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49830|回复: 153
1#
这个是马思聪作品的选集,由广州太平洋出版,年份忘记了……
里面有什么双小提琴协奏曲啦独奏曲啦之类的。还有他的《山林之歌》,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是演奏和录音平衡下来我觉得最好的。NAXOS的曹鹏指挥那所谓的“上海爱乐”,乐团太差,韩中杰指挥中央交响乐团的,录音又不好。
但是里面最珍贵的,还是马思聪自己拉的小提琴作品,一共3首,其中有思乡曲,由他的夫人伴奏。不过说实在的,确实拉得不咋滴,初一听还以为是初学者的大手笔……
{F0FEFE0C-CBF0-4D44-A1FC-B0E9ECA32FEB}0.jpg (, 下载次数:81)

jpg(2007/5/2 19:08:21 上传)

{F0FEFE0C-CBF0-4D44-A1FC-B0E9ECA32FEB}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19:29:12
分享 转发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有一次,我在我专业老师家里玩,刚好有一个博士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梅兰芳的研究,问起我老师梅派的特点,老师讲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梅派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想想也是的,到现在来说,梅派已经成为了京剧的代名词了。梅派唱法雍容华贵,仪态万千,极尽大家风范。但若论唱功而言,我私底下却认为程砚秋更好。
这套唱片一共10张,是梅兰芳诞辰110周年时的纪念出版物,收录了49年之前梅兰芳所有的老唱片录音。只可惜秉承了中国唱片的毛病——华而不实,外面装帧看起来华丽得不得了,但是里面的装盒方法很不利于唱片的保存。
{E79415FF-7EA1-43A1-8245-0FBE9CE25FAD}0.jpg (, 下载次数:42)

jpg(2007/5/2 19:12:38 上传)

{E79415FF-7EA1-43A1-8245-0FBE9CE25FAD}0.jpg

{D9239F63-2B6E-45CC-89C3-756F106F2CE2}0.jpg (, 下载次数:87)

jpg(2007/5/2 19:12:39 上传)

{D9239F63-2B6E-45CC-89C3-756F106F2CE2}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19:12:38
TOP
3#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刚说完梅兰芳,现在到程砚秋了。
和梅派的华丽相比,程砚秋的风格倾向于更加硬朗,棱角分明,声音高亮。听起来比较“冲”。比如《女起解》里那段著名西皮流水板《苏三离了洪桐县》,梅兰芳唱的是千回百转,楚楚动人,但是程砚秋却是词尾更多是改为去声,往下掉,听起来比较铿锵,塑造的是一个不畏强暴的苏三形象。当然很难说是孰优孰劣,但是同为女子苏三,梅程两家塑造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象。
唱片一共6张,是程砚秋49年以前的老唱片全集,附带的还有一个谁(忘记名字了,不过蛮有来头的)写的关于程砚秋、程派特点的文章,写得很好,十分平易近人。唱片的价钱很便宜,好像才50多块,喜欢京剧的乐友一定不要错过啊!
{E5A331AC-4970-4BEF-98F7-AFF5D7C82985}0.jpg (, 下载次数:76)

jpg(2007/5/2 18:31:00 上传)

{E5A331AC-4970-4BEF-98F7-AFF5D7C82985}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18:32:26
TOP
4#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如果说中国20世纪管弦乐下半叶的大家,那么朱践耳先生无疑是首屈一指了。从数量来说,他写的最多;影响来说,他也是最大的;当然,质量上来说我私下觉得罗忠镕先生在技法上会更完整。
这套带唱片的乐谱是我的西方音乐史老师送我的,而且是朱践耳先生送他的,直到现在我一直非常感动。只是除了第1交响曲做了比较认真的分析以外,其它的我几乎没动过,有点愧对恩师了。
这一套交响曲集是中国第1套的个人交响曲集(中国写交响曲,写得又多又好的人确实不多)。关于朱践耳先生音乐的特点,我不可能在这里一一介绍的,我推荐大家可以看看钱仁平写的有关文章,是《音乐爱好者》的哪一期我忘记了。如果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在音乐学院的学报上看看杨历青、王安国等人的文章,再回头来听听这些作品,相信会有更大收获和更深刻的理解的。
附带的6张唱片都是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我个人更喜欢朱1和朱4。
{DBC49F43-70D0-460B-A73A-590D60D52877}0.jpg (, 下载次数:88)

jpg(2007/5/2 18:48:34 上传)

{DBC49F43-70D0-460B-A73A-590D60D52877}0.jpg

{5ABC14C6-7383-49A4-93E8-205739574E55}0.jpg (, 下载次数:132)

jpg(2007/5/2 18:48:34 上传)

{5ABC14C6-7383-49A4-93E8-205739574E55}0.jpg

TOP
5#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学校这些年尽在扩招,说不好听只要有钱,什么狗屎垃圾都可以招进来。我的宿舍刚好就在声乐系的旁边,有多少的郁闷和痛苦就不消说了。天天听着那烦人的所谓“声乐”,夜里睡不得安宁,白天看书也被妨碍。有时我真在想,是不是他们太多头腔共鸣把他们的脑袋都震傻了??一个班竟然有4、50人,毕业后有那么多的就业条件吗?我不清楚他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在众多声乐学习者当中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光会远取多明戈近效廖昌永是不行的。而姜嘉锵选择的,就是一条民族化、文人化的声乐道路。
说了这么多,回到这套唱片的姜嘉锵先生上来,第1次看到这套唱片时,看见封面的题词赫然是启功大师,不禁赞一个姜嘉锵好本事啊,竟然可以出动启功为他题词……不过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师是姜嘉锵泰山大人的表哥,难怪的……
我对姜嘉锵的艺术历程不太了解,但是从唱片上听来,他应该是唱过戏曲,特别是昆曲,因为在里面的歌曲里,很多地方他都把昆曲的唱腔融合到了其中,并且十分完美。
唱片的第1、2张属于现代人创作,古诗词配现代人作的曲,第4张是伴奏碟,几乎可以忽略不理。我个人觉得比较珍贵是第3张《古代诗词》,里面收录的可不是什么假古董,可都是杨荫浏、王迪等人打谱、译谱出来的古代诗词歌曲。平时虽然能看到乐谱,但充其量也只能自己唱唱,如何能比得上唱片里姜先生的歌声呢。只是这张唱片的录音年代不一,所以效果比参差不齐。
{5E19464F-4962-4194-8845-2B9C012C3530}0.jpg (, 下载次数:114)

jpg(2007/5/2 19:06:04 上传)

{5E19464F-4962-4194-8845-2B9C012C3530}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20:13:16
TOP
6#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终于有一个人回复了,真感动。
不知道168的乐友是否喜欢中国音乐的……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7#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呵呵 我听的音乐很杂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8#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我不知道168上有多少人会喜欢中国的曲艺艺术,或许说偶尔会听听的。相对于其它的民族音乐种类,我个人认为曲艺和戏曲是最为难以传播的。比民歌更难,因为民歌脱离歌词后,还可以对旋律赖以生存。而上述二者的“地方情结”最为严重,地方文化的差异造成我们在欣赏这些艺术时的不少困难。即使懂得里面的唱词是什么,但是由于欣赏习惯的问题,总会让人对此望之却步。
很难想像广东的人会去听湖北的汉剧、山东的吕剧,又或者山西人不听晋剧反而喜欢越剧……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确实十分凤毛麟角。这些都是深深植根与地方文化的艺术产物。
但是无论怎么样,对于小彩舞骆玉笙的京韵大鼓,个人觉得是热衷于中国文化或者中国音乐的人,无论如何都得听上一听的。北方大鼓南方弹词,是中国南北文化中对于曲艺艺术的概括。作为20世纪京韵大鼓中继往开来、最为负盛名的一派,骆玉笙的曲艺已不是简单一个“艺术”可以涵盖的了。里面更包含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可以从唱片里听出80年代以前(特别是49年以前)的那种北派风格中的文化继承。
唱片一共4张CD加一张VCD,价钱大概100左右,平均下来就20元一张,可谓物美价廉。
{22EEAB35-70A1-49AF-8259-9E58048E1CE1}0.jpg (, 下载次数:49)

jpg(2007/5/2 19:48:00 上传)

{22EEAB35-70A1-49AF-8259-9E58048E1CE1}0.jpg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9#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刘森是谁?可能不少人对这个名字会十分陌生,和老一辈的大师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陆春龄、赵松庭相比,刘森可能相对与名气比较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影响会逊色于他们。
可以这样说一句,今天的所有笛家和创作的所有笛子曲目,在演奏技巧上,没有谁没有哪部作品是不受到刘森影响的。他最出名的弟子,当是简广易。
1958年,也就是冯子存先生将竹笛作为独奏乐器,正式登上音乐舞台之后仅5年,刘森先生演奏的《牧笛》,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所引起的全国人民“万人空巷,争听刘森”的“刘森旋风”,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谈之动容。刘森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于开拓笛子的技巧方面,可以说是对笛子这个乐器的潜在性能进行了几乎到底的挖掘。刘先生拓宽了笛子音域,借鉴提琴揉弦,移植出笛子的气颤音、学习西洋乐器以指尖演奏姿势吹笛、用指尖上下运动开关半孔的方法吹奏十二平均律……这些措施,在今天的笛子创作中当然见得很多,但是,这一切的技法都是追至刘森。
唱片里甚至有他用笛子吹奏的《霍拉舞曲》,有点匪夷所思了……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加入太多的西洋、现代的东西,这些已经不是“中国的”笛艺术了。这种异议包括了刘森、彭修文,甚至可追溯到刘天华。孰是孰非,只能留待后人评价了。
唱片所收录的是刘森从50年代以来的精选录音,好像也是市面上能见的唯一一张他的唱片。至于原因,我另外转载一篇文章中会说到的。
后面的是刘先生给我的题字,小炫一下嘿嘿,别打人啊!
{8AD5A048-868D-4039-A4A2-F34A7CE1DBF3}0.jpg (, 下载次数:21)

jpg(2007/5/2 20:10:03 上传)

{8AD5A048-868D-4039-A4A2-F34A7CE1DBF3}0.jpg

{B6D09311-8418-48DC-B63B-8FF26F961F13}0.jpg (, 下载次数:66)

jpg(2007/5/2 20:10:03 上传)

{B6D09311-8418-48DC-B63B-8FF26F961F13}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20:15:41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