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交作业:柏菲《名琴·梁祝》——凄美的“梁祝”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7125938492872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7125939427618.jpg[/upload]
收到柏菲的《名琴·梁祝》已经有多日,这些天来几乎每天都听这张唱片,有时是整张的,有时则是片段的。不是因为曲目陌生,恰恰是由于太熟悉,可谓是耳熟能详,因此每次都是在不觉中就进入了音乐之中,而无法留意演奏和录音的特点和技巧,所以迟迟地拖到今天才坐到电脑前,思索着如何完成这份作业。
先从简单一点的入手吧。这张唱片制作非常精美,从包装设计到资料汇编都很用心,收录的首乐曲也都是小提琴与乐队的代表曲目,可以看出制作者试图在完成一件与“名琴”相符的作品。刘云志先生录制这张唱片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前有众多著名小提琴家演奏过这些乐曲,有些曲目可能已经有了几十个版本,作为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今又操一把名琴来灌录唱片,没有足够的勇气是断然不敢尝试的。这勇气来自演奏者对自己的信心,对乐队的熟知,对录音师的信赖,于是在这张唱片里我感受到了小提琴与乐队的交融,感受到了演奏者用心的表达。
不知是“红宝石”本身的特点还是录音的缘故,这张唱片中小提琴的音色比较明亮,这在演奏《新疆之春》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时能很好地突出音乐的主题,但在《梁祝》中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里刻画凄美的音乐形象稍感美中不足了;另外由《二泉映月》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是少了一些原作中那份饥寒交迫、孤独悲凉的感觉。这,就算是这张唱片的少许不足吧。
最后谈谈众人瞩目的《梁祝》。有人说相对于俞丽拿的细腻和柔美,刘云志在情感上的宣示比较克制;还有人说……,我想还是回顾一下作品产生的背景再作评说吧。
陈钢教授可谓家学渊源,年龄稍大一些的音乐爱好者可能都知道其父乃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歌仙”的陈歌辛,陈歌辛先生开创了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时代。陈钢教授的这种家庭出身却成了他后来经历一段令人断肠的初恋的政治根源。在那个全国上下高呼“打倒地、富、反、坏、右”口号的年代,他初恋的女友,因为他是“右派的儿子”而不能爱他,在最痛苦的失恋情绪中他与何占豪共同创作了这首凄美的《梁祝》。作品首演后不久,在北京北海公园陈钢和他的女友见了最后一面,分手的时候,公园广播里播出的正是自己的那首爱情悲剧中的“楼台会”。多年后,陈钢先生坦率地说:“《梁祝》在某种程度上是我无法超越的”,个中原因已不言自明。面对这样一首用心灵谱写的乐曲,我们也应该用心去感受。
    每一次,伴随着竖琴和提琴的颤音,我不觉中就置身于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世界,开始分享着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欢歌笑语,品味着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依不舍,体会着封建压迫、誓死抗婚的痛苦不安,感受着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缠绵悱恻……每一次在独奏小提琴高吭的哀鸣和大钹强烈的震撼中我才恍然清醒,泪水却早已盈满了双眼……我没有指挥家敏锐的听力,没有乐评家丰厚的理论,我只感受到了刘先生在用心地演奏,我也在用心地聆听——这段家喻户晓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只在乎一次又一次作品感动了我。
叹天下有情人难成眷属!
柏菲唱片,perfect!
最后感谢柏菲公司,感谢hifi168和E版!
最后编辑niuniu
分享 转发
TOP
2#

所谓“熟视无睹”,越是熟悉的可能越容易忽视细节,“梁祝”是个很难写报告的题目。
谢谢E版的鼓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