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李谷一《秋水伊人》专辑的新版黑胶唱片 [复制链接]

1#




百利唱片公司最近用原始母带到德国制作了新版的李谷一《秋水伊人》专辑,关于这张20多年前的专辑实在有太多话题了。大家先重温一下阿龙在差不多三年前的一个帖子(当然,我觉得阿龙的每个专题帖子和他的博客都值得一再重温。)



李谷一:抒情年代的歌声(之二)
 
第一次听李谷一唱歌是76年,刚粉碎四人帮,一部反映文艺界春天到来的纪录片《春天》里,清新可人的李谷一(估计那时刚三十出头吧)站在一片翠绿的竹林下,挽着一条大辫子,唱那首《颂歌一曲唱韶山》。其实这之前已经知道李谷一的大名了,却从未见过本人,因为那时电视不普及,很多歌手只是在收音机里与我们交流。
没有多久电影大解禁,重放文革前拍的花鼓戏《补锅》里,看到了更年轻的李谷一。她那时是叫李谷贻,真的很漂亮。歌唱得好身段也好还兼表演好,据说就是因为这部戏,她最终进了北京并成了金铁林的学生,又成了金铁林的“前妻”。
这以后李谷一一发而不可收。她为那部三峡纪录片唱的主题歌《乡恋》,因为首次采用轻声唱法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难:“这样的唱法要把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引向何处?”
李谷一成了那个时代的焦点,比朱逢博更有争议。有关部门甚至下了行政命令不让她在公开场合唱《乡恋》,但是在多次的演唱会上,架不住全场观众狂热的“乡恋!”“乡恋!”的呼声,她也一次次地冒天下大不韪而唱此歌。
没有多久,她在电影《小花》“妹妹找哥泪花流”里,更是轻声气声一起上。这在全中国绝对是第一个。这种现在看来流行唱法最基本的方法,当时却代表了两种文艺观,甚至引伸到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随着成方圆、苏小明、朱明瑛、程琳等新生代的崛起,李谷一的压力越来越小了,那时是她的黄金时期,几乎唱一首红一首,象什么《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还有《知音》那时的电影插曲,差不多有一半交给了李谷一来唱。我还记得全国有不少模仿李谷一的,天津就有一个被戏称为李谷二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新生代越来越多,李谷一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撼动,但她仍然拿出了自己的收山之作,在84年的春节晚会上,她唱的《难忘今宵》,一红就红了二十年,至今的春晚,仍然会以此作主题歌,当然,唱得最有味道还是她本人。
那以后她很少唱红什么新作,基本靠几首老歌在各类晚会上混混,不过在80年代末期,她仍然有一首值得一提的新作,可视为她晚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那首用京味演唱的《大碗茶情思》。
之后的李谷一,算是渐退了吧。
写了那么多的字,以表达我对这位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也曾经是我的偶像的李谷一的无限感怀。


(以上全部引自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62131-1.aspx

这张专辑的发烧黑胶版终于面世了,内容包含了当年《秋水伊人》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张专辑的大部分歌曲,用当年的原始母带到德国进行后期制作和唱片压制,内页中还附上了很多关于当年的宝贵的文字资料。有很多从没有公开过。其中关于当年录音师,录音器材和录音制作方式的资料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作为国内第一批立体声录音,当时还没有采用“分轨”技术,演唱和乐团伴奏是同期收录,这可是如今被认为是最“发烧”的录音方式!
因为我已经听过中唱的《秋水伊人》原版黑胶唱片和百利唱片公司96年版的《秋水伊人》CD,相比之下,这张LP唱片的声音效果实在要好得多了,清晰开扬,人声密度感好而且细节丰富,同时因为使用的是原始母带,基本可以肯定这张LP是李谷一市面上所有唱片中声音效果最好的一张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中国由封闭保守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在这段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中留下了太多“集体回忆”了,恢复高考,个体户,土地承包,当年在音乐界最大的震撼莫过于李谷一的“气声唱法”,《人民日报》甚至还有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社论。对于听了多年样板戏的中国人民,尤其对于一代知青,李谷一的歌声和情窦初开的日子回忆紧密相连,早已成为这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回忆了!

最后编辑Willson 最后编辑于 2007-08-28 21:25:10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关于李谷一《秋水伊人》专辑的新版黑胶唱片

原帖由 李源 于 2007-8-30 2:38:00 发表
哈哈哈,又是李源叫百利做的,可惜价贵,不敢包销



严格地说最早是我的提议,最早是《天空》和《淡淡幽情》,结果是李老板的提议直接被别人用了;相比之下,百利已经对李老板很不错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