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乐音高低、长短、强弱和质性与联觉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在音乐欣赏中,人们往往会不知不觉中沉浸音乐里浮想联翩。但是音乐本身只能被听见,有怎会有如此魔力呢? 也有很多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想象某种画面,要产生某种情绪等等,这些与音乐表现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些与音乐看似无关却又实际存在的特征可以通过音乐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来揭示———联觉。  所谓联觉即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音乐中的联觉即由听觉所触发的一系列感官活动的现象。所谓艺术无国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联觉所起到的“共鸣”效应。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激情、愤怒、舒缓、欢快等等情绪皆有联觉现象; 德彪西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所创作出来的印象主义风格也与联觉有关;一个没怎么接触过古典音乐的人往往也会感受到贝多芬的“命运”力量;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感召着士兵,化作战斗的动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既然音乐的联觉有如此大的“共鸣”效果,究竟是什么起到的作用呢? 这其中有太多的元素,本文重点要指明的是乐音的属性在联觉中所表现的美学特征。乐音的属性主要有四个元素组成: 乐音的高低、乐音的长短、乐音的强弱、乐音的质性。这四个元素的不同变化都会导致音乐的联觉效果的不同。
  一、乐音的高低所表现的联觉特征
  声音的振动频率的听知觉属性被称为音高。在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频率次数越多,则声音也就越“高”; 反之,物体振动的频率次数越少,则声音也就越“低”。当然,声音的高低在音乐中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是用分贝来表示,而是通过人的听觉和相关的心理活动规律所感觉的。
  人们经常会使用歌声嘹亮一词,往往这个词汇用到高音的演唱中。这就指明了一个特征,音高的视觉效果。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用不同颜色的纯色来表示四种亮度,红色的亮度值为 60、蓝色的亮度值为 100、绿色的亮度值为170、白色的亮度值为 200,使用计算机来测试声音不同频率对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音高与亮度有联觉的对应关系。体验者表示: 频率高的给人的感觉越亮; 反之则暗。班得瑞的音乐创作中,往往应用短笛等发音较高的乐器,如《珊瑚岛》,给人一种洒满阳光的明亮景象。德彪西的《大海》中也使用了这种音高对比所产生的明亮效果,在描述太阳逐渐升高的表现手法上,使用了音的逐渐提高。李斯特的《但丁》中,从炼狱到天堂,用了极大的篇幅将肢体的音高做了很大的对比,用低音及不协和音响来表现炼狱的痛苦,用层层递进到最强的音高来烘托天堂“阳光普照”的效果。这种乐音音高的对比表现手法在联觉中视觉亮度的表现很多。
  更为具体地讲,这种音高的联觉体现了情绪联觉效果。在《走进音乐的世界》这套 CD 中,归纳标注了不同音乐所产生的情绪。其中“激昂的”,采集的音乐大都是音调较高的; 而“悲伤的”采用了很多音调较低的曲段。肖邦的练习曲 op10. no3 为了表现离别的苦楚,开头应用的 B 在 E 大调中显得十分低沉。韦伯的《邀舞》中,高潮部分的音乐一响起,那种热烈的舞蹈情绪被瞬间点燃,也是音高使然。这些作品的列举都指明了音高在联觉中的情绪变化规律,不同音高在人的头脑中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征。当然,这里也要涉及到速度、力度等乐音属性,在后文中进一步阐述。
  另外,音高还能产生对于空间知觉的联觉效果。在中国的乐曲中,有很多琶音式的安排。这样的安排往往起到了体验者对于空间的联觉效应。即应用不同的音高的比对来实现空间的层次感。例如 A大调的《彩云追月》中,引子部分的琶音,开门见山地指引听者高天白云的空旷场景。《黄河协奏曲》中《黄水谣》的引子部分也用梆笛来表现俯瞰黄河之壮美的联觉效果。柴可夫斯基在《四季》里“六月”船歌的最后部分,用不断的琶音将听者的遐想定格了渐行渐远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里。这些联觉体验的形成动因皆是不同音高递进的层次感受与心理活动规律的影响。
  二、乐音的长短所表现的联觉特征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活动的时间长短决定着情绪的质的变化。同样,在音乐中,乐音的长或短所产生的联觉效应也是不同的。乐音的有规律的长短被称为时值,这就涉及到节奏的问题,还包括散拍、速度的问题。这些乐音的长短变化左右着联觉效果。音乐中的节奏、速度改变着音乐性格,也影响联觉的审美体验。上文中所阐述的音高的递进变化影响联觉的空间感,而音长也是联觉效果的变量之一。乐音越长往往使人产生辽阔的空间感。竹笛曲《牧民新歌》的引子部分,以乐音的长音形式出现,一种悠远的感觉瞬间明朗化; 同时也表现了草原的辽阔。人们常说: 时间充分。这恰恰表明了一种心态。在音乐上时间的“充分”让人有深思、放松等心态,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在联觉上亦有所对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以短促的乐音、音高的下降将黄蜂扑面而来的紧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一方面解释: 物理属性也与音的长短效果相似,在联觉中,往往用短音来产生轻巧的物质; 用长音来表现质量大的物质。聂耳的《大路歌》中具象的沉重物质就用长音配合缓慢的节奏表达。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也常用长音来表现力量,从侧面也表现所拉动的物体的沉重等等,皆有长音的联觉作用。
  周海宏教授在关于音乐的速度所产生的联觉效果做了一个实验: 采用一个在奔跑、一个在站立的动物图片来表现物体动与静的不同感受。实验的结果表明,音乐速度所联觉的两幅画面,快节奏的联觉为奔跑的动物,而慢节奏的联觉为站立的动物。梆笛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那种轮驰车飞的欢快场面表现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勾画出一幅赶路忙、运粮忙的动态场景。在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op40. no1 中、上半部分的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出了军队的雄浑、有力的场面,中段的低音八度的快速流动,给人一种急行军的紧张之感。同样,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 op23. no5》的 108 的快速演奏,也给人以激昂、奋进之感。中段的慢板则深情的描绘了俄罗斯山河的秀美与惬意。这些音乐的速度变化产生了联觉的动与静,激昂与紧张等不同心理体验。
  换个角度讲,人的语言也类似于音乐的语言。人在放松的状态下,语速是相对平缓的。在情绪激烈的时候,语速有所加快。这与人的神经活动规律为原则的时间机制有关。当人的神经受到刺激形成反射时,时间间隔对应着神经反射间隔。时间间隔短代表着反射的高速进行,所产生的神经反射活动越活跃———急躁或兴奋,反之,则平缓、舒畅。在音乐的表现中,乐音的间隔短即为节奏快,速度快,产生的联觉情绪越激烈,反之,则为节奏缓慢,产生的联觉情绪较为平和。
  三、乐音的强弱所表现的联觉特征
  乐音的强弱是同乐音的高低一样,是听辨声音的基本因素之一。与乐音强弱的联觉是建立在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上的。音越强,人们感知事物的知觉就愈发强烈,力量越大,音越若,人们感知事物的知觉就越弱,能量与爆发力就越弱。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那极具震撼的音量表现,给人以强大的感觉,往往会出现军队的雄浑形象。这种联觉就是音的强度与节奏共同产生的效果。人们经常用震撼来形容声音的强度。正说明了声音的强度所起到的力量效果。英国物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用同样的节奏演奏一首乐曲,利用不同力度来对水面产生的振动波纹进行电脑录入。让电脑模拟力量变化。结果表明,乐音强的对应力量强,乐音弱的对应力量也弱。
  乐音的强弱也体现了一种情态强度的相关联觉效应。在上文列举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op23. 5》起始段与中段的对比就应用了速度与强度的对比,相比较而言,音乐强弱变化的对比效果要优于速度的对比。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以强大的力度来表现作曲家的意图,符合创作者先联觉再运用的创作手法。这些连续的强音给人给震撼的力量,坚决、愤怒、势如破竹。无独有偶的是琵琶曲《十面埋伏》也应用了类似的创作手法,极强的颗粒感超越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起到了战争时期的紧张场面的联觉反应。而《十面埋伏》的强弱力度对比更加表明了乐曲意象的层次感。若不是这些乐音的强弱变化对比,这些效果怎会有如此变化。从上述曲例来看,音强弱的变化在表达情态上的张与驰的效果上,显得尤为突出。
  音的强弱还能让人感知距离远近的联觉。声音大的给人的感觉是物体和自己的距离短。声音小的给人的感觉是物体和自己的距离远。在相关的实验中,音强的在绘画中会表现远景; 音若的在绘画中表现近景。在前文的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六月“船歌”中,那种波光荡漾且渐行渐远的曲终表现就是乐音的处理较若,才产生了画面的远距离感。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通过强音与弱音的对比,来表现钟声的由近及远。这种强弱音的比对,也体现了音的强弱对于距离感的联觉效应。同音的长短一样,音强弱相关联的联觉的发生也是以人神经反射的强度感相互对应的。不同强度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神经反射程度不同。音越强,人的神经反射越激烈; 音越若,神经反射就若。正是物体的振动频率所刺激的能量有关。能量强的刺激以声音为媒介触发激烈的神经反射,造成较强的敏感度。反之,能量弱的刺激以声音为媒介所触发的神经反射也弱。以强弱不同的对比所进行的联觉活动亦化作距离感、空间感的意象画面。
  四、乐音的质性所表现的联觉特征
  乐音的质性是指音乐被产生的物体属性所表现的特色。铜管的音色、木管的音色、钢琴的音色、弦乐的音色等等都会对音乐的联觉起到一定影响。作曲家为了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在配器上做足了功夫,演奏者也往往为了表现作品,使用不同质地的乐器来进行表演。以《黄河钢琴协奏曲》为例,为了表现黄河两岸的风情,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笛子来传达黄水谣的民情风貌。为了表现大气磅礴的民族情怀,用了大量的弦乐来烘托气氛。而表现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以钢琴的音色来进行表达,这些安排都是基于不同物质的音色属性进行的。《辛德勒名单》中,为了表现二战的凄惨的回忆,小提琴的大量运用亦激荡人们的灵魂,若换做其他的乐器,做到同样的效果是很难的。
  弦乐的属性使这种乐器无法表现乐音的颗粒性效果。同样,具备表现颗粒性的钢琴也不具备弦乐那种可以同音音量变换的效果。大羽管键琴和拨弦古钢琴的音色在表现当代音乐的情感时,会出现表现力不足的境况。这不仅仅是人们的审美现代性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乐器所发出乐音的质性所决定的。不同乐器所表现的乐音质性不同,才有不同音色的比较。不同乐音的质性会具有声音性格上差异。当然,目前关于联觉中不同乐器的乐音质性问题,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型的论断。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同的乐音质性会产生不同的联觉效果。联觉中会潜移默化地对乐音的质性进行判断,而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联觉活动。
  总之,乐音的属性是在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中的与联觉对应的主要动因,亦是联觉活动的引发体。当然,出了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质性之外,还包括体验者的审美体验、知识水平、音乐素养、生活经历等其他客体因素有关。联觉中的乐音属性,是乐音音响形成联觉的主动因素、引导因素,是构架音乐联觉活动中,时间、空间、情感、色彩等的基础。这些乐音属性在联觉中与人的神经反射活动规律相对应,通过不同体验者来进行相似却又各有不同的联觉活动。
原文地址:http://www.lunwenstudy.com/yinle/21611.htm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