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歌声有“冷暖”, 音乐可“调味”,黑胶唱片“不了情” [复制链接]

1#
原文看这里:http://www.citygf.com/szb/html/2010-05/08/content_184188931.htm
当音乐享受在现代社会已日益趋向“便捷化”,却有那么一群人依然追捧着那样一种原始感受:购置庞大如衣柜般的喇叭,以及大大小小的调音“胆机”,还有那些只能在黑白电影里找寻它身影的黑胶唱片以及唱碟机……老佛山杨源标一家正是这一群体的缩影。


  文/本报记者 麦凤庄
  图/本报记者 孙海庆 实习生邱晓峰
  “老古董”
  调出“美味”
  走在杨源标家楼梯上,悠悠地传来张国荣的《童年时》经典老歌,跟一般的VCD(DVD)音响不同的是,记者能明显体会到音效立体质感特别明显。踏进家门,一堵墙3米高,6米宽的空间全部为“老古董”的音响设备占据,两旁是高一米多,如衣柜般硕大的木质音箱,每个音箱嵌有1中低音喇叭,此外,两音箱上还搁着2个中音喇叭,还有1个超高音喇叭。三者分别对应鼓乐低频乐器;人声及小提琴等中频乐器;最后是三角铁等高频乐器。不同音频经过这样的“专业分工”后被立体凸现,难怪歌曲听起来,就像置身演唱会。

  别看这些喇叭外表平平,那可是杨源标特地从美国订回来的,是产自上世纪40年代的珍贵“古董”哦!“一套音响最关键的部位是喇叭,可以说音质音效八成靠它。”言语中,其对唯美音质的热炽追求“扑面而来”。
  此外,中间木柜里放满了四台别致的音响设备,其“身上”“长着”数个长短方圆不一的“电灯泡”,当音乐播放,电灯泡里的“钨丝”会发光,“这叫‘胆机’,是用来‘调味’的,通过更改这些‘电灯泡’(即‘胆’),改变音场、动态、弹跳力、分析力等,来调节歌声音质‘口味’。”他特别强调,播放音乐前,胆机要预热半个小时以上,让播放出来的歌曲听起来“暖”些,不会“冷冰冰”。也就是声音听起来有感情,有立体感,不平面化。
  音乐不仅可以像炒菜那样通过各种“调料”来“调味”,还能分辨出播送出来的声音是“暖”的还是“冷”的。如此这般把音质“雕琢”得有如人的感情一般细腻可触,温润可感,让记者不得不感慨他耳朵的“武林内功”之了得。

  “黑胶”
  牵线结良缘
  现年48岁的杨源标自小就喜欢拆卸、组装电器。80年代,香港粤语流行歌曲承载在一张张黑胶唱片里,席卷毗邻港澳的珠三角地区,“那时候我在禅城区燎原路买到的第一张黑胶是徐小凤的专辑,花去了整整一个月工资,虽然如此,但那歌声的质感却是录音带无法比拟的,就仿佛徐小凤站在你跟前唱歌一样,从此我便‘中毒’了,无法自拔。”为了买黑胶唱片,他每天省吃俭用;为了拥有一台黑胶碟唱机,他把两年辛苦存的200多元豁了出去;为了能带出唱碟“原汁原味”的音效,他充分调动自己电子组装天赋,买来一堆三极管、电阻、电容,自己边看书边学着焊造喇叭、调教音色(当时国产喇叭唱不出效果)……
  那一段对黑胶唱片唯美音效的疯狂追逐的青葱岁月,磨砺了他的听力“内功”,出色的音效“烹调”能力,还锻造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同时,这一份执着还给他带来了一位终身的知音——妻子陆丽兴女士。陆丽兴也是一位黑胶迷,是徐小凤、陈慧娴等多位香港经典粤语歌手的“铁杆粉丝”,两人在1985年结识,“定情信物”便是陈慧娴的成名曲《红茶馆》,“那时候我俩拍拖没什么特别的消遣,就是喜欢呆在一起听听黑胶唱片,品味一首首好歌,聊聊歌中的内容,歌手的唱功,光阴便在这期间不知不觉地流走,而我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为淘一张碟
  五下香江
  然则1989年音响设备的一场革命,几乎把黑胶唱片甩出全民视野,“当年香港CD光碟及相应的播放设备兴起,大家开始淘汰黑胶唱片和‘笨拙’的唱机设备,珠三角的音像市场也随潮流转型,黑胶唱片逐步淡出市场,到1995前后在广州、佛山等地彻底消失。”杨源标坦言,自己也曾“尝试”喜欢CD,但一番挣扎后仍无法遂愿,“原汁原味的声音是正弦波,黑胶唱片灌录过程没有经过压缩、解码,播放过程只是将正弦波(山脉的弧线)还原放大,你唱得如何,播放出来就是如何,立体感相当强。但CD灌录是经过压缩和解码技术的,过程中还加入了很多对音质声效的技术性加工,形成的是方波(长城的方格线),音质声效扁平,听不出任何深度、广度。两者的区别简单而言有无现场感。”
  为此,他踏上了寻觅好声音的漫长道路,不惜成本地到香港去淘宝,有时为了获得一个歌手某张专辑,比如陈慧娴的《归来吧》专辑,1995年至1996年曾经5次下港,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去一趟香港成本很高,但杨源标仍在所不惜,正是因为他对黑胶的这一份“执迷不悔”,使得他的收藏量至今突破500张,而且张张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后生女
爱上“老古董”
  “黑胶唱片买回来必须用专门的真空机清洗一遍,才能包装存放,拿出来听之前还得再洗一次,然后校准唱机转速至33又二分之一转,将唱片放置转盘中;接着弯下身来用400倍的放大镜看看唱针是否干净,接着清扫唱针,将唱针对准第一首歌起点后,放下唱臂的液压开关。唱完第一面后,将液压开关向上拨,轻轻将唱臂放回原位固定……”。光“播放”这一步就如此复杂,生于1987年的杨艺虹坦言一开始觉得这些“土得掉渣”的音响器材,琐碎反复的“手工操作”,跟自己现代的家很不协调,不明为何父亲杨源标总抱着些“老古董”,天天听着“老得掉牙”的歌声。



  “直到读初二的一天,突然听到唱机播放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刚开始没伴奏乐器,几近清唱,这种毫无雕琢的‘裸音’,一下子提起了我神经线,觉得很有磁性,这样播放出来很有感觉,然后再上网去听,发觉与此有着‘天渊之别’……”因这次与蔡琴的“偶遇”,才令杨艺虹有意识地从热闹的潮流音乐中抽身而出,静下心来,和父亲一起欣赏这从“老古董”里演绎出来的歌声,慢慢地发觉这些声音能把自己包裹起来,感觉唱歌的人就靠着她,用歌声跟她谈心……
  从关门而拒的噪音,到听之动容的天籁之音;从心存不解,到心存感激。杨艺虹说与其说被父亲感化了,不如说被这好音质感染了,让她能够暂别现代的浮华与纷扰,享受黑胶唱片的那一份铅华尽洗的纯与真。
  记者手记
  浮华褪尽
  才是真
  听着那一首首悠扬的粤语经典老歌,猛地想起了一老“粉丝”的话:“现在的香港粤语歌再也没有以前那个味儿了”。科技的进步,确实令每首歌得到了最好的包装和雕饰,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歌手淡化了对唱功的苦心经营。
  当压缩炮制得连真唱假唱都难辨于耳目,当偶像派的泡沫掩盖实力派的机理,好声音也许只能成为黑胶唱碟等“老古董”里承载的永恒回忆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这个听着香港流行歌长大的老广已失去了当年追赶潮流的热情,反之越发沉浸在老歌时光里。也许,像杨先生所说的,“褪尽浮华才是真。”
最后编辑KEN 最后编辑于 2010-05-09 11:49:26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