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咸水歌及菊花会入选
1月5日,记者从文化部网站获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于近日在网上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共有501项,我市的中山咸水歌及小榄菊花会获选进入推荐名单。
据悉,该名单是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后筛选而成,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中山咸水歌作为音乐类入选,而小榄菊花会作为民俗入选。我市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醉龙则不敌重庆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浙江浦江板凳龙、浙江长兴百叶龙、浙江奉化布龙、浙江泸州雨坛彩龙,无缘首批推荐名单。
另外,备受关注的梁祝传说、格萨尔史诗、蒙古族长调、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秦腔、傩戏、吴桥杂技、水书等文化遗产均获入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进入推荐名单。
据了解,文化部开展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后,收到各地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项目1315个。文化部组织相关专家,成立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地说,就是在特定民族民间某地区或群体中世代传承下来的,而且有较大影响和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表演形态,或者是濒于绝迹和濒危状态的民间艺术活动形式,而急需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均属此列。据了解,该项目从2005年6月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已进入首批申报阶段。通过这次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保护名录,形成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今后我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也是从这些国家级名录中产生。
咸水歌,大沙田的活化石
“浪拍海滩银光四溅,江心明月映照渔船。大姐放纱小妹上线,渔歌对唱水拨琴弦……”清新自然的水光山色,委婉动人的古筝伴奏,原汁原味的名家对唱,《月下轻舟泛渔歌》让人如痴如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对西方的交响乐和钢琴顶礼膜拜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一首首经典的民歌,犹如一颗颗散落于民间的明珠,拂去岁月的轻尘,它们依然摇曳生辉。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
中山建城800多年,其民歌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哪有大沙田,哪有咸水歌。”中原百姓相继迁居过来,使中山民歌打上了中原地区的烙印,目前,流行的民歌主要有咸水歌、高堂歌、大缯歌、姑妹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咸水歌和高堂歌。解放前的中山民歌,大多格调哀怨,歌词灰暗,让听者伤心,观者动容。解放后,中山人民翻身得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7年,省文化厅将中山列为全省民歌改革的示范点,中山组织了一批民歌专家,对以往的民歌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中山民歌一反过去那种凄恻伤感的风格,一批旋律欢快优美、内容积极向上的民歌走上舞台,中山民歌和着时代的节拍大步向前。
中山民歌的辉煌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古老的民歌唱到中南海。
2004年,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出品、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出版了《中山民歌》MTV。摄制组先后深入民众、沙溪、南朗等13个镇区30多个乡村进行选景和拍摄,其中保留了脍炙人口的咸水歌名曲,充分展示了中山民间文化的精髓。
日前,全省首家以咸水歌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在坦洲镇正式建成并对公众正式开放,传统咸水歌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将走进校园,成为该镇所有学校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菊花会,我们的集体记忆
千年相约,菊有黄华。菊花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榄菊花会及跟它紧密相联的文化风俗,好像诗、书、画甚至饮食等各方面,也从另一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小榄菊花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场万人空巷的菊展依然让人记忆犹新,而近年来,小榄菊花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更成为珠三角一带的文化盛事。
在明代,小榄菊花栽培已很普遍。清乾隆元年丙辰小榄就有了“菊试”。乾隆5年,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到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规模扩大改称“黄华会”。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乡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寄爱乡之情,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相约从今以后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重开一次盛会,这就是誉满中外的小榄甲戌菊花大会的来历。此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的1994年又各举办一届,共举办了四届甲戌菊花大会。
小榄菊花会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花卉展览,而是以菊花为主题的颇具特色和个性的综合性艺术展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民间文化涵盖面更加广泛。
第二届菊花大会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初十日举办。这一届的规模更大。其间还举办了一次命题征诗。从这一届起,精明的小榄人已经懂得从经济着眼,大批的小榄土特产,包括菊花鲜炸鲮鱼球、菊花肉、菊花酒等陆续登场,小榄人从此有了自己的“金漆招牌”——菊花会。
第三届菊花会是在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举办的(1934年),那是“暴风雨”降临的前夕,日寇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已于1931年发生;广东等省则处于割据局面,民生凋蔽,粮食匮乏。但是,小榄人牢记祖训,还是勉力办了一届五天五夜的大型菊花会。
1959年,小榄打破惯例,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首届菊花大会。《羊城晚报》、《广东画报》等传媒纷纷把小榄赞誉为“菊城”。“菊城”的名号由此时开始叫响。
1994年(甲戌)第四届菊花会举行。该届菊花会展期共17天,布展范围达10平方公里,共展出菊花逾60万盆,观众达600万人次。此届菊花会展出的一盆大立菊,计43圈5677朵,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2004年是第四届菊花会后的第一个整十年,小榄人举办了一次规模仅次于1994年的菊花会。菊展期间,国家文化部正式向小榄颁授“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的牌匾。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