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锁了什么不同的姿势?传言论坛最好、超过90%发烧友皇帝位录音... [复制链接]

1#

首先传言不足为信,仅代表当时当人的个人感觉;接下来要做的分享,也仅为个人愚见,如果有不同意见,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即可。



这是私聊需要加码:

然后还是放几段最近时间的录音,凑合着听;

忘了我是谁钟志刚 皇帝位录音情感超过各在线平台免费MP3音质。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0507795/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g0903lofpsa.html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I海飞兹,皇帝为录音,不低于在线平台免费音质。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462211/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n0921sfj65h.html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海飞兹,皇帝位录音不低于各在线平台免费音质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463375/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b0921oyh5hi.html



It'sTheTalkOfTheTowm柏林之声III 皇帝位录音不低于免费音质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567938/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s09224pevwa.html



《蓝雨褛》相当好听;

Ain't NoCureForLove JenniferWarnes皇帝位录音
无广告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812967/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e090122sx1b.html



蓝雨褛主题曲Famous Blue Raincoat JenniferWarnes皇帝位录音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810384/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v0901zt1efw.html



古典天碟Tutti Igor Stravinsky Berceuse And Finale黄帝位录音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0385189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k09036jy3mi.html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皇帝位录音超在线平台免费MP3音质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0386085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k0903dszf9y.html




      自从做《影音极品》特约声学专栏作者2、3年以来,翻看了一些声学相关的书籍,看过的朋友也在以往的文章中有看到一些观点或科普文献的引用,其中我觉得最好的还是Floyd E. Toole AMSTERDAM 所著作的《Sound ReproductionLoudspeakers and Rooms 》。Floyd E. Toole 先生是声学和心理声学界的行业专家。他曾任AES 主席,井且在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进行过25年的研究,他还在Harman International 担任过副总裁和研发主管,是美国音频工程协会和美国声学学会理事。

      知乎上的大神“鬼斧神工”也是倍加推崇,文章中的很多观点,数据也引用此名著,鬼斧神工特别是对耳机与音箱听音哪个更为合适作出来相当深入和客观的剖析举证,因此也遭遇了疯狂的攻击和关注。本文中部分图片也引用“鬼斧神工”,整理得很好,我就借用声明出处。

我10年来混迹于论坛和发烧圈子,已经深谙其中的奥秘所在:“在国内当前的环境下,单纯的学术、物理、科普,进而一系列的讲道理,剖学术”,是行不通的,必须先得“效果出货”,效果凑合过得去了,再来讲事实,摆道理。例如吐槽经典段子“你若成功了,放屁都有道理,你若失败了,再有道理都是放屁!”,即便如此,现在依然会有大把人认为我就是在放屁。

       前些年我一直忙着AV的声学设计和调试及学习,今年才有规划出时间来从一个公认最为恶劣的“阳光房”入手,从0开始架构HIFI出一套HIFI,经过约么7,8个月的反复声学调整、搭配、摆位、线材。。。等折腾,在群友们不断指导调教中,目前取得了发挥相对正常的声音效果(家境贫寒,大部分设备靠蹭听,也悟道效果要再提升到“高级声”还需要巨大且毫无性价比的投入,忍着吧)。所以感觉是时候来哔哔一下关于HIFI的愚见,高手看到此处,请先行忽略。


第一个观点:耳机并不太适合与皇帝位作“AB”对比;声音永远对不上;

引用“鬼斧神工”的研究,耳机目前没有频响相对平坦的,更没有符合科研文献里人类耳膜的声音频响曲线。而音箱只要是全频箱,最基本的都是把频响做到正负3DB内的相对平坦(如果有不同意见,你是对的)


知名耳机(也就是ie800)的曲线,虚线就是golden ears网站的目标曲线:

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人耳、人头、耳道对声波存在空间滤波作用(不知道什么是滤波的可以先学习一下数字信号处理)。这一现象也被称作HRTF(人头传递函数)。即,当标准的频响曲线为平直的音箱发出的声音,经过我们的人头、人耳、耳道滤波后,最终传达在耳膜的声音频响曲线并不是平直的。

Sean Olive博士通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平直频响经过HRTF后的标准频响曲线应为上图绿色曲线所示)考虑到耳机佩戴时有一定的漏气因素和听音偏好(人们普遍喜欢更多的低频),低频进行了适当的增强。然而,我们每一个人的人头和耳朵是不同的,所以这个耳机目标曲线也是因人而异的,直至今日也没有一种标准的测试方法能够真正的反映每个人用耳机时的真实频响曲线。所以当我们使用耳机听歌时,频响曲线一定不是标准的。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音染,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HiFi(高保真)的初衷。

所以,当标准的频响曲线为平直的音箱发出的声音,经过我们的人头、人耳、耳道滤波后,最终传达在并不是平直的。

第二个观点:耳机适合一定程度用唱片与皇帝位录音作“AB”对比;

对耳机做过功课的都知道,耳机的频响曲线千差万别,连找两个接近的都难,但音箱却很容易做得相对平直,基本上正负3DB是常态。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每套耳机对频响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不同EQ,而我们听的音箱却是相对平直的(不钻牛角尖),那这样的话,要做AB对比,是否需要一个相同的条件?同一个耳机系统(相同的EQ),来把皇帝位的线性录音和原文件作AB对比。

录音笔(我是Sony D100)或新款手机在皇帝位的录音(录音都会有失真,本文也不适合太较真的朋友,所以录音一定会比皇帝位效果差;同时录音差的,皇帝位不一定差,但录音好的,皇帝位效果必须好太多),用同一套耳机系统或手机加耳机(鬼斧神工有仪器检测TASCAM录音笔的耳放比 为三星Note9差几条街)来对比和调试系统,并且可以作到秒切换。

开启自黑模式:
开为了表示谦卑和客观,证明录音不是目的,现场效果的提升才是最终追求,现场效果好,才有可能录得好,所以刚上传了我”私藏“作为调试学习参考的一段手机录音,用手机还是录音笔录不是关键所在,真实效果好才是关键:


第一组:傻女,陈慧娴2015皇帝位小春空间Sony D100录音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672643/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k09220fk94v.html



第二组:傻女,陈慧娴2015皇帝位吹水公空间未知听众未知手机录音
无广告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6673345/
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c0922gaw4e4.html





第三个观点:AB对比切换一定要快;

前段时间,残剑版主分享了与真力中国吴总的交流,真力吴总举证了国外科研文献:人类第一阶段的直接记忆是1-30秒,因人而异,共同的是时间越长,记忆越模糊。
30秒以后的是叫抽象记忆(脑放参与后,形成的一个判断,或叫听觉印象,而不是记忆的本身)。并且听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固。也是为什么对于特别熟悉的音乐,可以不需要秒切换AB对比;

所以,只说一下我的对比方法(特别是不熟悉的音乐,听熟悉了可以不需要这种方式): 现场对比先不说,只是录音的对比:

1.录音先加图片压缩成视频发微信上;

2.同一首音乐的在线MP3(广谱大众所接受的音质)先对比,然后把此首的无损放手机QQ音乐播放器中;

3.开始AB对比,微信上一暂停,QQ音乐就会立马接着播放,微信上一播放,QQ音乐就会自动暂停。这个切换是速度不超过一秒;  

所以,不管是谁来录,放什么类的音乐,都不会差,录音可以取得现在的小进展,关键的不是在于怎么录,而是长久反复的以这类方式,反复调试系统得来的。 其它的都是浮云,不断让音响系统回放的效果贴近唱片音乐本身的效果,这才是终极目标,对手不是任何人,只是不断颠覆自己。 也是我为什么支持残剑所分享的国外文献,因为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不断提升系统回放的效果的,自己就是这种方法的受益者,不需要和任何人对比,只有唱片本身的效果最大程度的展现才是终极追求。

第四个观点:只有音响回放才是贴近现实。

以只2个声道的HIFI来说,我们随时一个耳朵可以听到2个箱子(2个声道)的声音,但耳机,呵呵,你一个耳朵就只听得到一个声道的声音。

人类靠声音定位的几个因素是啥?声音到两个耳朵的时间差(相位差)、两个耳朵听到同一个声音的音量差(有些老功放带左右声道音量平衡,立马可调左右声道音量的大小,让立体声的虚拟结像可以左右移动),还与直达声入射角度和早期反射声入射角度有关,即耳廓效应,然后还有IACC(双耳听觉互相关函数,两个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接近,结像的点越小,位置越明确,不然就越大,范围就越宽。)


而耳机: 似一个紧贴我们人耳的小音箱。左耳听不到右声道的声音,右耳听不到左声道的声音;声场宽度起步180度;如果是听人声,那人声就喷着你的脸或脑门上发出来。



第五个观点:撇开空间,不谈声场

很明显,耳机这种没有声场的感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相去甚远,但是音箱通过电声回放,也是无法精确地还原某声场的,如果这样我们应该去还原些什么东西呢?关于复杂的声场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如下(感谢鬼斧神工把Floyd E. Toole著作作的图示整理):



宽度——感知声源宽度(Apparent Source Width ,ASW )是属于空间印象的一种感受:由直达声所决定的声像宽度。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听众所感知到的声源宽度是要略大于视觉宽度的。这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厅的相当优秀的特性。或许是因为在欣赏演出当中缺少其他的乐趣,发烧友们就把精准的定位作为优秀声音的标准,而有可能忽视声源的宽度。



纵深距离层次感——通过在录音中适当添加延时、反射声,可以产生距离感,使声音的位置听上去比扬声器的实际距离要远。对于一个只用单只扬声器放音的录音作品来说, 我们仍可以听出一个声源距离我们的远近。如果对声源加上真实的或人工的反射声,它听上去就会远一些。能够在房间里或汽车里听到超出房间和汽车外壳距离的声音是令人兴奋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也需要给听音者建立一个极近距离的声音印象,有时候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声音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距离感实际上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 包含了在真实环境中的适应与学习的因素, 这使得制作一个有说服力的想象的声音是很难的。《皇帝位》中有专门一节深度测试演示。除了不同音乐音源和录音的区别。人对距离的定位基本取决于房间中直达声和混响声(晚期反射声)之间能量的比值。




最后编辑成都小春 最后编辑于 2019-09-08 10:54:37
分享 转发
家电论坛版主、《影音极品》御用声学顾问&专栏作者

非官方说教:家庭影院科普入门实际应用指南!适合新手全面快速认识影院
微信加友入群:springav;2千人影院科普QQ群:114870042
TOP
2#

回复 1楼成都小春的帖子

空间感——被模糊定位的声音所包围,感觉处于另外的空间中。来自侧面的声音最为有效,包围感所需要的延时超过80毫秒,HIFI因为不像AV有N多个上下左右及后方的环绕音箱来模拟这种延迟,只能靠空间侧后方的扩散和反射来激发,特别难得。人通过声音而对空间大小的感知取决于反射声,具体则分为混响时间和早期反射声。


混响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录音本身和房间的反射,所以即便是耳机也会有一定的空间感,但这种感觉不会随着耳机型号而有本质的变化,总的来说只有音箱才能还原较好的空间感。与此同时,日本TEAC发表在AES的论文显示高解析度音源(Hi-Res)和普通的无损音源在空间感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这里所说的录音更多是指录音的空间大小和后期混音的处理。



定位一一对于声源位置的感知能力,最基本的是建立个前方声场来模拟现场音乐会的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相比于耳机,音箱系统存在更多的参量以形成准确的方向定位。而无论对于耳机还是音箱系统,声道分离度和平衡/非平衡系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声场的方向定位。

在《皇帝位》测试碟里,不光有宽度演示的前方9个点敲木鱼,可以测试出你的前方定位的虚拟结像出来的间距是否均等,皇帝位是不是在两箱轴线上,还有人声的高低位演示,只需求一对立体声就可以从前方顶上结像出来。



包围感( ListenerEnvelopment, LEV ): 当听音者置身于个硕大的空间里,他会被一系列由扩散形成的没有任何定位信息的声音包围起来。包围感被看作是空间印象里更加重要的因素,并且是区别优秀的和一般的音乐厅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单声道重放系统中,包围感是无法再现的,它只能被立体声系统部分地重现(HIFI因为没有环绕声道来专门补声回放出这种超过80毫秒以后的晚期反射声,只能靠空间声学扩散来激发,所以这也是特别稀缺的一种体验)。所以早期的音乐爱好者欣赏了几十年的空间感缺失的音乐,而电影迷们是较早享受到多声道重放系统的人群。时至今日,这种完整重放包围感的能力终于滋润了音乐节目。

  

第六个观点:音箱±3DB,很多空间可能不只±13DB;


一对频率响应:45Hz-20kHz(-6dB)的名箱 JBL4312,在一个常规客厅里的妖娆频响:没有任何设备来背这个锅,一定是空间声学导致的频段突兀或缺失。


科学理论落地,对号入坐;

哔哔科普了一通之后,终于可以开始正题,数据说话了;

空间的基本声学环境参数:录音空间照片,录音皇帝位距离音箱约3米(免得有些人说是话筒近距离怼着音箱录,只有直达声);


前后级之间线材:Xlo;解码器到前级线材:线圣qudioquest eagle eye signature ;音箱:瑞典XTZ alpha旗舰;功放:金音轮2200S;前级:柏林之声877;解码:Auralic Vega;播放器:PC Jriver


阳光房空间尺寸情况



第一项:空间本底噪音;

听HIFI是需要空间比较安静的,笔记本电脑的风扇声勉强能容忍,台式电脑的风扇那就不能容忍了,要隔音好,首要的不是墙糊毒气隔音毡,而是处理好所有门窗洞不漏气(我这阳光房,3面都是玻璃,没比我这更难控制漏气的了),那密闭完了人就憋死了,所以每小时3次以上室外循环的隔音新风系统是不能少的。

本底噪音大概为RC35 以内;




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来,比较安静, 应该评级为1级:


第二项:低中高频衰减时间

混响时间过长会怎么样?相信大家应该听过大量弥漫着“澡堂”气息的皇帝位录音了;

那混响时间过短又会怎么样?应该也有人听过有些手机录音作弊的,把手机近距离对着喇叭,这样直达声的比例就比较高;

而在空间里,声场那就几大项听感就没有了。



阳光房最终混响时间国际6个倍频125HZ到4KHZ,RT60从0.28秒到0.36秒,达到0.32秒正负0.04秒;
(高于坛友推崇的国外公司从250HZ到4KHZ的中高频5个倍频段混响时间标准,我们多一个125HZ低频段混响时间标准,贴合国家CMA认证机构检测的标准)

D: Midrange Decay TimesStandards:  
• Time taken for sound to decay 60dB
(T60) should be between 0.2s and 0.5s from 250Hzto 4kHz



设计时参考PMI(THX和HAA认证的混响时间标准引用引标准)及国际电联ITU-R BS.1116-1、ISO、AES综合考虑侧重HIFI,标准RT60设计值为0.29秒。



同时也放上空间毛坯时的混响时间:看一下绿色混响时间,这是国际标准的2倍,同时全频段均匀,主观听感明显清晰度不高,皇帝位录音明显有浓郁的“澡堂”音;

家电论坛版主、《影音极品》御用声学顾问&专栏作者

非官方说教:家庭影院科普入门实际应用指南!适合新手全面快速认识影院
微信加友入群:springav;2千人影院科普QQ群:114870042
TOP
3#

回复 1楼成都小春的帖子


第三项:全频频响曲线

全频响应20HZ-20KHZ基本正负5DB(三分之一精度显示,音箱标原厂频响曲线一般也是3分之1显示 );



这个东西有啥用,和如何在回放中验证:

很简单,现在的专业录音编辑软件很强大的;

把原始无损、皇帝位录音、以前各平台免费MP3导入专业录音软件作频率对数对比:

原音乐(蓝色线),网易云音乐(红色线)及我所在皇帝位用Sony D100录音响回放的音频(绿色线);

如果对比来,几条线接近程度高,那表明,音乐中没有被频率被加强,也没有频率被削弱,同时可以看到为什么各平台免费MP3音质不好,高频有被进行直接切除。



第四项早期反射声——能量时间曲线ETC消散图

什么是最重要的早期反射声?人类的听觉系统将一串重复的声音序列信息捏合在一起,将其听成一个整体。前提是这些声音序列在频谱及时域特征上非常类似,同时大多数声音在初始声音到达后约40毫秒的时间间隔内到达。人们所感受到的是声音序列里所有信号具有的所有声学特性(比如音色、清晰度等)的累积叠加。听起来好像后面到达的声音没有发生延时都叠加在前面的声音上; 或者说,整体声音信号到达的感知时间与最早声音信号的到达时间相差无几。后来到达的声音叠加在最早到达的声音之上,只会增强初始声的响度。这种现象在后来一至多个信号强度胜过初始信号时仍会出现。也就是说,后来的强脉冲信号并不会另外形成新序列,而仅仅会对初始声起到支持作用。文献认为:跟随直达声的延时在80毫秒以内的所有反射声有利于加强音乐清晰度,而后期反射声和混响声会减弱清晰度。



空间实测:40毫秒衰减25DB以上,曲线总体下滑,密度均匀。


第五项:低频衰减时间时域瀑布图

对于小空间声学来说,因为受空间RoomMode的影响,可能超低频会起伏比较大,所以一般不用混响时间来量化,而是改为时域上的能量消散图来更为确切,有什么用呢?

直接引用国际声学专家哈曼Floyd老爷子著作中的声学原理:

在时域内,共震和其它共振近似,也有Q值,反映整个系统中的声学阻尼或摩擦力衰减。高Q值的共振具有较小的衰减:它们表现出较窄的频带的锐利曲线峰,在时域范围内则会产生延续的的拖尾音。一只底鼓应该发出结实的爆棚低音,但如果是在一间有不良共振的房间内,在共振的频率上,快速的连续敲击可能会演变成持续的模糊的轰鸣。在房间内、房间的边界、房间内的陈设以及声学结构当中,所采用的吸声量越大,
共振的Q 值就越低。低Q 值的共振是由于系统的损耗导致的:
在频域曲线申会产生较宽范围的提升,和短得多的、受到抑制的拖尾音。抑制共振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将会看到,用被动声学方式抑制房间内的低频共振是难度很高的。幸好,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和电声学手段来帮助消除不必要的声音。内部机制决定了共振的外部表现,当声音在两个或更多房间边界之间传播,并产生了完全的相长干涉时,就会产生我们熟知的驻波( standing waves )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所有的共振频率上,并且可以通过测量房间边界范围内各点的声音强度变化检查出来。那些由高Q 值共振引起的尖峰和低谷都是比较锐利和窄的。而低Q 值共振则会产生相对平缓的声级变化。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在小房间内,不同位置座位的低频品质的不罔,有时这种不同甚至十分惊人。


本空间实测:能量消散最慢的点34HZ经过300毫秒从92DB衰减到63DB;衰减量约29DB;


关于小空间声学有各种各样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的偏方。还是引用哈曼Floyd原文吧:

主要在于理解小房间内扬声器和听音者之间的关系:
• 每个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尺寸、听音者的位置、扬声器的位置、墙壁的结构、门的位置等。
• 不存在统一的解决方案,不存在某种神奇的房间比例。
• 自己不亲自进行声学测量,一切都是抓瞎。
• 没有高精度的声学测量,你什么都看不出来。
• 有了精良的声学测量和数学计算这两样武器,你就有能力辨别并解释
主要的问题。
• 实验表明,综合使用多种低频处理手段是有好处的,如使用多个超低
音扬声器和均衡处理。
• 优化房间比例的想法并没有被完全抛弃,但未来的研究方向必须将重
点放在扬声器和昕音者的位置上来。
Floyd E. Toole 先生是声学和心理声学界的行业专家。他曾任AES 主席, 井且在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进行过25 年的研究, 他还在Harman International 担任过副总裁。研发主管,是美国音频工程协会和美国声学学会理事。


文章结束,本人才疏学浅,愚见必有不足,欢迎雅正!

家电论坛版主、《影音极品》御用声学顾问&专栏作者

非官方说教:家庭影院科普入门实际应用指南!适合新手全面快速认识影院
微信加友入群:springav;2千人影院科普QQ群:114870042
TOP
4#

顶一个
bollerluo 发表于 2019/9/8 18:08:45

感谢关注
家电论坛版主、《影音极品》御用声学顾问&专栏作者

非官方说教:家庭影院科普入门实际应用指南!适合新手全面快速认识影院
微信加友入群:springav;2千人影院科普QQ群:11487004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