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6.11.12上交现场:郑京和演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全集 [复制链接]

1#






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市面上有无数个版本,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我相信不是太多人有机会听到现场的巴赫小无全集,我想敢在现场演奏巴赫小无全集的小提琴家也是屈指可数吧。郑京和有人叫她女王,有人叫她女神,在她如此璀璨的小提琴生涯中都是当之无愧的,但在她的演奏生涯中,对巴赫小无却是很少触碰,记得曾经在74年,录制过一张巴赫小无的唱片,可惜只有两首,受伤后复出的郑京和居然对巴赫小无情有独钟,如今她来上海给大家带来的正是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全集。

巴赫小无全集,有着多声部的复调织体,其复调的炫技程度甚至可以和键盘乐器上的音乐相比,对每个小提琴家来说,都是精神,技巧和体力上的极大挑战。如果将整个乐曲演奏一遍,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就算在舞台上站2小时,也已经够累的了,更不要说,为了达到多声部同时进行,且要求各声部具有独立音色,必须使用的那些别扭指法和弓法。有人认为,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家的技巧不能达到现代小提琴家的水平,因此在巴赫时代并没有人演奏过这些曲子,从史料记载也确实没有证据表明当时有人演奏过此曲。但也有人认为,巴洛克时期的琴和弓都和现在不一样,当时的弓杆是较软质的木材做的,当弓毛绷紧时,弓杆是向外凸起的,有助于使多根弦同时发生,不像现代的弓杆木质较硬(图尔特弓),即使弓毛绷紧时,也是内凹的,需三根弦同时发声的和弦只能分解开来拉,另外巴洛克时的小提琴弦用的是羊肠线,当弓压增强时不至于出现钢丝弦的那种尖刺声,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巴洛克时期的小提琴上拉巴赫小无要比我们现代小提琴更容易,但巴洛克小提琴的声音较小,不适合在现代的音乐厅演奏。这也就是大多巴赫小无的演奏都是现代小提琴,巴洛克小提琴可能只适合录音。

郑京和这次当然用的是现代小提琴,她的拉法也是现代的方法,可想而知,全套巴赫小无,是多大的挑战。年近七旬的她在一场音乐会挑战全套巴赫,要多大的勇气啊。不管怎样,首先我们要为这种令人敬佩的勇气而鼓掌。演出在上交的小厅进行,小提琴无伴奏不适合在大演奏厅演奏,再则这样的演出可能吸引的票源也不是太多,毕竟一把小提琴从头拉到尾看起来不热闹。整个音乐会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Sonata No.1和Partita No.1,第二部分为Sonata No.2和Partita No.2,第三部分为Sonata No.3和Partita No.3,中间休息两次,一般都是这样的编排,Sonata和Partita,一个严肃一个活泼,一个严谨一个较自由,排在一起正好平衡了曲子的结构。

郑京和的演奏不是我想象中的巴赫,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浪漫派演绎,超前巴赫两代的时间,通篇的Rubato,令她的断句换弓都非常特别,把整首曲子切得支离破碎,她往往在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之前换弓,然后用下一弓来拉最后一个音,我猜她是想强调最后一个音,以达到断句的效果,这显然牺牲了乐曲的流畅性,让人感觉磕磕碰碰的,缺了一份洒脱。右手音色的控制方面也是乏善可陈,各声部和各乐句的音色强弱明暗对比不是很明显,我想大师明白对比的重要,但有时不易做到音色的变化,只能靠节奏上的自由来强调,弥补对比不足的缺陷。第一首Partita组曲的第四首布列舞曲,明显感到大师状态不佳,和弦和和弦之间无法连接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甚至出现和弦音不准。第二首Partita组曲里的恰空,场面宏大,是她拿手的曲子,我曾经在2014年的时候,听过大师演奏恰空,当时就觉得虽然用浪漫的手法演奏巴赫,但夹在众多的各种曲目中,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觉得一个浪漫的巴赫也不错,但这次是作为Partita组曲里的一首,就觉得不习惯了,我甚至觉得这次的演奏比上次更夸张。第三首Sonata感觉比前两首都好,虽然有一个那么长的赋格,但感觉演奏得还比较放松,不像前面那么紧张。第三首Partita,本身就比前面两首轻松,因而感觉更流畅一些,一个多小时的琴拉下来,终于进入状态了,前面好像都在warm up。

现场演奏巴赫小无确实是个壮举,但毕竟人的精力体力有限,我相信绝对不会比录音的精雕细凿更好。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7/2/4 11:37:5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楼globezm3的帖子

其实我倒觉得6首曲子分两天拉完,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