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尚尊重科学的风气,评击误导别人的所谓“CD摸机”! [复制链接]

查看: 13509|回复: 65
1#
最近发现,对CD机等进行摸机的帖子满天飞,而一些充满错误谬论的“摸机”帖子事实上又真的是不断为广大发烧友带来了误导,有见及此,披露及指正这些错误谬论,崇尚尊重科学的风气,是应该得到支持和提倡的。以下是对某君曾经发表在此地的所谓“千元打造”之SONY970CD机“摸机”帖子的剖析:[upload=jpg]Upload/2005419752765403.jpg[/upload]
这幅图片显露的半边变压器,是某君为这台机所更换的电源牛,仔细观察图片,次级所用线径之粗是相当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显然,只检测电压,不检测电流参数就去“桌铭”店定做更大功率变压器,效果给人肯定是“份量很足”的错觉(这与小弟曾经所说的:此店所出品基本为工业用变压器性质这点又不幸吻合了),这又是一个随意加大变压器电流的铁证!有关随意加大变压器功率和电流的弊端,已经有帖子专门讨论,这里就不作重复了: http://www.hifi33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972
http://www.hifi33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030
[upload=jpg]Upload/20054197524510329.jpg[/upload]
再大体上看看这块线路板,技术含量并不高档,是比较标准的普通版CD机配置,SONY平价CD机惯用的伺服手工微调手段,还存在于电路板上,由此判断,此机基本是采用SONY早期的KSS210(更早期的是150)之类低档光头,虽然此机后续部分是采用双DAC的设计,但也许DAC芯片型号并非那么熟悉,“摸机手”就有意忽略不给个特写,担心如果给懂货之人看穿实际为低档产品就麻烦了,对不对?而事实上从这个特写镜头所看,此机的模拟输出部分是相当简单的:[upload=jpg]Upload/20054197534070771.jpg[/upload]
只有两个双运放组成的低通滤波电路就直接用晶体管射随器之类的电路输出音频信号了,高级CD机常有的IC或分立元件组成的靓声缓冲输出电路就失去了影子,这样的电路设计,想出好效果,基本是没有指望的,机子的设计档次充其量就属于普及机型,音色也必然是中庸之辈,本身就没有什么摸机价值,除非对电路进行高级化改动。
分享 转发
TOP
2#

所加装的用低劣复制翻版线路板装配的“有源伺服稳压电源”:[upload=jpg]Upload/20054197565119835.jpg[/upload]
看看同线路的优质有源伺服稳压电源线路板是这样的:[upload=jpg]Upload/20054197572472042.jpg[/upload]
现在,就让我们来对某君所用的摸机元件的特性进行分析:PHILIPS HP电容:特性是速度快,高频延伸好,细节丰富,中频特性一般,低频超低段不错,但中低段衔接不好,有凹陷倾向,是此电容最大的弊端。高压ERO-MKT绿色银膜电容,特性:高频异常突出,且粗糙,有较明显的开叉感,多应用在交流电源的退耦用途上,其影子基本与高级HIFI器材绝缘。蓝色ERO-MKP银膜电容:一款同样以高频延伸非常突出为特点的电容,但比较起绿色ERO-MKT就顺滑不少,中频有密度感一些。英国HOCO电阻:是一款以解析力高、甜润的电阻,但低频稍欠。此电阻不适宜用在高频量感过多的电路,特别是信号通道,它也其实是一颗高频特性比较浓的电子调味品,不可多用、乱用。陶瓷封装的OPA2604双运放:此IC属于比较高转换速率的发烧IC,作低通滤波用途属于正确。有源伺服高速电源:电路由Technics研制,研制目的是利用高速运放对三端稳压集成器件的高频段加以补偿,因此电源特性声称比蓄电池还要高。实际应用效果:此电源能拓展电路的高频特性,但中频密度有严重减弱倾向,饱满度下降,反而令电路音色变瘦、变干。若再错误地用高速的PHILIPS HP电解作电源滤波,那么高+高特性将掩盖本身只由三端稳压器件维持下的不算丰富的低频,电路的中低频脱节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综合以上对各零件的特性分析,除了陶瓷封装的OPA2604双运放应用尚属比较成功外,其他更换器件和所增加之电源板都是一个特性——高!高!高!请注意,并不是高明的高,而是高频特性过高的高!另外,板上所更换的零件位置,也是随意性很大!可以说并非是根据既定改善要求来有的放矢去进行更换,而是胡乱而为之!例如,全部都以单一高速特性的PHILIPS HP电容来更换滤波、退耦、信号耦合部位,实行“一刀切”的错误更换,这根本就显示不出什么叫元件的合理搭配。在显示、遥控电路部位的电容同样以高速特性的PHILIPS HP电容来更换,试问此君,这样的更换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想突出“千元打造”的规模感呢?呵呵~~再加上那“著名”的加强功率、电流的“卓铭”工业用牛,令电路功耗急速上升,元件温度上升,电路失真增大!在如此众多的错误谬误指使下的“摸机”,可以让人毫不犹豫地把此机总体音色断定为:音色肯定偏凶猛,中高频量感过多,而且并不会顺滑,颗粒感一定存在,音乐味没有,中频也许平淡得令人窒息,中低段肯定脱节,人声绝对有“鸡仔声”倾向(人声偏年轻),低频只有浑浊两字,绝不会有宽松感觉!….
很不幸的是,此“摸机板”的现用家曾经出来证实了,所言非虚!悲哉!这就是《全面胜出》?
其实,采用二手电容等元件摸机并无不可,但需要采用专用仪器对其耐压、漏电电流、容量等参数进行严格测量,选性能处于正常的采用,而那些耐压偏低、容量误差偏大、漏电严重的就要坚决淘汰!只经普通万用表检测的二手电容,其耐压、真正漏电指标是根本无法测量出来的,换言之其本身存在的危险性还是相当高的,若胡乱采用,万一……..呵呵,只有祈求上帝,我的耶稣保佑了!
朋友们,擦亮眼睛辨真伪,刻不容缓呀!崇尚尊重科学的风气,更是有赖你我的努力啊!
TOP
3#

diy就可以不尊重科学准则喇?那真是又一个天大的笑话!看来厂家枪手在对付信誉指数超越自己的强劲DIY一族,能用的手段已经不多了,想当然的指责,实在无聊,不提也罢!
大家知道,把diy仅仅是视作个人兴趣和娱乐,未尝不可,自己胡搅蛮缠一番,也是自得其乐,与别人无关。然而,当diy行为与别人扯上关系的时候,如代人DIY器材、线材行为、代人摸改器材行为,就超出自得其乐之范畴了。不否认,小弟也正是从一自得其乐的狂热业余DIY分子,最终走上了代人DIY的道路,深明为朋友代劳,绝不可胡为的道理。此时若不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DIY,既对不起信任自己的朋友,也会因此贻笑大方,甚至最终招致身败名裂!故此,DIYER在对待任何一位信任自己的朋友,都应该抱有尊重科学,竭全力做到最好的态度,而不是不懂装懂,甚至有蒙骗过关的绕幸心态存在!诚然,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小弟也是经历了多年的学习、积累过程,才有了一些洞穿虚伪科学的能力,现在处理diy事务时也时常提醒自己,要多学习、多研究、多验证,多比较,多积累,才不至于多走弯路。相信大多数的DIYER也会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去伪存真的能力亦会不断增强,在网络上散播的谬论之谈也必然会大为减少!树立一个尊重科学、不夸夸其谈、不轻言《全面胜出》《全面击败》之类“名句”谎言的论坛新风,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TOP
4#

kenbeyond 在 2005-4-20 22:39:31 发表的内容
用继电器代替的话只要一级就可以了, 如图三极管的B接继电器的工作线圈组, 如前面B的驱动电流过小需要加多一级放大, 而继电器的K两脚分别接对应三极管的CE脚OK.

对!比较多的高级CD机之静音电路是不用晶体管控制开关电路的,一般人认为此类静音开关电路对音色没有影响,那其实是比较肤浅的看法。众所周知,晶体三极管的CE结电阻并非是理想中的无穷大,更何况存在着极间电容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并接在LINOUT/GND之间的这个静音管,对音色还是会带来一些影响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不过影响微弱,人耳很难分辨区别而已。而采用继电器静音电路,就能避免晶体管本身存在之结间电容等对音色不利的因素存在,以机械触点方式,由控制电路对LINOUT/GND之间进行通/断状态控制,真正实现了不影响音色的静音功能。
TOP
5#

6H23Tube 在 2005-4-20 21:44:16 发表的内容
拜读了WENZI兄引用的338论坛上两篇文章,觉得有几个疑点,特提出来探讨:

http://www.hifi33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972
这篇文章中认为:“把原来小功率的奕压器换成大功率变压器后,电流会加大。”
据我所知,电流等于电压除以负载电阻,当输出电压和负载都不变时,1W变压器和100W变压器的输出电流是一样的,怎么可能加大?何况100W的变压器只说明此变压器最大可输出100W功率,而不是一工作就必须输出100W功率。

http://www.hifi33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3030
这篇文章所指一台换了变压器的CD机有直流输出,这是因为摩机时把其它电路部分损坏了,或正负电压不对称,如果一定要在变压器上找原因,也只可能是因为变压器的双电源电压不对称,这是质量问题,似与变压器的功率并无任何的关系?

一孔之见

老兄,类似的问题已经有朋友提出过,问题以及解析请你浏览一下以下链接的48、49楼:http://www.hifi338.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2972&replyID=2972&star=5&skin=
TOP
6#

因没有实际观察过SONY970,因此图片中显示的那每路两个三极管,有可能是简单的输出级,也有可能是静音管。按照日产机通常都是把静音管设计在最后输出端,而SONY970的这两个管与低通滤波级挨得这么近,是明显的在“摸机手”更换的两个输出电阻之前,因此,也极有可能是谢随器之类的输出级,而静音管在图片显示不到的地方。当然,要以实际电路为准,很高兴由此引发朋友们在另一个技术话题上的探讨。文章目的只对所更换零件的特性,去剖析此机的“摸机”是何等的匪夷所思,其误导成分危害是多么的大!文中更没有指名道姓,也绝不是诽谤某人,若有人对号入座,甚至趁机把矛头胡指,那小弟也是无可奈何,请便吧。
TOP
7#

奇怪,能杜绝一切产生噪音可能的静音电路,为什么kaokao兄觉得不好?愿闻其详
[upload=jpg]Upload/20054211215373566.jpg[/upload]
TOP
8#

kaokao 在 2005-4-21 13:05:06 发表的内容
wenzi 在 2005-4-21 12:04:15 发表的内容
奇怪,能杜绝一切产生噪音可能的静音电路,为什么kaokao兄觉得不好?愿闻其详
[upload=jpg]Upload/20054211215373566.jpg[/upload]

右边的线路不能杜绝噪音吗?
像你的这个线路,100k的电阻放在了隔直电容的前面,如果后面的那级也用了输入隔直电容,这样电容的电荷就不好泻放,假定运放输出有直流的话,继电器跳时肯定会有噪音,因为输出会从某个直流电位拉到地电位,100k电阻放在电容后面让电容的电荷可以泻放,继电器跳的时候就不会有噪音了,所以说放在后面会好一点。
如果用右边的线路,连100欧电阻都可省去。像我就不太喜欢用电阻串在输出,如果有信号时将输出直接落地是比较可怕的。

先不管缓冲输出电路输出端有否接100K电阻落地,请看图1,就是你说的会产生噪音的电路,假设输出耦合电解之前有直流电压加载(CD机的话其实应该是缓冲级比较微弱的直流漂移电压,通常在微伏级,若漂移电压过大也就显示输出缓冲级发生了重大故障了,当然,胆缓冲输出电路例外,但胆缓冲输出耦合电容通常是容量在几微法之间的无极电容,所储电荷相对微弱),电容会有微弱的储电荷,这是事实。当静音开关将输出端与地之间接通,输出端应该是零电位的,同样,此时后级器材输入耦合电容前端也基本为零电位。当静音开关释放瞬间,输出、输入端的瞬间电位是相同的,即使输出耦合电容带有电荷,由电容充电特性可知,输出端直流电位提升是缓慢的,加上输出耦合电容与输入耦合电容此时呈无极串联状态,甚微弱的充电荷也会经输入耦合电容之后的100K电阻释放,这时何来的电位突跳冲击噪音呢?当然,实际应用电路大多为图2的方式,对输出耦合电容电荷的泄放确实会更有利一些。再看图3,就是你所推崇的静音接法,无论前方有否输出耦合电容,此接法并不就是说一定会产生噪音,但当输出端有比较高的直流电位时,后级器材输入端由零电位赫然与之接触,那产生电位突跳的冲击噪音之可能性还是存在的。[upload=jpg]Upload/200542214371319964.jpg[/upload]
TOP
9#

对静音电路的讨论,是从CD机的静音电路讨论引申出来的,以上静音电路就只是围绕适合CD机、解码器、前级电路等相对输出的交流信号电压摆动幅度较小的特点来画出,对于较大输出功率放大电路,当然图2的静音电路就不大适合了。目前,众多CD机、解码器、前级等电路之继电器静音电路选取,实际上亦大多为图2的设计,不过如那100欧电阻数值的选取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如胆输出电路中多为取1K或以上的数值。图2所显示的静音电路形式之所以会被CD机、解码器、前级等电路大量采用,是因为能保证输出端、输入端在静音状态、静音状态释放瞬间电位相同,基本杜绝了电位突跳噪音产生的可能性,同样,静音开关吸合时,输出端、输入端更处于了绝对的零电位,静音效果会比较理想。在输出信号能力最大在2V左右的CD缓冲电路,本身输出阻抗就较低,对地负载100欧是不会引起所谓的“考验”缓冲输出级问题的,毕竟最大只有0.04瓦的微弱功率,也根本不属于是“比较可怕”的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上不同静音电路形式都难免存在着优缺点,至于你爱采用什么静音电路形式,也是很自由的事情,不宜再作无谓的争拗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