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732118202444086.jpg[/upload]
在上古的文典中,琴、瑟大都是一起的;《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女曰鸡鸣》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及《常棣》中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莫不如是。尽管这些诗句中的琴瑟大都用来比喻男女或夫妻之情,但由此或可得知这两种乐器大都是不离不弃、相谐相和的。对于琴,堪称中国人文乐器的代表,除娱乐作用之外,“平和雅正、至纯至清”的琴更具教化的意义;在上古,教化之责其实是由琴、瑟同担的,正所谓“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只是到了后来瑟音渐微,瑟从日常的生活中渐渐淡出,才使得唐人张籍有“古瑟在匣谁复识”之叹。
《琴瑟和鸣》作为全球首张琴瑟录音的唱片,使我等有幸聆赏到瑟这一绝响千年的上古雅音,对国乐爱好者而言堪称幸甚;丁承运教授的潜心研究及丁氏伉俪的卓绝才华使得我辈不复有张籍之叹,或许这恰恰就是出版这张唱片的重要之所在。整张专辑共收录了八曲,其中单数编号的第1、3、5、7为琴瑟和鸣,双数编号的2、4、6、8则是古琴独奏曲。琴曲的唱片是不难寻得的,这张专辑的亮点、或者说让听者感兴趣的是单数编号的琴瑟和鸣曲。从曲目来看,四首琴瑟和鸣的作品均源于同名的琴曲,感觉用琴瑟和鸣的方式来诠释别有韵味。相对于琴音的拙朴、古雅,瑟的声音显得宽厚、舒缓、平和,又不失雅正,听来更具亲和力。就声音的特质而言,瑟的声音似乎介于琴和筝之间,与琴和鸣可谓相谐相和,却又和而不同。古人常用琴瑟喻男、女或夫、妻间的和谐美妙,由是观之颇具深意啊。
或许是因为曾绝响千年的缘故吧,未见得有瑟曲作品的相关资料或记载(也许是因为我孤陋寡闻);虽说上古时期瑟多用于诗歌伴奏,却也不能妄言就没有独立的瑟曲存在。曹孟德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想来瑟也应当是可用于独立演奏的。专辑收录的曲目对于国乐爱好者而言堪称耳熟能详,琴曲改编后用琴瑟和鸣的方式演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却又不觉有丝毫的突兀;或许这就是琴瑟和谐之魅力所在吧。丁氏伉俪的演奏堪称天作之合,这也算得是琴瑟和谐当下最好的诠释和实践吧。这张专辑是在中唱公司的录音棚录制的,良好的声学环境成就了这张专辑优异的音响效果,丝弦的振动几可触摸;唱片文档提供的相关资料丰富、翔实,丁承运教授的《古瑟调弦及旋宫法钩沉》即便是对于如我般的业余爱好者也裨益颇多。当然,这张专辑也并非完美,整张专辑中没能收录瑟独奏的曲目我个人以为算得是一个缺憾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琴曲改编后的琴瑟的和鸣一聆瑟的清雅之音,可毕竟风采不是由瑟独领的。个人心目中琴瑟和鸣的专辑应当以“琴曲、瑟曲、琴瑟和鸣”的形式呈现的,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如我所想形式的专辑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