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可套用一个此: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包括对贝多芬的演绎,也是如此。在伦敦时代的阿巴多或许注意到了轻灵、明朗、简洁。但是只有到了柏林之后,他的音乐才真正日渐坚实,似乎BPO也是后几年才真正知道阿巴多想要什么。
如果说后期柏林的阿巴多的含义更多来自净化旋律、减化音乐表情的话,那么在琉申的这次表现我发现一点心的东西,即他的旋律可以大胆柔化了。
听过他的WPO的马2,其自信和胸有成竹没有像现在那样如此昭然若揭,看来那张DG的高价也要找来听听才行。
顺便谈谈拉图尔,因为他跟阿巴多关系很特殊。
到柏林之后的拉图尔似乎声誉没有明显见涨,甚至有人很反感他的处子马5。他和阿巴多在音乐观念上应该说是很有相近的地方的,但是,一个时代的风格,阿巴多已经占了先机,给拉图尔出了很难的难题。甚至在那个5中,他出现一点点卡拉的影子。
其他作品就听的不多了,包括和WPO的贝全集,我觉得还是仓促了点,没有信心去听他。
怎么绕过阿巴多,对他来说,是个考验。
其实阿巴多面对卡拉扬时,人们的担心更大。但是阿巴多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此他不留恋那个地方。听他这马2,觉得他选择对了,既符合了他的人文品格,也对自己的音乐有利。
这个男人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