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姆佩勒指挥爱乐乐团 1957年录音(EMI)
这个勃拉姆斯交响全集可谓名噪一时——瓦尔特·里格的运筹帷幄,巅峰时期的爱乐乐团,再加上金斯威大厅的绝妙音效。当然灵魂人物还是克莱姆佩勒。历经种种磨难,使得这位老者越发矍铄,他的贝多芬更多了一份刚毅不屈;布卢克纳虽然少了些神圣,但也恢宏无比;对于他恩师马勒,则都化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他的勃拉姆斯呢?相比万德的不求闻达、照本宣科,克莱有股韧劲,还带点冷峻。
首乐章稍慢,各个声部做得都很细腻。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结尾的齐奏依稀有他那著名的“勃一”之风范。定音鼓在此曲中的作用不小,我认为算是“心魔”的象征。克莱姆佩勒在此将其控制得恰如其分,既不过火夸张又不失威慑力。所用时间反而比万德少,第二乐章速度就快了很多,弦乐的另类缠绵。第三乐章活力四射。末乐章将戏剧性铺陈得很好,阴郁沉闷得压抑人心。直到乐队爆发的那一刻,定音鼓如同陨石从天疾坠,铜管更是肆无忌惮。最后亦是毫不容情地在狂风暴雨中结束全曲。
莱纳指挥皇家爱乐乐团
“记得有人说莱纳听了自己这个勃拉姆斯录音感动的哭了,这个版本确实有值得聆听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版本有勃拉姆斯傲骨凛然的霸气,却又不失铁汉的柔情,前者可以听他的第四乐章,后者可以听他的第二乐章。
虽然将录音的优劣也放在版本比较的考量有一点奇怪,但是我们却必须说,录音确实会影响聆听时的整体感受。就如之前说过的,莱纳这个录音诠释的非常爽朗,而且又不缺曲子中的灰暗面,如果你可以接受索尔蒂的诠释方法,那么应该可以轻易接受这个莱纳的最后录音。”
——以上引用蓝昌松先生的评点。这是一张著名的录音,我仅仅在线听过而已。个人觉得莱纳首乐章主题速度过快,皇家爱乐的弦乐还没有完全放开。但莱纳终究功力不凡,乐队是渐入佳境。之后的几个乐章都完成得很好,莱纳的独有气质在末乐章尤为突出。
总之是一次中上水平的演绎,虽然称不上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