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隔壁对线,电源的大争论!可以侃侃哦。 [复制链接]

查看: 2553|回复: 3
1#
一个藏在心里许久的疑问,今天想打破沙锅问一句:(作者:小白  时间:03-05-14 13:16  点击数: 94)   各位DX认为,人的“听觉记忆能力”到底能维持多久?几秒钟还是几分钟还是几十分钟?
换句话说:在做A/B切换对比时,听完A后,听B之前,间隔最长不应该超过多少,才不至于因为时间关系造成对A音质特点的淡忘,从而影响A/B切换试听的准确性?
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很多器材的试听文章,论坛上的、甚至有杂志上的,评论者都是在间隔很久的情况下对器材做出比较的,比如:
1)有人说把某器材的电容或接线全部换成XX牌后,声音好了多少多少?那么除非他保留着一台原先的机器,用来和换后的机器比较,否则,换了元件后,至少已过了几十分钟,他所凭的,就是对几十分钟前原先器材的声音的记忆——听觉记忆能维持那么久么???
2)有人说把线换了、或者机器之后,如何如何,那么请问,插拔线、换台新机器,至少要化上几分钟吧,还是那么问题——听觉记忆能维持几分钟而丝毫不走样么??
3)有人说煲机或煲线的过程中,音质有啥啥变化,云云。那就更离谱了。这等于是说,这人对最初的机器的音质的记忆是“磨灭不掉”的,可以随时调出来,和当前的音质进行比较。这就更玄乎了。还是老话,除非他另外保留着一台新机,才可以供随时A/B切换比较。
以上这些情?.....>>详细资料  

说句恭维LDH的话 (作者:小白  时间:03-05-14 13:20  点击数: 7)  我觉得这个论坛是国内水准最高的音响论坛之一才在这儿提这个问题的。希望各位DX的解答对我有裨益。





感谢小白兄的恭维,呵呵...论坛水平的高低不是由我决定的 (作者:ldh  时间:03-05-14 15:37  点击数: 65)   那是因为有一大群执著追求热爱音响的发烧友门团结在这里.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我简单的说几句,对与否请一笑置之...
对于声音的记忆和比较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声音的记忆人人都有,记忆时间可长可短因人而已.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声音有着天赋的辨别能力,这不需要特别解释.比如你的亲属朋友的声音你会正正确的分辨出来,十多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别人的孩子喊爸爸你可能没有任何反映,你的孩子喊爸爸你会本能的回头,因为你正确的辨别出了你熟悉的声音,并知道这个声音就是叫你的.几个月后重复这一幕时你仍能够分辨出你孩子的声音,这大概不需要你生两个孩子留一个做对比吧?即便你的孩子感冒了,声音有点失真,可是你仍能够准确的听出是你孩子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你非常熟悉了,同样道理,资深发烧友玩的多,很多声音片段和感觉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因此记忆就会相对深刻.这也说明硬件派发烧友为什么对声音的改变比软件发烧友敏感的多的原因,因为他们更多的时间在聆听分析辨别声音的差别,所以他们的耳朵要比软件发烧友记忆力好一些.你的很多不明白也可以从这个事例上找到答案.
一面同样大的铜锣由于合金成分不一样,响的声音决然不一样,一般的人由于少对比比较可能会很难区......>>详细资料  





能接受你的说法 (作者:小白  时间:03-05-14 17:11  点击数: 6)  但我心里对“听觉记忆力”的持续时间还是有疑问的。还是不说了吧。
因为我看到过一种理论说人对音质特点的精确记忆能力是不能维持多久的,最多不超过几十秒钟吧。另一种理论却说A/B切换试听比较音质也不是好方法,因为只有长期接触聆听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音质,短时间的聆听是不能准确把握音质特征的。
两种似乎矛盾的理论我觉得都有道理,搞不懂道理真理在哪一方,抑或在两个极端之间?





我认为是这样… (作者:j  时间:昨天 17:58  点击数: 5)  按照大脑记忆机制而言,只有对神经元有一定强度的刺激信号才被记忆,而由记忆恢复的判断则是由神经网络共同的作用,其中有许多因没有记忆的信号产生的信号空白,所以记忆恢复的判断是不精确的,存在很大模糊性。不同的人,神经元的敏感程度不同,记忆的水平也不同,所以记忆恢复的模糊程度也不同,产生的感觉也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常接受相同的刺激,那么它记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就高得多,记忆时间也长得多。所以,经常听现场演奏的熟悉曲子可以作为进行A/B对比的基础,否则我认为要正确对比机器的水平,其依据是不足的。

短时记忆,最容易感觉的是音乐的节奏、情绪等宏观的东西,细部常常是被忽略的,即使有也很表面化,要用这样的感受讨论音质,有些勉为其难。我相信,如果是陌生的曲子,即便是音乐家,也不可能比较音质这样细微的问题。

我认为A/B切换试听比较音质还是可行的,这是多年一直用的方法,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熟的试验技术了,只是用这样的方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问题。要是连听音实践都缺乏基础,那是用什么方法也辨别不出机器声音好坏的。所以,专业的听音技术评价,与一些爱好者所做对比试验,应是有技术区别的。





这个应该取决于对软件的熟悉程度 (作者ie  时间:03-05-14 13:30  点击数: 5)  打个比方,自家的黄脸婆,天天都看着,忽然有一天黄脸婆画了点妆,于是乎就会觉得眼前亮了一下。。。换线的效果大抵如此吧。。。。





说话很累,所以我看书,顺便也抄了几句 (作者:包整烂  时间:03-05-14 13:35  点击数: 5)  进行实际的鉴定聆听练习并使用本文以及音响杂志里所用的术语,你将会更有能力去评价音响器材的共同水准,以便在选购器材时作出明智的抉择。结合这些描述性术语和你自己的聆听印象,你就更能以量化的方式归纳出器材和系统究竟有多好,以及她们为什么好或不好。
我建议你在聆听过程中或者是聆听完毕后记下自己的聆听印象,这不单能强化你的印象,而且能强迫你去找出适当的字眼来描述它。我们通常会记得有某种印象,却记不清具体是什么印象。我经常被问到某件器材的音色如何,但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过这件器材了。因为我曾经为《STEREOPHILE》写作器材评论,在聆听之际就把器材音质特性记录下来成为一套挡案。当然,我并不记得每一个细节,但是记忆中应该还有些感触,例如“高频有些刻板,音场很透明宽广,低频清瘦”之类。我也会给器材一些概括性的判断,例如我是否愿意在长期内使用此器材来做休闲聆听。如果把聆听印象记录下来,你就不仅是有一份聆听经验的书面记录,而且有更多可量化的感观印象能够在日后与其他器材做比较。
这是《鉴定聆听---来自Stereophile主笔的建议》中摘录的一段,全文请见http://www.andiy.com/member/shownews.asp  





我的体会 (作者:wfwxb  时间:03-05-14 13:43  点击数: 5)  我开始听器材也是记不住声音,因为人对于声音的记忆确实非常短。
但是有的DX干过乐队或者长时间玩过乐器,这就对听音很有帮助,
因为他对于某些乐器的记忆是非常强的。这就有助于判断音乐的重现能力
对于声音的变化也会敏感。
听器材多了当然也会有这样的效果,如果经常听某一张cd很多年,换器材后的变化
肯定会更容易察觉一些。
如果这两个都还没有条件(比如我)只好凭听常听音乐的感受去感觉了。但是这样的感觉非常主观。
跟听音环境,心情关系都挺大的。只能自己努力调整心态了。
如果试图听某一个片段甚至某一个音符,然后在另一种情况下再听这段,我自己感觉非常难记住。
我还是菜鸟,只能多听多练了。呵呵。各位不要见笑。





我认为自己可以记住几分钟不会出错。 (作者:待为玫瑰  时间:03-05-14 13:45  点击数: 6)  如果只专注于某一特征来记忆,应该可以记住几十分钟不会搞错:比如,口型大小,某一个字的齿音强弱等等。






几点: (作者:小白  时间:03-05-14 14:23  点击数: 7)  我也认为自己可以记忆几分钟的时间。具体长短除了取决于心情和专注程度,当然也和音乐的熟悉程度有关。
Stereophile主笔的说法我不同意。书面的记录是有价值的,但不能用来做A/B比较的根据。这是显而易见的。
听觉记忆能力经训练当然可以提高,但不可能没有限度。
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记忆的准确忠实程度。由于A/B比较的差异往往很细微,不是那种大是大非的天壤之别,听觉记忆是容不得丝毫差错的,必须非常精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的问题,重点其实是记忆的准确度,也就是说,如果听觉记忆不容丝毫偏差的话,能精确地保持多久?





有时对换机换线等的正面改善效果 (作者:qy  时间:03-05-14 16:03  点击数: 5)  持怀疑态度,不妨换听个几天让自己适应“好”的,再回来试试原来的效果,如果难以接受就算大功告成了。所以常听到烧友说换上满意的线后就拔不下来,其实往往就是他们试图拔下后无法忍受的结果。随后就得算帐交钱,那时的感觉我相信大家都是:痛并快乐着。





小白为人很好,写的文章我也很欣赏,“大峡谷”碟评之精彩至今不忘。 (作者:大锅  时间:03-05-14 16:16  点击数: 7)  但是版主的这句话我认为合乎实际:“假如你也跟硬件发烧友那样到弄上几年硬件的话,我想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就不需要别人解答讨论了.”
我自认为是泥耳朵,LP的耳朵都比我的灵。A/B切换对比很少搞,我听线是把它接上去放不同类型的音乐随意听上十天半月,这时候“听觉记忆能力”可谓是零了,但是这条线材与其他线的风格差异慢慢反而越听越明,特质也渐渐把握到。
发烧友每天听音响的时间很长,(像我至少5小时),对自己房间、声学效果、器材特质可谓熟之又熟,甚至比LP的声音还熟悉(谁家LP每天对耳朵聒嘈5小时的?非要大棒子把.....自己打蒙),这时候没有“听觉记忆能力”之说,对声音的熟悉可称为本能了。不敢称对其他器材如何如何,这时候需要“听觉记忆能力”的。





呵呵我生性喜欢讨论这些理论性的东西 (作者:小白  时间:03-05-14 16:52  点击数: 5)  即使是实践中我自己的感受也象你所说,确实器材听久了,是自然而然地感受出器材的音质特点,但从理论上说,我也是要提出上面的问题。因为我总觉得,实践中发现的东西,如是真理,是必然有其理论基础的。从理论上讨论,是解决源头的问题,而许多发烧友(特别是高级发烧友)喜欢纯粹谈感受、感想、都是主观的东西,天马行空,虽然好听,但不从理论上找根据和源头,我不满足。
至于换线换什么的,我不否认经过长期训练或者天生的耳力超级灵敏的人确实有,如许多音响设计师就是,但我所见,许多发烧友确实花钱花得冤枉,买的东西不知道为的是什么。记得国外杂志上专文讲起过盲听试验的事,能准确在盲听中辨别出which is which的人,凤毛菱角,但确实有,除了音响杂志专职评论员,就是音响设计师。所以我对音响设计师的耳朵是十分佩服的。但很多大款发烧友,我就不敢恭维了,因为他们花钱实在不知道是为什么化的。没有那个耳朵,化的钱就是冤枉!





呵呵...我也很佩服小白兄的修养 (作者:ldh  时间:03-05-14 17:22  点击数: 5)  以前机场看到小白兄"舌战群儒",其中不乏语言过激者,但是无论对方如何讥刺挖苦甚至人身攻击,没有见过小白兄有一句反唇相讥或对骂的语言.版主自叹不如!就这一点应该是网友门学习的.





感慨万千 (作者:wh_ln  时间:03-05-14 22:23  点击数: 5)    我看了后又有一个新的想法,既而很难听出差异,为什么一定要听出差异呢,发烧友为什么非要听出某个并不算重要的、很易忽略的声音呢,其意义何在?
  因为人耳的遮掩效应才有了MP3、MD,其实CD从根本上来说也是44K频率取样得到的声音,也会丢失部分细节。
  我也玩了很长时间的音响,就一直对那种追求完美的发烧友感到不理解,觉得那和洁癖有点类似。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搞不懂。我们到底要追求的是音乐还是放音乐的机器,是否是买椟还珠的笑话仍然在继续?





插句话: (作者:imxp  时间:03-05-14 22:42  点击数: 22)   我觉得分析听觉机制和生理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正如小白兄所说的,听觉记忆能力,究竟能维持多长的时间?实际上大家也讨论了-----如果你对这声音非常熟悉的话(前提是你熟悉的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例如你的某个同事或老朋友,我想他随便用鼻子“哼”一声你也能分辨究竟是谁吧?我想记忆能力可以维持的时间是以年来计算的。但除了这个“非常熟悉的”前提,还有个前提就是你每个朋友的声音特征要不同(“专业”一点的术语是音色:-)),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例外是,我曾经误会一个“新同事的说话声”是我3年长的同学(他们的体形都胖、喉咙也有点沙)。张学友的声音,无论在收音机还是HI-END上放别人都不会误认为是黎明。(反过来这句话就是无论收音机还是HIFI它们对“人之耳-脑系统的声音特征分辨能力”的影响确实不大,呵呵可能有人要扔我了)
但目前很多人评比的是器材的声音特征,如说换机内线后如何如何等(个人认为随便换个不同录音版本引起的音色变化绝对要大很多-----但也是没有出现不同版本的张学友的碟会让人听成是黎明的)。正如前述,前提一是要对这套系统(含环境)非常熟悉,另外我们也知道换线后也不会将张学友变成黎明,也就是我们要对比的、要分辨......>>详细资料  





多说一句 (作者adoudou  时间:03-05-14 23:34  点击数: 6)  人声(包括歌声)与乐器的音乐声是有很大区别的,每一个人的发音都有相对固定的音色,而且人与人之间区别较大,说话声的频带也较狭,又能听懂,所以比较容易记忆。不过当你要记忆你所完全听不懂的语言时,难度就要大一些。至于音乐……。





短暂的记忆 (作者:斜插一杠  时间:昨天 00:36  点击数: 5)  事实上,人类的进化同样使人的听觉有很强的适应性。不知各位当初哥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本来对自己的器材洋洋自得;某一天听过发烧试听室的东东忽感如雷灌耳,返身回到陋室,倍感此等响声不堪入耳;怎奈囊中羞涩,暂且如此吧,待雨过天晴,对自己的器材渐渐又有了认同感。当然,这时的初哥得具备这样两个前提——对音乐喜爱和手中无粮!这是对一段“时期”而言,但同样对一段“时间”有效。不信请拿两副耳机作比较(因为换耳机最快):假定您本有一副森海塞尔580,放上您最熟悉的曲子,用暂借的600作同等时间的A/B比较,你会觉得:“哦,还是600好点!”,但是,你用600先听一分钟,再用580听三分钟,你就会有很多想法:我的也不错?600也就如此?低频?我的低频也够味!力度?我的力度也够狠!等等,不一而足。此时再叫你评价一下600,可能也只能说些“口水”之类的了。见笑!





我给你写下去 (作者:小白  时间:昨天 09:20  点击数: 6)  读了读我留在audioasylum论坛上的帖子后面老外发烧友们跟的帖子,觉得有一点可以认同:人耳对音色、基调等“粗线条的声音特质”可以记忆很长时间,所以老朋友10年过去一听声音还是可以认出,但A/B切换试听时一般情况下比较的两段材料声音差别十分细微(如有),而且辨认的不是基本音色等粗线条的东西,而是声音的细微织体、细节、频响特征等内在细致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人大脑的记忆能力似乎非常短暂,喇叭制造厂家NORH的网站上声称要对比测试两对喇叭的音质差别,非做到实时A/B切换不可,否则结果就是不可靠的。根据这一理论,那些根据一段时间以前的记忆来做A/B评判的发烧友都是在说胡话了。
有一点是基本公认的,A/B测试要反复切换,每次听的时间不能很短,间隔不能过长。如果每次听的时间不够长不足以把握声音的特征,而间隔时间过长,肯定会使声音记忆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总之深入探究下去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可惜国内可得到的这方面资讯太少,大多数发烧友又不关心这事。其实这是很关键很值得研究的!This is real science。





我认为这东西很难讲。 (作者:Jim Wang  时间:昨天 10:10  点击数: 6)  因为涉及因素太多。得出的结论只是统计意义上的结论。对于单人来讲。情况就是千变万化了。也就是说,根据一段时间以前的记忆来做A/B评判也是可以对的。





说永远是最容易的 (作者:实践再实践  时间:昨天 11:49  点击数: 7)  但做就困难了,所以现实中的金耳朵比杂志上网上的少的多。
a/b比较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响度一致。因为人耳对不同响度的声音频响不一样。
同一套系统,声音开到不同,听起来的感觉都会不同。
对于那些喜欢标榜自己的听觉记忆的人,不妨如此测试他们。
把音响开到一个音量让他听一阵,然后把音量改变,让他把音响调回到以前的音量去。
如果连响度这么明显的参数这么短的时间都记不住的话,你也就别指望他记得什么细微的差异了。
更不必问,什么他记得如何的声音也纯粹是吹牛和心理作用。






其实我的意思说白了就是: (作者:小白  时间:昨天 12:11  点击数: 9)  我怀疑很多自认为听出声音改进的人,都是在不严格(响度不一致或间隔太久凭不准确的记忆)的情况下进行A/B比较,做出不准确结论的,其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整个过程中是存在破绽缺陷的。
但我绝不否认确实有听觉记忆能力特别久、特别准确的DX,但我认为这极少数人集中在专业人士中,如音响设计师和专职评论员。业余爱好者中自认为有这本事的人很多,但事实上真有的,极少!





业余爱好者中有本事的人最多了 (作者:cymms  时间:昨天 12:39  点击数: 5)  不仅是涌现了大把大把的白金耳朵,钻石耳朵,还出了大把大把的理论创造者。
什么线材的熵,什么功放与阴阳五行,还有什么没有客观失真的扬声器。






我就是一个例子 (作者:haiweipeng  时间:昨天 12:56  点击数: 5)  在摩机几次,每次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后,跟另一台没有摩机的cd比较,实际并没有改善,(也许音色有些变化)






玩儿 (作者:易常  时间:昨天 13:00  点击数: 5)  首先我发烧纯粹是为了玩儿,给自己找乐。
其次我的听觉不太灵敏,所以想知道器材、线材有没有用都是在极端条件下试。
我的几次印象比较深的试验:
1,避震。把功放前级放在一个震动的变压器上试脚钉。
2,线材,我不相信线材有用,剪了一对4平方毫米的普通电源线做喇叭线。还有一次是把NBS顶级平衡信号线和几百块钱的平衡线比。
结果可想而知。
其它很多时侯是心里安慰。但我有一个推论:极端条件下试的结果一般条件下也应该管用,没听出来是自己儿朵不好;每改善一点加在一起就是好多。





讲到这一步是太哲理性的了。 (作者:Jim Wang  时间:昨天 13:10  点击数: 7)  不过我再陪你讲几句。要你的观点成立。你得要

1.你得用经念的数据来证明某人不能保持他的听觉记忆。
2.要在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进行A/B Test。


在现实中,你跟本没法做到这两点。所以你的观点的正确性是未经证明的。事实上,有特别久听觉记忆能力的人并不一定是像你所说的那些人。总之,我们相信科学并不意味着当代科学已经为一切的现象作出了解释。当你认为两根线没有分别的时候,你的观点也建立在和认为有分别到人的一样的心理基础上的。这种心理基础是同样不可靠的。总之,完全负定和完全肯定都是不可取得。






我可不企图证明什么 (作者:小白  时间:昨天 14:08  点击数: 5)  科学证明确实是很严谨的事情,我只是想说出自己的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观点和看法而已。
说“证明”的话,关于人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证明的,因为个体千变万化,谁又能把人一个个全部拉出来测试一下,企图证明什么呢?但说个观点还是可以的吧。





咱也别一扯扯那么远,又把线的问题拉出来 (作者:cymms  时间:昨天 14:29  点击数: 5)  反过来说也可以
要你的观点成立。你得要
1.你得用经念的数据来证明某人“能”保持他的听觉记忆。
2.要在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进行A/B Test。
虽然证实不容易,但证否可很简单。
就拿那个什么响度的例子就很好,每个人都测测自己再互测,如果一个人连音量大小的短时记忆都没有,
又如何能让人相信你有精确的对音质细微差别的长期记忆呢?
我是很好奇,这个坛子里这么多大虾,玩着上百万的机器,有几个是能记得住音量这么基本的东西的。
再不妨统计一下,能听出来的都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工作的。
这位JIM兄玩的器材很高档,耳朵听你自己说也很不错,不知大虾的音量记忆是如何呢?







看不看英文?如看,这也是一个参考 (作者:Jim Wang  时间:昨天 07:26  点击数: 6)  http://www.audioasylum.com/audio/general/messages/269763.html





这个thread就是我起的 (作者:小白  时间:昨天 09:06  点击数: 6)  老外们的回答有些很给我启迪。确实,听觉记忆机制和机理是很值得讨论的,严肃认真的发烧友除了天马行空谈主观感受以外,很应该花些时间在探讨这上面。





我的记性不好 (作者:易常  时间:昨天 09:19  点击数: 6)  可真有好的,我一个朋友从初中就开是焊机、做箱子。我的音响任何一点变动他都能听出来,而且我觉得他的这种听觉是天生的。





确实有天生耳力好的。 (作者:wfwxb  时间:昨天 09:50  点击数: 6)  像我这等耳力一般之人,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长时间听,然后感受。
哪个听着最舒服,长时间听着好听、不累。那就选择哪个。
选器材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嘛。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哈~





我的音响一个月只有几天好听的,其他时间都在折腾。 (作者:易常  时间:昨天 10:29  点击数: 5)  



另一方面,很久以前的听觉同样有至深的记忆. (作者:color4  时间:昨天 13:39  点击数: 8)  比如俺8,9年前第一次在北京超音波听到某段大提琴,一年前在上海听过的某段咏叹调,
或者听过某次现场的细节都记忆犹新.

这可能和心理学有关了,人们经常在复习
对你影响深的某段记忆,导致记忆和印象被放大.

我常想,HIFI由听觉带来的心理体验,听觉和情绪双向影响,就是令人着迷的原因吧.





记忆粗线条的东西和记忆旋律曲调和我说的记忆声音细节是两码事 (作者:小白  时间:昨天 14:00  点击数: 5)  搞音乐的都很善于记忆曲调,听过一遍的音乐过几天也许还记得,但这和我们讨论的记忆声音音质的细节是两回事情。发烧友在试听器材时关心的仅仅是音质细节,而不是曲调旋律。





说来说去都是音响的区别性,这方面安不行 (作者:赵子  时间:昨天 14:02  点击数: 19)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术有专攻
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却很少有小白兄这样大的争论
1、品酒师。不说世界上著名的品酒师,就拿我老家酒厂的品酒员来说吧,她在90年代初在我父亲的酒厂就拿5000多一个月,很简单,不同的酒(有时候勾兑品种及其繁多),如果品出的是错的,那么意味着几吨甚至几十吨本来香型有问题的酒就变成了成品投向市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后来那位品酒员跳槽去了烟台品葡萄酒去了。
2、在我得建筑施工行业里,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建筑工人,他们可是从基建工程兵开始啊,虽然文化程度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等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看浇注完的混凝土梁、柱时,如果6M长的梁或者4。5米高的柱子有3MM的偏差不用仪器我们怎么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是老师傅能,一开始我们不信,但实际验证他的误差很小。
如果差别真不大,我想科技也算发达的现在,一般的伪科学很难站得住脚吧。当然小白兄辩力过人,但是追究到字眼不一定合适,或者别人的回答虽然貌不对题很可能是不对你的思路而已,再深究可能是目前科学解决不了得,就像你假定的人的记忆力问题,这种问题现在无论如何都没有答案的,有的话,此人至少诺贝尔奖是拿到手了,所以安感觉讨论是?.....>>详细资料  





你说的有道理 (作者:小白  时间:昨天 14:16  点击数: 5)  千言万语说到最后,我把自己的意思归纳为一句:别太自信以为自己的感觉总是对头的,因为在你下结论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依据的是有漏洞、不严谨的东西。人的听觉记忆的持久准确性就是客观存在的很大一个偏差因素。就当给发烧友提个醒吧。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总没错吧。





现不说换线、换机的区别 (作者:赵子  时间:昨天 14:16  点击数: 6)  按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也有
为什么这么痴迷于ATC20,用自己一对基本全新的AE1拿去换了一对根本不成对的ATC20,还是二手,他和AE1在我家共处了2个星期,因为ATC实在太沉,没有用几分钟时间来A/B对比,但听了2周的现实是,一对二手ATC,准确的说是2只ATC留了下来,这纯粹是个人口味问题,没什么道理。





嗨,不就是一个爱好嘛 (作者:赵子  时间:昨天 14:34  点击数: 6)  再说可能大多数的朋友上网发言并不是得出什么结论,而是交流交流,联系到论坛的种种争论,俺的看法是别的意见也参考,但拿主意的是自己,掏钱换这换那也是自己,自得其乐也是自己,不就是爱好吗,还有收集唱片,花了俺很多业余精力,这些爱好一开始LP不同意,但是看我乐在其中也就不说了,当然说起兴趣爱好的转移或者漏洞偏差或者过后觉得有可能幼稚的心理,也是一段经历。看看岳父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端坐蚊子哼哼的池塘边钓鱼我也想不通,但这些痴迷是用其他东西买不来的快乐,如果说有什么爱好能占据目前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我觉得以我的投入是值得的,所以就不深究什么还鲜菜等为什么有变化,到底有没有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摆一台安桥LIVEPOOL的台式音响给我,我收集唱片的兴趣也会降低,因此我自己经过不成熟的思考后认为我不是个痴迷于古典音乐的人,但我比较喜欢听一些我喜欢的室内乐区目,也喜欢流行爵士,为什么不能象真正的爱乐人似的听斯斯响的普通磁带就沉浸其中,我搞不明白,也不愿意搞明白,于是就不费脑筋的听。
呵呵,俺是乱说的,不是想说明什么问题,业思考了一会,没有答案,随手敲键盘。





。 (作者:赵子  时间:昨天 14:40  点击数: 5)  一群喜欢围棋的人在围成堆下围棋,来了一个已经脱离围棋圈的人或者是象棋高手突然插进来说,你们为什么下围棋。下围棋的人各有各反映,很是有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