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留意过这样一些价廉物美的唱片吗? [复制链接]

查看: 21249|回复: 102
1#
你留意过这样一些唱片吗?

这些唱片非常便宜,便宜到了盗版商都懒得光顾它们的地步。在一般的商店里,它们的售价决不会超过20元。
这些唱片同时又是我们国家最珍贵的音乐资料。因为上面记录的都是些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品格高雅,演唱功力深厚,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即使是不那么好的录音,也绝对掩盖不了他们呈现的艺术魅力。
这些唱片在我的收藏中只占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我的唱片中古典音乐占了85%以上,其它为爵士、人声、民族类。而这极少的唱片,听它的时候却并不少。
这些唱片无论放到哪里都不太起眼,也没什么卖相,但确实值得认真地聆听。它们主要出自中国唱片公司及属下分公司,以及上海声像、太平洋一类的老牌唱片公司。
96年中唱出的:“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系列,包罗了民族、美声、流行(包括港台)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个系列出得有些杂,选题上也有很多不当,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对它里面入选的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感兴趣,所以只重点选了这一部分的唱片,也选了个别的美声。在民族唱法中,本人只对70年代之前成名的老一辈歌唱家有兴趣,因为那是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时代,而八十年代之后的“新民歌派”基本不收。
除非你不喜欢民族唱法,否则下面罗列的这些艺术家是回避不了的。听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发烧人声后,再听听这些唱片,你会有新的感受,就像打开了一坛老酒。
“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系列除了中唱在出,这两年星文也在出,目录完全一样,只是出版时间与包装不同。我是两个版本都买了一些,从设计来看,星文讲究一些,碟面也相对高档。技术上星文用了DSD,不过我仔细作过对比,与中唱的碟声音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愿意选中唱还是星文随您的便,本人在这里不作版本对比方面的工作,只介绍唱片本身
向各位推荐的这些唱片,除了价廉、艺术价值高、还有个特点就是都比较好找,不会费你很大的力气。如果你想网购,通过当当、卓越一类也能轻松购到。


[upload=jpg]Upload/20059171055494908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91710555836883.jpg[/upload]

郭兰英是民族声乐的丰碑似人物,自然也入选了中唱这个系列。同时中唱还以豪华包装出了这个珍藏版,这个版本做得非常讲究,里面还有厚厚的一本册子,上面有不少郭兰英当年的演出照,如果豪华的包装,只比普通版贵了10元,所以你能找到这个版就最好。
这些录音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的录音,除了是单声道,音质并不算差。里面有“我的祖国”“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刘胡兰”“南泥湾”等,代表作一应俱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最后编辑阿龙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20059171123047152.jpg[/upload]



李谷一在八十年代太红了,几乎一看电影电视就是她的配唱。所以一张碟想收齐她的代表作也不容易,这张碟少了我最喜欢的《绒花》。其实录音并不差,里面的《秋水伊人》几首曲,香港百利引进后出过名为《秋水伊人》的专辑,还上了《唱片圣经》的榜。
李谷一的声音非常甜美,但到了后期,声音开始变味了,那种花鼓味越来越浓,显得很土。也可能是年龄大了,控制不住。但这张唱片基本为早期录音,保持了她最好的状态。略晚一点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还京味儿十足。

[upload=jpg]Upload/2005917114473184.jpg[/upload]


朱逢博的歌我真是太喜欢了。当年一盒朱逢博的磁带《蔷微蔷微处处开》让我听到没有磁粉。
朱逢博的歌有非常强的穿透力,而且什么类型的风格都能表现。我记得当年最早听到的《橄榄树》是她的版本,至今我也认为除了原唱,她的这个最好。
听说上海芭蕾舞团重排《白毛女》时,现在的交响乐队水准自然是大大高于文革的那个阵容了,但配唱的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能接近朱逢博水准的,(她的“喜儿哭爹”太具爆发力了我怀疑还有谁能唱出来这样震撼的歌声),连演员也觉得没情绪,最后还是不得不用回文革版的历史录音,这倒好,交响乐队省心了。
未经核实的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但我绝对相信朱逢博配唱的《白毛女》是一个巅峰之作。
这张唱片的录音是拼凑各个专辑里的,也把《白毛女》中的三段“北风吹”“扎红头绳”“喜儿哭爹”选入。虽然这样,声音还算统一,没有明显的拼凑感,这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朱逢博专辑了。
[upload=jpg]Upload/20059171163672433.jpg[/upload]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591713525121735.jpg[/upload]

喜欢朱明瑛是因为她当年唱的大量外国民歌。她在台上又跳又唱算是开了一代风气,而那些惟妙惟肖的模仿各国语言的歌曲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往外面世界的窗口。尤其喜欢她唱的亚非拉民歌。这张专辑录于八十年代初期,歌曲都非常好听,录音也不错。

[upload=jpg]Upload/200591713532265845.jpg[/upload]

我第一个喜欢上的女中音就是关牧村。那时我还不知道有蔡琴。她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那个年代让我如痴如醉,我还非常喜欢她唱的傣族风味的歌曲《金风吹来的时候》《月光下的凤尾竹》。她是那种非常大气淡定,扎实深厚,同时却绝不卖弄声音的美声。所以即使没什么文化的老太太也不会抗拒听她的歌,要换了一个学院派的你试试?那老太太准得睡着。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这张唱片的录音也是好的不得了。也许关牧村的声音本身就是HIFI的保证,总之你不用担心会委屈了你的高价器材。
听KEN说,她的每张LP都是发烧友热衷的收藏。
TOP
4#

[quote]蚂蚁博士 在 2005-9-17 14:28:16 发表的内容

光盘质量和音质等,
简直是差、乱、烂,


你听一听关牧村、德德玛几张,不会得出这个结论了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91713335430380.jpg[/upload]

马玉涛的声音一听就能听出来。要说民族唱法结合美声发音,她倒正经算一个,但是这并没有让她失去个性。尤其长于叙事风格的歌曲演唱,像《见到你们格外亲》《老房东查铺》。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马儿你慢些走》,这张唱片应该是当年的录音,有非常好的线条,声音的质感也不错,很值得一听。我想现在再录,她也很难复现这样的水平了,毕竟年事已高。


[upload=jpg]Upload/20059171334299032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91713344533660.jpg[/upload]

德德玛的中音磁力十足,她近年出了好几张新录音,都很发烧,比如《红雨伞》和《牧人》,但要让我推荐,还是首推这两张。因为德德玛自从96年失声后,复出的她声音状态大不如从前,尽管有极好的录音技术,还是能明显听出她的声音在某些区域控制不住,而中唱和上海声像这两张都录于她的黄金时期,可以代表她的真正水平。录音也非常出色,是演录俱佳的极品。选的曲目基本上都是蒙族民歌,没有大杂烩的通病。本人最喜欢的那首《草原赞》收在《天上的风》专辑中,虽然是作于文革时期的作品,现在听还是那样动人。听说那位只写过这一首歌的知青现在仍然在当地默默无闻地当着民办老师。《天上的风》录音更出色一些,但配器还是用了我最讨厌的电子合成器,不能不说是个遗撼。我一直觉得民歌就得民乐队或者管弦乐队来伴奏,那才是艺术品,一加上合成器就给人廉价商品的感觉。好在《天上的风》除了这点,别的均不错。所以无条件地向各位推荐这两张碟,一张也别少。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59171652712065.jpg[/upload]

迪里拜尔的这张注明是在瑞典录音,音质当然不必怀疑。所选的均为世界名曲。这也是我在这个系列里选择的为数不多的美声歌手,其他许多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这是一张非常完美的唱片。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591716454095833.jpg[/upload]

吕文科是以唱《走上高高的兴安岭》和《克拉玛依之歌》闻名全国的,文革后期他为电影《西沙风云》配唱的《西沙,我可爱的故乡》也非常成功,很喜欢他嘹亮的那种“放歌”,可惜的是这张唱片好像是后来的录音,听起来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好,有点苍老。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591713384367510.jpg[/upload]

因为喜欢朱逢博,也买了这张上海声像出版的专辑“伸出告别的手”,是“中国歌唱家系列”中的一张。上海的这个系列均为九十年代中期录音,录音水准较高,但可惜的是这里的朱逢博声音明显老化,声音的甜润度和穿透力都没有了,真的成为了告别之作。所以你不是特别喜欢朱逢博,这张就别考虑了。还是中唱的那张吧。
TOP
9#

[upload=jpg]Upload/200591716472932624.jpg[/upload]

湖南民歌高腔唱法的代表人物。小时候听何纪光的《洞庭鱼米乡》,总觉得“怪”,他的那种一首歌里大量运用的半声唱法,似乎现在也没见别人尝试过。《挑担茶叶上北京》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高亢的嗓音,独特的方法,非常地民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