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近收片(6.15) 兼聊聊肖斯塔科维奇 [复制链接]

查看: 22452|回复: 89
1#
最近又重听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感觉比上一段时期有更多的感受。首先的一个收获是感受到这首交响曲是耐听的,所以再接再厉,想发掘一下他的第十一交。

不少专家认为消息塔科维奇的第五、十、十三交水平最高。这三部里面,我听过第十的全曲(记得是李心草指挥国交的现场)还有第五的一部分。第十交,我个人的感受是首先有点难听其次是某些段落很催眠,当然我不否认通过认真预习形成心理暗示从而觉得这是部界面友善的作品,但是我是认为,通过作品去了解肖氏,第七是好选择,而第十一是容易的路子。

开始接触第十一交,为了避免走弯路,所以还是看几个著名“榜单”的推荐。TAS上面列了两款,一个是斯托科夫斯基的,另一个是贝尔格伦德的,两者都是我喜欢的EMI品牌(斯托氏的先前是属于Capitol版权)。

先说说斯托科夫斯基的版本。这个录于1958年的演绎的乐团名气并不是特别大——休斯顿交响乐团。不要看Houston是美国的第四大城市,但它的大却是面积广和人口分布稀疏的类型的。在50年代的时候Houston更像一个大农村,路上看到犀牛野猪可是平常事。像老克莱伯那样,斯托科夫斯基喜欢到处游历扶持各地有希望的乐团。在斯托科夫斯基上任之前,休斯顿交响乐团已经由Fricsay、Kurtz担任过艺术总监,水平已大有提高。斯托科夫斯基上任之后,更是用推广现代作品和录制众多录音的方法提高乐团的名气。而斯托氏61年历任之后,巴比罗利接替职位(原来他不止在英国活动哦)。

肖氏的第十一交完成于1957年,1958年在美国的首演就是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休斯顿交响乐团演出的(在欧洲,则是由Cluytens指挥首演的)。在那场首演后的几天,斯托氏就带领原班人马为Capitol公司录制了这首交响曲。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斯托科夫斯基这个录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并且得到TAS的肯定,功劳应该有斯托氏自己的一部分的。在录音之前,斯托科夫斯基认识到要发挥出这部作品的感染力和内在精神,乐队的张力和瞬变能力很重要。而在录音上,良好的音效对于以上这些要求是很重要的。所以斯托氏专门写信给Captiol的高层,希望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最好的音效。

所以在录制的时候,母带和设备都是当时最好的;并且头版LP出版的时候,为了要保证相当的动态,62分钟的音乐竟用了两张33转LP共四面来出版(一个乐章一面,平均15分钟一面),可见用LP来作为媒介,要达到一定的动态就要付出不少的代价。但是后来的几次LP再版,为了节省成本,统统压缩成一张LP完事,结果效果大打折扣,不忍卒听。

直到1986年,EMI重新用经过斯托科夫斯基亲自监督混音的工作母带出版了这个正价版之后,乐迷才又一次听到这个经典录音的真实声音:

[upload=jpg]Upload/20056160584373823.jpg[/upload]

这个录音后来FDS系列又有再版,我在Google上认识一位很资深的肖斯塔科维奇乐迷,他评论各个LP和CD的版本时说:上面的那个正价版证实了这个录音的实力,而FDS系列的版本则可能是最接近原始三轨母带的版本(注意,并不是斯托氏亲自监督混音的那盘母带)。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

得知指挥大师朱里尼于昨日(星期二)逝世,这里中断一下肖斯塔科维奇,贴一张大师的经典录音。虽然朱里尼一生好录音很多很多,但我觉得他指挥演绎的两位都是伟大作曲家写的都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最得我心:

[upload=jpg]Upload/200561611242720622.jpg[/upload]

两个曲目的演绎,前者是由芝加哥乐团;而后者则是朱里尼指挥事业发展早期经常合作的爱乐乐团。这张唱片的评论,待写完肖斯塔科维奇之后接上。

除了早年和爱乐乐团的合作之外,我很推荐朱里尼和芝加哥乐团的一系列录音,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他这段时期主要由EMI负责录音。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

这是网上找的LP封面,EMI封面设计果然“一脉相传”:

[upload=jpg]Upload/200561612364726621.jpg[/upload]
TOP
5#

接着说回肖氏第十一交吧。

标题为“1905年”的第十一交响曲,创作背景是为了纪念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肖斯塔科维奇把这首具有“电影风格”(这一点比较奇怪,肖氏本人并没有明确说这个类似电影配乐,但几乎所有的评论都会把这部交响曲和电影联系起来)的交响曲的背景设定为1905年在冬宫广场上的惨案。那个事件大概是一个传教士带领很多人去冬宫广场上和平示威,希望当时的沙俄统治者能够接受他们的一些关于政治上的意见。结果那天他们来到广场后见到的是荷枪实弹的一队队警卫,在拒绝他们示威的请求之后惨无人道地向人群射击,现场立刻血流成河。

第十一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就是描述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对当时沙俄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精神的赞美。

1957年的时候正是美苏两国冷战时期,所以这部作品在西方国家上演的时候,许多评论或多或少会对这部作品的意义进行“改写”。甚至连当时这个斯托科夫斯基的版本出版时,它的唱片说明里面也比较隐晦地对苏联的政局进行讽刺(比如说,写道“这首表面看上去是XXXX的交响曲”等等)。

(未完待续)
TOP
6#

这是前面提到过的FDS系列再版,这版CD还没有绝版,能够很容易买到:

[upload=jpg]Upload/20056162304257553.jpg[/upload]

和同时出版的几张FDS不同,这张CD并不是由Don Sax混音的,而是由另一位叫做Squires的人负责再版,从最后出来的声音来看我觉得他的功力比不上Sax。总体来讲这版CD的声音很清晰,质感相当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有的地方动态比较大,能够听出Squires在这些地方把电平突然调小了,小到让人想过去把功放的音量旋钮调大声一些,感觉不是很爽,这可能是这版CD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吧。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6-16 15:05:00 发表的内容
fcat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录音上能达到“柏林之声2”里面的肖No。9片断的几乎没有啊。不知STOKOVSKY和老朱的录音如何


科研兄,斯托氏的是58年的录音,那个年代的母带,性能肯定比不上现代的录音设备,这个录音我觉得主要是在乐器质感上(特指木管部)取胜,它的动态是比不上贝尔格伦德的。刘汉盛的书里说这个录音有“无穷无尽的强大能量感”,我觉得是太言过其实了,放在贝尔格伦德的版本上倒可能合适。

老朱的,因为录音年代稍晚,所以听上去像真度比较接近近几年的新录音了。我在想,假如把现代的录音机送回50年代那该多好啊,TAS肯定会被撑爆了。
TOP
8#

肖十一的第三乐章是个慢乐章,表达对死难者的追悼。在西方的评论里,有人说这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里面难得一见的类似圣咏性质的片断。

我觉得这是西方评论家以自己的文化来解读这部作品了。虽然1905年冬宫惨案那次表面上是宗教人员发起的一次运动,但是这个宗教却和西方的主流宗教是有区别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看看俄罗斯和苏联的各位作曲大师,有谁创作过很出名的安魂曲或者用于宗教仪式的弥撒?

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年代,就算作曲家想,又有谁敢把作品写成哪怕隐隐约约的圣咏体裁呢?难道肖斯塔科维奇在西方访问演出的时候向媒体透露?——那更是愚蠢的吃力不讨好的行为。那么剩下的可能性就只能是那些评论家们自己主观臆断了。当然,正如艺术这个领域里面说事的“何患无辞”性质,任何人也可以用各种“理论”,把一样东西说成是另一样东西并且同时还可以振振有辞。

在讨论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等等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会很少考虑政治的因素。但是为什么讨论肖斯塔科维奇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偏要或多或少地考虑它的政治背景呢?莫非没了政治的背景,肖氏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大大削弱了?

思想形态的差别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对于津津乐道肖斯塔科维奇的内心对于政治的看法,本质上和窥探艺术家的私生活的举动是一样的。这也造就了类如《见证》之类的新闻效应的事端出来。

(未完待续)
TOP
9#

dr kuang 在 2005-6-19 5:29:55 发表的内容
同意楼主对录音效果的评价,FDS版的CD动态范围确实比比上布尔格伦德在70年代后期的录音,动态压缩比较明显,而且高频还有点太暗了,这个版本的LP也在别人家听过,但因为和听CD时不在同一套系统,难以客观比较。
另外,在FDS的CD中有提及录音时使用麦克风的品牌型号和摆放方式的资料,和当时其它公司的录音方式有点差别。印象中是一对主麦克风录乐团,木管和弦乐又各补了一支,和当时主流的“三点式”有所不同。


关于高频有点暗这一点,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今天观看了休斯顿交响乐团在Miller Outdoor Theatre的排练和晚上的正式演出。这是今天早上排练时候的照片:

[upload=jpg]Upload/200561912383499785.jpg[/upload]

从演出来看,休斯顿交响乐团习惯把低音大提琴、大提琴、定音鼓等低音乐器统统放在左边,而右边只有中提琴和另一组小提琴。所以从现场聆听感觉来看,的确高频相当暗。看来我们不应该责怪录音。该乐团似乎习惯用这种排位方式来达到一种“暗淡”的效果,听上去声音相当厚实、粗犷,和英国乐团弦乐部的清澈的风格完全相反。

具体演出的评论稍后再谈。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