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败俱伤SACD和DVD-Audio揾消费者陪葬 [复制链接]

查看: 16870|回复: 59
1#
今日收到香港《音响天地》06年9月9号刊第134期杂志,其中最后由主编林镇辉先生书写的文章,值得我们众烧友一看和深思,标题见上,详文如下:
够胆跟我玩
  1 bit/2.8MHz的SACD和24 bit/192KHz的DVD-Audio(DVD-A),是已面世数年,有意取代已面世20年,16 bit/44.1kHz的CD之两种新格式。SACD和DVD-A二者之间,本来有著半斤八雨,各有千秋的优点。但二者由于庞大的市场利益衡突,一直以来存在著名不相让,水火不容的竞争性。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一直争持不下。令软件商却步,供应匮乏,消费都往往有硬件而欠软件,花了钱而毫无得益。事实上,SACD至今只出了不足三百款,其中翻制旧录音的占绝大多数。至于DVD-A,至今连专用机也没有出过一部,软件只有几拾款,亦是旧录音居多,更不成气候。
  这场雷声大,雨点小,毫不健康的消耗战,最近终于有了初步战果。近年业绩大倒退,处处失利,亏损严重,连总裁也要撤换的Sony,于日前正式宣布,停止SACD的研发和雷射头的生产。至于DVD-A的东芝,则根本从未在市场上,正式大展拳脚过,损失较少,但也讨不到任何便宜。换而言之,这场仗,只是一件两败三伤的事。SACD和DVD-A的开发研究费泡了汤,两大巨人亦同时输了面子和威信。至于买了SACD机,或兼容SACD和DVD-A播放机(通常是DVD通吃机)的消费者,投资亦泡了汤,做了陪太子读书兼陪葬品。情况和HDCD这种从未开花结果的格式一样,儿戏儿嬉,早天收场!
  那么,CD仍会成为音乐媒体的主导格式,有排玩吗?答案似乎又不是这样简单的一回事。因为,当SACD和DVD-A两者在纠缠不清之时,模疑式的LP黑胶便静静地逐渐稳步复苏,成为久旷的发烧友,精神寄托的另类退烧良药。同时,没有SACD和DVD-A之战,两大阵营,Sony和东芝,却又另避战场,在Blu-ray和HD DVD这两种兼容声画,标准更高的新制式上,展开更惨烈的恶斗。首回合的短兵相接,HD DVD以早面世了两个多月,更多的软件支援,稍胜Blu-ray一仗。看来,真正的主力战,将在年底揭开战幔。而CD朝代,是否终结?LP能否复避中兴?笔者估计,届时应有更清晰的眉目。让我们拭目以待,静观其变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梅影书屋书屋等兄弟:
    烦各位兄弟看一下本网站首页玩要玩得精彩一文再议论。今摘录《音响天地》2004年第112期之主编摘录。岂能妄下判语
    办了快十年影音杂志,写了十多年影音评论,看了三十年别人写的影音文章。经常看到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善稿文棍,或知少少,扮代表,急功近利想出位的写手,在品评器材或软件时,最常犯的一个大错,就是以偏盖全,胡乱先赞好。他们卖文替广告商的产品擦鞋和拍马屁,或写如已如人,或夜郎自大的心得文章,固属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但限于资质学养之不足(无耳,无功力或懒惰),心术品德之不正(一味想靠写善稿,自欺欺人去揾食);再加后天周遭条件之不善,例如杂志社连一个像样的,没驻波,全黑房的影音室亦欠奉,一套音效合符平衡,画面够大,解像度够高,色温准确的影音器材亦没有之情况下,便谬谬然,胆粗粗,以黑箱作业,指鹿为马,胡作妄作。他们的善稿,真的为害重大!同样,许多所谓写手,家中的一套影音组合,都是七并八凑,乱点鸳鸯,听不得入耳,见不得人的杂牌军。更惨不卒睹的是他们的影音室,更只是家中起居室的一部份。在没有音效处理,没有遮光处理的情况下,品评根本欠缺参考价值,读者信半成都死!
    音响天地拥有全球影音杂志中,最理代化和领先的设备。包括四个不同设计,不同大小,由80,300,400至600平方尺,没驻波或全黑的影音室;并拥有超过千万元各类影音器材,例如F.M.Acoustics音响器材,三十多对大小不同种类的扬声器,9寸CRT,7700流明的LCD死光炮和三晶片的DLP等大小共十多部投影机,多部LCD和LP软件,目的并不是要炫耀,而是想去建立一个‘较’全面和‘较’具参考的标准,供读者参考。更进一步,我们近年不断利用本身的设备和场地,举办超视听欣赏会,目的正是要让读者有机会,亲身感受我们致力追求所达至的影音水平。进一步建立一条‘共通’的沟通桥梁。更进一步,提升影音水平,刺激发烧热度。我们如此‘玩认真’,只因为当前环境,苍蝇间白黑,邪魔妄语充斥,我们自知任重道远,品评之时,又岂敢轻率,妄下判语!
最后编辑audiolan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