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老蔡的300B单端设计,功率8W。以前也听过并管16w的机型,我的理解是:宁可推不动,也不玩并管机,否则300B特有的品味尽失。
8W,推1.3MK2,是否有点搞笑?说心里话,当这台机子放上我的器材架时,我都没有抱太大希望。
周五晚,初试啼声(新机,第一次开声),颇感意外,居然是很平衡的声音,非我概念中薄弱的低频表现,但声音略紧且有点直白,300B的特有气质没有尽现,不急,器材肯定需要调整!
双休日的两天,通过一番搭配调整后,300B逐渐褪去了那份青涩,丹拿在它面前居然显得温顺又服帖!
我的器材实用至上,目前听音的搭配如下:
音源:马兰士19K(当转盘)+英国之宝203解码器,解码线用JENSON纯银线土炮制作
功放:老蔡300B合并机,超时空空气3号信号线, POWER SOURCE SE MK2电源线
音箱:丹拿1.3MK2, AQ花岗岩喇叭线
大卫和奥柏林合作的老贝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是我最近常听的作品。这部作品乐感不错,但细节并不容易播好。但当大卫的小提琴一触弦,就能感觉到我晶体管后级的高频差距了。待到奥柏林的钢琴以饱满的琴腔共鸣展现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在推丹拿吗?300B在表现室内乐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我所担心的任何现象,低频呈现不错的线条感和饱满的量感,在它拿手的高频端,细腻、柔滑,丝丝如扣。以前,有位朋友每次来我家,都要提出一句批评:小提琴太霸气。而我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以为这是丹拿的个性使然。但在300B的驱策下,曾经的霸气荡然无存,看来我对丹拿的理解还不够啊!
马上又塞进一张肖斯塔克维奇的第14、15弦乐四重奏,这也是近期最常听的唱片之一,一直都以为录音略偏尖利。看来我又错了,不但小提琴部细腻、密实,而且大提琴也不失饱满的沉浸感,音乐始终在不张扬的过程中顺畅的淌进。。。。。
300B表现人声更是强项了,我没有使用雨林、帕菲的口水碟,这些太容易播。选了一套《宝丽金-闪耀乐坛一世纪》8片装大碟。里面的都是伴随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港台经典,不管是邓丽君、许冠杰还是张学友,嗓音都是那么自然、松弛、细腻,而伴奏的电贝思丝毫没有脚软,干净饱满而弹性十足。背景充满了各种细节,都如过滤的细水滴,圆润、晶莹,在幽暗的扇形舞台中有序铺开。其后播放的细川凌子的爵士女声(三盲鼠),居然有从未感受到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8W的功率对付大动态的古典如何呢?在一定音量下,播放穆特的流浪者之歌的快板部分时,虽然对比有所减弱,但无大的破绽。如果音量再加大,确实力不从心了。所以就打消了试马勒第二的念头。
最后,钢琴是不得不听的。肖邦夜曲的音符没有晶体管刺激,但胜在晶莹透明毫无毛刺感,巨大的琴腔共鸣和钢弦的强烈震动也表现出了5成。动态确实较弱,但和谐度和泛音表现充分,整体听感反而比晶体管更接近我客厅的那台雅马哈。
纵观全局表现,这台300B推丹拿平衡、透明、滋润,弦乐已经呈现出高贵气质。细节在柔顺的气氛中舒展地展现,听感不急不躁,低频的线条和控制力超出预期。对于纯欣赏音乐而已,已经够了。回头听我习惯多时的晶体管组合,发现暗而毛躁,下潜虽深却不圆润,听了几分钟后竟难以适应,又接回了300B。
300B推丹拿,看来不是神话,虽然有一定局限,但没有大的障碍。半月前,我们本地几位烧友扛来高文的单声道225W的后级来我家玩,同时还有银彩等线材,虽然表现有板有眼,但却并没有达到300B那种令我陶醉的境地。
看来,我也中了胆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