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摩机秘笈 [复制链接]

1#
何庆华

                                      本文已刊于<<无线电与电视>>2005年第一期

 

 

                                    

       在武侠小说中常说的武林高手通常凭手上的一件武器即可纵横江湖,但在音响DIY中,单凭一样的拿手武器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武器去武装自己的器材。摩机可说是对多数的DIY最吸引的一个话题,不少的朋友在对器材的摩机时,多是换运放,换电容,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样对于中低档的器材的提升是很有限度的,绝不会有那种连升数级脱胎换骨的效果,因中低档机最大的缺陷是在电路上的不完善,如果单是换运放与电容有这么玄,人家厂家不会再花资源去开发新型的IC与高品质的电路了。笔者曾做过试验,对一台马兰士的CD67MK2更换了输出的运放与加上不少的发烧电容,结果无论如何换仍不可以超过马兰士的CD17,后来更换CD67MK2的变压器为多组电压输出的环形变压,使用多组并联稳压对各IC的不同供电端独立供电,再更换晶振及输出电路改用晶体管电路取消原机内的运放与HDAM模块,结果全面超过了马兰士的CD17,但限于此机的DAC部分的薄弱,已不能再达到更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建议大家,在DIY音响时一定要理性,以实际为准,监听时尽可能客观,最好可以多找几个发烧友一同监听,以“厚,通,清”为准则,不要只凭某个频段的音色转变就认为超越了高档机。在此,笔者冒昧,将近年来常用的简单有效的摩机武器列出,以求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并联稳压电源

       并联稳压电源应用范围广,音质好,但要运用好并联稳压电源让其发挥最佳的效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笔者认识的省内外朋友中,几乎没有谁说他做出了满意的并联稳压电源,也因此他们多数认为并联稳压电源是浪得虚名,但在笔者替其中的部分朋友设计并制作了适合他们的系统电路的并联稳压后,用后的都说好!这说明了,在音响线路中,并不是随手拾来个好的线路依样画葫芦就可以好声的,放大电路如是,稳压电源也不例外,并不是从市面上买来个套件或是从书上抄个电路装上就算是升级,这时可能与所用的负载电路一点也不匹配,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了。

       要熟练地运用好一种武器,方可发挥其最大的威力。并联稳压电源的针对性很强,不同的电路,不同的电压,要对其参数需作不少的更改。笔者自初次使用其至今,亲手做过的并联已有数千份(或有人质疑:能做这么多吗?在笔者做的DAC中,一台中也有8-20份并联稳压。)如此数量的制作中,让笔者可以不断地与并联稳压沟通,从而更好地运用,并从多种的并联稳压电源进行比较,得出音色最纯真的电路。下面向大家谈谈笔者运用并联稳压电源的一些经验。

    1、节约电流开支:有人认为,并联稳压应与纯甲类放大器一样,要消耗大量的电流才会有好效果。其实不然,在笔者的使用中,最佳的输入电流是输出电流的1.5-2倍。而市面上的一些并联稳压套件。往往输入几百mA的电流,而负载仅用十几或几十mA。这样会令音质显得木讷,毫无生气,且发热量也惊人。

2、保证输入输出的压差:在音响的稳压电源中,无论是那种稳压电源都要保证有10V以上的压差,这与工业用途的稳压电路有所不同,在工业电路在要求的是稳定的输出电压与高的波纹抑制,但在音响电路中,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线性,压差小令调整管工用在线性不良的区域且电压波动令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不稳,音质将难以保证。在并联稳压中,最佳的压差是10-20V。用过低的压差音质不好,过高的压差消耗的功率大,热量也大。

3、使用流程简单的电路,复杂的并联稳压电路令音乐的韵味减少,音色生硬。笔者对比过多种形式的并联稳压电源,最终还是认为图1的为最佳,在冷态与热态的电压变化仅1%,但最重要的是音质提升显著。在负载电流高达300mA的情况下,仍然不要让BG1与BG4使用复合管形式,原因有二:一、现今的中功率管的B值相对高,一般有100倍以上。二、令BG3工作在稍大的电流下,线性相对好。

4、使用高速且Ic合适的三极管,这是关键的一步。有些朋友在制作时使用了SC2073之类的低响应管,音色上表现为低频过多而难于控制,中高频蒙胧呆滞,无法突显出并联稳压电源的优点。另外是要根据各个三极管上流过的电流与功耗选择相对的型号,且在功耗与Ic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小一点的三极管,使三极管工作在较好的线性区。在DAC中,我有时会将BG1使用SA1360,BG4使用SA970这种小管子对数字IC供电,音质比用更大功率的管子更纤细,但这样也出现个问题是,这样的稳压电源是不可以长时间空载!从安全上说,应以以下规则为佳:Ic为管子的实际流经电流的三倍左右,Pcm为管子实际耗散功率的两倍以上,但这两项尽量不要超出太多。

BG3的基极偏置电流不宜高,应在0.2~0.5mA为佳。C1与C2对音色有一定的影响。BG2与BG3及LED2应靠近一起安装。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计算电压与电流的方法。

R1是输出入恒流源的设定电阻,数值为:

R1=(Vled -0.6)/Iin          Vled 是LED1上的电压,一般为1.8V。Iin为稳压的输入电流。

       R2是稳压器输出电压的设定电阻,一般设10K的可调电阻为中间值(即5K)来设计,数值为:

       R2={(Vo/Vled)  -1}×5         Vo是稳压的输出电压,Vled是LED2两端的电压,计算结果为K欧。

       R3与R4的取值以提供LED的工作电流为3-5mA为依据。

经过合理设计而制作的并联稳压电源,比之其他常用形式的稳压电路,在听感上有频响扩宽,动态还原性好,分析力提高,清晰通透的表现,且音色温暖通透,噪音极低

二、缓冲电路

在DAC或前级中,常会用到0DB的缓冲电路,但很多人会使用电压或是电流运放,现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个效果显著的晶体管缓冲电路,比之现今的运放,有着更纤细的音色与更平衡的音质,完全没有运放那种顾此失彼的弊端。线路见图2。BG1与BG2组成一组常见的缓冲电路,见图3,此电路常见于近年马兰士CD机输出端,但在此却用BG3、BG4接成共漏共基电路。增加了BG3、BG4后,音质尤为细腻,音场扩宽,且中高音有一种清晰而柔和的韵味。经过多次的试验,仍选用图中的元件较好。尤其是场效应管,如用K246之类的管子将毫无优点。

图4是笔者在制作低价位的DAC常用的电路。用此电路打摩替换国内多数的商品DAC或套板,或是中低档(5000元以下)的CD机的模拟输出电路均可有良好的升级效果。图中IC1是用I/V的转换电路,截止频率取得较低,可以有效减少所谓的数码声,IC1输出经过一阶的RC滤波器后经缓冲电路输出,使用用一阶的模拟滤波器相位的变动比两阶或多阶的滤波器低,有利于提升音质的通透度,且如今的DAC中多数使用性能较好的数字滤波器,即使不用模拟滤波电路也不会对后面的器材产生不良的影响。

图5是笔者常用的数码同轴输出线路。比之常见的用74型IC的电路有更清晰而柔润的中高频,低频弹力也不错。图中输出用的变压器用4*10的高频磁环,初级用0.35的漆线绕25圈,次级用同样的线由初级的末端开始绕5圈,使用时注意区分相位,C1与C2且用高品质的电容,最好是可以对此电路独立一组并联稳压电源供电。

三、晶振

说到数字音源,多数人会认为晶振电路是一个大难题。普通的两脚晶振及现行多数的DSP或数字滤波IC内简单的电路所组合成的振荡电路产生的振荡频率的精确及温度稳定性令人质疑。(在此笔者不再老生常谈地扯有关振荡频率不佳引发的弊端,读者可翻阅本刊过往的文章加以了解。)幸好,现在有一种高品质的晶振模件(见图6),时基误差低于10PS。用此晶振模件更替一般中低档CD机中的晶振,使原机有一定幅度的提升。表现为:中高频更细致圆润,低频凝聚力更佳。
四、BNC接插件

不少发烧友来电或在网络与笔者相谈中,问及数码同轴输出时,竟不知用BNC比RCA的接插件有更好的表现,甚至有不知何谓BNC接插件。

大家知道,数码同轴信号是要求75欧阻抗阻抗传输的。但一般的RCA座本身没有恒定的阻抗,而BNC则是75欧恒定阻抗的。笔者在制作的DAC与转盘中,无一例外地使用RCA与BNC两种插座并联。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对比两种接插件的音质。结果总是BNC的全频分析力高于RCA,音色更纤细清晰。(即使是市售几元的BNC与几十元的RCA相比也不例外)。

谈了这么多,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点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可以向笔者多提意见。
分享 转发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2#

摩机秘笈二  -----------正确的校声
    
                           何庆华

本文刊于2006年6期<<无线电与电视>>
 

      若干年前当我拥有一些基本的测试仪表后,我开始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DIY的器材,务求令测试出来的指标更好,无奈,在指标上确实可以得到长足的进步,但音质却未见有提高,反而越令我及朋友不能感动,而当时众多的书刊上也是标榜如何提高指标来提升音质的。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于是其时我确实是放弃了对音响的DIY信念,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经过无数努力却事与愿违,你会理解到我颓废的心情。

      
      虽然是不再DIY音响,但内心深处总还是对音响DIY存有着浓厚兴趣,就象是对一个旧情人的眷恋一样,故一些朋友带他们有问题的进口名牌机器来请我检修时,我总是对其进行反复的测试,测试得多了,开始总结出一个规律:原来进口名机的某部分指标竟是如此不济,甚至比我的DIY器材差得太多,但音质却能让我及朋友觉得顺耳可爱多了。于是刻意地将我DIY的机器进行修改,让指标变得与名机一样差,味道也出来了,越听越象名机了!我的兴致又来了!



      自此,我终于明白,要做好一台音响器材,是要控制好种种指标而不是单纯地提高,良好的指标只是一个卖点,一个依据,并不完全代表可以重放出良好的音质。理论是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器材是制造让人来听,而不是让仪器来听,传说早年马兰士的有部分的器材总做得不好,于是送到英国去让专家检测,结果只是几下工夫,声音就变得相当动听,最后专家的结论是马兰士的设计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去进行测试,而专家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音乐室中聆听音乐。



       我强调的是我绝对无意提倡大家不对音响进行测试,且我坚决地认为没有经过测试的器材是如同孩童玩堆沙城一样儿戏,只是建议大家不要过于追求高指标,应花稍多的时间去聆听,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去激发如何让机器更好表现音乐的新构想,多进行实践改动,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出好听的音响器材。由于本文中多次使用“进口名机”一词,我必须再另外强调的是:我不是崇洋派,我只是持客观的态度去学习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分门分派来局限了自己的学习与进取,相信绝大多数的朋友也会谅解并且是持有这种学习态度的。



       在这多年来一直将朋友的不同名机进行聆听,测试,也尝试去购买一些进行解剖学习,将结果实践于自己的器材中,到今天虽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却也总结到一些为何名机没有使用名惊天下的元件却可以提供让人感动的声音的规律,籍此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如何通过DIY去校出喜爱的声音,也就是校声。



       相信很多朋友也看过不少这类校声经验介绍的文章,但我在此无意重复诸如使用不同品牌的电容电阻这类无源器件来校声的方法,也没打算介绍各类运放的音色表现,毕竟我已有多年不再应用各类运放在音频放大电路中了。在此我想先谈谈如何通过改变电路的某些参数从而改变指标来达到预期的声音的廉价而正确校声方法。为何说这才是“正确的校声方法”?很多朋友如果看到,即使是几万元的昂贵音响设备,里面也不会有几个让我们惊叹的元件,甚至远比我们国内的名牌音响或一些朋友DIY的器材内的用料还要差,但声音表现却让我们做梦也追求寻觅,这就让我们值得学习:他们如何用普通元件做到这种效果?个中奥秘就在于---------电路校声。而这也正是音响中的正道,完全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由技术为主导,试想如果大家都用极品的昂贵元件去生产,制作音响器材,将逼令价格暴涨,我们工薪层也只能对任何的好器材都可望洋兴叹了,此时将再没有世界名牌,只要肯花大钱就能做出好音响!幸好事实上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的音响器材还是没有依靠使用昂贵的元件来保证音质的。



电路参数校声法--------当你使用阻容校声而深感过于抑扬听感总难于取得平衡时,何不试试电路校声?



        

        为了让部分朋友可以更方便面地实践,我以一个无反馈的功放电路(见图一)来说明各个元件参数的最大与最小值的相对极限表现,而更多数的情况下需要大家多作实践来取得平衡而适合自己主观喜好的音色,而作为产品来说,以“厚,通,清”为原则来校声可令多数消费者满意,毕竟过于个性化的器材终会让听从久而生厌,这从一些惊世极品中得到证实,如Mark Levinson,金嗓子,HALCRO等,无不是音质表现全面而平衡的典范。此电路因无越级反馈,即使参数变更很大,产生振荡的机率也小,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大多数的音响电路中,例如是分立件的功放,前级及使用了分立件的DAC或CD机。但必需强调,涉及到电路参数的变更,极端情况下会产生严重振荡而烧坏你昂贵的元件!故务必要注意安全操作,或采用安全措施,如在输出管的C极与电源间串入15欧/0.5W的电阻以确保输出管的安全。




现时的一套音响器材中,失真最大的不是在于放大电路而是在于音箱,人的耳朵也是相当迟钝,能听出0.5%失真的已非常人了。故此,纵使改变了放大器的失真指标,但只要指标还远低于人耳朵的阀值,就不会有可听出的音质劣化的现象,这就如同大家听不出胆机的失真一样,反而过低的失真还会令部分朋友觉得清淡而不喜爱。

      

          言归正传,见图中,输入端的R2与C1所组成的低通滤波器原意是滤除输入信号中过高频率的部分以减少放大器的失真,常见的线路多设置在1.6MHZ为 -3DB,而实际中,改变此网络的截止频率却可以改变了音色,截止频率较低时音色显得圆润丰满,音乐味浓厚,而对分析力的影响却是难于让我们听到的,但建议不要让截止频率低于32KHZ。实践时可以是以倍程来更改,找到较合适的听感再进行微调。



         主电压放大级的C3与C4是滞后补偿电容,90年代中期一直有相当多的文章认为最好不要使用补偿电容,认为这是产生互调失真的根源,于是当时不少国货总爱在广告时标称“没有使用补偿电容”,而概括来说,这类器材总是给人一种过于尖冷生硬的感觉,时至今天依然有认为不要用滞后补偿而用超前补偿的,而纵观进口名机,多数也会使用种种的补偿电容,令放大器工作在更稳定的状态下,也令放大线路对波形的处理更符合人的听觉喜好。再谈C3与C4,在图中可以由0-47P间选择,但如果不用时也不生产生振荡,但会有稍微的超高频噪音,当容量选取过大又令声音死板,故可以在5-33P间试验,数值小时中频与高频较突出,声音相对稍薄及清丽,数值大时高频有挫圆湿润的感觉,低频量感增强,控制力也有转好的趋向,多次试验可以找出一个较合适听感的数值,但上下两个电容必须同时变化。



           在本无反馈电路中是没有超前补偿的,在其他有环路反馈的放大线路中,超前补偿与滞后补偿同样可以抑制放大器的振荡,但各自单独使用时音色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滞后补偿可令音质相对偏柔厚,低频控制力好,量感较多,且对频响影响较超前补偿要小,而超前补偿却是可以比滞后补偿有更好的分析力,相对稍薄。当然两都是可以同时存在,但我总发现在功放中如果超前补偿数值等于或大于滞后补偿时,大信号时放大器会较容易出现振荡而有可能烧坏输出管。另外多提一点的是,分立件的前置放大器(如前级或是音源中的)对于超前补偿的要求是较高的,容量相差几个PF就会出现较大的分别,如静态的轻微振荡,故最好可以配合仪表来检视更改到合适的值。



          R14与R15也能影响音色,此电阻本是主电压级的输出负载,可以影响整机的开环增益,在多种不同电路中试验过,纵然有些线路是没有使用这负载电阻,但加入10-20K电阻后均可令音质耐听细滑,负载电阻值小时音质相对柔和,中频听感突出细腻,低频下潜好但力度稍弱(这在测试频响曲线时却是察觉不出来的),阻值大时声音平坦而偏亮,力度增强,适于欣赏交响乐,此两电阻在交流通道上是等效于并联,故最终并联后的数值可以在5-30K欧内选择。



           强放级的基极电阻,在此图中是R30,31,及R32-35,R42-45,此电阻可以消除射极输出级潜在的极高频振荡及对输出管起到一定的均衡作用从而降低对管的要求,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即使不用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有相当数量的电路是没有使用此电阻。当阻值小时音色相对铿锵有力,低频相对稍紧,对于爆棚的交响音乐与日本鼓一类都不俗,而当电阻值大时,音色温暖,低频弹力及下潜均有改善,但突发性略差,整体速度感有轻微减慢的趋向,双极型推动管的基极电阻可以在4.7欧到100欧之间,而双极型输出管的可以在4.7欧到47欧。



           输出端的RC补偿网络,多数的电路中仅会有R48与C7单一网络,对于纠正相位与减少失真有一定影响,却会同样地影响音色。当两者数值都取较小时,音质呆板高频稍暗,而数值取大音色显得活泼,高频华丽,建议在电路许可下R48使用22欧,C7使用0.033UF(仅指单一补偿网络时,当参数设置与电路不匹配可能会产生振荡或明显失真)。



          C9同样影响音色,此电容原意是减少主电压级输出由于有偏置电路而存在的交流阻抗从而降低失真,一些电路会使用0.1UF的电容,也有些电路会用到470U如此大,在没有延时功能的电路中可以减少开关机的冲击声。使用较少容量可让音色显得轻柔,中高频较突出,对于声乐中的女腔美声有较好的表现,容量大则低频量感与力度增强,音色也较厚重,正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了。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3#

《摩机秘笈二  -----------正确的校声》续


上面谈的都是一些较显著的无源器件参数更改所对音色的影响,而实际上,在放大器中几乎每一个元件的参数都会对音色产生的影响,纵使这个元件是工作在相同的电流或电压之下。对于实践电路参数校声法并非象使用阻容校声一样容易掌握与立即见效,就象是修练正宗内功心法一样,这需要较多的反复实践,冒着烧坏器件的风险,当一旦你可以积累到一定的经验,你就可以做出性价比极高的器材,而且比单纯的阻容校声有更优秀的表现。



到最终,我还是会使用到阻容校声与电路参数校声相结合的方法,只不过重点是放在电路参数校声罢了,这就象是鲜花与绿叶的关系,元件只是采用了进口低价货以保证质量及精确度,偶有几个关键之处会使用中价的元件来调整一下音色,毕竟在我这里买进口器件比国产的要方便得多。而整机的效果还是倚靠使用电路参数来保证,所以在我DIY的器材中是不会看到有昂贵的元件,抱歉我说得自大,音质却还是让一些使用了极品级元件的DIY作品无容身处。



另外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一台三万元的进口名机,其电子器件的总成本绝对不超过三千元,其音质出众的巧妙之处就是采用了电路校声,而非使用补品元件来校声,希望这个信息可以让你更有信心去实践及提升DIY的兴致。假以时日,你也可以花几千元去达到甚至超过几万元的进口器材。



三极管校声法---------你是否觉得你看了很多电阻电容的音色表现的文章而这表现大多数情况下又与价格挂钩?几百元一对的MIT是否让你不敢试验?下面我谈谈用价格相近的三极管来校声,或许这对于你来说是要更有兴趣,因这样是更符合DIY的精神。



          要做好一台器材,除了上述的电路参数需要较多的调整,还可以辅以元件的校声,但实际上发现很多朋友用阻容校声的器材却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对于阻容来说,多数会是突出了一方面却严重抑压了另外一方面,如HOLCO电阻通透清晰但中低频较干,DALE电阻圆润丰厚却过于朦胧,MIT电容纤细却偏冷,SOLEN柔和却令中频下陷,无一可以做得较全面,这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且不同的电容组合来使用却不是想象中的各取所长,而是什么都掺杂起来变得不伦不类,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补品多是价格昂贵,难于容许我们不断购买来多作对比。而晶体管却是价格相差不大,听感特性也不如阻容般严重不平衡。



           晶体管的音色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必需让管子工作在合理的电流电压下才可作正确的鉴别,现在有些朋友喜欢查原厂的元件技术文件,但我以为这还不可全信,实际上管子在不同的电流下有不同的表现,而在技术参数的图表中却感受不到,另外最好选管时在电路没特殊要求下尽量选用放大倍数高一些的,建议小功率管在300倍以上,大功率管也希望在60倍以上。



下面谈谈我经对比各种管子后依然较常用的管子。

           SA970/SC2240:此管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音色表现上有一定的清晰度而显得柔和流畅,中高频稍有甜美,低频下潜度不错且松紧适中。使用是最好让其Vce可在5V以上,如果是在输入差动级工作电流在3MA左右会有更暖的表现,在电压放大级时最好是工作在5-10MA,Pcm在0.15W 以下。



           SC2856/SA1191,这是一对指标很好的管子,FT高达310MHZ令不少朋友对其十分钟爱,此管工作条件与SA970/SC2240相近,分析力极高,听感平衡,但低频稍比SA970/SC2240要略少而紧,风格表现是较直白冷漠,一尘不染而不付加任何情感色彩,久听可能会令个别听众觉累,当然这不是单凭换一两对管子可以做出这种效果,具体中还要看电路的性能与总体校声,而上述我只是将相对表现提取出来说而已。



           SC3423/SA1360,这管子工作电流最好不要超过5MA,否则声音粗糙甚至有沙哑的趋向,而最佳是在3-5MA内,表现略清丽。



           SD667/SB647,我十分钟爱这对管子,使用在音频线路或是电源稳压中都有极佳的表现,此管中频很令人着迷,全频清晰而柔软,表现声乐中的女声很有嗲气,而弦乐中的小提琴也相当不错(抱歉我的形容词不够丰富),低频不是潜得太深,但弹力较好,对各种音乐类型都有较好的氛围。在放大线路中应用时应使其工作在7-15MA内,PCM不要高于0.45W。



            SC2910/SA1208,此管工作条件与SD667/SB647相近,中高频稍厚而柔,分析力不是十分出色,颇有点胆机的表现。



            SC5171/SA1930,此对管与同厂的SC479/SA1837表现完全一样,应用得好时听感上中高频相当清晰华丽,既不柔也不硬,低频稍实,弹力不是太好,但可以通过加大其工作电流来纠正这个缺点,工作电流最好可大于20MA,而在40-200MA时会更好。

          

            MLE15030/MJE15031,有相当多的朋友都不太喜爱日本产的管子,而喜爱欧美产的,此对管音色温暖而通透,低频宏大控制力不俗,奈何现在已难于找到新管,且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对管配对比其他牌子的要困难,尤其是不同极性之间,需要大量进仓来进行筛选。工作电流也与SC5171/SA1930相当。



            SC5200/SA1943,相当廉价而常用的对管,中高频暖而稍暗,流畅度在众多的大功率管中也只算是一般,低频量感好但力度不是十分满意,听大型交响乐时会觉得低频偏软,这需要较多对管并联使用来改善,且工作电流越大低频反而越疲软,除非是有针对性,否则工作在20-100MA时兼顾性较好。



            MJL21193/MJL21194,MOTO的极品大功率管,全频表现出色平衡,不会暖或亮,分析力好而颗粒感细,低频量感不如SC5200/SA1943多,但控制力极佳,比三肯的对管有过之而无不及,工作电流在较大范围内变化的表现相当一致,不会因工作电流大小而出现音色的明显转变的现象。大电流输出能力也是相当好,一对可以顶两三对东芝的SC5200/SA1943来用,瞬间过流时也不会象东芝管般容易损坏。



              MJL15024/MJL15025,同样是MOTO的大功率管,但音色温暖松软,低频松紧适中,有如一台较好的胆机。



              SC2922/SA1216,低频力度好而深度稍有不足,中高频容易过亮,且纤细度未如理想,加大工作电流到200MA以上时会有所改善。



              SC3858/SA1494,同是三肯的名管,但此对管就显得稍暖,低频也较上一对管有改善,感觉上却觉得纤细方面不够理想,但不是粗糙,难于营造出一种洋溢的感觉。



              SC2837/SA1186,在纤细度与颗粒感方面较上两管有更好的表现,音色鲜明,但低频还是没什么优胜。



              SK170/SJ74,一对音染较少的管子,中肯中略带一点湿润的感觉,如果比之同一位置使用三极管会低频量感不如但觉得频响平直,此管在应用中发现工作电流在1.5MA到7MA较佳,否则音质干硬粗糙。



              SK214/SJ77,许多朋友DIY时必选的对管,但此管应用较难,实际试听中用于输出推动级时工作电流在120-150MA才觉得最好,中高频较突出,低频量少。当用于小信号处理如前级输出时总觉得不如用SK170/SJ74的声音纤细柔顺,但低频又显得相当好,深度与力度,弹力都适合,表现温暖,工作电流还是有必要在120MA以上。由于此对管工作在较大电流下,故必须有足够大的散热器,以确保工作电流的稳定性。



               SK1058/SJ62,中高频轻柔纤细,奈何低频欠缺宏大,又是要用多管并联的老方法,但并联的管子多了必需注意推动级的驱动力是否足够。



               以上谈了这么多的对管的应用与听感,而市面上可供应用的对管还有相当多,但我反复多次对比过其中一些都不如上述的表现好或是另外一些我根本没能试用过,当中可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性。现在部分朋友喜欢使用欧洲产的三极管,但没能寻觅到全新的正宗管,拆机管寿命是相当不可靠,故也没有使用过多少。



               如果你可以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不久将来你会发现,原来万元级的进口名机也不过如是,你也可以精心DIY一台廉价的器材而较之好!但我也提醒的是,除了上述,还是切实地注重电源的质量,这也是所有的名机的成功经验,即使它在广告中标榜如何使用了什么新技术,但电源还是最重要的基础。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