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凱森的最新錄音 MELODIYA MELCD1000990繼去年(2006)俄國Melodiya公司的第一套皮凱森(V.Pikaizen)CD唱片發行之後
(MELCD 1001000//5CD =4PRICE),又再次從俄國傳來好消息,這次Melodiya公司雖然只發行一張CD,不過卻是皮凱森非常著名的協奏曲錄音.
這張CD的曲目包括有:孟德爾頌e小調及韋尼奧夫斯基第一號(升f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都是首次的CD版本,另外一首由愛沙尼亞作曲家愛勒爾(Heino Heller 1887-1970)所譜寫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則是第二次的CD版本
(EDIT FROM
http://blog.roodo.com/milsteinheifetz/archives/3323045.html)ictor Pikayzen
維多‧皮凱森 簡介~ ~大師 Victor Pikayzen 維多‧皮凱森 簡介~ **
俄國小提琴大師皮凱森(V.Pikaizen)简介皮凱森於1933年誕生於舊蘇聯的基輔,父親是基輔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母親則是基輔歌劇院專屬鋼琴伴奏。四歲時得到他第一把小提琴,六歲開始由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 Joseph Gutmann 正式啟蒙,並由其父亞歷山大.皮凱森繼續教導。九歲時以神童姿態首次登台,由國家交響樂團伴奏,演出韋尼奧夫斯基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十歲時演奏柴可夫斯基協奏曲,並於廣播電台錄製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十三歲時他獲邀以十三天的時間練成、並演出 Nikolai Rakov 的小提琴協奏曲,獲一代宗師 David Oistrakh 之贊賞,收為入室弟子,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師生關係;是跟隨 OiStrakh 最久的學生。十六歲開始,年輕的皮凱森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無數,其中重要的獎項包括:1949年布拉格庫伯利克(Kubelik)大賽第二獎與桂冠、1955年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大賽第五獎銀牌、1957年巴黎蒂博(Thibaud)大賽第二獎、1958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賽第二獎、以及1965年熱那亞帕格尼尼大賽首獎;並於同年受聘於莫斯科音樂院任教。自此,皮凱森開始了他演奏與教學、忙碌的雙重生涯。作為獨奏家,皮凱森曾和無數世界一流的樂團與指揮家合作;除了傳統經典曲目外,他更擔綱許多二十世紀重要作品的首演。他是第一個在俄國演出巴爾托克無伴奏奏鳴曲的小提琴家,也是第一個把蕭士塔高維奇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帶到拉丁美洲的人;他更發掘了帕格尼尼的“ G弦上的拿破崙奏鳴曲 ”以及“ 春天變奏曲 ”,作世界首演、以及首次錄音出版。他也從不間斷室內樂的演出,合作的對象都是歷史性的音樂家,如 David及Igor Oistrakh、Lev Oborin、Maria Yudina、Alexander Nasedkin 等等。近年來經常與他共演的有Miroslav Rucin、Valentine Feigin、Michael Tolpigo以及他的女兒塔蒂亞娜.皮凱森(Tatiana),波蘭蕭邦大賽的得主。世界著名的俄國作曲家哈察都量(Aram Khachaturyan)將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Sonata Monologue ”題獻給他;另一位二十世紀重要俄國作曲家 Boris Tchaikovsky,也為他寫作了小提琴協奏曲。皮凱森錄製了大部分小提琴經典曲目,成為歐洲收藏家與音樂鑑賞家爭相蒐購的珍品;並且以帕格尼尼24首綺想曲的錄音,得到1969年巴黎唱片大賞。近年來,除了一般的演出活動外,皮凱森潛心研究他稱之為 “ 小提琴之三部聖經 ”的巴哈六首無伴奏奏鳴曲、意莎義(Ysaye)六首無伴奏奏鳴曲、以及帕格尼尼24首綺想曲;並經常作專題性的整場演出。其中整場全套帕格尼尼24首綺想曲的獨奏會,迄今已有超過七十揚的記錄;具有紀念意義的第七十場,便是於1996年在台灣舉行。他更致力於“ 三大聖經 ”的校訂與編輯工作,將他多年研究的結果、與得自Oistrakh親授的偉大俄國傳統,做了保存的工作;不論在教育、美學或是歷史的意義上來說,都有不可抹滅的貢獻。自1996年始,皮凱森定期受邀訪問台灣,對本地年輕一輩小提琴手帶來極大的衝擊與影響。2001年他自著名安卡拉(Ankara)音樂院退休,返回莫斯科定居;目前他是日本廣島依利莎白大學以及瑞士錫翁(Sion)音樂院的客席小提琴教授,擔任許多世界大賽的評審,並仍然以第一線演奏家的身分,活躍於世界舞台。(edit from http://web.tnnua.edu.tw/~music/pikayz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