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说说这个名录音 [复制链接]

1#
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这个录音了,这里也不特别说什么新奇观点了。我将在基点网站上传这个录音的首版CD的全曲,印象中好像随后EMI的几个再版的中频密度都没有这版来得浓厚:

[upload=jpg]Upload/2004117905162558.jpg[/upload]

说来也奇怪,按理说这张CD很出名,应该找起来不困难——但是可能偏偏就我倒霉,找了好久都不见踪影;但是前些时间却好事成双,偶然一下找到仅此的两张,一张新得连灰尘都不沾一颗;另一张却有不影响播放的轻微划痕和手印,正好可以平时粗用、抓轨。

记得前些时候有朋友说此录音平衡失调,独奏乐器有时被乐队所淹没。但就我手头这版来讲,独奏乐器任何时候都没有被乐队所淹没,声音清晰得不得了,所有声部的平衡都十分恰当。录音地点是柏林爱乐常用的耶稣基督教堂(Jesus Christus Kirche),是一个出了名的回音比较重的地方,通过和EMI的这个录音比较,我们可以发现DG录制的柏林爱乐的声音不完全是人工调处来的:由于回响丰富的原因,使得乐队整体听上去气势恢宏,弦乐声部十分饱满。同时,通过比较我们也发现EMI的录音技术还是要比DG高:虽然录音场所回响重,但是EMI却能做到声部层次分明、所有乐器的细节几乎一丝不漏,实在是高。说句实在话,在模拟时代《三重协奏曲》能够超过此EMI的录音水平的,我还没发现有(只有Philips的谢林阿劳斯塔克版可以和它有得一拼)。

虽然传闻69年录制这个录音的时候,Oistrakh,Rostropovich,Richter这三位大腕和卡拉扬闹别扭,使得录完音之后,Oistrakh和Richter两人打死都不愿意再跟卡拉扬合作录音了;同时卡拉扬背后也骂三位苏联大师为“俄国猪”——但是听这个录音,却发现这四位仁兄在演奏的时候,各司其职其乐无穷,听上去亲密得不得了;甚至拉小提琴的大卫和拉大提琴的老罗,常常通过他们的杀手锏——揉弦、运弓来进行夺人魂魄的真情表露,因此谁会想到原来他们背后还有如此过隙呢?这也正好体现了表演艺术的首要规则:几位艺术家,尽管可能在后台各自都拿着菜刀互相追斩;但是一旦上了台,大家都必须全情投入到音乐里面,不让个人恩怨带到音乐里面。
分享 转发
TOP
2#

全曲已上传完毕,请到这里试听: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28474
TOP
3#

干股兄能告知是用什么软件裁的呢?我每次用屏幕抓图的软件来截取电影画面,截出来的都是纯黑色的一片。。。。
TOP
4#

呵呵从照片上来看,尤其是顺数第三张照片,四个人都挺兴高采烈的嘛,怎么后来会闹出这么多逸事的呢?
TOP
5#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因为当初贝多芬考虑到首演的时候,担任钢琴独奏的是他的一位学生(鲁道夫公爵),此人跟随贝多芬学习钢琴演奏没几年,演奏水平实在一般,所以贝多芬就特意把钢琴声部的难度降低了很多(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听出这首作品里面的钢琴声部,稍有功力的钢琴演奏者都可以相当不错地弹出来)。但正是这样的原因,在当时首演之后,不少评论都指出这首作品第一乐章的结构松散(当时维也纳的听众是出名挑剔的),并且这种观点延续下来,使得这首作品的地位,一直都无法和贝多芬的其它更加出名的作品所媲美。到现在为止,各大公司的唱片目录里面,贝多芬其他协奏曲的录音数量都要远远多于《三重协奏曲》,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使得每一个《三重协奏曲》的录音版本,都愈加珍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