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高中二年级,好友家买了音响,第一次领略奥妙之处,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其实已经算不上HiFi了。从此开始了我的“发烧”路。
1988年,高考落单,现在想来是“发烧”影响了学业,也许这就是命运吧。那一年夏天,因为难过,蒙头在家里做了一对“土炮”(音箱),直到中专录取通知书到手的那一刻,我已近两个月没怎么说话了。
1990年,参加工作,那一年的薪水只办了两件事:一买了布料给自己做了套西装;二在一位懂行的同事的帮助下,自制了一台功放,芯片的型号依然记得清楚:STK4151。
第二年,我很快拥有了第一台CD机,珠海产的爱特牌,人民币770元,当时的月收入大概是一千来块。
之后的好几年,断断续续,算不得“发烧”,不过好像一直在买盗版的CD,正版的价格相差很多,买不起呀,虽然那时收入还好。
1997年,婚后三年,孩子还小,房子也有了,且一次付清,没办负担。于是,买了第一台AV功放安桥676和一对真正意义上的音箱B&W603S2,即使是结婚那年,用的还是我的“土炮”,感情深哪!美美满满的享受了好几年,那时候开始看碟片,唱片倒是听得少了。其实,我还只是拥有了一套不错的AV系统而已。
2005年,工作上经历了十几年来的一次重大考验,到现在为止,我仍以为自己还是因为年轻而付出了代价,不是能力和业绩,仅仅是得罪了小人。小人毕竟是小人,不参合在一起总可以了吧,想明白这个道理,用去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期间,感情危机、事业低谷(说大了,低谷是事实,事业那里谈得上,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两个字:苦闷。这一年,我沉默寡言,看书、写博、听音乐成为精神寄托,没憋成疯子全仗这些了,我是幸运的,学会了听古典音乐、喝工夫茶和溜旱冰,网上一位重庆MM这样描述我:35岁溜旱冰的大叔,呵呵!
跑题了,抱歉!
话又说回来,古典音乐才是我真正关心起HiFi的原因。真的,家中的这套不算太次的音响系统,只能看看电影,要重播音乐,太难为了,是发烧友一定会深刻理解我这句话的!可是,太太反对,不可理解,好好的,为什么就说不行呢?莫非要买新的器材?!找借口,浪费!!!
家里的财政大权从来就不是我管的,也许幸好不是我管。
于是,省吃俭用,“偷税漏税”的卡下私房钱,前几年买了斯巴克A-88T胆机、斯巴克15ACD机,当时认为是很不错的了。不过,一开始就是错的了,因为这对B&W603S2箱子的素质有限,功放和CD机的改变怎么会有明显个效果!一句话,还是得换。不久,买来思奔达S3书架箱,效果改善了,但只能听人声、弦乐,其他的还是先天不足,毕竟只是一对书架箱!
2005年底,为了不影响家人,听古典音乐只好以耳机为主,于是又买了森海HD650,配了清华吴刚2.6F耳放,听着听着,思奔达S3、斯巴克胆机用得少了,再说也不太满意,于是放到音响城寄卖了!音源不行,于是斯巴克15A又被寄卖,雅骏73T到家配合耳放和森记HD650。期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已从李源等处购得正版唱片近300张,几乎全是古典。
...
前后算来,发烧路已经折腾20年了,俺是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只能小打小闹的走自己的路,其中还是充满乐趣、一往情深。毕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学到了很多。没有称心的兵器,干起仗来总是会吃亏的。所以,要不断的努力,理智的“发烧”(其实是无奈呀,目标总比现实高),这条路真是不归路呀!
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暂时忘掉升级器材,就用这套耳机系统,静静的享受古典音乐本身的快乐。
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功到之时再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