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黑胶党】 维也纳的黑胶唱片达人 吴辉舟 [复制链接]

1#

去年五⽉,我趁去慕尼⿊⾳响展之便,顺道来维也纳,拜访⿊胶唱片收藏达⼈吴辉⾈。今年四⽉在⾼雄⾳响展时,吴辉⾈接受主辨单位邀请回来举办讲座。相⾒之下,吴辉⾈告诉我新换了B&W 800D3喇叭,扩⼤机也增加⼀套Naim NAP-300,还多买⼀套Linn唱盘专听单声道录⾳,请我今年也顺道去维也纳听听看。真巧,我跟吴辉⾈是搭同⼀班华航到维也纳,事前并没有约定。早上六点多到达维也纳,我跟吴辉⾈同⾞直奔他家,马上开机听唱片。







与去年不同的是,吴辉⾈听从我的建议,在左侧斜窗上加装伸缩式拉帘,喇叭后⾯的玻璃⾨也加了拉帘,地上铺了地毯,喇叭也按照去年我们试过的喇叭摆位来摆。为了伺候B&W 800D3,吴辉⾈原本就有⼀部Naim NAP-300后级,这部电源分离后级每声道输出虽然只有90⽡(8欧姆负载),但可以承受到2欧姆,供电很⾜。吴辉⾈以Bi Wire⽅式⽤⼆套NAP-300来推800D3,听起来就象是⽤300⽡后级⼀样够⼒,⽽且⾳量只开到10点钟就很饱满了。⾄于前级还是使⽤原本的Naim。数位讯源使⽤的是平价的Cyrus外接电源,加上Linn DAC。老实说我很惊讶不贵的数位讯源能够发出那么好的⾳质,听CD⼀样是那么好听。






去年我来拜访时,吴辉⾈还是⽤立体唱头来唱单声道⿊胶唱片,今年则增加了⼀部Linn唱盘,采⽤通⽤的SME 3009唱臂,上⾯装了Audio Technica 单声道MC唱头。⾄于这套唱放则⽤平价的Rega。







原本那套Linn⽤的唱头是Linn的Kandid MC唱头,这个唱头要价3,000英镑,不是平价品。除了⾳响器材增添之外,吴辉⾈还把⼀些线材也升级了,我们都知道Naim是半封闭系统,端⼦必须使⽤他家专⽤者,所以能够选⽤的线材也受到限制,吴辉⾈选了Naim的第⼆顶级讯号线,800欧元,也不算太贵。






我先请吴辉⾈把孟许指挥波⼠顿交响乐团的拉威尔「达夫尼与克罗埃」芭蕾舞全曲找出来,1955年版与1961年版都要。我最近才写过1955年版的AP复刻片,⾳响效果非常好,但是我⼀直没听过1961年版,我知道吴辉⾈⼀定有,所以才有意比较。⼆者比较之后,我有点了解为何复刻版会选择1955年版,⽽不是1961年版,因为1955年版听起来的确比较好。不仅⾳质比较好,整体⾳乐平衡性也比较好,1961年版在许多地⽅会比较强调某项乐器。







虽然这⼆个版本都在波⼠顿交响厅录制,但录⾳师不同(请看我写1955年版那篇)。此外,我想比较关键性的不同是,1955年版肯定是采⽤真空管录⾳器材录制的,⽽1961年版可能已经采⽤晶体录⾳器材(当然有待查证)。此外,1955年版所使⽤的麦克风数量应该比1961年版还少。我猜基于上述原因,所以1955年版听起来反⽽比较好。⼤家⼿上如果这⼆个版本都有,不妨比较看看。











最后编辑泽森音响 最后编辑于 2019-05-09 14:14:00
分享 转发
TOP
2#

再来我请吴辉⾈找出Julie London第⼀张专辑,那是1955年的单声道录⾳,没想到吴辉⾈有立体版,当然⾺上拿出来比较。单声道版⽤那套单声道唱头来唱,立体版⽤Linn唱头,前⾯说过,唱立体声这套光是唱头的价格就抵得过单声道那套全部,可是,我必须说,单声道版的声⾳竟然比立体声版还好。好在哪里?⾳质好,定位好。我相信没有听过录⾳优异单声道唱片的⼈⼀定不相信,但事实真的如此。单声道唱头、录⾳没有左右声道串⾳的问题,没有其他失真问题,⾳质真的比较好,定位也更清晰。








接着听Everest唱片的萧⼠塔⾼维契第五号交响曲,史托科夫斯基指挥的。Everest这间短命唱片公司1958年成立,1961年就把所有的录⾳设备卖给Mercury,所以录制的唱片并不多,但很多都是录⾳精品。接下来⼜听Everest的「Billy the Kid」,⾳响效果同样让⼈惊奇。接着听RCA Living Stereo那张出名难找的「The Wild Wild West」,⾳响效果当然⼜是很棒。再来是The Weavers那张⼤家都有的卡内基⾳乐厅重聚演唱会,这场演唱会出版⼆张⿊胶,许多⼈只买了第⼀张,没买第⼆张,可惜。

Liliane Garnier这位法国女⼩提琴家的唱片不多,这张却非常棒,不过这张是加拿⼤RCA版,在蒙特利尔出版。这张也是有单声道与立体声版,我们听的是立体声版,琴⾳非常美,我想如果是单声道版说不定⾳质更美。再来吴辉⾈挑出Remington唱片,这家唱片公司也是短命,从1950-1957,属于廉价版唱片,版质常会有杂⾳,但我我没想到他家的单声道录⾳竟然那么好。我们听了Michele Auclair的⼩提琴演奏,那么温暖⼜真实的⼩提琴⾳质⾳⾊绝对是⾳响迷的最爱。再来⼀张Remington唱片的单声道录⾳,那是Ossy Renardy(1920-1953)是奥地利英年早逝的⼩提琴家,听他单声道录⾳的帕格尼尼,⼼里也是感动莫名。

从这次在吴辉⾈家里所听到的这些⿊胶唱片来论,立体声不⼀定胜过单声道,尤其是在⾳质⽅⾯,但先决条件是您要有单声道唱头,最好还要有单声道唱头放⼤器。远的不说,从1950年以后,许多单声道录⾳其实已经录得很好,只不过后来的再版把声⾳劣化了,再加上⾳响迷都是⽤立体系统在播放单声道录⾳,这⼜再加⼀次的劣化,使得⼤部分⾳响迷对于单声道录⾳产⽣误解。事实上1958年以后商业化的立体录⾳推出时,单声道版还是同步推出,因为许多唱片迷听起来还是觉得单声道版声⾳比较好,就跟我这次在吴辉⾈家里听到的感觉⼀样。

吴辉⾈这套新的⾳响系统表现如何?非常好,由于空间⼤,左侧⼜是斜⾯,没有听到明显的驻波。听流⾏⾳乐时,那低频的饱满可能很多使⽤B&W的⽤家都没听过。我请吴辉⾈播放Janis Ians那张「Breaking Silence」的最后⼀⾸同名曲时,那瞬时的快速、脚踩⼤⿎与Bass的饱满弹性,还有⼈声和声的层次是我听过最好者,当然有可能我孤陋寡闻,但真的是非常棒。以这套⾳响系统⽽⾔,绝对可以听出各⼤榜单发烧唱片的录⾳精髓。能够拥有这样的聆听空间,即便吴辉⾈这套⾳响系统的价格不是什么千万⾳响,但整体声⾳的表现程度绝对可以说是千万级的。

要⾛之前,吴辉⾈特别打开那部His Master's Voice留声机给我听卡罗素的演唱。78转唱片、⽤铁针。各位不要忘了,当年这种留声机**尚未进入电声**,没有扩⼤机,也没有动圈喇叭,电声**要到1924年以后才开始的,所以这套留声机事实上是直接把铁针的振动透过⻑⻑的管道,传到底下⼀个简单的号⾓里,让78转唱片沟槽里的声⾳直接透过⼩号⾓扩⼤。老实说,当您听到那么直接的卡罗素歌声时,真会想也要拥有⼀部这样能唱歌的留声机。









听⾳响,最重要的是获得⾳乐给予我们⼼灵的撼动,如果听⾳乐时⼼情没有任何⾼潮,就算几千万的⾳响器材⼜有何⽤?从过去黄⾦录⾳**的⿊胶唱片中,我们不仅是被⾳响效果所震撼,更被当时所留下的文化瑰宝所征服。遥想当年的录⾳师利⽤真空管设备,能够录下那么感⼈的⾳乐,⼼里不由产⽣想要跟吴辉⾈⼀样上⼭下海搜寻⿊胶唱片的冲动。我辈⾳响迷不是想搜寻唱片来⾼价出售,⽽是想为下⼀代保留珍贵的文化资产,并且⼀代⼀代传下去。


吴辉舟[p=null, 2, left]
[/p][p=null, 2, left]吴辉舟。华裔奥地利维也纳人,1952年生于台湾桃园,双子座。[/p][p=null, 2, left]经营全欧精致旅游的“欧洲之星旅游公司”并担任负责人。
[/p][p=null, 2, left]著有《黑胶唱片圣经收藏图鉴》,书中收录了2340张20世纪最具收藏价值的CD与黑胶唱片的彩色图鉴,还有135张重要唱片公司彩色内标图片。书中每张专辑都附上专辑封面图片及详细的歌曲说明,相信不论是古典乐、流行乐或爵士乐的爱乐者与黑胶唱片收藏者不可或缺的唱片圣经。[/p][p=null, 2, left]黑胶唱片收藏家[/p]



文章转载自:普洛影音网  作者:刘汉盛

原文链接: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1627-1-1.html

最后编辑泽森音响 最后编辑于 2019-05-09 14:16:4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