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HiFi乐趣
»
请那些自认为牛逼的不行的高烧们看看人家怎样评价器材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查看:
4083
|
回复:
13
请那些自认为牛逼的不行的高烧们看看人家怎样评价器材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37810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三色剑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346
积分
643
性别
注册时间
2009-05-26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02-23 23:08
|
显示全部
这是很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了,是我看到的自认为最好的器评文章。抛开器材好坏不说,重点看看评价器材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行文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态度平易近人。毫无故作高深,凌驾于人和霸气十足的感觉。肚里有没有真货,文章一出自了然。行家就是不一样哟。再次说明,对评价器材者实在是要求很高,哈哈。
用国产器材欣赏西洋歌剧
王信纳
近来手头增添了五十几张歌剧
LD
盘,对于我这个在歌剧舞台上奔波多年的人来说,实在是一桌“满汉全席”。正当我琢磨如何去享用它们时,在《高保真音响》杂志里发现了“欧博”胆机。“欧博”的原文为
Opera
——“歌剧”的意思。他们之所以取此名,我想也是出自对歌剧的偏爱吧!何不试听一番,这也可以称着“欧博人用欧博胆机倾听欧博”(
Opera singer appreciate Opera by using Opera Tube Amplifier
)。出于这一情趣,我选用了和韵
M100
型机。这是由四只
EL34
组成的推挽立体声放大器,输出功率达
2x50
瓦。这是欧博产品中功率较大的一种,又是合并机,对于我这图方便的人更是合适。在此机设计人于建兵先生的推荐下,选用了美之声生产的“监听一号”(
Monitor One
)扬声器。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是些在洋人面前从不服输的家伙,一下就凑到一起了(若是中国
Hi-Fi
人士果真能这样凑下去
,
“不服输”将变成“不会输”!)。
接上电源,打开开关,用贝多芬的
C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来“热热身”。这是我在五十年代用来试机的作品。虽然听的是
78
转老唱片可也足以满足我当时的耳朵啦;可如今播放
CD
盘还要不停地挑肥捡瘦。看着那四只小火炉(
EL34
)、听着音乐、渐渐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一匝匝、一层层地分段绕着输出变压器;试机中不时地被那对
6L6
(金属管)烫伤了胳膊;父亲在一旁细心地指导着……。突然,一阵铿锵的钢琴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眼前又是那四只小火炉和那做工精美的“监听一号”。
由于要听的“软件”太多,这几天来“美之声”
+
“和韵”在不停地工作着,五部歌剧已经听过了,依然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脾气”,既没有那过于丰满的低音,也没有明亮耀眼的高音。只是顺服地任凭乐队来摆布。乐队什么样,它们就什么样。其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几十年来我一直与真正的交响乐队生活在一起。所以耳朵不太容得下那些故意夸大了的高音或低音。在我这近二十平米的书房中,我也不愿意有超过
20W
的大音量来吵闹,总希望有一个真正的音乐厅环境来欣赏音乐。如果听古典音乐时,让音圈的冲程超过
5mm
,那些中高音乐器将会被低音搅的一塌糊涂。当然听流行音乐或是别的音响效果,那将是另一回事了。我想目前的这一搭配,绝大部分是工作在
10W
以内。音乐厅的临场感很强。
为了考验一下这一对搭配,我放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一首。为什么用这首曲子试机,恐怕大家一亲自听一听就明白了。此曲的结尾处,李斯特竟然给予了这样的提示:
tutta forza prestezza
(全力度并急疾)和
Stringendo con strepito
(慌忙的并带着暄闹)。钢琴家们常常在这样的演奏中弹断了琴弦(我就亲眼目睹过我太太三次弹断琴弦)。弦之所以被弹断,并不单是力量,更重要的是速度,因为键子下去后只驱动小槌走约五分之四的行程,剩下的行程则要靠小槌的惯性。一个小木褪外面包一层毡子加在一起它的质量
m
不超
100
克,我们都知道,
F=ma
,
F
是力,
a
是加速度,要得到击断约
0.05
英寸直径的钢弦,用的是不到
100
克重的包毡木槌,我想当人们把这个加速度
a
算出来时会大吃一惊。我当然没有算过,但估计不会比子弹的速度低。在这样情况下,李斯特先生还要求“全力度、急疾”。这确是对音响器材的一大考验。有些地方听起来就是在“喧闹”,这也是李斯特要的效果。一般人听起来是“乱七八槽的喧闹”,但对训练有素的耳朵来说却是“有规律的喧闹”,是李斯特用音
A
符组成的喧闹。如果你听到的真是那“乱七八糟的暄闹”,这说明你的器材有了问题、速度跟不上、瞬态失真太大。而这次的试听中令我惊讶的是这对
M100+Monitor one
竟发出了李斯特先生所规定的喧闹声,此时室内的声强已远远的超过了坐在音乐厅里的感受。我赶忙打开了“监听一号”的网罩,才发现这个不大的中低音单元却有着约三英寸的大音圈,不用说了,设计者为了加大阻尼系数,减少瞬态失真,一定会设法把音圈重量减到最轻,把磁场强度加至最大。而这么大直径的音圈做成
8
欧姆,我想绕成单层就够了,相应之下,磁隙也可小一些,实为妙哉!连我这个歌唱家都看出了点门道,但不知对否?当我打开网罩才发现,那股浓浓的沥清味是出自倒相孔。在这首狂想曲中你还可以听到另一种声音,在清晰的高音中,小槌击弦同时发出的木质声。这是因为高音弦很短、拉得又紧,而琴槌外面包的毡子又很薄,才发出这种具有钢弦音和木质音的混合声,如果这里的木质音被弦音过多地压掉,可能是由于你这器材的高音过于“明亮”,这是我所不喜欢的。而且前这一套
MIO0
+
Monitor one
应该说是表现良好,比较准确,由于我多年不碰仪器了,目前也只能靠耳朵听。但我坚信,音响设备的完美不是为了仪器,而是为了耳朵。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精密的仪器监测它们,是不可能走向完美的。在仪器监测下的完美,再加人耳的调校,才是最终的完全。历史上的提琴制作大师们,无不把自己做的琴交给提琴家去演奏,在几经调校下才可能成为一把“名琴”,如今的音响设备,我们已经不应该单纯地把它们当成电器产品,因为它们确确实实已成为有“生命”的乐器了!每一种音响器材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因此,今天我们应学历史上的提琴大师们那样,去完美他的音响作品。
扬声器中的分频器是为了把两个(或三个)高低音元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体。有的厂家很重视分频器,有的厂家则不然。我认为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部件!因为稍不小心,它会使你这组昂贵的组合变的肢离破碎。人们常说这个品牌听交响乐好,那个品牌听人声好。我认为听人声是个大难题,甚至有时弄得万元级以上的扬声器都束手元策。
本人从事声乐教学三十余载,弟子中不止一个在国家歌剧院中挂头牌,可以说是下过一番笨功夫。当声音从声带发出后(特别是美声唱法),要在声道中产生多次的共振才离开人体。因此在测得的频谱中有着四个主要的共振峰,每个共振峰中又包络了一批谐波。其中第三、四共振峰最为重要,图
1
、图
2
是本人与我国著名嗓音专家黄平先生及他的助手黄强先生共同测得的世界著名男高音毕约林(
Bjorling
)和莫纳柯(
Monaco
)的声频谱。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共振峰的包络线。毕约林的包络线约在
2640Hz
到
2800Hz
之间,莫纳柯因嗓音更具戏剧性故在
2570Hz-2900Hz
之间。从图
3
中我们可见毕约林与乐队合作时的声音能量分布对比。当乐队在中声区能量下降时,毕约林的嗓音却出现了高出乐队近
20
分贝的共振峰。这一波峰正是一位优秀歌唱家的嗓音能穿透大乐队的原因所在;也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更是声乐教师训练学生嗓音能量的关键之处。很可惜这个道理即使在声乐界,明白的人也并不多。当然也就更容易被一些音响器材制造者们所忽略。根据我们的测试,男低音的共振峰约起始在
2200Hz
,而女高音则可高达
3200Hz
左右。总之在这一频率范围内,基本包络了各声部的最重要共振峰。目前世界上名牌二分频式扬声器的分频点,大部分都选择在
2500Hz
到
3000Hz
之间。这就给他们创作扬声器设下了障碍,常听人们说某个名品扬声器,善于播放交响乐,而对人声则差矣。我想很可能在这个分频点上出了问题。特别是那些名品设计师们,他们有能力把交接点衰减斜率作的很陡,而不出现大的相位失真。这确是很难的。可是他没有想到歌唱家们那宝贵的共振峰要在这两种不同质的振动体上来跳去。有些甚至在这里出现“断跳”。也有因为这里的相位失真,互相抵消而产生了声音发“散”软弱无力等等,(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总之,谁忽视了分频器,把它只当成普通的滤波器,我想他很难做出好的音箱来!
这几天用
M100
+
Monitor One
听了多部歌剧,特别是前几年,我为一国外著名歌唱家监制一本
CD
盘,《咏叹调与艺术歌曲集》。他那宽厚的男高音嗓音丰满的共振峰被
M100
推得浑厚有力,结结实实地被
Monitor One
张扬了出来,有如现场没有在分频点上出现问题。我不禁暗想:国人确有高手!因为许多世界级的甚至被誉为“极品”的家伙们有时也难以做到!在问及张文中先生后才得知,此箱的设计者异常重视分频器,他们不是把两个发音体分开,而是柔到一起,中低单元选用
6dB oct
斜率,高单元则选择了
12dB/oct
,并且在分频器中尽量减少相位失真……我想这种设计思想本身就高出一筹。由于把高、低单元“柔”到一起来了,交叉点就不易感到了(今后实在有必要把分频器叫成合频器,可能就不会跳了——哈哈!)。但我总想,如果为了避嫌,把分频点再提高一点(降低会使高音单元承受不了),躲开歌唱家们的共振峰岂不更好?但这只是我这门外汉的设想,也许会带来更多其它困难。
音响器材的高频部分我认为比低频更值得注意,虽然在
15kHz
以上,人耳已不易分辨,但乐器的高次谐波远远不止到此为止,这些谐波不被人们直接听到,但众多的高频声混在一起却产生了一些可听的拍频(这就像超外差收音机,在接受
1000kHz
信号时,本地振荡又产生一个
1465kHz
的信号,混频后则生出一个
465kHz
的中频信号),这些拍频信号在音乐厅里是很丰富的,但通过音响器材后便失去了它们:这也是我们失去临场感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近代录音,话筒摆得很近,在乐器之间还没有形成拍频之前就进入了话筒。而器材本身的高频响应又不够。最终在扬声器中这些拍频也就不复存在了。欧博胆机的设计者把频带做得很宽,
Ml00
的高频达
60kHz
,这样被收录进来的高频都反应出来了,并形成了丰富的拍频,“监听一号”则把高频放到空中,使左右两声道的高频再次在室内形成拍频信号,因此使临场感较强。
钢琴的最低音
A
为
27.5
赫,这么低的频率人耳实际上已很难分辨了(对于
M100
机来说不成问题,可低到
6
赫),但是对于
41.2
赫的
E
音来,人耳已能清楚分辨了,“监听一号”就稍感不足。对于
50
赫以下低音来说,如其说是听到,不如说是“感受到”。因此人为地提升低音后,听到的更多是低频的泛音。仍不能使人感受到在音乐厅的那种轻微振动感。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书架音箱说,也太难为它了(据说还有
2
号、
3
号,我还尚未听到)。
在听过这样一套国产搭配后,异常兴奋,如果说过去“崇洋”的话,那是因为我们真不如人家,如今我们能做出这样的“乐器”来,对于我这个听古典音乐的人来说,只希望逐步的再完美它。我不太相信有哪件洋器材会在各方面都比我们的好,无非是各有干秋!可是在性价比上这是无与伦比的。我认为这确是一套欣赏音乐的佳品!用时髦的话来说“超值”。
三色剑 最后编辑于 2011-02-23 23:14:08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37810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三色剑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346
积分
643
性别
注册时间
2009-05-26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02-24 08:58
|
显示全部
谢谢楼上的准确认识,我就是这个想法。好长时间搞不清楚,为什么器评文章就等于枪文,是谁定的,是谁让这种看法逐渐变成了习惯思维。再次翻看这篇文章时候,明白了,罪魁祸首就是那些写手,没良知,没专业学识,没合格评价环境,没写作水平的唯利是图的写手们!!!笔杆子虽轻害人不浅啊!!坏了文风,失却人心,扰乱市场,断送国货前程,让多少善良而腰包不鼓的入门者劳民伤财。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