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珠水河畔的莫扎特之夜(花絮请看后面的回复) [复制链接]

查看: 7119|回复: 27
1#
珠水河畔的莫扎特之夜

    2006年6月22日的星海音乐厅,是一个难忘的夜晚,乐迷的盛大节日。作为全球纪念莫扎特活动的一站,星海厅迎来了小提琴天后穆特。庆幸广州乐迷有此福气,因为穆特的亚洲之行,广州以外都是小提琴奏鸣曲。广州交响乐团荣幸地成为协奏乐团,机会难得。广州交响的水平,自然和穆特不在一个层次,象《图画展览会》里穷人与富人的对话。不过于挑剔的话,广州交响还是以努力的配合,为乐迷献上了一场兴奋的音乐会。近年的广州交响,在余隆的调教下,面目一新,在新年音乐会的《诗人与农民》弦乐的飞舞,就让人看到了兴奋点。这一晚,广州交响依然坐镇大本营——星海音乐厅,凭籍穆特火花绽射的表演,以及星海一流的音响效果,广州交响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选曲,完全的莫扎特乐队作品。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旋律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已在地产商的电视广告里出现过。第五号较出名,但隐藏着作者一丝不安的情绪。人性化的安排,上下半场加插了《女人心序曲》和《K136嬉游曲》(萨尔兹堡第一交响曲),为的是照顾迟到的观众,却令音乐会增色不少,萨尔兹堡就是莫扎特的故乡。华丽的曲目,使这一晚盖过了以往本地任何的音乐会。
不知出于什么安排,小提琴协奏曲的乐队保持了室内乐编制,但大提琴和DOUBLE-BASS竟然排到了左后方,且仅得一把DOUBLE-BASS。让出的右侧给了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坐在楼上后排,对低音声部的方向似乎不怎么敏感。《女人心序曲》时,定音鼓震撼了些,双簧管倒是可圈可点,金光灿灿的长笛很惹眼,弦乐各声部整齐划一有着后浪推前浪的气势,使我不由自主地前倾,品位乐句流淌的每颗音符。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起拍时,弦乐各声部竟然不齐,明显得意外。《K136嬉游曲》部分,广州交响还是营造了优美而华丽的线条,中规中矩的流畅。莫扎特似乎对圆号挺钟情,或许法国情缘,圆号协奏曲就写了四首,还特别迷人。遗憾的是,2部小提琴协奏曲当中,广州交响的两位圆号手,每次发音都是格外的不和谐,音准都欠逢,和作者以圆号作为烘托的本意大相径廷,尽管他们可能已经尽力。遗憾之二,现任指挥余隆因故辞演,临时换成了同样熟悉广州交响的香港叶咏诗。可惜,叶咏诗在这场的指挥中,对乐队控制缺乏力度,更没有重点关照一下不争气的管乐声部。总的来说,广州交响还是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协奏任务,呈现出接近奥地利风格的音画色彩。
相信捧场的观众,几乎都是冲着穆特来的。我个人的心情,也的确澎湃了一晚。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作品,水平在穆特前面的很多,例如格鲁米欧(莫扎特专家)、俄国的大卫、以及帕尔曼,另外谢霖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也极其优雅。在女性小提琴大师中,能比肩的,或许只有俄国的穆洛娃或韩国的郑京和了。近期,穆特也出版了系列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录音,其中的三重奏音色很凌厉。穆特版的小提琴协奏曲,亲自操刀担当指挥,可窥其王气。毕竟她是卡拉扬的得意弟子,现任夫婿又是英国指挥大师普列文。不难发现,盛年的穆特,洋溢着卡拉扬的王者气概,虽然没出手和叶咏诗争夺,但还是不断用身体语言向各声部示意:拿准节奏啦。因为莫扎特的这些作品充满宫廷式的华丽,貌似简单难度也不算高,但丰富细节的细腻表达很讲究。两次,穆特要求第一小提琴组向她靠拢,可见对演出的要求很严格。在这晚的现场演奏中,穆特对乐句的处理相当着力,激情里绽出不少火花。后来得知,穆特当时用的是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这种琴的声音比较明亮但粗犷,欠缺了些女性的阴柔,表现复杂乐句时尤为激昂。穆特使用名琴,控制得很得体,没有突出凌驾于乐队,反而显得水乳交融。在华彩段的独奏时,全场连同乐队各声部大概都屏住呼吸,陶醉在穆特的富有个性的琴声中。最后,全场的掌声出奇地整齐,邀请到穆特加演了一首。意外的是,不是莫扎特的柔板或回旋曲,而是德国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恰空舞曲。天,只有海菲兹这样的大师才用恰空舞曲返场,体现演奏者对艺术的造旨和对难度的挑战。由于不熟悉这个作品,穆特垂下了琴弓后好久,观众以为还有下一乐章,没人敢发出掌声。
是夜,星海星光灿烂;是夜,珠水流光溢彩。天水交融,流淌的是莫扎特伟大的音符。

花絮请看后面的回复,待续
最后编辑马兰士
分享 转发
TOP
2#

rosemaid 在 2006-6-24 8:33:29 发表的内容
哈哈,好羡慕啊!!!!!!!!!!!
[upload=jpg]Upload/20066241151773968.jpg[/upload]
TOP
3#

穆特在长征的扩大会议上
马兰士 在 2006-6-24 11:51:11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6241151773968.jpg[/upload]

穆特在长征的扩大会议上
TOP
4#

花絮:
    首次尝试高速公路入城。因为18:30才能从佛山市府附近起步,要求赶在19:45前到达,否则《女人心序曲》就泡汤了。结果第一程到达平洲出口已经19:03,比计划晚点3分钟,虽然刚喝的汤急着要变尿,依然不敢牺牲时间去方便。这时还有机会选择鹤洞桥至海印桥的老路,但是从FM105.2分析到广州大桥以南并没堵车,于是就冲上了南环高速,还限速100。一路风驰电掣后,认准三窖出口上了广州大道,途中警察居然命我冲红灯。过了客村立交,隐约看到对岸楼盘繁星点点时,我的心情终于放松了,到达二沙岛才19:33。这回一搏不但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5块的入城费。在星海门前居然发生了唯一的堵车,那些开车来的好龙叶公都在找车位,把星海门前堵死了,然而星海的地下车场空得荒。现在的车主就是没教养,中国特色。
TOP
5#

首先感谢潘老的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飞利浦小双张那张格罗米欧的《莫扎特小协》,今天早上我还听过。待会我再添花絮。

明确一下,广交的表现,承认是比较成功。比起92年他们在黄花岗的《拉二》,当然是大获成功。因此还得承认,协奏曲难度大啊!你看,拉宾的流浪者就和乐队猫捉老鼠了,指挥又奈何。

小型乐队据说是穆特的意思,我个人觉得有道理,因为MOZART是受到巴洛克时代影响的(梁祝还取主题于黄梅戏呢),JS.BACH的小协,就很袖珍。MOZART的作品要“塞”进宫厅,编制肯定有限。

《K136嬉游曲》广交表现还是让我惊喜的,当然弦乐的音色无法和argo马里纳的争锋。

加演的恰空舞曲,我相信只有15%左右的知音,如果她换成第3号帕蒂塔BWV1006的话,我的虎口可能会拍裂。恰空舞曲,终于听清了名琴的真面目,也是它的身价的印证。不过此时穆特虽然带我们回到“苦”的境界,但达不到米尔斯坦的拉弓力度和换弦速度,米氏的技艺,感觉:一、震耳欲聋,二、好似2个和声声部交织,说得难听一点,好象是两把琴。

后来签名拍照,弄到10:42分,夜深沉。
最后编辑马兰士
TOP
6#

花絮2:
    印象。我估计广州给穆特的印象是匆匆的,花都机场的大而不当,星海音乐厅的帆船造型,无懈可击的音响构造,以及珠水环抱二沙岛的恬静,还有一河两岸的灯火阑珊。不过中国人给穆特的印象绝非上述的诗情画意,上海“逐客”事件,我想可以载入古典音乐的史册了。记得丽江的古乐长者宣科,对观众这么评价:“能坐在这里的人,都是有素质的;不过就是有些人,迫不及待的跑向(对面)的夜总会”。穆特的上海奏鸣曲之行,本来只是给上海乐迷的一个小礼物;可恨“迫不及待”的人也混进来了,还“迫不及待”地防红眼的多次闪光灯。古典音乐是有规矩的,虽然不是大内禁宫。闪光灯以及尖叫那是流行演唱会的“粉丝”的权益,到了古典音乐会,这种行为的确是在侮辱艺术。还有,现在的中国愿意掏钱的“大款”们,也掌握了先进的DV、DC、甚至DAT吧,不过还是被生意场上无视知识产权的意识武装脑袋,所以举止难免鼠窃狗盗。所以怎教外国人改变看法?庆幸星海音乐厅有亡羊补牢的机会,早早的反复地交代关闭电子的数码产品。但是就在全体掌声邀请加演的瞬间,我清楚的听到了“嘀嘀”声,日本的数码科技吧?立马有工作人员向着我冲来,原来是我后面的客官“迫不及待”了。我是犯咳嗽的毛病,演出前后我都痒得不住地咳嗽几下。奇怪的是,演出当中,喉咙乖的要命,完全不痒,让我安静得毫无意识。但是,中途观众的咳嗽声,虽然不多,却象阻击枪手的冷枪,在阵地上此起彼伏。必须明白的是,星海音乐厅的音响效果是“明察秋毫”的,任何角落的一丝动静,都会让全场清清楚楚。非常幸运,穆特还算给面子,没有再次出示红牌,或者中断演出。我想,文化和文明,在叫喊“和谐”社会里,还是抵挡不住利益的冲击。
TOP
7#

花絮3:看穆特的理由。
    实话实说,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典范,一座标志。就好象巴洛克出了个《四季》,而帕格尼尼的小协为浪漫主义时期开创了辉煌的开篇。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个人认为第3、4号的旋律是最为绚丽完美的,第1号朝气蓬勃,第5号荡气回肠但包含不安的动机,第2号我印象很淡。另外,他的交响协奏曲和双小提琴协奏曲,真是一幅迷人风景线。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似乎早有定论。格鲁米欧和伦敦交响的版本,虽然伦敦有些厚重,但是格鲁米欧的演绎,朴实内敛,蕴藏灵性,使我想起了海布勒,他们指下的莫扎特,想时钟一样——精准。灵性,是对莫扎特的感悟,所以格鲁米欧、海布勒被喻为莫扎特专家。帕尔曼和维也纳爱乐的版本,维也纳的协奏绝对是甜美非凡,帕尔曼表达的莫扎特,我感觉类似谢霖的歌唱性风格,而且柔情似水。帕尔曼现场录制的交响协奏曲和双小提琴协奏曲,丝毫没有现场的即兴发挥,情感控制恰倒好处。
    穆特的莫扎特专场,一开始我并不想去。穆特的莫扎特,我猜想她的处理类似卡拉扬吧,一看她的唱片是亲任指挥,我觉得出来个女“阿卡多”了。穆特的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单论《流浪者之歌》,比起海菲兹、弗烈德曼,运弓、挑弦方面的差距太大了。不过,穆特的莫扎特三重奏,给我很深刻的印象,那是发烧的录音!因此,我没有再看穆特的动机,起码可以说出1000个理由。
然而,家里最大的反对党——我太太坚持要看。我清楚她只是慕名,而非知音。后来事实也证明她是叶公好龙,到了第5号的行板时她已经困了,第3乐章反复回旋的主题也没有为之一振。返场加演的是巴洛克作品,太太一向反感,于是要等观众的掌声才把她唤醒。我是把上面的理由如实解释给太太,坚定立场不看,甚至觉得穆特与广州交响合作是一个两极化的不对称的别扭的组合。但是,到了开始售票阶段,太太的攻势竟然动摇了我。因为这个五一黄金周她都加班,完全没机会自驾游,对此我感到失意。于是狠狠心,7号的下午登上二沙岛拿下2张8折票,作为黄金周的代偿,顺便又买了2张巴洛克唱片。
事实教训了我,唱片等于罐头的味道,现场才是新鲜的味道。如果不去,错过了聆听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机会,不知要后悔多久。6月22日,现场证明了一切:穆特与广州交响的合作,是一场成功的演出,虽然没有擦出火花,但是倾注了穆特深情的名琴,征服了我的听觉。穿插的《序曲》、《嬉游曲》,起到桃花间竹的效果。加演的《恰空舞曲》,是让知音的乐迷了解穆特自己的故事,往事的回忆。穆特的唱片,我还是一张没收,理由更充分了:最完美的穆特,在纪念莫扎特音乐会的现场,在我的脑海里。
穆特果然没让每个支持者失望,太太得到了签名,我顺便拍下了穆特。要知道,签名原本只留给贵宾票的观众,最终签名会直至23点的深夜。尊重艺术的人,同样得到尊重。
TOP
8#

——剑指华山

[upload=jpg]Upload/20066271433562937.jpg[/upload]

完美穆特(转自《上海东广论坛》)

——穆特似小提琴家多些,还是指挥家多些?
TOP
9#

花絮4:题外的发烧。
我拍了10多年的照,没见过6月22晚的意外——
当时相机的CR123A电池已告低电了,我带了备用的,全新没开封,一换上,仍然低电,连镜头都打不开。
在人海中没有选择,只好用回原来的老电,每拍一张,闪光灯充电要几分钟,因此我艰苦地拍了6张,5张成功。

我在玉龙雪山也遭遇过低电,当时的CR2在山脚买了80元2枚,原装乐声。

这里我感谢MUTTER女士,不象别的明星戴副墨镜,很大方。
最后编辑马兰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