的立体声就必须有两个独立的声道,否则听起来仍然是Mono的。McIntosh与Dynaco的作法相当类似,他们建议用家再买一部相同的前级,以Mono-Mono方式使用,两部单声道前级上下叠在一起使用,上面是左声道,下面是右声道,没想到最早期就已经完成了最高境界-Mono-Mono的系统。原本的单声道扩大机也陆续被设计成立体版本,例如MC40真空管扩大机,其立体声版本就是MC240;MC75为75瓦的单声道扩大机,其立体声版本正式鼎鼎大名的MC275。自此之后为了方便使用,除了体型较大的产品必须使用单声道设计外,其余皆采用立体版本的设计。单声道转立体声,升级的方法就是再买一部,然后连动操作,图中这些古董机全为单声道设计,必须同时使用两部。立体声的盛行立体声确实为声音带来了绝佳的好处,有了两声道的录音,录音系统得以录下类似人耳聆听的模式,利用位置与角度的不同,制造出立体的音像。音响器材此时正是进入最兴盛的时期,立体声的普及让音响器材不再高不可攀,电子材料与线路设计技术的提升,也让音响器材的性能不断提升。人们藉由立体录音的唱片中发现,原来音响是可以有音场的,是可以有定位的,歌剧中人声不再从喇叭中传出来,演唱者会在两支喇叭之间跑来跑去。民生的需求也带动唱片界的蓬勃发展,录音黄金时期RCA的Living Stereo将这一段最辉煌的历史记录下来,一张「Bob and Ray」正是纪念这两位领导Living Stereo录音的幕后功臣,您听了可别意外,在当时没有环绕系统,没有先进的处理方式,也没有高解析力的鉴听喇叭,但那个时代录下来的声音竟然相当饱满悦耳。立体声其实是最经济的录音手法,对于回放音乐的角度而言,立体声也可以因应人耳的结构,将死板的录音重现立体的音场,这些无中生有的技术确实让生活品质提升不少。器材性能不断的提升,在两声道的世界里已经形成一股难以推翻的潮流,越来越多人轻易而自然的接受这种聆听方式,只因为这种发声方式与人耳聆听的情况相当类似,效果也相近。两声道的世界确实多彩多姿,多年来录音界采用两声道方式录音,留下了可观的音乐资产,两声道的设计原理简单,效果明显,不论将来音响系统发展至何种境界,两声道系统无疑会被保留下来。致力于号角设计的Peter.W.Klipsch,在这个两声道的时代中突发奇想,他认为两声道虽然有助于形成音场与定位,但如果喇叭拉得太开时,中央的部份便会因为喇叭扩散角度以及人耳聆听构造的问题,形成聆听位置前方的音像空洞。他认为,如果聆听位置较为宽广,两支喇叭无法摆设在理想的位置,加装一支中央声道则有助于提升音场以及定位的表现。Klipsch的理论是正确的,他所做的实验也有实际理论的支持,不过以当时的录音、播放设备而言,要如何记录这多出来的一声道呢?这项中央声道的发明虽然在目前这个时代颇为盛行,但当时却因为种种因素的无法配合而停止发展。试想,如果当时Klipsch先生把中央声道的构想拿去注册申请专利,现在不知道该有多好?四声道的兴起人们因为有梦想而伟大,爱作梦的人又想到了更炫的搞鬼方式,两声道的声音来自前方,聆听位置后方则是一片空洞,有没有办法让声音「转」起来呢?很快的,四声道的理论大约在距今二十年前推出,音响系统的主流从两声道直接晋级四声道,设计者舍弃了Klipsch中央声道的观念,直接让声音从四方传过来。当时的音响器材情形是这样的,讯号来源主要有四:LP是最常使用、效果也最好的软件,由于市场需求使然,高级的LP回放系统逐渐朝向更精密的制造上发展,同时一般制品也以自动唱盘的角度研究。在新设计的自动换片LP唱盘上,用家可以一次在延伸的转轴上摆五张LP唱片,当每唱完一张唱片之后,唱盘会自动将唱臂归位,同时落下第二张唱片,接着再自动提起唱臂进行播放。因此长时间聆听LP也不是梦想。当然,以严谨的角度来看这是不理想的设备,播放过的唱片是一张一张在转盘上叠起来的,而唱臂的VTA无法跟着拉高…,不过取舍看个人,当时不是每位用家都如此讲究发烧的。第二种讯源当然是立体广播,自从FM广播理论被实行之后,世界上突然诞生一种音质不错,又24小时播放的免费软件。当时的调谐器已经进入半导体设计,但体型仍然无法缩小,使用模拟调谐方式接收。为了达到快速选曲的目的,大多数的调谐器多以「飞轮」旋钮设计,使用适当重量的圆形飞轮当作选台旋钮,当用力转动旋钮时,旋钮则可发挥飞轮惯性旋转的作用,快速且持续的带动选台器,省时省力。第三种广被使用的讯源为匣式录音带,这种录音带为循环带设计,具有不间断播放的优点,只要不关机,录音带就会依照相同的方向唱个不停。录音带里存在四个独立的立体音轨,因此可以依序选则播放的音轨,可以手动方式切换音轨,也可以让匣式录音机自动切换音轨。如何判断录音带已经转一圈准备切换第二个音轨呢?当时的设计师可还没有想到利用感应讯号或隐藏的数字讯号等切换轨道,直接而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录音带上粘贴金属薄片,利用导电的金属探棒接触录音带,当金属片通过探棒时,触发轨道切换马达,以达到录音头切换轨道的目的。在录音带上粘贴金属薄片?那每经过一圈不就同时刮一次磁头吗?没错,就是如此,不过当时要求的品质就是如此而已。第四种流行的讯源则是刚刚发明不久的卡式录音带,由于匣式录音带体积庞大而且无法录音,因此体积小、可以录音的卡式录音带便因应而出。卡式录音带的问市让匣式录音带快速淡出市场,但当时匣式录音带播放设备已经普及一段时间,因此短时间之内还需要大力的推广。聪明的厂商马上发明转换产品,利用机械与电子配合设计的转接盒,将卡式录音带置于转接盒中,即可在匣式录音机上播放。效果虽然奇差无比,但当时也听得不亦乐乎!四声道的诞生主要在于求新求变,四声道意味着扩大机内部拥有四个声道的扩大机,四组输入、四组输出,四支喇叭则摆在四个墙角,是真正的四声道系统。您还记得当时流行播放的蒸汽火车音效吧?以当时的威力而言,可不下于现在流行的「恐龙午餐」以及「龙卷风」的威力呢!年过三十的音响迷一定都有印象,儿童时期经常听到一则音响广告:「声宝牌白马四声道音响,四声道八音路,身历立体声,享受万马奔腾的震撼……」。四声道衰败的主因多声道应该是一个流行新趋势,它可以获得更多的聆听享受(感受),但为何后来逐渐衰败了呢?检讨起来四声道的缺点颇多,而且推出的时机不对,没有全面性配套的推行计划,因此不消几年四声道又回到了两声道的世界。四声道系统,听起来当然要有四声道的效果才行,只可惜当时的记录媒体皆为两声道设计,即使使用专用的编码方式录制,仍然无法重现良好的临场感受。在实际聆听中发现,四声道系统只能增加堂音以及被声音包围的效果,并无法达到预期的音场与声音定位的感官享受。再加上居住空间逐渐缩小,采用四支相同喇叭设计的四声道系统,便逐渐淡出市场。环绕声道的兴起拜电影工业科技进步之赐,需要庞大开发研究经费的数据压缩技术,在电影工业的需求之下成功推出,杜比公司是这其中的龙头老大。1987年前杜比公司成功推出Dolby Pro-Logic技术,可以在两声道内以夹带的方式,混入环绕声道与中央声道的信息,由于使用两声道模拟方式纪录,因此可以在一般的两声道系统上正常播放,若使用专用的Dolby Pro-Logic译码器,则可以将混杂于两声道中的环绕声道信息分离出来,再个别送给环绕声道使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Dolby Pro-Logic使用的虽然是模拟的技术,但不论有无译码器皆可正常播放,软件厂商不必制作两种不同版本的软件,一般的用家也乐于接受,再加上影音器材蓬勃发展,市场上突然对于多声道系统存在着强烈的需求渴望。多声道系统意味着必须增加声道数,前级的发展从单声道晋级到两声道,再从两声道进军四声道,败军之后5.1声道竟然变成了市场新宠,这期间前级则必须以全新的观念进行调整而重新出发。多声道系统成功的推出,压缩技术(数字压缩技术)以及记录媒体(指DVD)被成功的开发,是促成这项革命的幕后功臣。新式的记录方式以数字压缩技术而成,利用音响心理学「遮蔽效应」的原理,将庞大的资料量压缩成可接受的容量,而DVD的普及不但提升了影像的效果,连带着也让声音品质更上层楼。多声道系统的架构是这样的,首先您必须准备一部DVD唱盘,DVD唱盘已经把Dolby Digital的数字输出列为标准配备,用家再搭配一部Dolby Digital译码器,将数字讯号解成5.1声道,包括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右前声道、右后、左后等五声道,除此之外,再添增一个超低音声道,如此及构成完整的5.1声道。多声道的推行之后,前级的立场突然变得模糊,它已经不再是一部单纯的讯源切换以及音量控制的器材。在多声道的世界中,前级兼具扮演着数字译码、环绕模式设定,讯源切换以及控制音量等综合功能,换句话说,在多声道的世界里,原本使用的两声道前级是绝对不敷使用的。图说五:多声道时代来临之后,前级必须容纳环绕译码的功能,由于音效处理必须依靠DSP处理,因此前级俨然成为一部专音响而设计的计算机,全部功能必须以遥控器操作,面板反而干干净净。因应对策与未来发展对于多声道系统毫无兴趣的音响迷,当然有权力拒绝多声道产品进入音响室。反之,如果您原本使用两声道系统,要如何将两套系统融合一体呢?一种方式是兼容并存,聆听音乐时仍然以两声道的器材为主,需要多声道配合时,则开启环绕声道器材,而主声道的声音则透过两声道系统发出,它们是可以共容共存互不干扰的;另一种方法比较干脆,买一部DVD唱盘、再买一部多声道设计的AV环绕处理扩大机,再搭配5.1个声道即可,不论聆听音乐或观看多声道影片,都使用这一套多声道系统,毕竟两声道无法唱多声道的音乐,但多声道却可以只让两支喇叭发出声音,包容性顿时增加不少。音响厂商要如何因应大趋势的转变,进而推出适用的音响专用多声道前级?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制作一部单纯的多声道前级,比如说将原本的两声道扩充为5.1声道,CD讯源仍然由D/A转换器输入,而多声道输入则直接连接至译码器。换句话说,前级内部具有六个独立的声道,看起来真够壮观的。这样的前级会不会实现?目前还没有厂商推出相对应的产品,因此无法凭空推断。对于音响迷而言,他们无法忍受环绕前级较为粗糙的声音表现,但现今的两声道产品却又无法同时控制5.1声道的音量,这个伤脑筋的问题还是留给设计师去想吧!
TOP
3#

了解音响的全貌 江俊德
  音响这门学问说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音响器材的功能仅是播放声音,但要播得好听、播得正确却不容易,对于声音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器材了解的程度,对于品牌的好恶,对影响着每个人的音响观。 去年着手企画一连串「名机」专辑之后,对于各式各样音响器材的发展历史与设计理念有相当深入的了解。音响论坛一直缺乏有系统的知识进阶单元,坊间的音响相关书籍也大多翻译自日本丛书,名词解释混乱不谈,年代老旧不合时宜的内容,也让年轻音响迷难以了解音响世界的全貌。上个月偷懒发呆之余突发奇想,何不再来一次有系统的规画专题,以音响器材为主轴,从讯源开始,逐一介绍各项音响器材。就音响系统而言,一整套音响器材包括CD转盘、数类转换器、前级、后级、喇叭、线材以及相关附件等,这一规画至少就得花费七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努力彻底执行,将可以提供初学者入门音响的速成参考。上一期从数类转换器切入,从数类转换器的工作架构开始,逐一解释数字资料还原成模拟讯号的过程,这其中各厂家因应时代的不同,各有不同的设计方式。但无论如何变化,总逃脱不了接收、数字滤波、超取样、DAC转换以及及模拟滤波等几个基本步骤,虽然殊途同归,但路途可有千百种。编辑部尝试以各种角度观察与剖析数类转换器的种种,虽然尽量避免过于深入的理论,但毕竟这件器材本身就是架构在技术性的理论之中,从读者几乎没有回响的情况看来,我想这是一个极失败的专题,值得好好检讨。很快的,马上进行第二个连续的专题规画,这次的主题是前级扩大机,除非您使用综合扩大机,要不然以CD直入后级的方式,不然都需要一部前级扩大机。前级扩大机是什幺?它的由来为何?目前有哪些型式的前级扩大机?希望藉由深入浅出的角度探索前级扩大机的种种。前级是什幺?很简单,它是一部具有讯源切换开关以及控制音量的机器,它位于讯源器材与后级扩大机之间的连接桥梁,过去的前级设计如何?将来多声道系统盛行之后,前级该如何因应转变?请见下列报导。
入门前级第一章
     认识常见的名词 江俊德
输出、输入阻抗? 前级与后级皆有输出与输入阻抗这项规格,输出阻抗表示前级或后级讯号输出的内阻,单位是欧姆,输出阻抗越低,就表示该扩大机的内阻越低、驱动能力越强。同理,输入阻抗就是前级或后级对于讯号输入器材时所遇到的阻抗,单位也是欧姆。输入阻抗越高,就表示前端器材可以推得更轻松,同时也可以降低负载效应的影响。一般而言,输入阻抗越高越好,而输出阻抗则越低越好。每部扩大机都有输入阻抗与输出阻抗,一般而言,输入阻抗Ri越高越好,输出阻抗Ro越低越好。阻抗匹配理想上前级的输出阻抗越低越好,而后级的输入阻抗越高越好,这是为了避免负载效应的影响。一般而言后级的输入阻抗最好高于前级输出阻抗的十倍以上,如此才能让前级的实力尽量发挥。这就好比火车头拉车厢的道理是相同的,相同的车厢让不同马力的火车头拉动,轻松程度自然不一样,马力越大(输出阻抗越低)的火车头,拉动重量越轻(输入阻抗越低)的车厢,自然轻松愉快。训讯噪比「讯」指的是讯号(Signal),「噪」指的是杂音(Noise),训噪比就是S/N比,是衡量讯号与杂音比例的数据。讯噪比越高,表示讯号的成分越高、杂音成分越低,其衡量比例是以dB做单位。讯号进入前级之后,经过重重放大与调整关卡,加上电子组件产生的热杂音,会将输入的讯号混杂热杂音之后放大输出,除非使用被动式前级,否则杂音的混入是难以避免的事实。设计精良并且使用低杂音组件制成的前级,拥有较高的讯噪比,这类的前级听起来声音的纯净度会比较高,同时嘶嘶的杂音也比较低。S/N比高的器材往往可以获得较大的动态范围。(1)S/N比低的器材,噪声成分较多,动态范围缩小。(2)S/N比高的器材,可以讯号比例较大,可以获得较大的动态范围。串音讯号自背板的讯号输入座进入前级之后,会利用导线或电路板,传送到讯源切换开关、左右平衡与音量控制等,在这些传送过程当中,由于讯号线或电路板相隔太近而彼此干扰,不同的讯源以及左右声道都会彼此干扰,这就造成串音的主因。比如说,目前前级正输入调谐器的讯号,但将讯源开关切换至CD时,即使CD还没播放也听得到声音,而这声音正是调谐器的声音,这就表示前级的讯号隔离还做得不够彻底,调谐器的声音「串」进CD了。立体分离度串音是一种彼此干扰的现象,而立体分离度则是度量左右声道彼此不受干扰的程度,以dB做单位,分离度越高,表示两声道彼此越不受到隔壁声道的干扰,当然可以获得更清晰的立体音场。射频干扰射频干扰主要来自于外界,尤其目前电信器材使用普及,到处都有射频干扰的问题,您有机会在收音机中听到「答答」响的行动电话干扰吧?这就是射频干扰的一种,是听得见的干扰,还有一种不会发出声音的隐形杀手。有些扩大机的频宽特性相当优异,频率响应从DC直上几百KHz甚至MHz者都有,部份OP与Buffer IC的频宽也相当惊人,要平直放大MHz的模拟讯号并不是难事,使用这些组件构成的扩大机更要注意射频干扰的问题。一般常见的干扰情形是这样的:射频讯号由电源或讯号线导入,由于电源线路或输入线路中没有隔绝高频的滤波器,射频讯号便由此管道进入前级内,如果前级的频宽非常宽广,自然会将这些射频讯号放大,而进入后级扩大机。由于超高频讯号耳朵听不到也无从发觉,因此无形中它会增加扩大机的工作负担,如果后级也将这些高频讯号推出来,直接受害者就是喇叭的高音单体。您总不希望高音单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烧掉吧?这就是射频干扰的害处。前前级(Pre-Pre Amp)前级就是Preamplifier,而装在前级之前的前级,就叫做前前级(Pre-Preamplifier)。前前级是针对低电平输出的唱头而来的,唱头以机械拾取方式,将唱片上的沟痕以振动的方式转换成微弱的电气讯号,由于讯号过于微弱,必须使用前前级进行初步的放大,这部前级必须拥有超低噪声、以及对于微弱讯号放大的功能。使用前前级将讯号放大之后,就可以进入前级之内进行唱头等化的动作。并不是所有唱头都需要前前级,某些唱头具有高输出电压的优点,其再生的讯号可以直接进入前级唱头等化,无需前前级的放大。电位器的种类(A型/B型/MN型)电位器就是常讲的VR,也就是可变电阻,是一种可以任意改变阻值的电子组件。可变电阻在音响器材上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功能则为「调整」。调整偏压、调整高低音、调整音量、调整左右声道平衡等等。不同用途需要不同特性的电位器,常见的种类有A型、B型以及MN型等。三种不同设计的电位器主要差别在于:旋转角度与阻值变化的曲线不同,A型呈指数特性,当以固定角速度旋转旋钮时,其阻值的变化由缓慢增加转换成巨幅增加,此种阻值增加的特性恰巧与音量增加的特性相同,因此被用来当作音量电位器。B型呈线性特性,阻值与旋转角度呈等比例增加,当角度旋转一半时,其阻值输出也恰为最大阻值的一半,适合用来进行「调整」用途。电路里的偏压电路、中点电压调整以及均衡器里的高、低音调整,都使用B型电位器。MN型仅适用于音响用途,角度摆中央时,左右声道的输出皆为最大,向左旋转时,左声道输出不变,而右声道音量呈指数性递减,向左转到底时右声道完全没声音,反方向亦然,这就是前级专用的左右声道平衡电位器。图形均衡器均衡器是改变频率响应曲线的器材,它可以配合前级使用,进行频率响应的等化调整。传统式的模拟均衡器使用RC组件构成电路架构,利用不同数值的搭配可以改变不同频段的响应,针对个别频率进行微调的工作。频率段数多的均衡器,为了方便操作也方便观察调整情形,特别使用「直推式」线性B型电位器,并依序整齐排列,调整之后依照调整钮的位置,看起来则显示出目前的频率响应曲线,故称为「图形均衡器」。由于器材性能不断的提升,现在已经不太需要依赖均衡器进行频率响应调整,因此此类器材已经很少见了。早期图形均衡器相当风行,主要原因是早期器材频率响应并不平直,因此需要均衡器的协助调整。这一部古董级的SAE Mark Ⅲ均衡器共可调整11个频段。缓冲器(Buffer)缓冲器是一个放大电路,它的放大倍率只有一,讯号经过缓冲器之后,不放大也不衰减。缓冲器通常拥有极高的输入阻抗以及极低的输出阻抗,因此也可以作为阻抗匹配以及隔离的作用,在前级线路当中,缓冲器通常被设计在输入端以及输出端,将输入的讯号进行阻抗转换之后,再送给放大电路放大,放大之后再以缓冲器降低阻抗送出,以利驱动后级。被动式前级绝大多数的前级皆为主动式设计,意即器材内部以主动组件进行放大的动作,主动组件必须供电才能工作,因此主动式前级必须插电使用。被动式前级内部使用被动组件设计,前级内部仅有讯源切换开关以及一只电位器,它既没有缓冲的功能也没有放大的作用,因此它仅适合搭配输出阻抗低的讯源以及输入阻抗高的后级使用,否则会产生负载效应的问题。被动式前级没有放大作用,因此输出永远≦输入,也由于不使用主动组件,因此没有任何声音染色的问题,只要器材搭配(阻抗匹配)没问题,被动式前级也获得不少喜欢原汁原味的用家使用。数字音量与级进式音量传统的音量控制,是以可变电阻(或称电位器)所构成,但电位器由于构造上的限制,必须使用碳膜或金属膜构成电阻本身,再利用金属制成的电刷在电阻膜上滑动,藉此获得不同的阻值。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得到连续的阻值,但缺点是电刷滑过一次就等于刮过电阻膜一次,久了之后变会产生杂音等问题。级进式音量以一个多段式开关,在开关上焊接预先计算过的电阻,利用开关的切换,获得不同的阻值。好处是每一段音量皆由两支电阻所构成,理论上可以获得最直接、最纯净的声音,而且也不必担心旋转时产生杂音,但缺点是无法获得连续调整的音量,音量大小是以「段」为单位一格一格往上增加的。数字音量普遍使用于高级前级之内,利用数字方式控制音量,并以音量控制IC或其它方式直接控制音量的输出。从某些角度来看,它是级进式音量的改良板,只不过把段数做得更细,同时把机械结构改为IC动作,不受开关接触品质的影响。使用这种音量开关的好处是,不必担心传统电位器老化的问题,也不必担心级进式开关段数不够多的困扰,声音品质暂且不论,至少在操作上是最理想的音量开关
TOP
4#

广本车队的masterbee正数第一轮把大舒马赫的轮胎弄爆了,得第??
TOP
5#

后级功放出力气就好,可能比较简单??
TOP
6#

看你的F1表演啊!!广本也满快的吗!!今天看叶魔侠,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