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倡议:要注意培养发烧新生代 [复制链接]

1#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地全民发烧运动,当时很多家庭都购买了音响器材,高端的低端的,形形色色的。我也是那时“误入歧途”,买了BOSE 301 音箱,马兰士PM80功放,CEC891R所谓的“穷人的劳斯莱斯”CD机,从此乐此不疲,买光盘,调音色,搞搭配。曾经多次跑到广州海印电器城去观摩,听到好的组合,就如痴如醉,乐不思蜀,沉迷其中。随着全国人民的发烧潮退,玩家越来越少了。像我们这一代,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发烧渐渐地成为一个怀旧话题。还在发烧的是那些铁杆的发烧友,继续他们的听音之旅;新生代的80,90后,甚至00后,早都被网络音乐收服,MP3,MP4,MP5成为了他们的最爱,还有一些经济宽松的人士,不敌日新月异地家庭影院的进步,对大动态,空间感环绕声的追求,使他们被吸引到家庭影院的发烧(我并不排斥家庭影院发烧,作为发烧的一种音乐发烧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追求中性自然,忠实精确的音乐发烧,成为小众的东西,音乐发烧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要有继承者和接班人,培养发烧新生代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所以音响网站,杂志等媒体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扛起发烧文化普及的大旗,应该开专栏专贴来培养发烧新生代,搞好发烧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工作,先有大格局,才有大建树。特此倡议,如有不妥,请指教。
分享 转发
TOP
2#

是的。我觉得发烧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不单单是用钱来衡量的问题。发烧的内核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去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发烧也宜因人而异,丰俭由人。之所以提此倡议,是想充分利用音响网站,杂志等媒体的专业之长,以及行业的便利,开展此项活动,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期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水平,让人们生活地更美好。
TOP
3#

其实,单就古典音乐而言,今天的孩子们应该远比我们的幸福。论物质条件,钢琴小提琴学习考级以比较普片,孩子的特长渐渐地不在成为未来找工作的敲门砖;论环境,社会家庭音乐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特别是城市里),李斯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不在是小众独享的特供品,照理说孩子们应是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啊,但是有几个孩子是因对古典音乐的痴迷去学琴的,不多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乐趣,如果把HIFI听音引人古典音乐学习,大人加以引导,家人在一起定期搞搞听音晚会,小型钢琴小提琴音乐会,借以增加氛围,既学习了古典音乐,又HIFI发烧,岂不是两全其美。
TOP
4#

非常关注上面朋友的讨论,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  交朋友,谈音响,可以不分阶层,不论性别,不讲宗教信仰,更不要提来自哪里,发烧就是发烧,不管软件还是硬件,可以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友谊,看缘分,可深交,也可浅聊,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二.   听音乐就像吃饭一样,食品有好有坏,有卫生的,有不卫生的,绿色的,有垃圾食品。食品不卫生的会吃坏肚子,建声不准确会听坏耳朵,垃圾食品吃太多会生大病,不好的作品听久了会使人颓废;
    三.  学习古典音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有媒体的鼎力支持,还有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做好。
TOP
5#

我觉得发烧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但到了具体的每个人,会因人不同。同为发烧友,有人听调频,有人听CD,有人听黑胶,不能说听黑胶的就一定比听CD和调频的就高雅,听CD和调频的就庸俗,关键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以及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高山流水的故事,说的是发烧的最高境界。我们烧友也会因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的深浅,段位不同,品味不同,虽然不能以此定论人的高低贵贱,但可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个人的高雅程度。
TOP
6#

我的儿子从8岁开始学钢琴,早几年学习压力小,每天练琴超2小时,渐渐地学业越来越紧,学琴越来越松,到了中考那一年,干脆钢琴的学习停下了,我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后来我渐渐地想通了,反正不能指望孩子在这方面有大的发展,权当是一个爱好吧,直到孩子上了高中才继续学琴。但每次孩子练琴的时候,我总是要把这个音乐作品的有关背景,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有关作曲家的生平故事讲孩子听,以丰富孩子的音乐知识,同时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TOP
7#

是啊,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比之上一代,从物资上说,80(90)后是幸福的一代,但从精神上说,80(90)后也是辛苦的一代,他们被学业成绩透不过气来,现行的高考制度的重压使得家长都没了好心态,天天盯着孩子学习,唠唠叨叨天天没完没了的,家长自然成了唐僧,孩子天然成为悟空,孩子累家长更累,不得已多想想办法吧,什么学琴呀,舞蹈啊,体育呀一股脑的让孩子学,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好,家长孩子的心态都搞搞坏了,值得反思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