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存:音乐之旅-->>杭州城里走来二个音响名人
文章提交者:舒存 时间:2003-04-04
余华的小说一直再版,说明很受欢迎,但我读的不多,只觉得《活着》是很迷人的。由它改编的电影,更是被圈内
人认定是最好的中国电影,走红的大腕表演也是世界级的。谈余华的闲言碎语,兴趣点不是小说,自然还是与音乐
音响相关的。
他告诉我们自己喜爱音乐,不是出名以后的事情。15岁初中时好好作过一场春梦,当了一回作曲家, 以至分不清
上课铃响还是下课铃想;33岁成名之时,也成就了他自己的音响美梦,从此有了自己的 “联合国维和部队”:
AR520+NAD3100+Philips930+JVC卡座。一口气在半年时间吃 进400多张CD。
余华的这些宝贝据他自己说,都是在三联书店《爱乐》原编辑朱伟指导下选择的,当然全是处女级真品质。因此,
余华自豪地说音乐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搞写作的,真正爱音响也爱音乐的,还很少有如此的魄力吧?毕竟是他
的名气大、才力更大,才成就了他的这些业绩。
我交往的不少烧友,不论烧硬烧软,首先碰到的问题,不是考虑硬件就是软件, 或者一步一步慢慢升级,一张一
张选购Z版碟。能见到一次吞入三五张碟已经让人 刮目相看,很少像他那样,一口气吃个大胖子。由此也见识他温
度不底。
余华的发烧经历早在1994年《爱乐》第2期已经作了很生动介绍。他告诉发烧友,选择音响要凭自己的脑袋和耳
朵,不要轻信熟人。他也险些被朋友介绍的熟人宰了一刀。 最后的器材是在北京最著名的那家音响店选购的,尽
管当时那家店还不出名,热情实在的服务却为他赢得了顾客,可叹这些传家宝现在已经抛弃了。
余华说,当时相中的器材还有猛牌800和B&W M805等。因为805与520价格相差一半,店家对他推荐说,如果自己也
不是首选805。也许人都爱听真诚的话,最终说动了他,后来还写了让人读了非常感动的文章,大力推荐这家店。
不知有多少像我这样见异思迁的家伙,面对这类无形广告,被煽动心猿意马坐立不安, 真恨不得立马跳入火坑烧
他一把!
余华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当个JS,一定要善待顾客。这和中央电视台播过的电视剧《发烧友的故事》宣扬
的是一样老调子。那些不起眼的人可能就是你的大买卖! 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以我们自己的发烧经历推
测,余华肯定与我们大家一样,外型特别高雅―-----一副穷酸相,要不然怎会被熟人“冷”了?
回到实际生活中来,要想听听店家的器材,还是需要一副笔挺套装西服,一个高档真皮手包,一张顶级发烧天碟。
这样进出,才能相配那些装潢精致的音响店,才能赢得那些JS的笑脸。
听余华的告戒,我倒有一些不已为然之处。你挑了半天,不就是平平常常的东东,好听一点说,不过是套入门货而
已。受此大礼是否问心有愧?有一天让我也拥有余华如此大家的名声与财利,我选音响一定是顶级的,决不是他那
样的小气,只有这样让JS好好服务服务,人家也是心情舒畅喜气扬扬:皆大欢喜!
热血沸腾之后也很佩服余华,毕竟这是1993年发生的事了,我仿佛听到余华在问,那时京城的发烧友都在哪里,你
又在哪里?听这王者口味,老辈之言,我们还是少说为妙。
余华告诉我们,除了朱伟的推荐CD,他还是很喜欢林逸聪先生编的《音乐圣经》。这本书去年华夏出版社新出齐了
精装扩编本。余华专门在晚报上向大家推荐。不知道他与林先生的私下交易是什么,只是知道他写的天花乱坠,忍
不住也上了余华的套。还算有点良心,这本书不算太糟,我想要的东西其中也多少有些。现在也是我迎娶新碟的媒
人。如果兜里还没有被当家的掏空,趁早选上一本还是值得,省得到时兜里 被掏,“人”、“才”两空,凄凄惨
惨!
第二个像余华一样,是作家,大名李杭育,更多朋友了解他是那本三联书店出版《唱片经典》。
其实他的代表作叫《最后一个鱼佬》,十几年前早被拍成电视。他算是当年全国最走红的乡土作家几大名流之一
者。
当代杭州青年作家两大名人:他和余华。说来两人都与音响有缘分:余华转道长住京城后,就买了自己喜欢的音
响,继续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道路;李杭育则突然在文坛消失了,尽管现仍在文化界做官。不知是作家思考过于深
刻,眼光过于敏锐,精神负担过于沉重,过早淡出文坛,寻找一种解脱,还是看淡世态看透人生,寻找到了遁出尘
世的最佳道路,他选择了软件发烧。
说到软件发烧,想起在一次聚会上,有位软件烧友的问提:你是烧硬件还是烧软件?
我无言相答。因为我软硬兼顾, 是个骑墙分子。说来可是很惭愧,心里总想软的硬的都大烧它一把,可都不够发
烧。你看看人家陈瑛光,最近写的他想拥有的器材吗?那才是过瘾呀。比比人气死人。遇到此类事情,经常让我联
想到李杭育!想想还有比我更高手选用的软硬件,心里不免当一回阿Q!
李杭育的确有着大家不能比的优势:软件百千,硬件套装!真是天地组合!请你看了“套装”两字不必奇怪,先听
听软件烧友的高见:
“音乐是一种很少受到我们理解限定的语言。”
“器材发烧仅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
“真正进入境界的音乐欣赏才是发烧。”
“高手(为音乐)心动,初哥(为器材)情动。”
我自认为初哥不如。不论软的硬的,不论音乐音响,面对音响情动面对音乐心动,犹如面对美女情动面对美酒心
动!实在是意志不坚,信仰薄弱。可以宽恕我等凡夫俗子一个嘛,见怪不怪。
李杭育的心中是什么动?他和余华一样,早早就迷上音乐,他迷的不是音响。李杭育非常自豪的说,由于对音乐的
爱好,早年为他迎娶今日的爱妻立下过汗马功劳;时至今日,全部缺点早已暴露无遗时,“惟有这份音乐的敏感和
沉湎仍被她认为还同当初一样可爱”。 他这么说也是由衷而感。告诉你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正是这位爱妻大力
促成了他的《唱片经典》。
他的这本书象个小情人,说的很动听、也很好听,美中不足是内容实在太少了,说的都是古典,古典单单精品应该
不止这么一些吧!每每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总有我闻所未闻的呀;回头看《唱片经典》怎么都是老相识?也许是作
家喜欢好酒的醇厚,不喜爱啤酒的顺爽,惜字如金;也许是出版社按字论价,容不得多着笔墨?我等口味意犹未尽
很难受,越想越搞不懂!
又过去这么些年了,不知道他的硬件是否有了改善!
不过我始终为他感到挺遗憾的,没有Hi-end级的器材,至少要像耳机爱好者这样备个好耳机。如果真是这样做了,
兴许他当时就可以从CD里听到更多的信息,那本《唱片经典》的内容可能还要更充实呵。
软件烧的多一点硬件投入,硬件烧的别忘了软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